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炙甘草及吳茱萸湯治愈危重的心力衰弱及潰瘍病一例
李某,男,46歲。
初診∶1962年11月9日。
主訴及病史(家屬代訴)∶1947年在日本患過胃潰瘍出血,治療8個月已基本治愈,回國后未見復(fù)發(fā)。1962年8月7日開始胃脫及上腹疼痛,嘔吐、噯酸氣,食欲不振;繼則消瘦,頭暈眼花,不能支持。由8月15日至11月9日,前后轉(zhuǎn)三間醫(yī)院住院治療,病情日見沉重,身體極度衰弱,飲食入胃即吐,即要求出院。據(jù)稱三間醫(yī)院多次檢查為心力衰弱加胃幽門部潰瘍。
診查∶患者極度消瘦,面色蒼白,精神委靡,聲音低怯,語言斷續(xù),顫抖,嘔吐白泡涎沫,動則氣喘,眩暈欲傾,手足厥冷,證甚危篤,煩躁不堪。舌色淡白潤滑無苔,脈沉細(xì)微弱,略弦緊。
辨證∶元?dú)獯筇?,三陰虛寒的危重證。
治法∶回陽救逆,溫中祛寒,補(bǔ)虛降逆。
處方∶黨參18g吳茱萸9g廣干姜4.5g靈磁石18g茯苓18g炙甘草18g熟附子12g酒炒川連1.5g
上方藥煎兩次混合后,分多次服,每次1湯匙,2小時服1次。另正高白參3g,燉服。
二診∶11月10日。吐涎減少,飲食略可咽下,但脫痛稍增,余癥減輕。處方;前方以高良姜換干姜,加麥冬9g、正南沉香4.5g,后下。煎服法如前。
三診∶11月11日。吐涎沫已止,胸中溫溫液液,大便未行多天。
處方∶黨參18g吳茱萸6g雞內(nèi)金9g白芍9g烏棗4枚(去核)炙甘草18g生姜15g火麻仁15g另焗玉桂心1.5g
四、五診∶癥狀續(xù)有減輕。處方與上略同。
六診∶昨夜因冒風(fēng)寒,頭痛惡風(fēng),自汗。舌薄白苔滑,脈浮弦緩弱。略咳稀痰。
處方∶龍骨15g牡蠣15g桂枝4.5g浮小麥24g炙甘草18g白術(shù)9g吳茱萸3g熟附子9g法半夏9g陳皮4.5g煎服
七診∶感冒癥狀已解。
處方∶與四診略同。
八、九診∶各種癥狀續(xù)好轉(zhuǎn)。
處方與上略同。
十診∶12月3日。各癥俱解,胃納漸增,體力漸復(fù)。
處方∶吳茱萸9g干姜4.5g黨參9g炙甘草9g春砂仁4.5g大棗4枚、法半夏9g陳皮4.5g
上方藥連服十余劑,在家調(diào)養(yǎng)月余,即回單位工作。
【按語】本例屬中醫(yī)"胃脫痛"、"厥心痛"范疇。中醫(yī)以辨證、立法、選方、論藥為治療基礎(chǔ)。仲師對吳茱萸湯用法有三∶一為胃中寒,食谷欲嘔,或胃脘作痛,吞酸嘈雜;一為厥陽頭痛,嘔吐涎沫;一為少陽吐利,手足厥冷,煩躁欲死者。炙甘草湯前賢用法有四∶《傷寒論》脈結(jié)代,心動悸;《備急千金要方》治虛勞驚悸,怔忡,脈弱無力,少氣不足以息者;《外臺秘要》治肺痿咳嗽,涎沫多,心中溫溫液液者;又可治虛煩不寐,自汗盜汗,咽干舌燥大便難者。本例確與此二方適應(yīng)相同,故能力挽狂瀾,亦體現(xiàn)中醫(yī)辨證論治、理法方藥的特點(diǎn)。正如徐靈胎《執(zhí)方治病論》所說∶"欲用古方,必須先審病者所患之證,悉與古方前所陳列之證皆合,更檢方中所用之藥無一不與所現(xiàn)之證相合;然后施用;否則必須加減,無可加減,則另擇一方",確為經(jīng)驗(yàn)之談。
十八、寒溫并進(jìn)法治愈高熱喘咳一例
梁某,男,39歲。
初診∶1959年7月15日。
主訴及病史∶有肺結(jié)核及肺氣腫病史。常喘哮咳血。昨天因農(nóng)忙在田間耘田,暑濕熏蒸,大汗淋漓,胸?zé)┥?,即往樹下?dāng)風(fēng)乘涼及飲冷水,頓覺寒戰(zhàn)不適,回家休息。傍晚起喘咳大作,胸高氣促,不能平臥,痰多稀白泡沫,發(fā)高熱,頭痛,無汗,煩渴引飲,喜熱飲。
診查∶上午10時來診,體溫40.2℃,急重病容,喘咳不已,氣粗急,張口抬肩,呼吸困難。舌滑白苔膩,外罩水氣,脈浮弦滑大。
辨證∶痰涎水飲,伏遏暑熱,不得外泄。
治法∶溫化痰飲,清泄暑邪。
處方∶桂枝6g北細(xì)辛4.5g干姜6g五味子6g法半夏10g麻黃6g生石膏45g知母10g甘草6g橘紅10g滑石15g
2劑,1天服完,分4次服,4小時1次。
二診∶謂昨服藥至入暮后,汗出透衣,熱退喘平;仍咳嗽痰多。
處方∶前方去石膏、知母、滑石,加入白蔻仁3g、車前子12g、蘇子10g、北杏仁10g,2劑。
【按語】壯熱喘促,《素問病機(jī)氣宜保命集》;"暴熱上喘者,病在心肺,謂久高喘"??蛇x用麻杏甘石以宣肺平喘。本例久咳多痰,又因感暑后貪風(fēng)飲冷而起,痰多稀白泡沫,為風(fēng)寒痰飲證候。不是寒郁化熱之象。故選小青龍湯以溫肺逐飲;高熱煩渴為暑熱之標(biāo)。擬白虎湯以泄之寒溫并進(jìn),標(biāo)本同治,共奏雙解之功。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