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陽是少陽,二陽是陽明。
我們現(xiàn)在來看陽明在泉、燥淫于內(nèi)之時如何辯證施治:
岐伯曰:燥淫于內(nèi),治以苦溫,佐以甘辛,以苦下之。
一、燥淫于內(nèi),是為燥證
陽明在泉,必定是少陰司天、子午之紀(jì)。陽明燥,勝于外,淫于內(nèi),民病燥證的表征,岐伯前文有講“歲陽明在泉,燥淫所勝,則霿霧清瞑。民病喜嘔,嘔有苦,善太息,心脅痛,不能反側(cè),甚則嗌干,面塵,身無膏澤,足外反熱。”
霿(méng),昏暗,《說文解字·雨部》講:天氣下,地不應(yīng),曰霿。
霿霧,氣涼霧重致天色陰沉。
燥勝則干,天干物燥,金代劉完素《素問玄機原病式·六氣主病》講:諸澀枯涸,干勁皴揭,皆屬于燥。
燥淫于內(nèi)則津液不足,故咽干舌燥,皮膚皴裂無潤(身無膏澤),故面塵無澤。燥肺克勝肝木太盛,則肝經(jīng)為病,故《靈樞·經(jīng)脈篇》講:“肝足厥陰之脈……腰痛不可以俛仰……甚則嗌干,面塵脫色。甚則嗌干,面塵,脫色。”腰痛不可以俛仰,故“不能反側(cè)”。
燥金克風(fēng)木太甚,則肝膽經(jīng)俱病而心脅痛(肝經(jīng)病)、足外反熱(膽經(jīng)?。!鹅`樞·經(jīng)脈篇》講:膽足少陽之脈……是動則病口苦,善太息,心脅痛,不能轉(zhuǎn)側(cè),甚則面微有塵,體無膏澤,足外反熱,是為陽厥。
先附圖如下:
二、燥淫于內(nèi),為什么要“治以苦溫”呢?
《素問·臟氣法時論》講:“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苦味藥物有性寒涼者亦有溫?zé)嵴?,肺燥以熱燥亦有涼燥?/span>
肺燥為涼燥者,當(dāng)以苦味藥物中藥性偏溫?zé)岬乃幬飳χ沃?,例如具有燥濕健脾、祛風(fēng)散寒藥效的蒼術(shù),單味藥物兼具苦溫之性,可以稱之為“治以苦溫”;當(dāng)然,也可以單味苦溫之藥配以其它不苦但具有溫?zé)崴幮缘乃幬?,例如藿香、豆蔻等,這也叫“治以苦溫”。
肺燥為熱燥者,再“治以苦溫”就藥不對癥了,當(dāng)“治以苦寒”才是。
由此可見,當(dāng)岐伯說“燥淫于內(nèi),治以苦溫”之時,他說的燥證是涼燥之證。
既然是涼燥,那么下面的“佐以甘辛”也就好理解了。
三、涼燥淫于內(nèi),為什么要“佐以甘辛”?
①苦溫之藥物屬火,涼燥為肺金,恐苦溫藥之物藥性過于峻烈反傷肺,而甘味藥物藥性能緩,故“佐以甘”;另外,燥勝則干,津液不足、諸澀枯涸、干勁皴揭,皮膚無潤,咽干舌燥,有些甘味藥物具有潤燥作用,如味甘、性平,歸肺經(jīng)肝經(jīng)腸經(jīng)三經(jīng)的亞麻子,它就具有潤燥祛風(fēng)的藥效性,甘藥潤燥的角度講,也需“佐以甘”。
②涼燥之證,當(dāng)以辛溫藥物發(fā)之散之,如“八仙過海”這味草藥味辛性溫又入肺經(jīng),故“佐以辛”。
四、燥淫于內(nèi),為什么要“苦以下之”?
涼燥之氣郁結(jié)于肺而上逆,則病干嘔,苦溫藥物恰可通利涼性,故“苦以下之”。
一陽二陽盡,三陽起,三陽太陽寒水在泉“寒淫于內(nèi),治以甘熱……”何以如此?明日接著分解。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