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里面有一個人類似韓信,他的出身、軍事才能、軍事謀略、政治命運都像極了韓信。他是誰?他就是蜀漢大將魏延。魏延是個什么樣子的人?我還記得小時候玩街機《三國志》里的魏延,剃一個光頭,手持雙刀,經(jīng)常像個皮球似的往前翻滾,劃出一道青光。這個兇神惡煞般的魏延形象,雖說是極大部分是杜撰,因為古人認(rèn)為“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也,孝之始也”,頭發(fā)是極其珍貴的,而剃光頭則是一種極大的侮辱。在古代,這樣算一種刑罰,叫做髡刑。比如說曹操有一次征張繡的時候,下達了一個命令,不得踐踏農(nóng)田,誰的馬如果踩了麥田那是殺頭的罪,所以曹操的那些騎兵全部下馬步行,一只手牽著馬,另外一只手用武器,用戈啊什么東西把麥子護住,小心翼翼地走。曹操自己沒有下馬(一說是一只雉從地里飛出),結(jié)果馬驚了,一家伙跳到麥田里面,曹操的馬踐踏了麥田。曹操馬上下馬,把軍法官叫來考試說,該當(dāng)何罪?軍法官眼睛都沒眨說,殺頭。曹操說那就請你行刑吧。結(jié)果大家都說古代有個傳統(tǒng),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法不施于尊者,統(tǒng)帥怎么能夠殺頭呢。曹操說那沒有辦法,那就割一把頭發(fā)吧,自己拔出劍來把頭發(fā)割了一片扔在地上,表示受過罰了?,F(xiàn)在我們看電視劇以為曹操是作秀,割一把頭發(fā)就算殺頭?其實在古代也算差不多了,而三軍統(tǒng)帥因為犯了軍令都上了恥辱的髡刑,大家就自己看好自己的腦袋吧。
羅貫中先生的《三國演義》中諸葛亮一見魏延,就說此人腦后有反骨,速速斬殺報來!魏延的光頭不靠譜,但也有一個好處,那就是我們可以看清楚他得腦袋結(jié)構(gòu)。呵呵,光頭版的魏延也沒見腦后著名的“反骨”?。扛鶕?jù)人體遺傳學(xué)的科學(xué)論述,成人的身體都只有206塊骨頭,不存在能多出一根的情況。那么著名的“反骨”若存在,也僅是類似球星亨利的后腦突出似的頭型而已,可見也是當(dāng)不得真的。中國的家長從小就講究用米枕把小孩的頭型睡扁,而國外的家長都認(rèn)為這種湖南話叫“霸腦殼”似的后腦突出型孩子長大以后更聰明。如此看來,即使是真如羅老先生所述,魏延腦后有“反骨”,那也只是能說明他聰明的一個例證啊。
那么事實上魏延聰明嗎?我認(rèn)為,聰明,毫無疑問,甚至認(rèn)為他是在大家印象里最被低估的一個軍事人才。魏延曾以韓信自比,他與韓信也有那么一些相似之處。
魏延出身寒微(一似韓信),“以部曲隨先主入蜀”。什么叫部曲?部曲就是私人武裝的家兵。亂世之中,農(nóng)民失去田地,無所依靠,只能投靠士族地主,而士族則利用他們耕作和作戰(zhàn)。他們作戰(zhàn)時是士兵,平時是佃客,即且耕且戰(zhàn)的武裝耕作者。亂世人無所歸,部曲永隨將帥,部曲絕對服從所屬軍官的命令。這種身份打上了深刻的烙印,也決定了魏延一身的榮辱。
入蜀后,魏延多有戰(zhàn)功,被封為牙門將軍。這是魏延正式步入蜀漢武將行列的一次飛躍。從士兵到將軍,證明了魏延的赫赫武功,也證明了劉備的識人眼光(這一點也多為世人忽略)。
后來張咨議論孫權(quán)乃“聰明仁智雄略”之主,其中一條叫“拔呂蒙于行陣,是其明也”,劉備其實也不亞于孫權(quán),套用一句,則是“拔魏延于行陣”。
攻下漢中后,劉備自立漢中王,治所在成都,要留一員重將鎮(zhèn)守漢中。漢中是西北前線的咽喉要道,當(dāng)時,劉備的頭名大將關(guān)羽鎮(zhèn)守荊州,大家認(rèn)為肯定輪到第二員大將張飛了,張飛也認(rèn)為自己是非我莫屬。哪知道劉備任命魏延為督漢中鎮(zhèn)遠將軍,領(lǐng)漢中太守,“一軍盡驚”。魏延名望不夠,劉備又要悉心培養(yǎng),于是召開了新聞發(fā)布會,劉備代表組織部提出了一個大家最感興趣的問題:“現(xiàn)在組織上任命你為分公司經(jīng)理,你有什么施政方案???”魏延回答“如果曹操傾全國之力而來,我請為大王阻擋住他;如果是其余的偏將率十萬人馬來,我請為大王吞并他?!眲浜呛谴笮?,問各路記者和手下大將:“你們還有不同意見嗎?”大家都對魏延刮目相看,舉手贊成這次任命,說這是一次和諧的大會、成功的大會、團結(jié)的大會。
如果說劉備越級提拔魏延純粹是因為“部曲”這種堅不可摧的上下級關(guān)系的話,那不但是小瞧了劉備,也看低了魏延。
魏延具備極高的軍事才能(二似韓信)。他曾單獨領(lǐng)兵作戰(zhàn),在陽溪打敗魏國的后將軍費瑤、雍州刺史郭淮。這里的郭淮是魏國隴右地區(qū)的名將,曾打敗馬謖、廖化、生擒句安。魏延能打敗郭淮,后來姜維北伐,與郭淮相爭還是互有勝負,這就說明魏延強悍的軍事能力。
在諸葛亮的北伐戰(zhàn)中,魏延和高翔、吳班一起打敗司馬懿,獲得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lǐng),角弩三千一百張的戰(zhàn)利品,司馬懿守營不出。
另外,史書說魏延“善養(yǎng)士卒”,這和“刑殺既過差,又日鞭撾健兒”的張飛形成強烈的對比,比較關(guān)羽的“善待卒伍”,可見劉備在挑選人才上走的是以人為本的和諧軍事論。因為劉備起于微末,白手起家,很珍惜與士兵的關(guān)系,關(guān)羽和魏延分別被委以重任,不能不說與這些樸素的帶兵情感有很大關(guān)系。
一個真正的軍事人才,是進可攻,退可守的。魏延正是如此。
他在漢中十五年,采取御敵于國門之外的政策,在外圍據(jù)險而守,漢中固若金湯,沒有放一個敵兵進入自己的防區(qū)。接任的王平完全按照魏延的既定方針辦,也以少勝多,在興勢打敗曹爽率領(lǐng)的十余萬魏軍。到了后期,姜維掌兵權(quán)的時候,則改變魏延的部署,放棄漢中外圍據(jù)點,將駐軍撤守漢、樂二城,采取堅壁清野、誘敵深入到盆地內(nèi)部的做法,改為放棄谷口的險要地形,只堅守幾座城鎮(zhèn),讓敵軍進入漢中平原,以為這樣可以誘敵深入,待敵軍糧盡再加以包圍殲滅。這個戰(zhàn)略看起來好象更加主動,但實際上是脫離實際并與基本兵法相違背的。首先,蜀軍少而魏軍多,放棄險地即是放棄有利條件而置自己于不利。其次,蜀軍的優(yōu)勢兵種是弩兵與山地兵,魏軍的優(yōu)勢兵種為騎兵和重裝步兵。在防守山險時,蜀軍的優(yōu)勢兵種可以發(fā)揮最大的特長,而一旦進入平原,魏軍的優(yōu)勢兵種就比較厲害了。結(jié)果,由于姜維的錯誤戰(zhàn)略,導(dǎo)致鐘會的大軍順利地進入漢中,隨后包圍了漢、樂兩城,而鐘會的主力竟越過漢中直接進攻陽平關(guān)。陽平關(guān)的失守,使?jié)h中很快就丟失了。最后鄧艾偷渡陰平,直接導(dǎo)致蜀國滅亡。
這就從實質(zhì)上證明,是魏延的軍事才能明顯勝過馬謖、姜維等。這也從一個側(cè)面證明諸葛亮拙于軍事,識人、用人眼光遠遜劉備。
魏延為人稱道的是他極高的軍事謀略和大局觀(三似韓信)。諸葛亮首次北伐,北伐大軍大致可以從兩個方向進兵,一個方向是從漢中出發(fā),直接攻打關(guān)中的長安。漢中和長安當(dāng)中隔著一座山,就是秦嶺。從漢中翻越秦嶺,可以奪取長安。從漢中跨越秦嶺,有三條山谷,東邊一條是子午谷,子午谷最險,道路有660里,子午谷的谷口在長安城之南,雖然子午谷山路崎嶇,形勢最險,但可以出其不意,一旦走出谷口,軍隊就可以突然出現(xiàn)在長安城的南門。中間一條山谷叫儻駱谷,谷長420里,直接通往關(guān)中的武功,對長安的威脅也很大。西邊的一條山谷叫褒斜谷,有470里山谷,如果蜀漢的軍隊攻出褒斜谷,就可以切斷曹魏從關(guān)中通往涼州的道路。這三條山谷都是從漢中出發(fā)攻打長安的方向。另外一個方向,就是從漢中出發(fā),往西打,攻打祁山,甘肅的隴右地區(qū),這條路地勢比較寬敞平坦,安全系數(shù)比較高。
魏延在會上提出出子午谷、奇襲長安的戰(zhàn)略。他說鎮(zhèn)守長安的夏侯楙年紀(jì)輕,只是因為是魏國的女婿才擔(dān)此重任,為人膽小,又缺少謀略。現(xiàn)在我請精兵五千人,另外五千人運糧,偷出子午谷,不過十天可到長安。夏侯楙一聽我奇兵飛來,一定會乘船逃走。等到魏國在東邊聚集兵力還要二十多天,這時候諸葛公從斜谷來,就可以先期一步到達長安。這樣,咸陽以西的地方就都是我們的了。
但是這個意見被諸葛亮給否決掉了,這個意見有他的弊端:子午谷道路險狹,危險系數(shù)極大,一旦魏軍卡住谷口,輕則勞而無功,重則全軍覆沒;夏侯楙未必會棄城而逃;就算攻下長安,也未必守得住;萬一失敗,兵力本來就不足的蜀軍損失太大。所謂“諸葛一生唯謹(jǐn)慎”,他受不了這個冒險的代價,寧愿老老實實從祁山進兵。
可惜,戰(zhàn)爭不是算術(shù),諸葛亮就這樣浪費了戰(zhàn)爭的天時、地利和人和。首先說天時,第一次伐魏,本身就是一個措手不及,劉備在時,魏國認(rèn)為能打仗就是一個劉備,后來聽說諸葛亮北伐,“朝野恐懼”,事實上,南安、天水、永安三郡甚至都投降了,魏明帝親自坐鎮(zhèn)長安,張合打敗馬謖才止住頹勢。
其次說地利,魏延久在漢中前線,對敵我雙方進退得失自然是一清二楚。子午谷的道路必然早已打探清楚。比較鄧艾的偷度陰平實際上,奇襲子午谷最難的不是道路,鄧艾偷度陰平時道路更險,甚至要用衣服包住身體從山上滾下。最難是糧草,魏延所說的一萬人只需五千精兵,另外五千用來運糧。而攻下長安以后,他也談到了糧食問題,就是就近籌糧。而鄧艾偷度陰平后也是從江油得到了糧食才得以為繼。甚至比較劉備攻打劉璋,鄭度提出的建議也是堅壁清野,敵人自然會不戰(zhàn)而散。所以說,孤軍遠征最難不是道路,不是戰(zhàn)斗力,而是糧食。
再說人和,史書上說夏侯楙毫無才干,只會貪財蓄妓,甚至影響了和清河公主的夫妻關(guān)系。這種人守長安圖的是安逸,聽說宿將魏延來了,估計不跑也打不過。
可惜這三種有利條件都被諸葛亮放棄了。從另一個角度講,魏蜀交鋒,蜀國在經(jīng)濟上、軍事上都處于明顯的劣勢。如果像諸葛亮的戰(zhàn)略意圖,與魏軍拉開了架勢交鋒,長久下去輸?shù)囊欢ㄊ鞘駠??!秾O子兵法》上說:“凡戰(zhàn)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官渡之戰(zhàn)曹操正是憑了“以正合,以奇勝”的信念,以少勝多打敗了袁紹。在更需要出奇致勝的時候,諸葛亮卻舍棄了這樣的機會,而且再也沒有了。當(dāng)然,像曹操這樣的人物是可一不可二不可多得的人才,諸葛亮軍事上確實比不上他。
當(dāng)然,魏延的政治身份也決定了他的政治命運,他是一個沒有派系的人(四似韓信)。魏延是劉備的部曲出身,決定了他忠于的就是劉備本人。在政治上,他的靠山只有劉備,劉備一死,諸葛亮當(dāng)政。諸葛亮信任的是馬謖、蔣琬、費祎、郭攸之、董允、楊儀等他的一批荊州舊部。魏延雖然是荊州出身,但不屬于諸葛亮的文人體系。蜀國當(dāng)時還有劉璋的東州系,本土的益州系,但魏延和他們也都沒有任何關(guān)系。在政治上,魏延不但沒有派系,另外他還和諸葛亮為首的荊州系有矛盾。矛盾集中在一個人身上,就是楊儀。楊儀最大的本領(lǐng)是布置策劃井井有條,諸葛亮出征時這事都是楊儀干的。楊儀這個人和魏延其實命運有相似之處,都有才,都是劉備挖掘出來的。但他們都有一個缺點,就是自信得不得了,自認(rèn)第二沒人敢認(rèn)第一的主。楊儀任尚書的時候,和頂頭上司尚書令劉巴沒搞好關(guān)系,劉巴是誰?三國最牛的人啊(可參看拙作《三國最牛的人劉巴,就是不和劉備玩》),當(dāng)然被降了職。后來可能因為工作關(guān)系,又和猛將魏延不和(其實就是兩個同樣性格的人照鏡子,誰也不服誰),甚至搞得經(jīng)常在宴會上吵架,魏延甚至拿出小刀對著楊儀比劃,嚇得楊儀哭個不停。諸葛亮常常給他們當(dāng)和事佬,運用他師父水鏡先生的獨門本事,說:“你好,他也好?!?/span>
其實,諸葛亮貌似一碗水端平,其實還是有所偏廢的。他沒有像當(dāng)初劉備支持劉巴一樣,把楊儀調(diào)走,而是繼續(xù)營中任事。這也埋下了二人命運的伏筆。
諸葛亮五丈原隕星的時候,這里有一本糊涂賬。就是諸葛亮有沒有召開軍事會議?!度龂尽方榻B:諸葛亮病危的時候,和楊儀、費祎、姜維三個人密定了退兵的計劃。這一次出兵,魏延本來是先鋒,這時候卻將他改作斷后。而令姜維次之。魏延如不聽命令,大軍就徑行開拔。諳葛亮死后,楊儀秘不發(fā)喪,派費祎去探問魏延的意思。魏延說:“丞相雖死,我自活著在這里。跟府里親近的人和官屬,自可將護他的棺框回去安葬,我自當(dāng)帶兵擊魏。如何因一個人死,廢掉天下的大事呢?況且魏延是什么人。要聽楊儀的命令,替他做斷后將?”就和費祎同擬一個計劃,那一部分的兵該退回去,那一部分的兵該留下來,要費祎和他連名,把這命令傳給各將領(lǐng)。費祎騙他道:“楊儀是文官。不會部署軍事,他決不會違反你的意思的,不如讓我回去,再和他商量”,就騎著馬快跑而去。費祎去后,魏延懊悔不該放他,再派人去追,已經(jīng)來不及了。魏延派人去探看,楊儀等已經(jīng)整軍待發(fā),打算把魏延一枝兵留下來。魏延大怒,趁他們沒有動兵,便帶兵先發(fā)。楊儀等亦伐木開路,晝夜兼程,緊跟在他的后面。魏延的兵先到,據(jù)住了南谷口,派兵去攻擊楊儀。楊儀派何平(就是王平)去抵?jǐn)?。何平罵魏延先發(fā)的兵道:“丞相剛死,你們怎么敢這樣?”魏延的兵知道魏延不對,都不聽他的命令,散掉了。魏延只和他的兒子和還有幾個人逃回漢中去。楊儀派馬岱帶兵去將他追殺了。
歷史學(xué)家呂思勉先生說,這大概不是事實。因為就算是召開軍事會議,參謀長要參加,前敵總指揮總也得來吧。魏延的職位是僅次于諸葛亮的,不可能架開他不讓他參加吧。
這一段本是無頭公案,我們只能分析??赡苤T葛亮病危時,并沒有能夠預(yù)定退兵的計劃就死了。他死后,參謀長楊儀等密定了一個退兵的計劃,怕魏延不聽,派費祎去探問。魏延果然不肯聽他們的部署。要自已另定一個計劃,和費祎連名行下去。費祎哄騙他逃了回來。楊儀等知道無可疏通,就把他置于不顧,打算將余軍徑行開拔。這個消息又被魏延打聽到了,乃趁他們沒有開拔之前,先行開拔,把南谷口據(jù)住了。至此。兩軍遂不得不正式交戰(zhàn)。魏延雖然勇猛,但他所統(tǒng)率的,只有他的直屬部隊,楊儀在諸葛亮幕府里,全軍都在他調(diào)度之下,眾寡不敵,所以魏延就給他打敗了。
魏延和楊儀互相攻打的時候,互相指責(zé)對方叛亂,成都的劉禪不知道該相信誰,就問蔣琬和董允,是誰反?。ㄟ@也搞笑)?這兩人都是荊州系,當(dāng)然保楊儀而懷疑魏延。后來劉禪派蔣琬率宿衛(wèi)營北上,魏延進退失據(jù),只有逃往漢中,這才被楊儀派馬岱追殺魏延,夷三族。一代名將死在政治斗爭中。
關(guān)于魏延造反的問題,當(dāng)時就有定論。魏延要真想叛逆,何必等在這時,他長期在離魏國最近的漢中,隨時可以叛變。更何況,要叛變何必攔住楊儀等南歸的去路,并火燒棧道?楊儀回去只得了個中軍師的頭銜,從容而已。也可反證魏延并未造反。否則立了大功的楊儀怎么不加官進爵,而尚書令、益州刺史的名號卻給了寸功未立的蔣琬?《三國志》說:“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平日諸將素不同,冀時論必當(dāng)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魏延不服在楊儀之下,害怕楊儀執(zhí)掌兵權(quán)對他不利,這才擋住退兵的要道,造成了終身遺憾。
可笑的是,取得勝利的楊儀卻更像個叛徒。回來認(rèn)為自己立了大功,該坐上諸葛亮的位置秉持朝政,不料卻給資歷更淺的蔣琬奪了位置。于是大放闕詞,說當(dāng)初我兵權(quán)在手的話,北上投降魏國,會落拓如此嗎,如今真是追悔莫及。這樣大逆不道的話被朝廷知道,楊儀被削職為民,后來他又上書誹謗,只得把他抓進牢里,在魏延死后的第二年,楊儀自殺。
魏延和楊儀像矛盾的兩個共同體,繼續(xù)在另一個世界搏斗去了。
更搞笑的是,如今成都武侯祠的文臣武將廊里,居然沒有蜀漢最重要也是最杰出的軍事人才魏延的雕像。問:為什么沒有魏延?工作人員回答:魏延是叛將。
……
歷史的迷霧云山霧罩,小說家言卻深入人心。什么時候我們用自己的智慧眼把迷霧看穿,給別人一個公道,還歷史一段清白?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