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色国产,午夜在线视频,新黄色网址,九九色综合,天天做夜夜做久久做狠狠,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2021a,久久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金匱要略注(19)嘔吐噦下利病

19.1 夫嘔家有癰膿,不可治嘔,膿盡自愈。

熱壅郁于胃之上腕而生癰,癰潰為膿,從嘔而出;若在胃下腕,則從便出。病因在膿不在嘔,故不可治嘔,當治其膿,膿盡則嘔止。

19.2 先嘔卻渴者,此為欲解;先渴卻嘔者,為水停心下,此屬飲家。

嘔后胃無津液,故必渴,渴則飲水,飲水則不再嘔,是胃氣和,得水津液生,故先嘔卻渴者為欲解;若先渴,渴則飲,飲則嘔,此為先渴卻嘔者,因水停于心下,飲入則嘔,是胃氣不和,積飲所致,故屬飲家。

19.3 嘔家本渴,今反不渴者,以心下有支飲故也,此屬支飲。

嘔病之人,必傷津液,本應渴,今反不渴,為心下有支飲故也。飲停于胃,嘔出必渴;飲停于胸,即為支飲,支飲嘔不出,故反不渴,此屬支飲。

19.4 諸嘔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湯主之。

吐為有物無聲,嘔為有物有聲。諸嘔吐,無寒熱,只因痰飲格拒于胸胃之間,而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湯主之。

小半夏湯方(15.3條)

19.5 嘔吐而病在膈上,后思水者,解,急與之;思水者,豬苓散主之。

嘔吐而病在膈上,嘔后思水,為先嘔后渴,急與水,飲之津液生而解。思水者,言飲后仍渴,再飲再嘔,是水停心下,豬苓散主之。

豬苓散方

豬苓  茯苓  白術 各等分

上3味,杵為散,飲服1.5克,日三服。

19.6 嘔而發(fā)熱者,小柴胡湯主之。

小柴胡湯主治半表半里之證,嘔者發(fā)熱,無里證,又無太陽風寒,小柴胡湯主之。若嘔而腹?jié)M痛,是邪已入里,則大柴胡湯主之。

小柴胡湯方

柴胡125  黃芩45  人參45  甘草45  半夏65  生姜45  大棗12

上7味,以水2400毫升,煮取1200毫升,去滓,再煎取600毫升,溫服200毫升,日三服。

19.7 嘔而脈弱,小便復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四逆湯主之。

嘔者水去,小便當少。今脈弱,是正氣虛;小便復利,是里陽偏勝,身有微熱,是表陽偏勝,則中必陰盛。陰寒甚,格陽于表,亦阻陽于下。見厥者,里之陽氣不能輸布于四體,表里陰陽之氣不相順接,故為難治。四逆湯主之。

四逆湯方

附子(生用)1  干姜23  甘草(炙)30

上三味,以水600毫升,煮取240毫升, 去滓,分溫再服。強人克大附子1枚,干姜45克。

19.8 嘔而胸滿者,茱萸湯主之。

嘔逆之邪氣上沖于胸,若胸中正氣不虛,則不會胸滿;若胸中正氣虛,邪得以留連,則胸滿。以茱萸湯補正降邪。

茱萸湯方

吳茱萸70  人參45  生姜90  大棗12

上4味,以水1000毫升,煮取600毫升,溫服140毫升,日三服。

19.9 嘔而腸鳴,心下痞者,半夏瀉心湯主之。

《內經(jīng)》云:脾胃虛則腸鳴。心下痞,邪熱乘虛結于心下。半夏瀉心湯主之,以干姜、半夏散逆止嘔,黃芩、黃連瀉熱除痞,人參、大棗、甘草補中虛。

半夏瀉心湯方

半夏(洗)65  黃芩  干姜  人參各45  黃連15  大棗12  甘草(炙)45

上7味,以水2000毫升,煮取1200毫升,去滓,再煮取600毫升,溫服200毫升,日三服。

19.10 干嘔吐逆,吐涎沫,半夏干姜散主之。

干嘔,有聲無物也,即噦。干嘔吐逆,吐酸苦者為胃熱,吐涎沫者為胃寒。

半夏干姜散方

半夏  干姜 等分

上2味,杵為散,取1克,漿水300毫升,煎取140毫升,頓服之。

19.11 干嘔,吐涎沫,頭痛者,茱萸湯主之。

干嘔吐涎沫為寒,若更頭痛,是寒氣已入厥陰,循經(jīng)上攻于頭,故用茱萸湯。三陰經(jīng)中,太陰、少陰俱不上頭,惟厥陰經(jīng)上出額,與督脈會與巓。

19.12 干嘔而利者,黃芩加半夏生姜湯主之。

干嘔者,胃氣逆也,若下利清徹,是有寒;若下利濁粘,是有熱,有熱則黃芩加半夏生姜湯主之。

黃芩加半夏生姜湯方

黃芩45  甘草(炙)30  芍藥30  半夏65  生姜45  大棗12

上6味,以水2000毫升,煮取600毫升,去滓,溫服200毫升,日再。夜一服。

19.13 食已即吐者,大黃甘草湯主之。

吐者,有物無聲。吐有朝食暮吐和食已即吐之別,朝食暮吐者為寒,食已即吐者為火?;鹦约倍赃t。食已即吐,是胃火沖上,上逆而不能容食,雖吐仍不能去熱邪,故以大黃瀉胃熱,加甘草以和緩。

大黃甘草湯方

大黃60  甘草15

上2味,以水600毫升,煮取200毫升,分溫再服。

19.14 病人欲吐者,不可下之。

《內徑》曰:在上著越之,在下著竭之。吐病在上,法當越之。上條因病人食已即吐,已有越之在先,故可下之。本條病人欲吐未吐,有上越之勢,則不可下之,下則引邪下陷。

19.15 病人胸中似喘非喘,似嘔不嘔,似噦不噦,徹心中憒憒然無奈者,生姜半夏湯主之。

似喘非喘,似嘔非嘔,似噦不噦,是寒飲固結,未至上逆,生姜半夏湯主之。

生姜半夏湯方

半夏65  生姜汁200毫升

上2味,以水600毫升,煮半夏取400毫升,內生姜汁,煮取300毫升,小冷分四服,日三夜一服。止,停后服。

19.16 吐后渴欲得水而貪飲者,文蛤湯主之。兼主微風,脈緊頭痛。

吐后渴欲飲水者,少少與之飲,補充津液,胃氣和則愈。若渴而貪飲,因胃氣尚弱,飲水過多,新飲復停,文蛤湯主之。以文蛤治貪飲,麻黃生姜解表以散水飲。此湯兼治微風或微寒之脈緊頭痛。

文蛤湯方

文蛤75  麻黃  甘草  生姜各45  石膏75  杏仁50  大棗12

上7味,以水1200毫升,煮取400毫升,溫服200毫升,汗出即愈。

19.17 問曰:病人脈數(shù),數(shù)為熱,當消谷引食,而反吐者,何也?師曰:以發(fā)其汗,令陽氣微,膈氣虛,脈乃數(shù),數(shù)為客熱,不能消谷,胃中虛冷故也。脈弦者,虛也。胃氣無余,朝食暮吐,變?yōu)槲阜?。寒在于上,醫(yī)反下之,今脈反弦,故名曰虛。

病人脈數(shù),數(shù)為有熱,若熱在表,發(fā)汗可愈。若熱在里,則不宜發(fā)汗。陽氣盛之熱,能消谷引食,若發(fā)汗過度,則令陽氣微,膈氣虛,客邪上浮而致脈數(shù),胃中反而虛冷,故不能消谷,膈氣虛則邪氣上逆而吐,這是熱在里過汗之故。若寒在上,則不可下。病吐者,脈不當弦,若見弦脈,則是胃氣不足,肝木乘土,因而見肝脈之弦。胃氣虛寒,則朝食暮吐,變成胃反,如牛之反胃。這是寒在上,醫(yī)反下之,使寒下陷而致胃虛,脈變?yōu)橄?,故名曰虛?/p>

此條結論:熱在里,誤汗可致虛;寒在上,誤下也可致虛。

19.18 趺陽脈浮而澀,浮則為虛,澀則傷脾。脾傷則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脈緊而澀,其病難治。

趺陽脈浮而澀,浮而無力為胃虛,澀而無力為傷脾。胃主納,脾主消。脾傷則不能消磨水谷,故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脈緊為寒,脈緊而澀,是脾傷而寒盛,故為難治。

19.19 胃反嘔吐者,大半夏湯主之。

胃反者,不論是嘔是吐,均已大半夏湯主之。

大半夏湯方

半夏(洗浣用)260  人參45  白蜜200毫升

上3味,以水2400毫升,和蜜揚之240遍,諸藥取300毫升,溫服200毫升,余分再服。

19.20 胃反,吐而渴欲飲水者,茯苓澤瀉湯主之。

胃反因脾傷所致,吐則津液竭而渴,飲則脾傷未恢復而水停于心下。以茯苓澤瀉湯補脾瀉水。

茯苓澤瀉湯方

茯苓125  澤瀉60  甘草30  桂枝30  白術45   生姜60

上6味,以水2000毫升,煮取600毫升,內澤瀉,再煮取500毫升,溫服160毫升,日三服。

19.21 噦逆者,橘皮竹茹湯主之。

噦即干嘔,只有噦噦之聲而無物出。上逆之氣,出上竅,撞擊竅璧,必發(fā)聲。肺氣上逆則咳,胃氣上逆則噦。噦逆未至嘔吐,屬邪輕,補正清邪,氣順則愈。

橘皮竹茹湯方

橘皮500  竹茹30  大棗30  生姜125  甘草75  人參15

上6味,以水2000毫升,煮取600毫升,溫服200毫升,日三服。

19.22 干嘔噦,若手足厥者,橘皮湯主之。

嘔為有聲有物,干嘔為有聲無物,故干嘔亦稱為噦。干嘔必胃氣虛,噦只是氣逆,胃氣未必虛。胃寒者干嘔吐涎沫,噦則只有聲無任何物,說明干嘔噦,較噦嚴重,故仲景分別論之,以干嘔噦區(qū)別通常之噦。干嘔噦,當與純粹噦有所不同,若手足厥,當氣逆兼寒,阻塞陽氣輸布所致,橘皮湯主之。

橘皮湯方

橘皮60  生姜125

上2味,以水1400毫升,煮取600毫升,溫服200毫升,下咽則愈。

19.23 噦而腹?jié)M,視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

噦而腹?jié)M,是邪氣實,當視其前后,若前部小便不利,則利其小便;后部大便不利,則利其大便,利之即愈。若小便不利,當屬水邪致腹?jié)M,宜豬苓湯。若大便不利,當屬熱邪致腹?jié)M,宜調胃承氣湯。

19.24 夫六府氣絕于外者,手足寒,上氣腳縮;五藏氣絕于內者,利不禁;下甚者,手足不仁。

六府為陽,陽氣虛,不能溫于外,則手足寒;陽虛則陰盛而上逆,則嘔吐噦,腳寒而縮;五藏為陰,陰氣虛于內,則利不禁;下利甚者,血失水分而黏稠,流行澀滯不足以滋養(yǎng)皮膚,故手足不仁??偠灾?,嘔吐噦為陽虛所致,下利為陰虛所致。

19.25 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汗出而厥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下利清谷為里寒,汗出而厥是亡陽,里寒外熱而厥,用通脈四逆湯。

通脈四逆湯方

附子(生用)大者1  干姜45克強人可60  甘草(炙)30

上3味,以水600毫升,煮取240毫升,去滓,分溫再服。

19.26 下利,手足厥冷,無脈者,灸之不溫;若脈不還,反微喘者,死。

下利手足厥冷,無脈者,陽將亡,急灸臍下以復其陽,脈還手足復溫者生;若脈不還,反微喘,是僅存之陽上脫,孤陰不能獨存,故死。

19.27 下利氣者,當利其小便。

下利氣,即氣利,大便時,屁同糞水直噴而出,當利其小便,使水氣分離,各走其道,水從尿出,氣從屁出。

19.28 氣利,訶黎勒散主之。

氣利者,所利之屁不臭,所下之屎不粘,是腸胃虛而不固,五谷之氣下陷于腸,以訶黎勒溫胃固腸。若所利之屎穢臭黏稠,則是氣滯不宣,非氣利。

訶黎勒散方

訶黎勒(十枚

上1味,為散,粥飲和,頓服。

19.29 若下利脈數(shù),有微熱汗出,令自愈;設脈緊,為未解。

里寒則下利,脈數(shù)有微熱,則里寒已去,汗出則表熱亦去,表里俱和,故令自愈。假設脈緊,則里寒未去,是為未解。

19.30 下利,有微熱而渴,脈弱者,令自愈。

下利有微熱,是里寒已去,下利傷津液加上有微熱,故渴,脈弱則正邪皆衰,故令自愈。

19.31 下利,脈數(shù)而渴者,令自愈;設不差,必圊膿血,以有熱故也。

寒則下利,脈數(shù)而渴者,是熱盛,熱盛則其寒必去,故令自愈。假如不能自愈,是里熱過盛,則必傷陰血,血潰化膿,故必便膿血。

19.32 下利,寸脈反浮數(shù),尺中自澀者,必圊膿血。

下利因里寒,脈當沉不當浮,今寸脈反浮數(shù),是熱有余,尺中自澀,是血不足,熱迫血滲,必便膿血。

19.33 下利,三部脈皆平,按之心下堅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下利,按之心下堅者,是熱已實,若三部脈皆平,是里氣不虛,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若脈微弱,是里氣虛,則不可下之。

大承氣湯方(2.5

19.34 下利,脈遲而滑者,實也,利未欲止,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下利,脈浮取遲,沉取滑,遲為寒,滑為邪氣實,有宿食阻礙故滑,實不去則利未止,故宜急下,用大承氣湯。

19.35下利,脈反滑者,當有所去,下乃愈,宜大承氣湯。

脈滑為有宿食,故當去其宿食,去之則愈,宜大承氣湯。

19.36 下利已差,至其年月日時復發(fā)者,以病不盡故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下利愈后,過段時間復發(fā)者,是上次下利之邪除之未盡,隱伏于藏府里,適逢藏府五行當值之期,觸動舊邪而發(fā)。當下之,宜大承氣湯徹除病根。

19.37 下利譫語者,有燥屎也,小承氣湯主之。

下利為里虛,譫語為里實,下利譫語,此為有宿食,胃有積熱,宿食結為丸,當拉稀中有燥屎丸,其脈當滑數(shù)。小承氣湯主之。

小承氣湯方

大黃60  厚樸(炙)45  枳實(炙)大者3

上3味,以水800毫升,煮取240毫升,去滓,分溫二服,得利則止。

19.38 下利,脈反弦,發(fā)熱身汗者,自愈。

弦為肝脈,下利脈不當弦,反弦者,脾胃之邪已衰;發(fā)熱身汗,邪從表去。內外和,病當自愈。

19.39 下利,脈沉弦者下重,脈大者為未止,脈微弱數(shù)者為欲止,雖發(fā)熱不死。

沉脈主里,沉脈弦為里急。下利者若其沉脈弦,是重度拉稀。若其浮脈大,是邪盛,故為未止。重度拉稀亡陰,若浮取脈大兼發(fā)熱,是陰陽離散,則死;若脈微弱數(shù),是邪已衰,陽雖弱尚在,陰陽仍和諧,故為欲止,雖發(fā)熱不死。

19.40 熱利下重者,白頭翁湯主之。

寒虛可致下利,濕熱亦可致下利。濕熱致利,稱為熱利。熱利重者,可下膿血。白頭翁湯大苦大寒,寒能勝熱,苦能燥濕。

白頭翁湯方

白頭翁  黃連  黃柏  秦皮各45

上4味,以水1400毫升,煮取400毫升,去滓,溫服200毫升,不愈更服。

19.41 下利,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

若非熱利,而是久利損腸胃,血滲出,便膿血,桃花湯主之。

桃花湯方

赤石脂 (一半剄,一半篩末)250  干姜15   粳米200毫升

上3味,以水1400毫升,煮米令熟,去滓,溫140毫升,內赤石脂末2.5克,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19.42 下利清谷,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脹滿。

下利清谷,虛寒在里,當溫其脾胃,若攻其表,汗出更虛其陽,陰邪上逆,故必脹滿。

19.43 下利脈沉而遲,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熱,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陽,下虛故也。

脈沉而遲,是寒在里;面些許紅,身有微熱,是表有陽熱。下利清谷者,若寒隨利去,陽回則愈。若病人頭目之際郁然昏冒,是陽勝陰,汗出則寒去表和,陽氣回里,里和必利止,病人若厥,則厥必微。所以然者,其面微紅,上陽偏勝,則下陽不足而下陰偏勝,汗出營衛(wèi)和,故解。

19.44 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里,乃攻其表,溫里宜四逆湯,攻表宜桂枝湯。

下利腹脹滿,里寒已盛;身疼疼痛,太陽經(jīng)亦有寒。里寒盛腹?jié)M為急,當先溫之,里和再攻其表。溫里宜四逆湯,攻表宜桂枝湯。

四逆湯方

甘草(炙)30   干姜23   附子(生用,去皮,破八片)1枚≈附片15

上3味,以水600毫升,煮取240毫升,去滓,分溫再服。強人克大附子1枚附片20克,干姜45克。

桂枝湯方

桂枝45    芍藥45    甘草(炙)30    生姜(切)45   大棗(孹)12

上5味,以水1400毫升,微火煮取600毫升,去滓,適寒溫,服200毫升。取微汗,1小時許,若不汗,再服,以至半日3服,以汗出為效。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惡臭等物。

19.45 下利后更煩,按之心下濡者,為虛煩,梔子豉湯主之。

熱利則煩,若利止而更煩,按之心下濡,不硬,是余熱未盡,下利而虛,因而煩,梔子豉湯主之,吐出余熱則愈。

梔子豉湯方

梔子14  香豉(綿裹)80毫升≈40

上2味,以水800毫升,先煮梔子,得500毫升,內豉煮取300毫升,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則止。

19.46 下利,肺痛,紫參湯主之。

下利肺痛者,當屬肺病。肺主皮毛,行榮衛(wèi)與大腸合,大腸乃其府。肺本通調水道,水輸膀胱為尿,肺病則水不輸旁觀而入大腸,與糟粕混合從大便出,則此下利為鴨溏。紫參湯主之。

紫參湯方

紫參125  甘草45

上2味,以水1000毫升,先煮紫參,取400毫升,內甘草,煮取300毫升,分溫三服。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胡希恕講金匱要略-- 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十七
金匱懸解卷十三 黃元御醫(yī)學大全
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中)
卷十七
金匱要略淺注-嘔吐
胡希恕金匱要略講座全文二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