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作畫的時候,一般都喜歡用毛筆蘸上墨汁或者是水彩,畫在紙張、絹帛之上,一般來說,我們都習(xí)慣將中國傳統(tǒng)繪畫,稱之為中國畫,簡稱就叫做國畫。與中國畫相對的,自然就是西洋畫了,中國畫源遠流長,西洋畫其實也一樣,尤其是油畫,作為西洋畫中最主要的畫種,已經(jīng)為國人廣泛接受了。
都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對于繪畫一道來說,自然也是如此,繪畫最重要的工具和材料,毫無疑問,自然便是畫筆、顏料和紙張了。如果拋開內(nèi)容題材、繪畫技巧、意境思想等其他方面的內(nèi)容,單單從兩者所用的工具和材料上來看的話,中國畫和西洋畫,就有著很大的區(qū)別了。
先從所用的顏料來看,中國畫一般來說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單純使用水墨來作畫,如水墨畫、潑墨畫,而另一種則使用各種不同色彩的顏料,如石綠、石青、朱京、赭石、白粉、花青、藤黃、胭脂等,大多都是來自于礦物、植物、金屬等的顏料。在畫紙方面,中國畫在唐宋的時候,一般來說都使用絹來作畫,到了元代以后,才開始大量使用紙張。中國畫的用紙,不是普通的紙張,而是宣紙,那是一種很適合于水墨丹青的材料。再說畫筆,中國畫一般都使用軟筆,這樣可以更加方便暈染。
而西洋畫呢,自然就有所不同了,西洋畫有很多種,就單單拿油畫出來做例子吧,油畫之所以名字里有個“油”字,毫無疑問,它的繪畫材料,主要是使用油質(zhì)顏料,那是一種用亞麻子油調(diào)和而成的顏料,它最好的地方,就在于油畫顏料是不透明的,所以,覆蓋力很強,即使將多種顏色堆疊在一起,看上去也不會顯得很臟。所以,在作畫的時候,畫家可以通過由淺到深,一層一層地涂抹來繪畫,這樣的話,就很容易使繪畫產(chǎn)生立體感了。
由于油畫是靠油性顏料的黏附來作畫的,所以,無論其顏料多么稀薄,都要靠其黏附性黏在不吸油的底子上。那樣的話,顏料的黏附性,就相當(dāng)重要了,要經(jīng)過特殊的處理,才能夠使用。據(jù)說,遠古的時候,在歐洲洞窟巖畫中,就曾經(jīng)用樹膠或動物膠調(diào)色涂于壁、板上。后來,羅馬和拜占庭流行的臘畫,又是以受熱熔化的石蠟調(diào)色作畫,冷凝后可以堅固地黏附在板上。到了文藝復(fù)興時期,流行蛋彩畫,又是以蛋清,加少許油來調(diào)和顏料,在板上作畫。
油畫所使用的顏料如此厚重,如果也用像宣紙一樣容易透墨的紙張,很容易就會將紙張給戳破了,所以,油畫是畫在經(jīng)過特殊處理的布或者是板上的。不僅繪畫顏料調(diào)制復(fù)雜,就連繪畫用的木板,也要打底,也就是用膠、粉和石膏混合,以免顏料被木板纖維吸收。所有靠黏附呈色的技法,都賴于一遍遍疊加色層才能完成塑造任務(wù)。
由于使用的材料不同,繪畫的方式也有所不同。中國畫的顏料以墨為主,它是一種膠質(zhì)水性的顏料,它最講究的,便是用筆,強調(diào)通過墨色來體現(xiàn)繪畫之人用筆的軌跡。中國古代強調(diào)“墨即是色”,講究通過把握墨的濃度,再加以行筆時候的方法,制造出畫面的層次感,所以,又有“墨分五彩”的講法。這聽起來很玄妙,其實,一點都不復(fù)雜。
要知道,中國畫多數(shù)都是用絹帛或者是紙張作為繪畫材料的,墨在經(jīng)過研磨之后,顆粒就會變得很細(xì)小,它對于絹帛或者是紙張,是具有很強的穿透力的,也就是說,墨在絹、紙上呈色的原理,并不是靠黏附而是靠濡染,它靠的是濡染絹、紙的墨汁的分量,來使得畫面呈現(xiàn)出厚薄或者是層次感。
墨的呈色力與穿透力都很強,墨質(zhì)又極細(xì),只要稍微用水稀釋,就既飽和又具有極強的流動性,利用這種墨汁來濡染絹紙,可以使得墨水迅速滲入,把纖維染黑。對于熟絹和熟紙,雖然上面有一層膠礬涂層,使得墨水不能完全地滲入,但是,表層的纖維還是可以染黑的。
而其他各種顏料呢,呈色的原理也基本相同,雖然說,礦物顏料的顆粒相對來說會顯得比較粗一些,可是,絕大部分也滲入了纖維,只是有少量的殘余留存在紙張表面而已。
就算是在墻壁上畫壁畫,由于中國古代的壁畫都是在干透的灰墻上作畫的,所以,墨汁和顏料,也能夠很容易地濡染灰墻的表層來呈色。
人們在形容大書法家王羲之的才能之時,常常使用“力透紙背”、“入木三分”這樣的字眼,其實,不光是書法,繪畫也是如此,中國畫講究用筆要力透紙背,但是,這種滲透,并不是靠墨汁夠濃,或者是力氣夠大就能夠做到的,而要靠用筆的適當(dāng)?shù)牧α浚偌由线m當(dāng)?shù)乃俣?,把適當(dāng)?shù)哪咳就附仭⒓堉?,由此而產(chǎn)生美輪美奐的效果。
如果力量不夠、速度太快、墨量不夠,筆下就會呈現(xiàn)出松散綿軟的線條,不能給人一種美的享受;可是反過來,倘若力量過頭,速度過慢,墨量太大,便會顯得肥癡臃腫,被人譏諷為“墨豬”,那也不行。
在中國畫中,筆力這個概念,是一個看上去很玄妙的東西,它和所畫的物體之間并沒有什么直接的關(guān)系,畫一棵蒼松勁竹的時候,固然用筆要有力,可是,畫絲綢衣物等那種看上去柔軟無力之物,同樣也是要講究筆力的。
筆力之微妙,在于它不是一種機械之力,也不是一種強勁之力,而是一種剛?cè)嵯酀牧Α>秃孟裉瞥膹垙┻h在《歷代名畫記》中所說的那樣:“夫物象必在形似,形似須全其骨氣;骨氣形似皆本于立意而歸乎用筆,故工畫者善書?!比绻挥猩?,而沒有筆法,那便算不得是作畫,“筆力未遒,空善辭色,謂非妙也”,或許,也正是因為這種原因吧,相比彩色的畫,中國人更看重水墨暈染之畫,雖然沒有顏色,但是,卻能夠盡顯畫家的筆力。
要知道,中國畫的水墨暈染能力很強,而所用的紙張絹帛的吸水性也很強,所以,中國畫是通過縱向向下的方式,來產(chǎn)生厚重感和層次感。這一點,看中國的水墨山水畫,就能夠很容易地明白了,整幅畫中,只有黑色這一種色彩,但是,卻能夠通過濃淡深淺的墨色,讓人看出層層疊疊的崇山峻嶺的效果。
同樣的方法,如果用在畫西洋畫之上,那就不合適了。要知道,西洋油畫所用的是黏性顏料,不是靠暈染,而是靠色彩層的黏附,才使得畫布畫板上呈現(xiàn)出千姿百態(tài)的圖樣。油畫的顏料,雖然可以稀釋成透明薄膜涂布在布、紙、板之上,但是,更多的卻是調(diào)成膏狀直接堆疊。那些畫布、畫紙和畫板,都是打過底子的,所以,顏料不會滲入它們的材料纖維中,全部都堆疊在表面,這樣的好處是使得顏色顯得更加充分,更加飽和。
當(dāng)然,除了油畫之外,西洋畫中還有水彩畫,那水彩的顏料,看上去和中國的顏料差不多,都是極為細(xì)膩透明的,但是,畫水彩畫所用的紙張,卻和宣紙完全不同,那是十分結(jié)實的,吸水性很有限,所以,顏料很不容易滲入紙中,而是會停留在紙面,形成一個透明薄層。水彩畫,是通過利用紙面的白色,來吸收和反射光線,從而使得涂在它表面的顏色變得光彩亮麗。
由此可見,在西洋畫中,無論是油畫還是水彩畫,一般都不存在浮薄、輕飄的問題,正相反,一層層的色層涂抹上去之后,會使得畫面顯得十分厚重。尤其是油畫,你可以將顏料一層一層反復(fù)地刷抹,就算刷得像淺浮雕一般,都沒問題。
如果對比中國畫和西洋畫的話,我們就可以看到,由于受到繪畫材料的限制,中國畫的墨色,是逐漸滲透到紙張內(nèi)部去的,而西洋畫,則是鋪陳在紙張的表面,并不滲透到紙張的纖維中去,這就是它們的不同點之一。
說起西洋畫,我們通常會想起一個詞,那就是“透視法”。說實在的,說到透視法的時候,人們總會認(rèn)為,那是因為受到了西洋的科學(xué)技術(shù)的影響,尤其是受到了物理學(xué)的影響才形成的。當(dāng)然,物理學(xué)對于西洋繪畫透視法的形成,自然是極為重要的,但是,還有一點,也是非常重要的,那便是和繪畫所用的材料有關(guān)。
其實,中國古代畫家并不是完全沒有注意到色彩的空間透視變化,比如顧愷之就曾經(jīng)在《畫云臺山記》中提到:“衣服彩色殊鮮微,此正山高而人遠耳。”他認(rèn)為山水畫中遠處的人物、衣服色彩不能太鮮明,這是因為距離遠而造成的。當(dāng)然,他并沒有理解這種現(xiàn)象背后的深層原因是因為受到了光與空氣的影響,但是,他畢竟還是注意到了這一點啊。
可惜,中國畫的畫家,卻并沒有在這個問題上深究下去,沒有人去研究色彩運用的空間透視,因為中國畫的顏料,并不是一層層向上鋪上去的,而且,滲透和暈染性很強,所以,根本無法使用色彩堆疊的方式,來產(chǎn)生類似的效果,再加上中國畫,向來不追求立體感,所以,便再沒有人來考慮透視法的問題了。
或許,我們用兩張內(nèi)容類似的畫來進行比較的話,便能夠很容易地了解到這一點。同樣都是畫花籃,西方畫家和中國古代畫家的感覺,就完全不同。在宋代畫家李嵩的《花籃圖》中,他畫了很多種花,而且,每種花都至少有兩朵以上,主要是蜀葵、石榴、梔子花、萱花和夜合。其中除了兩朵萱花在色彩上是一紅一黃的以外,其他花卉,都是按照其種類使用同一種色彩,如梔子花都是白色的,而蜀葵都是內(nèi)紅外粉的顏色,石榴都是用朱砂和胭脂涂抹成的,夜合全都是綠的,相同品種的花中間并沒有任何個體色彩的差異。這就是中國畫崇尚的“隨類賦彩”的原則,這是南朝齊的謝赫在“六法”中提出的第四法,其實就是類型化用色的意思。
我們可以看到,在李嵩的《花籃圖》中,嫩黃色的萱花被放在了后層,而暗紅色的石榴被放在了前面,畫家似乎是有意使得原本可以畫得更具有立體性的花籃,變成了平面性圖案。一朵花,每一片花瓣,不論在哪個角度,哪個層次,都是一種顏色的。
而西洋畫的畫家就絕對不會這樣畫畫,在荷蘭畫家豪森的《花籃》中,全都是玫瑰花,不單有紅色,還有白色,在正面受光的兩朵花與一個花苞中,一朵全白,一朵傾向粉紅,一朵偏黃,每朵花的個體色彩都有著顯著的差異。這便是西洋畫所崇尚的透視法在實際繪畫中的運用。由于油畫的顏料是一層層鋪上去的,所以,畫家盡可以在仔細(xì)觀察大自然之后,在需要深色的部位,多涂抹幾層顏料。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作為主體的兩朵白花,上面一朵比較白,下面一朵則是略帶點粉紅,這樣看上去的話,就有層次感了。它所呈現(xiàn)的是花兒在光照的情況下出現(xiàn)的樣子,受光的部分是一種顏色,被光的部分又是一種顏色,甚至還能夠顯出旁邊花朵的反映色。圖中花葉的色彩,有的新鮮,有的開始枯萎,色彩很有區(qū)別,絕不僅僅是一種綠色就能夠代表的,每片葉片表面與背面因為凹凸不平,所以受到光線照射時候的感覺是不同的。
其實,除了顏料和紙張以外,中國畫和西洋畫的畫筆和執(zhí)筆法,也有著天壤之別。
中國畫由于紙、墨善于滲透的特性,必須要使用與之相匹配的畫筆,也就是說,應(yīng)該使用吸水性很強的毛質(zhì)軟筆。而且,在握筆的時候,要執(zhí)筆直立,因為,只有這樣的話,才能夠使得墨汁或顏料,能夠更加容易地順著筆毫流到紙面,再滲透入纖維。
由于中國畫的執(zhí)筆方式,和中國書法的執(zhí)筆方式是基本一樣的,所以,無論是畫盈丈巨幛,還是畫斗方小幀;無論是畫大如磐石之物,還是畫細(xì)若須發(fā)之物;無論是使用皴、擦、鉤,還是運用斫、絲、點,握筆的時候,都和書法一樣,手指是基本不動的,只用腕、肘、臂來運力。
可是,西洋畫就完全不一樣了,西洋畫的畫筆主要分為扁平形、尖錐形、橢圓形與扇形四種類型。除了水彩畫因為其使用水性材料,流動性大,所以畫板必須要斜置或平置以外,為了方便檢視畫面效果,西洋畫的畫布和畫板,一般都是直立或接近直立地放置的。這點,中國畫就基本做不到,如果不將畫紙橫放的話,還未滲入紙張的墨汁,一定會流得紙上到處都是的,西洋畫的顏料比較厚重,所以它可以這么做。
由于西洋畫的畫板是直立放置的,所以,對著垂直或接近垂直的畫面,用握刀拿叉式的執(zhí)筆法,畫起畫來就會顯得十分便利。畫家們往往用扁平筆畫大面積的形體或色塊,在筆鋒的兩側(cè)都飽蘸顏料,用握刀的方式,使得畫筆和畫布形成傾斜的角度,然后就可以將畫筆兩側(cè)的顏料全部都涂刷到畫幅上去了。由于西洋畫的顏料普遍都很黏,流動性雖然小,但是,卻很不容易變干,所以說,手腕是絕對不允許靠在畫上的,否則就會將畫布弄得亂七八糟的,這樣的話,就更加必須要豎起畫幅,并且保證手和畫布之間的距離了。
當(dāng)然,中國畫和西洋畫之間的區(qū)別,絕對不僅僅只是局限于此,除了繪畫所用的工具和材料不同以外,還有各種方面,都顯示了兩者的區(qū)別。比如說,中國畫喜歡用線條來描摹,而西洋畫的線條就不太明顯了,他們喜歡用色塊來展現(xiàn)。再比如說,中國人畫畫追求一種意境,要求“外師造化,中得心源”,要求“意存筆先,畫盡意在”,總而言之,意境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形神兼?zhèn)洌瑲忭嵣鷦拥睦L畫,才是好作品,可是,西洋傳統(tǒng)油畫就不這樣了,他們重視寫實,并且廣泛運用透視法等技巧,使得畫出來的東西更像其本體。諸如此類,那是說也說不完的。
中國人愛用墨色暈染,西洋人愛用顏料鋪疊;中國人愛用有透水性的畫布、畫紙,西洋人卻總是害怕畫布透水,還要打底,在畫布上刷上厚厚的底子;中國人喜歡用柔軟的毛筆來作畫,作畫的時候,講究的是筆力,而西洋人確是像拿刀那樣拿畫筆……這一切的不同,都證明了東方和西方,在文化和思想上的差異。
但是,不管這其中的差別究竟有多少,有一點總是相同的,那就是,無論是中國人,還是西方人,無論用的是墨汁毛筆,還是顏料畫布,都是為了畫出大千世界,都是為了用筆墨,描繪人間百態(tài),描摹自然美景。繪畫的材料工具,思想技巧雖然各有不同,但是,崇尚美,崇尚藝術(shù)之心,古今中外,都是相通的啊,真是筆中有乾坤,墨道任縱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