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則禪宗故事。
從前,有一位少年,渴望練就一身超群的劍術(shù),便千里迢迢來到一座仙山,向一位世外高人求教。這位少年一心想早日成名,跪拜之后,便說:“我決心勤學苦練,請問師傅需要多久才能學成下山?”師傅答道:“十年?!鄙倌晗犹L,就說:“假如我全力以赴,夜以繼日,需要多長時間?”師父說:“這樣大概要三十年?!鄙倌甏蟪砸惑@,問道:“為什么全力以赴反而要三十年呢?”師父不答。少年又說:“我一定要不惜一切代價,拼死拼活修練,爭取早日成功?!睅煾刚f:“那么,你就得跟我至少學七十年?!?/p>
少年冥思苦想,良久,終于大悟。
我們在做某事時,總想找一捷徑,尋一竅門。其實在先賢看來,這都是不可取的。《論語》里說“欲速則不達。”在老子認為,這也是有違道的。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企”,就是踮起腳跟,“跨”,指大邁兩腿跨步而行。老子在這里又給我們講身邊的故事,兩個小孩子,比誰長得高,比誰跑得快,有個孩子就踮起腳跟,這自然就站不久,站不穩(wěn),即使能一時地比過人家,那也是自欺欺人。想超過人家,大邁兩腿跨步而跑的人,可能一時能跑在前面,但最終是比過正常跑步的人。想想現(xiàn)在的“不輸在起跑線上”“彎道超車”,不走正常的道路,這與“企者不立﹔跨者不行”有何不同?
老子在這里給我們打了比方,兩小孩比高比跑,自欺欺人,這只是比喻的喻體,它比喻什么呢?它的喻體就下面的一些人:
“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見”通“現(xiàn)”,“伐”指自夸,“矜”指自大,“長”指像長者一想得到敬重。這幾句話的意思很好理解,就是自逞已見的人反而不能使人明了,自以為是的人反而得不到彰顯,自我夸耀的人反而不能被人認為有功勞,自尊自大的人反而得不到敬重。
你的目標是明、彰、功、長,結(jié)果卻是不明、不彰、不功、不長,這是為什么?因為你是自見、自是、自伐、自矜,你想超過別人,多吃飯,正常走,可你卻又企又跨,盡走道彎,不走正道。這是什么行徑?
“其在道也,曰:余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余食,指吃剩下的食物;贅形,是身體上多余的東西如肉贅;物或惡之:萬物,包括人在內(nèi),都討厭這種心態(tài)行為。處:做,居。(自見、自是、自伐、自矜)這些行為,用道的觀點來看,就是說,是吃剩下的食物,是身體上多余的贅肉,萬物,包括人在內(nèi),都討厭這種行為,所以有道之人是不居于(自見、自是、自伐、自矜)的境地的。
要達到“明、彰、功、長”,“自見、自是、自伐、自矜”是一種態(tài)度,而“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是另一種態(tài)度。一般人認為前者距離目標更近些,可老子卻選擇了后者。老子的這種選擇顯示了他對社會的一種洞見,也顯示了他的人生智慧。
《增廣賢文》上曾說:“有心栽花花不發(fā),無心插柳柳成蔭。”在很多的時候,人們“若欲如之何,必先居于此如之何之反面”。這是當代哲學大師馮友蘭先生在他《中國哲學史》中的一句話,與大家共勉。
附一,原文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其在道也,曰:余食贅形。
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附二,練習一,翻譯下面的句子,注意文中的通假字。
1、周市曰:天下錯亂,忠臣乃見。今天共畔秦,其義必立魏王后乃可。(《史記魏豹彭越列傳第三十》)
2、彭越者,昌邑人也,字仲。常漁鉅野澤中,為群盜。(同上)
3、今豹死毋后,且越亦欲王,而君王不蚤定。(同上)
4、其車將扈輒曰:王始不往,見讓而往,往則這禽矣。(同上)
練習二,默寫《道德經(jīng)》第二十四章。
練習三,談談你對“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的理解,不少于800字。
溫健康,某中學一位“三非”教師:非名師,非骨干教師,非最美教師。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