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冠亞
全文2482字,閱讀時長約8分鐘
1
在2004年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年會上,有個年輕的股東向沃倫·巴菲特提問:
“請問怎樣才能在生活中取得成功?”
坐在一旁的查理·芒格插話說:
“別吸毒。別亂穿馬路。避免染上艾滋病?!?/span>
這看上去只是一句玩笑話,但卻如實反映了查理·芒格的思維模式——先弄清楚應(yīng)該別做什么事情,然后才會考慮接下來要采取的行動。他很喜歡的一句妙語是:
“我只想知道我將來會死在什么地方,這樣我就可以永遠不去那里啦?!?/span>
同樣的道理,如何避免成為一名窮人呢?我們不妨也反過來想,淪為貧窮有哪些快速的捷徑。
第一,安于現(xiàn)狀,不思進取。
統(tǒng)計表明,生活中有98%的人沒有自己的目標,隨遇而安,得過且過。只有2%的人有明確的目標,并為之付出自己的實踐和努力。
法國有個叫巴拉昂的年輕人,經(jīng)過數(shù)十年奮斗,終于成為媒體大亨,躋身富人行列。在他1998年去世前,他在報紙上懸賞100萬法郎提問:
窮人最缺少的是什么?
有近兩萬人爭先恐后地給報社寄來了自己的回答,答案五花八門:有人說是機會,有人說是金錢,有人說是技術(shù)。但這些答案,都被巴拉昂一一否定了。
巴拉昂去世以后,他的律師公布了答案:
窮人最缺少的,是成為富翁的野心。
很多人之所以淪為貧窮,是因為他們通常會進行這樣的“自我安慰”:錢再多也是身外之物,只要安安穩(wěn)穩(wěn)過一輩子就好。正是這種想法,阻止了他們對財富更進一步的深入思考。
安于現(xiàn)狀,會讓一個人失去追求卓越的原動力。
第二,揮霍無度,毫無節(jié)制。
前世界拳王泰森,曾依靠自己的拳頭換來了令人瞠目結(jié)舌的巨額財富。有人統(tǒng)計,泰森在20年的拳擊生涯中總共賺到了接近5億美元的財富。
但是與此同時,泰森花錢的速度也非常驚人。他的一場生日派對就花掉了41萬美元,給自己購買手機等通訊工具就花掉了23萬美元。有一次,他在拉斯維加斯的珠寶店購物,一個小時就用掉了50萬美元,而他事后竟然想不起這些禮品究竟送給了誰。
毫無節(jié)制的花費讓泰森迅速淪為貧窮。到2005年泰森申請破產(chǎn)保護的時候,他的債務(wù)總額超過了1440萬英鎊,而他口袋里的錢卻只剩下區(qū)區(qū)3000英鎊。
既會賺錢又亂花錢的人,就像一個巨大的漏斗。他們不擁有財富,他們只是財富的搬運工。
2
第三,閑置財富資源。
澳大利亞的三名學(xué)生為了募集善款,曾經(jīng)想到一個名為“一蛋一世界”的大膽計劃。他們打算通過“以物易物”的方式,從一個雞蛋開始,最終換到100萬澳元。
他們很快就完成了第一筆交易,把雞蛋換成了電影《松果頭的故事》原聲大碟;
原聲大碟又換成了一幅串字游戲,串字游戲又換成了一本旅游書;
旅游書又換來一部二手的數(shù)碼相機,數(shù)碼相機又換成一個鬧鐘......
就這樣,他們經(jīng)過15個月不停的折騰,最初的一枚雞蛋,已經(jīng)變成了一張價值2200澳元的肯尼亞雙人游套票。
金錢只有流動起來,才能為你創(chuàng)造財富。反之,如果你的金錢躺在銀行賬戶上“睡大覺”,沒有參與財富的創(chuàng)造,自然也就無法享受財富的增值收益。
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人會拿本錢少作為不投資的借口,他們總是想著“一步到位”,等存夠了錢再買房。殊不知,你攢錢的速度,遠遠跟不上房價的漲幅。而通過上面的例子我們看到,一枚不起眼的雞蛋,在經(jīng)過多次置換以后,價值已經(jīng)增長了1000倍以上。
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不要等到萬事俱備了才開始行動。小步快跑、更新迭代才能更好地抓住稍縱即逝的機會。
第四,毫無風險意識。
美國著名經(jīng)濟學(xué)家薩繆爾森有一次跟同事打賭扔硬幣,薩繆爾森對同事說:
“如果正面朝上,我就贏1000美元;如果反面朝上,你就贏2000美元?!?/span>
表面上看,這是一個非常有利于同事的賭局。因為扔硬幣出現(xiàn)正反面的概率各是1/2,同事的預(yù)期收益是2000*1/2-1000*1/2,也就是500美元。但是沒想到的是,這位同事居然拒絕了薩繆爾森的提議。
這位同事認為,在一場賭局里,出現(xiàn)正面或反面的概率,要么是0,要么是100%,而損失1000美元的效用,并不能抵消贏得2000美元的收益。不過這位同事還說了:
“如果按這樣的規(guī)則賭100次的話,我愿意?!?/span>
按照“大數(shù)定律”,扔10次硬幣,和100次,1000次得到正面的比例都趨近于50%,但是扔的次數(shù)越多,結(jié)果就越精確,風險也就越小。
但是,以大多數(shù)人的常規(guī)思維,恐怕早就不假思索地一頭沖進去了。甚至很多傳銷,人人明明知道是個騙局,但在一夜暴富的不正常心理影響下,仍然抱有僥幸心理,賭自己不是“擊鼓傳花”的最后一棒,這就屬于典型的“鋌而走險”了。也許你一次兩次能夠僥幸賺錢,但只要你還在賭桌上,就早晚有輸光的那一天。
就像那句諺語說的一樣,華爾街有老的交易員,也有大膽的交易員,但沒有又老又大膽的交易員。忽略了風險管控,就如同在高速上不系安全帶一樣危險。
3
第五,淪為金錢的奴隸。
這種情況比較特殊,往往是你已經(jīng)有了錢,但是除了錢以外一無所有,這依然是一種精神上的赤貧。
前一段時間,馬云說“每個月賺一二十億很難受”,我完全相信他說的是真話。財富對人的邊際效應(yīng)是會遞減的,當你的錢已經(jīng)花不完的時候,財富對你而言就只是一個數(shù)字。而這個時候,往往是你事業(yè)最巔峰的時候。事業(yè)有多大,擔當就有多大。
對于我們大多數(shù)人而言,我們不可能成為馬云,也沒有必要成為馬云。站在財富金字塔頂端的人,也會失去很多普通人的樂趣。我們可以想象,5元錢給一位饑腸轆轆的人帶來的快樂,比1萬元給一位億萬富豪帶來的快樂要大得多。
英國《太陽報》曾以“什么樣的人最快樂”為主題,舉辦了一次有獎?wù)鞔鸹顒印?萬多封來信里面,他們評出了4個最佳答案:
剛剛完成作品,吹著口哨欣賞自己作品的藝術(shù)家;
正在用沙子筑城堡的兒童;
為嬰兒洗澡的母親;
千辛萬苦開刀后,終于挽救了危重病人的外科醫(yī)生。
我們可以看到,最快樂的人,并不是擁有財富最多的人。藝術(shù)家會快樂,是因為他有自己鐘愛的事業(yè);兒童會快樂,是因為他充滿了對未來的無窮想象力;母親會快樂,是因為她對自己的孩子傾注了無私的愛意;醫(yī)生會快樂,是因為他有能力去造福更多的人。
最后,我們做一下總結(jié)。
安于現(xiàn)狀的人,不懂創(chuàng)造財富;揮霍無度的人,不懂維持財富;不會投資的人,不懂增加財富;缺乏風險意識的人,不懂保護財富;淪為金錢奴隸的人,不懂享用財富。
唯有避開這五條“陷阱”,我們才能收獲物質(zhì)和精神上的雙重幸福。金錢不是人生的目的,而是手段。我們的終極目標,不是最大化財富,而是最大化我們的幸福。
王冠亞,一個有態(tài)度、有溫度的公眾號
歷史文章:
隨手轉(zhuǎn)發(fā)正能量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