那么,如何做,才是盡心呢?一句話:是求諸于自己的內心。一個人求諸內心是為了什么?就是為了謹守內心的良知。如何做到謹守內心呢?那就是: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
0
1
博學
“博”,大通也。(《說文》)即寬廣、廣博?,F(xiàn)代綜合性大學,在專業(yè)、學科等方面都應具有“博”的特點,在學術思想、學術風格、學術觀點上應兼容并包、百花爭艷;作為教師,應學識淵博、造詣精深;作為學生,應打下厚實的功底,全面提升綜合素質。通過博學以掌握事物的內在規(guī)律,達到旁征博引,舉一反三的境界。
0
2
審問
在學問的探究上,深入追求。但并非遇到問題不懂就問,而是要經(jīng)過自己的思考,深思熟慮之后的提問,這才是審問。
0
3
慎思
認真仔細的思考。凡事多思考,在成功的時候多總結經(jīng)驗,在失敗的時候多想想教訓,態(tài)度決定一切,盡心的程度不一樣,盡力的程度自然也就不一樣,最終事情呈現(xiàn)出來的狀態(tài)也就不同。
0
4
明辯
明智辯給,明暢有條理。當我們在工作或生活中遇到了復雜問題的時候,我們一定要分清事物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抓住主要矛盾,辯證地看問題,化繁為簡,分清輕重緩急,這樣做起事情才會胸有成足,有條不紊。
0
5
篤行
衡量你用心與否的唯一標準只有一個,那就是行動。而在行動之前,你必須要明白以下幾點。(1)王陽明說,天下事先易后難,先細后粗,所以任何事開始時都是容易的,都是細致的,只有把容易的事做好,才能把難的事做成,做任何工作,都不要著急,用盡心思做好每一件小事,無數(shù)的水滴就能匯成大海;(2)要懂得用心和用力的區(qū)別。任正非說過這么一句話:“盡心與盡力,是兩回事。一個人盡心工作與盡力工作,有天壤之別?!薄氨M力而為”如果不在“盡心而為”的基礎上,就不可能做到。
王陽明說,心在物為理,有此心才有此理,無此心就無此理。 所謂的心,必須要在物上呈現(xiàn),只有呈現(xiàn)出來,方可稱作理。這里的“物”便是我們的工作,只有對工作盡心,把它當做一份事業(yè),才能夠把工作做好,呈現(xiàn)出把工作當成事業(yè)的理,成就一份事業(yè)的同時,也成就自己。反之,如果工作上不能做到盡心,那就自然做不到盡力,做事情只會敷衍了事,從而碌碌無為的終此一生。
我們在工作中,要心存高遠,但切記不要好高騖遠,前者是在認清自身條件的情況下,制定合理的目標,然后腳踏實地地去實現(xiàn),即盡心又盡力,必然會取得成功;后者則是脫離實際地追求不可能實現(xiàn)的過高、過遠的目標,終會導致失敗。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zhí)厥中。道心指人天生的仁、義、禮、智、善之心,其與“人心”的對稱,成正比,道心越勝,人心越善,道行越高;反之,亦然。我們在工作中盡心,要盡的是道心而非人心,唯有如此,才會獲得無窮的力量。
來源:圖源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