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禹
禹,姓姒,名文命[1](也有禹便是名的說法),字(高)密。史稱大禹、帝禹,為夏后氏首領、夏朝開國君王。歷史治水名人。[2]禹是黃帝的玄孫、顓頊的孫子[3](但也有說法認為禹應為顓頊六世孫)。其父名鯀,被帝堯封于崇,為伯爵,世稱“崇伯鯀”或“崇伯”,其母為有莘氏之女脩己。
相傳,禹治理黃河有功[4],受舜禪讓而繼承帝位。在諸侯的擁戴下,禹王正式即位,以陽城為都城,一說以平陽為都城(或在安邑或在晉陽)[5],國號夏。并分封丹朱于唐,分封商均于虞。
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因此后人也稱他為夏禹。他是中國古代傳說時代與堯、舜齊名的賢圣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績,就是歷來被傳頌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劃定中國版圖為九州[6]。后人稱他為大禹。禹死后安葬于會稽山上(今浙江紹興),仍存禹廟、禹陵、禹祠。從夏啟開始歷代帝王大都來禹陵祭祀他。
2.夏啟
啟(生卒年不詳):也稱夏啟、帝啟、夏后啟、夏王啟,他是禹的兒子,夏朝的第二任君王。其母是涂山氏族的女子。兒子至少有五人,其中有太康及中康。根據(jù)《竹書紀年》,帝夏啟王在位39年,約78歲駕崩。
3.太康
太康:姒姓,夏后氏,名太康,啟長子,夏后[1],夏朝第三任后(夏朝統(tǒng)治者在位稱后,去世稱王)。
4.中康
姒中康(生卒年不詳)一作仲康或仲盧,姒姓,姒啟之子,太康之弟,夏朝第四任君主。
后羿廢黜太康之后,臨朝八年,因諸侯不服,不得已立仲康為王。中康繼位后,仍建都于斟鄩。在位7年駕崩。
5.姒相
姒相(前2054年~前1999年),夏朝君主,姒仲康之世子,在位28年。
6.杜康
姒少康(公元前1972年—公元前1912年),又名杜康,姒相之子,夏朝君主,發(fā)明家(酒)。
7.姒杼
姒杼,姒姓,名杼,亦作予、寧,夏朝第七任王,在位17年。姒杼曾參加父親姒少康領導的恢復夏朝的戰(zhàn)爭,并立下許多戰(zhàn)功,發(fā)明了甲和矛,并大舉征伐東夷部落,取得了勝利。姒杼死后其子姒槐繼位。
8.姒槐
姒槐(?~公元前1851年),一作帝芬、芬發(fā)、祖武,姒姓,夏氏,生卒年不詳。姒杼子,杼死后繼位,成為夏朝第八位君主,在位44年。
9.姒芒
芒(前1897年~前1833年),又名帝芒,夏朝第九任君主,槐帝之子。
槐死后,他繼王位。
他46歲登基,在位18年,享年64歲。死后葬于安邑附近。其子泄即王位。
10.姒泄
姒泄,姒姓,夏后氏,名泄,夏朝第十任君主。姒泄在位期間對畎夷、白夷、赤夷、玄夷、風夷、陽夷給予爵位,夏朝繼續(xù)大一統(tǒng)。
11.姒不降
姒不降(前1831年~前1753年),又名姒降,夏后不降,謚號不降。姒不降是夏王泄的兒子,在夏王泄病死后繼位,19歲登基,在位59年,享年78歲
12.姒扃
姒扃(jiōng),夏朝第十二任君主。姒泄之子,姒不降之弟。仍以老丘為都,在位十八年后死。[1]
13.姒廑
姒廑(qín ),夏朝第十三任王,名頊( Xū),亦名胤(yìn)甲。夏王姒扃(jiōng)之子,扃病死后繼位。
14.孔甲
姒孔甲,生卒年不詳,姒姓,名孔甲,姒不降子,姒扃之侄,姒廑的堂兄弟,夏朝第十四任君主(—說第十六任)。
15.姒皋
姒皋(公元前1753年—公元前1669年),中國王族分封時代夏王朝的第十五任國王,孔甲子,在孔甲死后繼承王位,他在位11年,享年84歲,死后葬于安邑。
16.姒發(fā)
姒發(fā)(?-前1652)姒姓,名發(fā),又名敬、惠。夏朝第十六任君主,史稱惠發(fā)、發(fā)惠、敬發(fā)、后發(fā)(夏后發(fā))、夏王發(fā)。發(fā)的功績之一是破格提拔當時養(yǎng)馬的長者關龍逄為相(關龍逄的祖先是為夏朝飼養(yǎng)牲畜的牧正,為古豢龍氏的后代,也稱豢龍),使夏朝國勢更加強盛。
17.姒桀(桀、夏桀)
桀(?―公元前1600年),姒姓,夏后氏,名癸,一名履癸,謚號桀,史稱夏桀,帝發(fā)之子,夏朝最后一位君主,是歷史上有名的暴君。在位52年(夏商周斷代工程中預測為公元前1652年—公元前1600年),都于斟鄩(今河南洛陽)[1][2][3][4][5]。
桀文武雙全,但荒淫無度,暴虐無道。商湯在名相伊尹謀劃下,起兵伐桀,湯先攻滅桀的黨羽豕韋、顧國,擊敗昆吾國,然后直逼夏朝重鎮(zhèn)鳴條(今河南封丘東,一說山西運城西)。后被湯追上俘獲,放逐于南巢,夏朝覆亡。幾日后死于南巢。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