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無意間看到一檔教育類節(jié)目,鏡頭前的一對母女劍拔弩張。九歲的女兒將媽媽描繪成暴君,甚至透露有過跳樓的念頭。
媽媽一臉后怕,眼圈泛紅地抖落出一籮筐女兒平時對她的語言冷暴力和惡魔般的舉動。我感受到,這對母女的愛是凍僵停滯的。
正常的親子關系盡管避免不了沖突和矛盾,但是父母子女之間的能量必然是舒展和流動的。
《高情商養(yǎng)育》這本書就是告訴為人父母者,要怎么做,以及如何養(yǎng)育和引導孩子,從而促使父母子女之間的愛是能夠彼此滋養(yǎng),而不是互相吸食。
作者徐婧英是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和家庭教育導師,她將自己的成長型思維運用到育兒和生活中,與孩子彼此關照,共同成長。不僅養(yǎng)育了一個自律自強的孩子,還通過心理咨詢、媒體專欄、講座分享等幫助無數(shù)的家長和孩子走出困境。
《高情商養(yǎng)育》正是她的經(jīng)驗總結,是父母成長的操作指南,值得所有養(yǎng)育者閱讀。本書共有六個部分,結合作者以及咨詢者的真實案例來展示正確和錯誤的教育方式,提倡養(yǎng)育者要高情商養(yǎng)育孩子。
在緊緊圍繞本書中心內(nèi)容的基礎上,我稍微進行了整合,以及融入自己的理解,總結了父母要成為高情商養(yǎng)育者,可以從四個方面入手,分別是改變思維、調(diào)整情緒、使用正確的方式、不斷學習。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詳細地了解下,要怎么達到這四個維度,從而養(yǎng)育出人格健全的孩子。
不少父母感到困惑,從前的父母帶孩子并不講究,打罵孩子是家常便飯,可是也沒什么問題。而現(xiàn)在為孩子付出的精力和金錢都足夠多,為什么問題依然層出不窮?
這類的養(yǎng)育者也許最終只是潦草地歸結為孩子不懂事。因而他們很難了解孩子的想法,走入孩子的內(nèi)心,也就無法從根源上解決出問題。
《高情商養(yǎng)育》詳實回答了父母的這個困惑。首先,社會發(fā)展太快了,淘汰率和更新率不斷飆升,父母身處其中壓力很大,會不自覺地把焦慮和期望轉(zhuǎn)嫁到孩子身上。
而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孩子面對的是爆炸式信息,分辨能力尚且不足,認知和調(diào)節(jié)能力也還不健全,在不能正常釋放的情況下,就容易借鑒網(wǎng)上極端的案例。
其次家庭結構和過去截然不同。過去孩子多,父母精力有限,孩子沒有受到過多的關注和干擾,內(nèi)心驅(qū)動力甚少受到阻斷,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相對穩(wěn)定。
現(xiàn)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很多都是六個家長共同關注一個孩子,雖然愛是飽和了,但六種不同的想法同時投射給孩子,自由和天性的空間卻大大縮減,人格發(fā)展的機會也被剝奪了。
最后是孩子的需求和過去不同。過去的孩子因為物質(zhì)匱乏,處于生理需求滿足階段,也就是吃飽穿暖就行了。
而現(xiàn)在的孩子,早已經(jīng)超越了生理需求階段,追求的是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和自我實現(xiàn)的需求。
有目共睹的是,現(xiàn)在的兒童早教機構和培訓班如雨后春筍,而它們就是人類需求不斷變化和攀升的產(chǎn)物。
光這一點就足夠證明,時代變化了,父母卻依然用過去的眼光和育兒理念來看待和對待孩子,又怎么能期望孩子正常和健康呢?
在了解到時代的變化如何影響到孩子的身心發(fā)展結構后,我相信智慧的父母都知道怎么做,那就是改變思維,更新育兒理念,真正地去了解孩子的想法和問題。
一、改變思維就是緊隨時代發(fā)展特點,用發(fā)展和改變的眼光看待孩子。作者提到,面對未來AI時代,父母和孩子一樣站在原點,根本不知道哪些專業(yè)是熱門,哪些崗位不會被AI取代?
父母要培養(yǎng)孩子身為人類的特色和本質(zhì),注重孩子的思維、認知和情感,讓孩子成為創(chuàng)造者,成為不可替代者。
如作者說的,“人工智能時代,一切都是未知,面對未來,我們和孩子一樣站在原點,一樣茫然,我們的人生經(jīng)驗可能毫無用處,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放手,讓孩子憑著生命的本真,去做自己。”
二、真正的教育需要長遠系統(tǒng)思維。因為時代的壓力,連很多年輕的父母都不知不覺成為了教育的壓榨者,不斷壓縮孩子的娛樂時間,帶孩子狂攔各種才藝班和培訓班。
《親愛的小課桌》節(jié)目中,有個典型的唯分數(shù)論媽媽,給孩子布置的作業(yè)比學校還多,疫情期間,軟硬兼施地逼著孩子做了七百多張試卷。
她的孩子不僅小心翼翼,還和別的小朋友格格不入。他渴望卻又不敢參與團體游戲和活動。孩子對鏡頭坦言,他只想做學校的作業(yè)??墒敲鎸寢尩臅r候,他卻說要做更多的卷子。
孩子在這個時候已經(jīng)出現(xiàn)認知混淆了,無法區(qū)分得到媽媽的愛和肯定自己的感受之間的區(qū)別了。長久以往下去,也許孩子的健全人格跟成績成了反比,可是這樣的結果又有什么意義?
所謂長遠系統(tǒng)的思維,就是要尊重孩子成長的規(guī)律和身心發(fā)育的特點。比如,兒童早期階段的孩子,天性就是愛玩,甚至生存的主旋律就是以游戲為主導。
那么父母就讓孩子盡情玩就可以了,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非得揠苗助長。除非孩子樂意渴望學習,那就是另一碼事了。
三、改變思維模式需要父母區(qū)分愛和傷害,不要以愛的名義做傷害孩子的事。
《高情商養(yǎng)育》里提到,“糊涂的愛就是傷害。糊涂父母明明很愛孩子,孩子卻根本體會不到,常被父母的愛傷得遍體鱗傷,心如死灰?!?/span>
作者說,“現(xiàn)代心理學認為,溝通的效果,取決于對方的感受?!?/span>
孩子是我們最親近的人,也是我們心甘情愿為之付出的人,甚至很多父母為了孩子做出放棄和犧牲的選擇。
因而,父母的不甘很容易就會發(fā)泄在孩子身上,很容易就想操控孩子的人生。一旦孩子不符合父母的預期時,習慣性的表現(xiàn)就是對孩子大吼大叫,控訴孩子不成器??墒瞧届o下來后又悔恨莫及,于是換成苦口婆心陳訴自己的不容易。
這都是父母單方面的發(fā)泄,根本稱不上溝通。真正的溝通是理解孩子的感受,對孩子傳達積極和溫馨的詞匯,哪怕給不了孩子想要的,也不要把過錯推給孩子。
當父母區(qū)分這么做是傷害孩子,那么做才是不忘初衷——愛孩子,那么就不會用愛的借口做出傷害孩子的事。
四、改變思維就是尊重孩子的氣質(zhì)。心理學上認為,氣質(zhì)是天生的,是人一出生就擁有的,很難通過后天的努力改變的。
比如孩子天生就是愛靜或是活潑好動,父母不要自以為是地給孩子進行性別特征和性格優(yōu)劣灌輸。而是遵從孩子天生的氣質(zhì),教育孩子規(guī)避短處,發(fā)揮長處。
五、改變思維需要父母提升自己的格局。《高情商養(yǎng)育》提出,“父母的格局,影響孩子的人生結局。”
要成為格局高的父母并一定是取得世俗成功,而是不局限于自己的人生經(jīng)驗中,引導和鼓勵孩子不斷地進行嘗試和挑戰(zhàn)。
書中舉例,有位家長不吃蔥姜蒜,也不吃海鮮牛肉羊肉等味道重的食物,可是她也不允許自己的孩子接觸這些食物,以為孩子隨她,也不吃。
還有的父母,孩子在外頭受了一點委屈,比如在公共場合被別人不小心撞了一下,父母就不依不饒,覺得自家孩子被慘無人道地對待。
最常見的還有,女孩子一旦二十好幾,父母就開始催婚,覺得女孩子的人生終極目標就是結婚生子,還強勢打壓優(yōu)秀的女孩子,覺得太優(yōu)秀了不好嫁人。
這些都是低格局的父母,孩子將來要么逃避困難和未知,要么頂著一顆玻璃心處處求庇護,否認和貶低自身價值,即便孩子通過后天的努力擺脫了原生家庭,但心靈上的創(chuàng)傷也不容易愈合。
作者認為,“放大格局,說易也易,無非多學習,多思考;多關注社會發(fā)展的大趨勢,了解世界大環(huán)境;多讀書,擴大視野,放寬胸懷。放大格局,說難也難,需要不斷反思總結,這是我們一生的功課?!?/span>
《高情商養(yǎng)育》提出,媽媽心情愉悅,是對家庭最大的貢獻。
女兒出生后,我就開始狂補育兒書籍,一度非常反感書中直接將媽媽定義為養(yǎng)育者。我很困惑,都二十一世紀了,育兒的取向是父母共同參與。為什么
隨著孩子的成長,我終于見證了孩子在“自我”還未萌芽階段,始終把媽媽當成唯一的依賴者的事實。對孩子來說,爸爸不但不是養(yǎng)育者,還是侵略者——跟她搶奪媽媽。
因為孩子和媽媽的緊密聯(lián)結,孩子對于媽媽的情緒是非常敏感的。因而,成為一個情緒穩(wěn)定的媽媽對孩子的成長來說是多么重要。
可是,控制情緒又往往是很困難的一件事,尤其是孩子犯錯和不聽話的時候,媽媽們最先做的往往不是控制情緒,而是大吼大叫,甚至口無遮攔地謾罵。
如果媽媽們不想自己的壞情緒毀掉孩子的一生,那么就要了解自己壞情緒的源頭和因素,以及學會調(diào)整和解決。
《高情商養(yǎng)育》提出,“負面情緒常常是因為對自己不滿意?!?/span>
就像那檔教育類節(jié)目,媽媽淚眼婆娑地說,她為了孩子放棄了事業(yè),對于自己當下的狀態(tài)她覺得不滿意,她不希望自己的女兒將來也是全職主婦。
所以,女兒稍微不如意,媽媽就抓狂,在女兒面前大部分是呈現(xiàn)出負面情緒,而女兒不但不感激,反而不領情,甚至自己也有輕生的念頭。
如著名的心理學家武志紅說的,“他們自己的成長停滯下來,對自己能否適應社會產(chǎn)生了巨大的焦慮,但他們不是通過自己的成長去解決問題,而是將希望更多地寄托在孩子身上,結果讓孩子承受了雙倍的壓力?!?/span>
媽媽們只有清楚,壞情緒的根源在自身上,對孩子的愛才會流動起來。那么,媽媽們應該怎么調(diào)整情緒呢?
《高情商養(yǎng)育》提出了幾種方法。首先是覺察情緒,只有覺察到情緒才能不被情緒左右。其次是接納,情緒沒有對錯,而是一種體驗。最后是努力對自己好。
想了解更具體的控制情緒操作法,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非暴力溝通》。
心理學家李雪說:“當我們沒有忘記做孩子時的感受,就能理解孩子的感受?!?/span>
現(xiàn)在很多父母沒有平等對待孩子的意識,更沒有像尊重成年人那樣尊重孩子的意識,大部分是因為他們小時候就是沒有被父母平等和尊重地對待過。
而孩子其實在三歲的時候?qū)τ谧宰鹁陀袕娏业男枨蟆?墒?,孩子往往到了青少年,甚至中年,依然在父母那里獲取不到自尊的需求。
這就是中國式親子關系的擰巴和扭曲之處,讓孩子很難擁有一個健全的人格。要想突破這個困局,做父母的就要學會高情商養(yǎng)育孩子,從平等對待孩子,尊重孩子做起。
本書提出了一個簡單,可是卻被很多家長忽視的觀點——孩子不聽話,是因為我們不聽孩子的話。
一、尊重孩子首先要學會做個聽話的父母。尤其是對于青春期的孩子,父母要少說多聽。如果不會說,那就不要說,耐心地聽孩子說。在孩子不求助的情況下,不要主動施助。
二、用孩子理解的語言溝通,尊重孩子的真實感受。
作者說:“有時孩子只想發(fā)泄情緒,并不需要指導。家長不用馬上安慰,也不必擔心著急,給孩子一個情緒的緩沖期,調(diào)整一下,等情緒一過,慢慢就會好了?!?/span>
這是尊重孩子的真實感受,允許孩子情緒發(fā)泄。在孩子還未開口說完,父母就急著安慰、反駁、說教就是否認孩子的感受。
《高情商養(yǎng)育》里對于親子的溝通提出了父母說話的五個原則,分別是有話直說、有話實說、有話好好說、不該說的不說、不該說的時候不說。
正如作者說的:“任何一種教育,孩子越少感覺到教育者的意圖,效果越好?!?/span>
三、正確處理親密和親子關系,別把脾氣發(fā)泄在孩子身上。很多父母總是把對伴侶的怨尤遷怒到孩子身上,在孩子面前貶低伴侶。
要知道,父母這么做可能出了一口閑氣,可是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分量卻減低了,更糟糕的是,孩子會把這種過錯歸咎到自己身上。
尤其是離異的父母,更應該處理好婚姻問題,盡量減少孩子的二次傷害。正如作者說的,“當愛已成往事,收起怨恨,不要說對方的壞話,要維護對方的形象,維持對方在孩子心中的權威?!?/span>
如果是多孩的家庭,父母更要處理好親子關系?!陡咔樯甜B(yǎng)育》提出,父母要做好分工,關照大寶情緒,要對事不對人。
相信很多二胎的父母,覺得二寶還小,所以習慣性地引導或是強迫大寶讓給小寶。而這往往適得其反,大寶不僅沒讓著小寶,還會變本加厲地傷害小寶。
本來大寶就已經(jīng)把爸爸媽媽的愛讓出去了,父母更應該多關照大寶的情緒,讓孩子明白父母對他/她的愛并沒有減少。而父母對人不對事的處理方法只會強化孩子關于父母不愛自己,只愛弟弟或妹妹的偏差。
四、嘴下留情,接納和安撫孩子的情緒。
接納孩子的情緒往往不是用語言來表達的,而是擁抱。在跟孩子的相處中,我明顯地看到和感受到了擁抱和接納的力量。
有時候事情多,身體又不舒服,而孩子卻怎么說也不聽話,于是我就忍不住大聲呵斥。她先是一愣,而后哭著要抱抱。
當我拒絕女兒的抱抱請求時,哪怕我語氣放軟停止呵斥,她的情緒還是在無限放大。因為雖然服軟,可是本質(zhì)上不接納她的情緒。
后來,我不呵責也不說話,只是蹲下來擁抱她,輕拍著她的背。盡管她的情緒很大,可是比任何時候都快速地平靜下來,不一會兒就眉開眼笑,連我也感到很驚訝。
所以,接納孩子的情緒很簡單,不指責,然后擁抱孩子。哪怕是青春期的孩子,擁抱依然是最有效的接納。
時代在發(fā)展,孩子的身心也在不斷發(fā)展和變化,為人父母者只有不斷學習,及時更新育兒理念,才能更好地引導孩子成長。
心理學里人本主義流派的代表人物羅杰斯認為,“父母和重要他人的積極關注應該是沒有附加條件的,這種無條件、充分的給予兒童的積極關注,也就是無條件的積極關注。在充分的無條件積極關注下,兒童學會接納所有的經(jīng)驗,而不是否定自己的經(jīng)驗,也不會為了迎合他人而扭曲自己?!?/span>
所以,讓孩子內(nèi)心強大,并且擁有健全人格,父母需要做到無條件積極關注孩子。
本書提到,孩子的內(nèi)心強大,首先要得到足夠的愛。最近是開學季,幼兒園門口變成了一個無形中呈現(xiàn)孩子內(nèi)心是否強大,安全感是否充分的展示場。
很多父母擔憂,孩子從小“粘著”父母,到時候無法應付分離焦慮怎么辦?其實,孩子在三歲前越是能夠去粘著父母,越是被父母無條件積極關注,那么面對分離的時候越是有力量支撐。
那些能被父母無條件積極關注的孩子,能夠順利地適應新的環(huán)境,馬上進入到探索狀態(tài)。哪怕一開始并不能夠順利適應,可是孩子也不排斥新環(huán)境,情緒相對穩(wěn)定,是有力量去面對。
作者說,“育兒即育己,對孩子的教育過程,也是父母的自我成長過程。”
當父母給予孩子足夠的愛,反過來,父母也可以在孩子身上感受到被愛的力量。不管她的身影多么幼小單薄,可是就是掩藏不住那股能量無聲無息地傳遞給你。
因而,讓孩子擁有一個健全的人格,父母必然要學會軟化自己,然后才能重塑自己。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