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 顫證
顫證是由年老精血虧虛,腦失所養(yǎng),虛風內動,或因感邪、中毒、電擊等損傷腦神,或因痰濁、瘀血痹阻腦絡,經氣不利而致的風病類疾病。以手足顫抖,頭部、口唇等不自主震顫為主要表現。相當于“帕金森病”、帕金森綜合征”、特發(fā)性震顫”等病。
59.1 診斷依據
59.1.1 主癥: 肢體或頭部震顫,顏面、咽喉部肌肉動作減少,始動困難和肌肉強直,筋脈拘緊,動作遲緩,姿勢不穩(wěn)。
59.1.2 兼癥: 表情呆板,頭胸前傾,言語謇澀,口張流涎,自汗盜汗,大便秘結。嚴重者憂郁呆傻,僵臥不起等。
59.1.3 緊張、情緒激動時震顫加重。嚴重者可伴有意識混亂,定向障礙,抑郁,幻視等。
59.1.4 年齡多在55歲以上,患病率隨年齡而上升。感邪、中毒等引起者,也可見于年輕者。
59.1.5 慢性起病,進行性加重。感邪、中毒等引起者,可急性或亞急性起病。
59.2 證候分類
59.2.1 陰虛陽亢: 肢體或頭部震顫日久,幅度大,筋脈拘緊,少動,甚或僵臥不起,形體消瘦,頭暈耳鳴,多夢遺精,顴紅盜汗,腰酸膝軟,大便秘結,急躁易怒或憂郁癡呆。舌質紅,少苔,脈弦細數。
59.2.2 氣血虧虛: 肢體或頭部震顫日久,行走跌沖,肢體麻木,手足攣急,神疲乏力,氣短懶言,頭暈目眩,口張流涎,自汗,面色淡白或萎黃。舌淡,舌苔薄白,脈細弱。
59.2.3 髓海不足: 頭暈耳鳴,記憶不清,頭搖肢顫,晝寐夜醒,重則神呆,啼笑無常,言語失序。舌苔薄白,脈弦細。
59.2.4 痰熱動風: 肢體或頭部震顫時輕時重,胸脅脹悶,喉中痰鳴,頭胸前傾。行動緩慢,頭暈而重,身熱口渴,多汗,咯痰黃稠,小便短赤,大便秘結。舌質紅,舌苔黃膩,脈滑數。
59.2.5 血瘀動風: 肢體或頭部震顫日久,筋脈拘緊,舌強語謇,步態(tài)慌張,面色晦暗, 表情呆板。舌紫暗或見瘀斑瘀點,舌苔薄白或白膩,脈弦澀。
59.3 治療方案
59.3.1 辨證施治
59.3.1.1 陰虛陽亢證: 滋補肝腎,育陰潛陽,方如大定風珠加減。
59.3.1.2 氣血虧虛證: 益氣養(yǎng)血,熄風止顫,方如八珍湯合天麻鉤藤飲加減。
59.3.1.3 髓海不足證: 補精益髓,熄風止顫,方如龜鹿二仙膏合安神定志丹。
59.3.1.4 痰熱動風證: 清熱化痰,兼以熄風,方如導痰湯加味。
59.3.1.5 血瘀動風證: 活血化瘀,熄風通絡,方如通竅活血湯加減。
59.3.2 其他療法
59.3.2.1 中成藥: 陰虛火旺者可選用大補陰丸等滋陰降火類中成藥;氣血虧虛者可選用十全大補丸等益氣補血類中成藥;精血虧虛者可選用左歸丸等滋補肝腎精血類中成藥。
59.3.2.2 針灸: 頭針選頂顳前斜線等。體針選大椎、合谷、太沖、三陰交、肝俞、太溪、肩髎、曲池、外關、髀關、陽陵泉、昆侖等穴;耳針選神門、皮質下、肝、腎、內分泌、肘、膝、腕、指等穴。
59.3.2.3 推拿: 可于頭面項背及患側肢體施 法或擦法治療。
59.4 注意事項
59.4.1并發(fā)癥處理: 常見肺部、尿路及褥瘡等感染,除進行良好的護理以外,對發(fā)熱、血常規(guī)檢查白細胞增高者還應選用抗生素治療。并可參照“咳嗽”、喘證”、淋證”診療常規(guī)處理。
59.4.2 飲食: 宜清淡,多吃蔬菜水果,忌暴飲暴食、刺激性食物、飲酒及嗜食肥甘厚味之品。
59.4.3 應保持情緒穩(wěn)定,防止情志失調,生活要有規(guī)律,保持良好的睡眠。避免感受外邪。
59.4.4 對帕金森病及帕金森綜合征根據病情變化可選用中西醫(yī)綜合治療。
59.5 療效評定
59.5.1 臨床治愈: 癥狀及體征消失,能獨立生活、社交或工作。
59.5.2 好轉: 癥狀及體征好轉。
59.5.3 未愈: 癥狀及體征無好轉或加重。
59.6 病名注釋
本病證屬《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中醫(yī)臨床診療術語疾病部分》第4條,第27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