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中國少年營——甘肅站
五張名片看甘肅
01
根脈 · 收起祁連長畫卷,鋪開河水小濤聲
甘肅省東部面積最大、最重要的地形地貌區(qū)是黃土高原區(qū)。這片高原對甘肅省甚至全國都是非常重要的,不僅因為這里孕育了省會城市蘭州和第二大城市天水,也因為這里從古到今都是西北地區(qū)非常重要的糧食產(chǎn)區(qū),更因為這里是黃河流域華夏文明最重要的起源地之一。
而該地區(qū)的這些特征都與位于其西側的祁連山息息相關。作為這片高原忠實的庇護者,祁連山像是一座伸進西部干旱區(qū)的濕島,改變了黃土地千溝萬壑、支離破碎的景象,滋潤著面積廣闊的塬、墚,讓這片西北地帶成為農(nóng)耕文明的重要根脈地之一,孕育著世世代代的子民。
河西走廊:微縮的“絲綢之路”模式
黃土高原不僅溝壑縱橫,亦有良田千頃
祁連山冰川
河西走廊著名的“玉米制種田”
祁連山下的山丹軍馬場
夢柯冰川
02
通道 · 駝鈴古道絲綢路,胡馬猶聞唐漢風
從遙感圖上遙望甘肅,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在祁連山、龍首山、合黎山等山脈的夾峙,和騰格里與巴丹吉林兩片沙漠的圍堵下,依靠著發(fā)源于雪山冰川下的幾條大河,一片片綠洲頑強地生長著、連接著,終于連綴出一條“走廊”,使得中華文明得以以一個個綠洲為踏腳石,西出玉門,邁向西域,最終搭建起一條橫貫亞歐大陸,連接東西方文明的交流通道——“絲綢之路”。
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是西北民族遷徙的必經(jīng)通道
祁連山東西向綿延近千公里
祁連山脈示意圖
絲綢之路驛站懸泉置遺址復原效果圖
公元609年隋煬帝主持“萬國博覽會”
絲路之所以偉大且極具傳奇色彩,是因為這條路是一條充滿了艱難險阻的路,大漠戈壁、雪山冰川、酷暑嚴寒、戰(zhàn)亂盜匪一路設障,鳴沙山浩瀚的沙海之上,駝隊如織,駝鈴悠揚,讓人禁不住遙想當年河西走廊古絲路的繁忙與輝煌。
03
造像 · 栩栩雕琢觀自在,蕓蕓壁彩眾生謙
在佛教自印度傳入中國的歷程中,甘肅是重要的通道,而教徒的往往來來也使佛教在這片大地上鐫刻下了深刻的印痕。早從前秦時期(公元4世紀)始,甘肅大地上就開始開鑿佛教石窟,此后石窟的興建綿延1500余年而不絕。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沿著遍布甘肅西部、東部的石窟長廊,佛教一步步邁入了中原地區(qū)。
石窟
甘肅東部石窟
彌勒佛
炳靈寺石窟的石刻造像
夏河拉卜楞寺
夏河拉卜楞寺鳥瞰圖
甘肅東部有中國最為密集的石窟群分布帶,這在其他地區(qū)是極為罕見的。如今,那些漸漸被歲月遺忘的石窟,還在訴說著曾經(jīng)的輝煌——它們匯聚了當時所有的藝術成就,是人們世俗與精神生活的殿堂。
04
寶藏 · 天高地迥羊兒壯,馬疾蹄輕前途遙
在中國自然區(qū)劃地圖上,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恰好位于中國東部季風區(qū)、西北干旱區(qū)與青藏高寒區(qū)的交匯區(qū)域,黃土高原、青藏高原、秦嶺、岷山等多種迥然不同的地貌單元在這里聚集;長江水系的白龍江及黃河的重要支流渭河從這里發(fā)源。在甘肅你可以領略到西部大漠的干旱荒涼,也可以體會到青藏高原的“高冷”,還可以深切感受到隨著季風變化而富有節(jié)律的季節(jié)更替。
這樣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形成了豐富多元的自然景觀,養(yǎng)護著斑尾榛雞、四川林鸮乃至大熊貓等珍稀鳥獸,同時也造就了甘南境內(nèi)如萬花筒一般的民族、宗教文化景觀和歷史遺跡。這樣多層次的人文自然體會,在中國其他地方是很難感受到的。
黨河南山與野馬南山間的寬谷地帶
黃河石林
甘南大型珍稀獸類羚牛
花農(nóng)正在收集采下的苦水玫瑰花瓣
血雉
大熊貓
鬼鸮
鹽生肉蓯蓉在陽光照耀的荒漠中綻放
05
蒼生 ·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
甘肅亦是中華文化的發(fā)祥地之一。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眾多的民族在這里繁衍生息、密切交往、休戚與共,創(chuàng)造了燦爛輝煌的歷史文明,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貢獻。戍邊功臣、亂世豪雄、文臣謀士、清官廉吏在這片土地上輪番進場,上演著一個個驚心動魄的歷史情節(jié)。
在隴南發(fā)跡的秦人從這里走向關中平原,最終成就霸業(yè);三國蜀漢從這里起軍北伐,將相謀士施展軍事謀略,斗智斗勇。鞠躬盡瘁天子贊,南柯一夢驚世人,甘肅這片土地有著太多太多的史記傳說等著后人飽覽。
山丹縣東二十里堡村拍攝到的漢長城
“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
甘南瑪曲縣阿萬倉草原
甘南治力關
3000年前秦人的器物
大地灣一期文化的寬帶紋三足彩陶缽
大地灣一期文化的黍、粟、油菜子標本
色彩斑斕的定西梯田
本站活動亮點
01
胡楊翠蔭閣道外,崖壁紛披五色霞——張掖
我國西北干旱地區(qū)的丹霞地貌非常引人注目,紅黃色系的暖色調(diào),使其突兀在干燥而遼闊的天空下,瑰麗、華美和神秘的外觀是它給人留下的最深印象。張掖最知名的便是這丹霞地貌。張掖丹霞的形成與喜馬拉雅山脈的板塊運動密切相關,各種礦物沉淀堆積,受擠壓隆升,再經(jīng)成千上萬年的風吹雨打,最終形成了如今連綿多彩的丹霞地貌。這里也是許多媒體評選出的“中國最美丹霞地貌”之一。
干旱區(qū)的丹霞地貌“頂平、身陡、麓緩”
張掖丹霞地貌
這可被認為是“彩丘式丹霞”
丹霞國家地質(zhì)公園——中國北方干旱地區(qū)發(fā)育最典型的丹霞地貌及國內(nèi)唯一的丹霞地貌與彩色丘陵景觀復合區(qū),以地貌色彩艷麗、層理交錯、氣勢磅礴、場面壯觀而稱奇,色彩之繽紛、觀賞性之強、面積之大冠絕全國。該區(qū)域的丹霞地貌主要由紅色礫石、砂巖和泥巖組成,沿梨園河兩岸及其各支流(溝)連片分布,分為南北兩大群,中間夾張掖綠洲盆地,遙相呼應,成犄角之勢。北群地勢相對平緩,主要以單斜脊為主,以山體紋理、脈絡清晰見長;南群以交錯層理、四壁陡峭、垂直節(jié)理、色彩斑斕而稱奇,是張掖丹霞地貌的主要分布區(qū)。
色彩斑斕、層理交錯的丹霞風貌
張掖七彩丹霞旅游景區(qū)
光影下的張掖丹霞風貌
02
嚴關百尺界天西,萬里征人駐馬蹄——嘉峪關
嘉峪關位于甘肅省嘉峪關市西5千米處最狹窄的山谷中部,號稱“天下第一雄關”,城關兩側的城墻橫穿沙漠戈壁,北連黑山懸壁長城,南接天下第一墩,是明長城最西端的關口,歷史上曾被稱為河西咽喉。因地勢險要,建筑雄偉,有連陲鎖鑰之稱。嘉峪關是古代“絲綢之路”的交通要塞,中國長城三大奇觀之一(東有山海關、中有鎮(zhèn)北臺、西有嘉峪關)。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的嘉峪關,由內(nèi)城、外城、羅城、甕城、城壕和南北兩翼長城組成,全長約60千米。長城城臺、墩臺、堡城星羅棋布,由內(nèi)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線組成重疊并守之勢,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的防御體系。
天下雄關
嘉峪關俯瞰遠景
雪山與嘉峪關交映
落日余暉下的嘉峪關
祁連山東西向綿延近千公里
03
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玉門關
玉門關遺址地處河西走廊最西端,疏勒河南岸,距敦煌市區(qū)約90公里,西距羅布泊約150公里,四境多戈壁、荒漠、草甸。遺址區(qū)東起倉亭燧、西至顯明燧、南至南三墩。核心區(qū)以小方盤城遺址為中心,呈東西線性分布,東西長45公里,南北寬0.5公里。現(xiàn)遺存包括城址2座,烽燧20座,長城遺址18段。此區(qū)域在地理區(qū)域上具有東西交通分界的標志地位,自古以來就是東、西方交通的重要通道。千百年來,多少人千里迢迢來到這里瞻拜,登上古堡,遙望大漠,追憶祖先的光輝業(yè)績。
玉門關
玉門關外漢長城
玉門關外的百年前老照片
04
隔河又是河西地,過得敦煌是酒泉——瓜州
瓜州縣隸屬甘肅省酒泉市,地處甘肅省河西走廊西端,東連石油城玉門市,西接敦煌市,南北與肅北蒙古族自治縣毗鄰,西北與新疆哈密市相接,自古以來就是東進西出的交通樞紐,古絲綢之路的商賈重鎮(zhèn)。
鎖陽城——唐代時期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關城,自東而來的人們沿著疏勒河沖積扇面的外緣經(jīng)過此地,再向西而去。行走在鎖陽城遺址,目之所及,黃土、高墻、芨芨草,荒涼、破敗、蕭索。千年前繁華的城,現(xiàn)在只有殘垣斷壁。
鎖陽城內(nèi)塔爾寺遺址
鳥瞰鎖陽城
鎖陽城西南甕城
榆林窟——榆林窟內(nèi)壁畫的內(nèi)容和風格,與敦煌莫高窟有著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因此又被稱為敦煌莫高窟的“姊妹窟”,是敦煌石窟藝術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榆林窟的石窟藝術絕非是莫高窟的簡單“翻版”,而是具有許多自己的特色。
榆林窟鳥瞰圖
榆林窟
榆林窟6窟大佛
國內(nèi)最早的唐僧取經(jīng)故事壁畫之一
05
風雨滄桑神韻在,千回百轉夢隋唐——敦煌
敦煌是絲綢之路的節(jié)點城市,以“敦煌石窟”“敦煌壁畫”聞名天下,是世界遺產(chǎn)莫高窟和漢長城邊陲玉門關、陽關的所在地。古今往來的種種痕跡,都被包容在敦煌的氣質(zhì)里,那不只是千年古城的歷史氣韻,更是大漠與山水流轉之間,曠遠肅穆的“時間沉積”。
莫高窟北區(qū)崖壁
莫高窟壁畫
莫高窟第158窟橫臥的釋尊涅槃像
《大夢敦煌》劇照
一千年前就有了“一次性牙刷”
唐宋時期的嬰兒車
魏晉壁畫墓——在河西走廊嘉峪關、酒泉、敦煌市的地下,埋藏著數(shù)千座魏晉時代的古墓。這些魏晉古墓中有不少繪有精美壁畫,被譽為“世界最大的地下畫廊”。由于魏晉時期中原地區(qū)處于亂世,留存的繪畫資料極為罕見,而河西走廊壁畫古墓的發(fā)現(xiàn),恰好填補了中國美術史上魏晉時代的空白。
嘉峪關3號墓《屯營圖》
進食圖
《宰豬圖》說明當時富裕的生活
壁畫為《出行圖》
瀏覽144次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