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拉克查依兄弟中的多斯特·穆罕默德于1826年在喀布爾和賈拉拉巴德建立了自己的霸權,成為最有勢力的巴拉克查依人首領。
他開始著手統(tǒng)一戰(zhàn)爭,但卻在1839年遭到英國的入侵,即為第一次英阿戰(zhàn)爭。英國雖然將舒賈扶上王位,但卻引發(fā)了全國性的反叛,舒賈在叛亂中被殺死,英軍也遭遇了沉重的打擊, 1843年多斯特·穆罕默德再次登上王位,然后又繼續(xù)進行他的統(tǒng)一戰(zhàn)爭。他于1851年奪回了巴爾赫,1855年奪取了坎大哈,1859年兼并了巴達克山,1863年又占領了赫拉特,一個近現代的阿富汗國土輪廓在多斯特·穆罕默德手中基本完成。
位于今伊朗、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之間的卡拉特汗國也是個不可忽視的政治存在,雖然該汗國的力量相對弱小,但它卻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理位置。它位于連接英屬印度、阿富汗和波斯的樞紐區(qū)域,謀夫—赫拉特—坎大哈一線的南部當面正是卡拉特汗國,奎達、錫比等戰(zhàn)略要地都位于該汗國境內,因此它可謂英屬印度西北防線的南翼門戶。
卡拉特汗國在17 世紀60年代成立,它的主體是俾路支人,18世紀中期卡拉特汗國在米爾·納西爾汗一世的統(tǒng)治下與艾哈邁德統(tǒng)治下的阿富汗杜蘭尼帝國發(fā)生多次戰(zhàn)爭。758年如日中天的艾哈邁德擊敗納西爾汗一世,攻占了卡拉特汗國的都城,然而艾哈邁德并沒有兼并卡拉特汗國,而是與納西爾汗一世簽訂了相對寬松的條約,卡拉特汗國只需要向艾哈邁德提供武裝力量,與之出征作戰(zhàn)即可,在納西爾汗一世的統(tǒng)治下,汗國的疆域也前所未有地得到擴展。
但納西爾汗一世逝世后,卡拉特汗國急劇衰落,汗王的權威被部落首領所侵蝕,汗國的領土被四周的強鄰所蠶食。第一次英阿戰(zhàn)爭期間,由于卡拉特汗王不愿向英國提供其所要求的支持,英國遂在1839年11月對卡拉特汗國發(fā)起攻擊,攻陷了汗國的都城,殺死了汗王,然后英國又與卡拉特汗國在1841年和1854年簽訂了兩個條約。
這兩個條約規(guī)定英國向汗國派遣常駐代表,汗王須聽從英國代表的建議,英國可以隨意在汗國境內的任何地方駐扎軍隊,汗國不得與其他國家發(fā)展外交關系,汗王有義務制止與英屬印度鄰近地區(qū)的叛亂活動,并保護其境內商路的安全,而英國則向汗王及其繼承者提供資助。通過這兩個條約,英國基本上使卡拉特汗國淪為自己的保護國。
英國東印度公司從1601年開始派船來東方貿易,1608年“赫克托爾”號船長霍金斯奉命把船駛到印度西海岸的蘇拉特,由那里赴阿格拉晉見莫臥兒皇帝賈漢吉爾,遞交英國國王書信,要求通商,這是東印度公司第一次來印度。1639年東印度公司租得科羅曼德海岸的一塊地和一個小島,建立了圣喬治堡,1653年又發(fā)展為馬德拉斯市;在印度西海岸,1661年葡萄牙國王把孟買作為公主嫁妝送給英王查理二世,查理二世又將孟買贈給東印度公司。
1690年公司又在孟加拉胡格利河口建立商館,1698年又在這里建立威廉堡,后來發(fā)展為加爾各答市。這樣到了18 世紀初,東印度公司在印度就形成了馬德拉斯、孟買和孟加拉三個管轄區(qū)。英國真正著手征服印度次大陸是從18 世紀中期開始的。18 世紀初期,莫臥兒帝國的衰落和解體為英國的征服提供了有利條件。
以1757年6月的普拉西戰(zhàn)役為標志,這場戰(zhàn)役的勝利使東印度公司實際上控制了孟加拉,1764年10月孟加拉和奧德聯軍又在布克薩爾與英軍決戰(zhàn),結果被英軍擊敗。英國人不但得以鞏固了在孟加拉的地位,還控制了莫臥兒帝國皇帝。接著英國開始著手進攻南印三強——海得拉巴、邁索爾和馬拉特聯盟,通過1767—1769年、1780—1784年、1790—1792年、1799年四次英邁戰(zhàn)爭,英國完全擊敗了邁索爾,實現了對德干地區(qū)以南的印度的征服。
而海得拉巴為了對付馬拉特人,決定接受英國駐軍,并于1798年訂立了軍費補助金條約,成為東印度公司的附屬國;英國同時也與馬拉特聯盟爆發(fā)了多次戰(zhàn)爭,在1817—1818年第三次英馬戰(zhàn)爭中,馬拉特聯盟被擊垮,德干地區(qū)被兼并,從1818年起到1823年,印度出現了訂立附屬同盟條約的高潮。這五年間拉其普他那20 個王公、中印度145 個小王公、卡提阿瓦半島145個小王公都進入了東印度公司的資助同盟條約體系。
征服了孟加拉平原、恒河平原和德干高原后,英國又將擴張的矛頭轉向印度河平原上的信德和旁遮普。信德為俾路支部落的塔爾普爾人所統(tǒng)治,按其家族的三個支系將信德分為上信德、下信德和米爾普爾三個部分,分別設立三位統(tǒng)治者,它們再結為一個聯盟。信德土壤肥沃、人口稠密,是著名的“糧倉”,而且它有海港和印度河通航之便,又鄰近波倫山口,經濟和戰(zhàn)略價值十分重要,英國勢必要實現對它的占領。
1839年英國通過信德入侵阿富汗,強迫信德簽訂各種條約,將其變?yōu)楦接埂?843年2月,英國開始對信德發(fā)動征服戰(zhàn)爭,至該年3月便完成了對信德的兼并。信德被兼并后,印度次大陸便只剩下旁遮普一地尚未被英國占領,旁遮普位于印度河中游,同樣土壤肥沃、人口稠密,是著名的“糧倉”,它鄰近開伯爾山口,經濟和戰(zhàn)略價值也十分重要。
此時統(tǒng)治這片土地的是尚武的錫克人,該群體信奉錫克教,有著較強的政治組織和軍事戰(zhàn)斗力,在其才干卓著的首領蘭吉特·辛格的領導下,錫克王國征戰(zhàn)四方,奪取了原屬阿富汗的克什米爾和白沙瓦,其實力令英國不敢小覷。錫克人便陷入王位之爭中,這給英國的擴張?zhí)峁┝擞欣麠l件,1845年底英國集結了3.2萬大軍對旁遮普發(fā)起進攻,第一次錫克戰(zhàn)爭爆發(fā),次年6月英國就占領了旁遮普的中心拉合爾,迫使錫克人簽訂領土割讓協(xié)議。
克什米爾在這次戰(zhàn)爭中被英國割去,1848年旁遮普發(fā)生暴動,第二次錫克戰(zhàn)爭打響,英國以較高的代價最終占領了旁遮普,至此英國基本上實現了對印度次大陸全境的征服。印度次大陸在英國統(tǒng)治之下被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由東印度公司直接統(tǒng)治,另一部是作為附屬國的印度土邦,后者共554個,人口占全印的1/4,面積占2/5。
關于英國在中亞事務上的決策體制。這一時期英國已經形成了君主立憲制和兩黨制,自由黨和保守黨通過競選,交替上臺組閣,內閣處理國家大事,而它在中亞事務上大致形成了一種二元決策體制。它有兩個決策中心,一個在倫敦的內閣,另一個在加爾各答和西姆拉的印度總督府。印度總督不僅負責南亞事務,也負責中亞事務,1857—1859年爆發(fā)的印度民族大起義又使這種體制發(fā)生了不小的調整。
這場起義被鎮(zhèn)壓后,東印度公司對印度次大陸的統(tǒng)治被徹底廢除,英國議會通過了《印度政府法》,規(guī)定“印度由英國女王接管并以她的名義統(tǒng)治”。印度總督是英王的直接代表,職權不變,1858年又加上了“副王”頭銜,1861年英國議會又通過了《印度參事會法》,參事會輔助總督統(tǒng)治印度,其內部也實行了分工,成為政府部長制的開始。
與此同時,《印度政府法》又在英國內閣中設立印度事務大臣職位,負責管理印度事務,并由一個15人組成的印度事務委員會協(xié)助,其成員主要從前英印當局的高級官員和一些“東方問題”專家中遴選,該委員會有權對印度事務大臣提出政策建議,而印度總督在有關印度的方針大計上接受印度事務大臣的指導,但在具體政策的制定上和日常管理上擁有決定權。
這樣英國議會和內閣就掌握了印度事務的最高決策權,它的決定通過印度總督去貫徹執(zhí)行,總督聽命于英國內閣。這種制度的調整再加上1870年英國與印度間設置了直接的電報線,使內閣中的首相、外交大臣和印度事務大臣相對于改革以前更廣泛、更直接地介入了中亞事務中。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