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好些文學期刊陸續(xù)慶祝創(chuàng)刊四十周年,它們是緊隨改革開放創(chuàng)刊的一批雜志。而我沒想到《中篇小說選刊》也四十周年了,在我印象中,《中篇小說選刊》個性而新潮,屬于可以任性的少年,卻竟然也四十歲了。
很多專注賺錢的人們提起文學刊物,都會覺得那是過時而小眾的老物品。我就曾經(jīng)在一個飯局里被問及工作,答曰我是一家文學雜志的編輯。有人又問最近刊發(fā)了什么作品,我說了一些作家的名字,列舉的作家中有王安憶。結果桌子對面另一個人認真問了一句:“多少個億?”我心里頓時很后悔,覺得自己吃飯坐錯了位置。
某次吃飯坐錯位置不要緊,如果吃錯了文學的飯那是挺要命。然而很多事情或許值得細細思量。文學過時了嗎?文學變小了嗎?文學當然是不會過時的,而大和小則是一種相對運動,不是文學變小,而是世界變大。你不可能要求一個做獸藥生意的人必定知道王安憶,就如不能要求一個作家知道用什么藥物可以拯救一池子獅頭鵝的性命。世界只是比以前更復雜了,彼此之間的壁壘也在形成。如果你是一個作家,一言不合大可以拂袖而去;而不幸的是我既是一個作家,同時又是一個編輯,所以職業(yè)精神中還必須肩負起一個傳播者的角色。
同理可得,一本文學期刊作為一個文學平臺,不能放棄自身的媒體屬性,要重視傳播功能。而在這方面,《中篇小說選刊》無疑是國內(nèi)做得最好的文學期刊之一。
一個重要的標識是,當時我認識《中篇小說選刊》的編輯,幾乎都是通過十年前最火的社交媒體新浪微博。在微博上,我先后認識了劉曉閩、廖偉、林那北等老師,甚至還認識了他們刊物的發(fā)行人員??梢韵胂?,《中篇小說選刊》編輯部的氛圍一定是個性而新潮的,乘風破浪的哥哥姐姐無處不在。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