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看了《被討厭的勇氣》,里面全是年輕人與老頭子的對話,其實就是在討論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的各個里觀點。
其中有一處特別把因果論與目的論拿出來做了對比,發(fā)現(xiàn)兩者之間的差距不是一點點,它其實能夠影響個人的動機。
因果論在意把現(xiàn)在出現(xiàn)的問題,歸于之前的原因引起的,這是弗洛伊德給出的觀點。
比如某人童年不幸,就歸罪于父母總是打我,罵我,冷落我,
不舍得給我半點愛,導致我現(xiàn)在內(nèi)向和無助,經(jīng)常悶悶不樂。
不但連別人討厭我,連我自己都討厭自己。然后就是嘆這一切都是原生家庭給造成的。
要是換另外一種父母,給我無限的關(guān)心和愛,我也不至于淪落到現(xiàn)在的地步。
再之后,就是把永遠走不出這個怪圈,帶著對父母的恨,
帶著這個因素的影響,把最差的個性保留了下來,甚至一輩子都被定型。
但阿德勒不是這樣認為,他認為所謂的因果論,完全站不住腳。
他認為正是某人把自己的無能與過去聯(lián)系起來,目的就是為了找借口,不去改變自己,而是為了保持這個現(xiàn)狀。
因為人的改變是要付出一定的代價的,甚至也因此失敗的。
就拿煙民來說,即使你舉一百個因吸煙而發(fā)生的肺部問題的例子,
一旦到了大眾吸煙區(qū),他們馬上就忘記剛才說過的事,依然照吸不誤。
如果說戒煙有這么難嗎?他們回答,不抽煙的日子才難受。
而且還非常能找借口,要么說抽煙不多,影響小。要么說大家都是靠煙來維持社交的,你就別當另類了。
總之,導致自己習慣抽煙,是因為客觀上的需要決定的,絕對不是個人能輕易改掉。
如果你跟這一類的人打交道,他們永遠都在給你找原因,接著說明自己為何會變成這個樣子,完全是之前的條件決定的。
你能怎么說他好呢?所以,遇到把因果論當圣經(jīng)的人,最好還是離他遠點。
道理是,你不可能叫醒一個裝睡的人,
他永遠有一千個理由來說服你,他們的目的也很簡單,那就是不想改變而已。
阿德勒最討厭因果論,與此相反,他提出了目的論的觀點,
把一切過去的統(tǒng)統(tǒng)勾銷掉,指出過去的歷史,并不能說明現(xiàn)在的問題。
反而是由于有了某種目的,特意把這個條件給加上來。
舉一個例子,某女生一見到自己暗戀的人,就患有臉紅癥。他想求助阿德勒,結(jié)果如何呢?
阿德勒說,這其實就是她出于為了維持沒有勇氣的目的而特意表現(xiàn)出的臉紅癥。
所以說,臉紅癥不是病,而是其目的,好讓外人覺得她是因為臉紅而不敢表白,理解她。
后來,阿老師給她分析了這一點,讓她勇敢地去挑戰(zhàn)自己一下,說出喜歡你這3個字,臉紅癥瞬間就無了。
目的論與因果論最大的區(qū)別是,前者不承認過去會影響現(xiàn)在,后者認為過去是重點。
所以,前者能放下過去,敢于為了目的而改變現(xiàn)在的自己;
后者永遠被過往壓得喘不過氣來,也就難以改變了。
當你理解完這兩者的區(qū)別后,就清楚自己該如何選擇了。
改變命運,其實就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因果論無論如何都無法幫你跳出泥潭,而目的論就能讓你自由決定。
(完)
長按加關(guān)注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