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老子的意思是說,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樣。水善于幫助萬物卻不與萬物相爭,而讓自己停留在人們所厭惡的地方,所以水是很接近“道”的。
所謂“上善若水”,意思就是最高的善好像水一樣。
善是宇宙運行的根本大道,宇宙的一切法則都由善而生。善的能量是非常大的,既可以影響宏觀世界,也可以影響微觀世界,更會影響我們的一生,這是被很多科學實驗所證明了的。比如,日本作家江本勝所著的《水知道答案》一書,就用122張前所未見的水結晶照片,向我們展示了一項獨一無二的科學觀察:水能聽,水能看,水能感知人的意念的善惡。
當我們向一杯水表達愛意時,水的結晶會非常規(guī)則和美麗。而當我們向一杯水表達惡意時,不管是用意念還是讓水看寫著惡意詞語的卡片,水結晶都會變得混亂和丑陋。
再比如,科學家們曾經(jīng)做過一個實驗,把一些花草分別擺放在兩個不同的房間,一個房間里居住的是充滿愛心、心地善良、情緒樂觀的人,另一個房間里居住的是充滿敵意、喜歡攻擊、性格暴躁的人,其他的實驗條件都一樣。結果,大不相同。善良人居住房間的花草長勢越來越好,越來越水靈,植物的電磁信號也是規(guī)則的。而另一個房間里的花草則顯示出枯萎的跡象,植物的電磁信號也是紊亂的。
這就說明,我們的善惡意念是可以影響到水的結構和植物的生長的,而善良的情緒是一種正能量,不善良的情緒則是一種負能量。
可見,水利萬象萬物,“善心”備焉。水憑滲透性強而滋潤生物;水靠浮力大而可行舟船;水憑流動不息而改善環(huán)境,讓地球充滿生機;水可降溫,水可去污;水可驅(qū)動機器,水可以發(fā)電生能……水的作用無數(shù),水之善心無邊。
“善心”的智慧當“如水”之充滿善意?!帮嬎荚础必M不是暗示我們不要忘本?“高山流水”是知音,“行云流水”為妙境。
“水止則能照”藍天、草木、萬物;“水靜柔而動剛”,水絕不怨天尤人,只懷一顆善心平常心。
我們處世當如水,善待一切,靈活、善變,不妄求環(huán)境適應自己,而善使自己適應環(huán)境。
我們在世上不順多,當學水之能潛、能涌、能流、能奔、能升能降,適境而生,適境而居。讓心永遠呈現(xiàn)如“寧靜的森林池水”。
愛因斯坦也說:“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斷地給我新的勇氣去愉快地正視生活的理想,是善、美和真?!?/span>
古希臘的著名哲學家泰勒斯曾提出一個著名的命題就是“宇宙的本源就是水?!彼f:“水生萬物,萬物復歸于水?!倍├账垢鼘⑾旅嬉痪湓捵鳛樽约旱母裱裕骸八亲詈玫摹!边@與老子所說的“上善若水”簡直是如出一轍。
泰勒斯是根據(jù)什么得出這樣的結論呢?是什么令這位偉大的古希臘先哲對水如此地厚愛呢?泰勒斯為什么說宇宙的本源是水呢?因為水是人們生活當中的一種最為基本的物質(zhì),一切生物都不能離開水而存活。泰勒斯還細心地發(fā)現(xiàn),每次洪水退后,都會留下肥沃的淤泥,而淤泥里面則生滿了植物的幼芽和動物的幼蟲,他將這一現(xiàn)象推而廣之,就得出了這樣的結論,即萬物都是由水而生的。
水又有什么特點呢?老子說,“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安粻帯?,這就又點出了老子的“無為”的立場,“不爭”的表現(xiàn),就是“無為”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方面。但是,我們以前也不止一次地提到過,老子所倡導的“無為”不是一無所為,而是不妄為、不亂為。
我們都知道“地球上有了水,才有了生物”。地球上一切原始生命都孕育于水。故說:水是生命之源。水的第二個精神就是“不爭”,能順勢而為。水無常勢,水無常形。
道也如此,道不跟萬物爭,而天地萬物無法與道相爭。所以,我們要學水的精神,抱著利他、不爭的心態(tài)做事,才會如魚得水。
在老子的世界里,比喻萬千,可他獨喜以水作比。因為水總處低處,滋潤萬物卻不沾沾自喜,故而接近大道。
老子用水來比喻善的品格。把“上善若水”理解為“最高境界的善如水”的,不僅忽略了喻體“水”背后的主語“圣人”,更將老子思想曲解為禮樂教化。
“上善”本意是“最善于治理的當權者”。把“水善利萬物”理解為贊美水之善德的,是對老子主旨的曲解,是有善有惡,老子只是借水“善利萬物”的強大來陳述其“不爭”之德。
在這里,“不爭”并非是單純的“不爭”,它是以“善利萬物”為前提的,只有“善利萬物”,才談得上“不爭”。這就是老子思想主張中的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不爭”,另一方面是“善利萬物”。
老子接著又說:“(水)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幾于道”,也就是接近了道。
在老子的邏輯里,道是一種非常高尚和圓滿的境界。
在老子看來,萬物有它的物理或原理,萬事有它的事理或道理,萬事萬物都有它自身固有的屬性,就是道。萬事萬物的性質(zhì)或性狀、特點或特征、規(guī)律或規(guī)則、實質(zhì)或本質(zhì)、核心或真相、前因和后果、信息和數(shù)據(jù)等一切內(nèi)涵與外延,就是道。
在《道德經(jīng)》中,老子說的“道可道,非常道?!敝械牡乐傅木褪侨f物的物理或原理,萬事的事理或道理,萬事萬物(所有的事和物)自身固有的屬性,萬事萬物的性質(zhì)或性狀、特點或特征、規(guī)律或規(guī)則、實質(zhì)或本質(zhì)、核心或真相、前因和后果、信息和數(shù)據(jù)等一切內(nèi)涵與外延。
在老子看來,萬事萬物自身固有的屬性就是道。
對于“道”,我們?nèi)祟愑心芰θフJ識它,研究它,發(fā)現(xiàn)它,掌握它,運用它,甚至還可以改變它。
在我小的時候,我就喜歡到我們家門前的恩濟河邊去坐著看水的流動。時間久了,我就會想:水為什么總是要保持一種平衡呢?如果那個地方低洼了,它就會流過去,直到都處于平衡了,它就靜止不動了。
后來,隨著我對水的了解,我終于知道這是水的特性。我也是通過對水的認知,才了解了我們做人應該像水一樣,保持平衡是一種對生命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水在做什么呢?水不是靜止在中間,它是靜止在低洼之處的。只要某個地方低了,它總會向哪個地方流過去。水沒有一刻是靜止的,它是動態(tài)的,它一直在變化,它是一個流動,但是這個流動有一個平衡的中心,那就是水總是往它能流向的地方流去。
水有時候向左流,有時候向右流,有時候向前流,有時候又向后流??粗倪@種狀態(tài),我發(fā)現(xiàn)水真的是非常矛盾的,它不是一致的。如果水要求一致,它就會被阻塞,那它就不是水了,它就失去了水的狀態(tài),水的性質(zhì)。
如果我們說:“守在一個狀態(tài)上,守在一個位置上。如果我們是右派,我們就做一個右派。如果我們是左派,我們就做一個左派?;蛘哒f,如果我們選擇了中間作為我們的位置,那么我們就在中間吧??晌覀冊谧鍪裁茨??我們老是在動。”
如果水不動,它就會成為死水,任何靜止的位置都會害死他。靜止就是死亡,而且死得毫無用處。靜止就是錯過生命,水不能靜止,它必須流動。如果水不流動,它就錯過了生命。為了保持水的生命性,它必須不斷地移動和平衡。
我們的生命也像水一樣,每時每刻都在變化,我們怎么可能保持固定呢?我們怎么可能保持靜止呢?我們必須像水一樣,每一個時刻都在變化,甚至可能說是每一樣東西都在變化,沒有什么是靜止的。
我們必須像水一樣在生活中行走,看看我們是怎么跌倒的,我們又是如何爬起來的。我們必須監(jiān)視自己,我們必須觀察自己是怎么迷途的。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頭腦就不能走向極端,我們的頭腦必須像靜止的水一樣保持平衡。如果我們感到了不平衡的時候,馬上就要通過行動來移到對立面去平衡它。
在我的人生歷程中,我曾經(jīng)碰到過一種非常奇怪的現(xiàn)象:有時候我的頭腦會變得非常的偏執(zhí),就是它變成了一個中間派,即不左派,也不右派,它始終保持在中間,但是它對于中間的狂熱和它對于左右的狂熱一樣。
我的這種狀態(tài),平時是從來不狂熱的。但在某個時候,我卻是極端狂熱的,我非常執(zhí)著于某一個位置,我害怕失去這個位置。結果是,我無論去爭,去搶,最終還是失去了。
后來,我經(jīng)過無數(shù)次的打擊和折磨,我終于明白中間不是一個位置,它是一個平衡的連續(xù)獲得。水無常勢,卻可因勢利導,水低則靜,水高則歡。水無常形,卻可因形而變,遇圓成圓,遇方成方。水雖至柔,卻克天下至剛,水滴石穿,以弱敵強。
當我們通過水的觀察與描述,卻又發(fā)現(xiàn)“道”是原始的,起初的,最早的東西,早于世間萬物,先于神仙象帝。道是一種無形無狀,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的客觀實在。
道是恒久的,根本的和自然的,也是周行的,循環(huán)的和玄變的,更是無法抗拒,無法改變和無法逃避的。
正因為這樣,老子才說水“幾于道”。
老子是出于什么原因稱譽水接近了“道”的境界的呢?因為水停留在我們都厭惡的地方。這是與“善利萬物而不爭”相承續(xù)的。由于水的“不爭”,所以它才甘心居于大家都不愿意待的地方,而這正是一種難能可貴的美好品德。
可見,水看似普通,卻藏著萬般哲理,蘊含人生智慧。
在我們讀歷史故事時,“孔融讓梨”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這個故事說,孔融在吃梨的時候,自己專揀小的吃,而將大的留給哥哥們,這種做法備受家人的稱贊,并且流傳開來,成為傳頌千古的美談。
人們?yōu)槭裁磳Α翱兹谧尷妗比绱速澝滥??因為孔融在分享好處的時候先人后己,將好的留給別人,而將差的留給自己,絲毫沒有爭奪之心。而這不正是有道的圣人把自己放在后面,反而能得到別人的愛戴;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這不正是因為他不自私嗎?所以他能成就自己的目的。這不正是一種“處眾人之所惡”的精神嗎?所以說,“處眾人之所惡”,這是一種美好的品質(zhì)。
這就是老子所倡導的最高的德性、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樣,具有道的精神:生化、利生。
圣人孔子曾對春秋時期的祁陽黃非常稱贊。
晉國大臣祁黃羊有個仇人叫解狐,他一直想殺之而后快,但又不想損害自己的德望。
有天晉平公問祁黃羊,南陽縣官少個名額,讓他推薦一人。
他思來想去也只有解狐最合適,但那樣他就不能報仇了,他最終還是選擇放下仇恨,向晉平公推薦解狐。
晉平公很疑惑的問:“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嗎,為何還要推薦?”
祁黃羊答:“你只問我誰最合適這個職位,沒有問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啊!”
晉平公采納他的意見。解狐上任后政績突出,為百姓解決了很多大事,深得百姓愛戴,同時作為推薦解狐的祁黃羊也被人們稱贊大公無私,德望更勝以往。
正是因為祁黃羊明事理,知輕重,將國家大事放在首位,懂得放下仇恨,最終才成就了自己的德高望重,被圣人孔子贊不絕口。
正如范仲淹所言: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自古以來,有德之士都是“后其身而又外其身”,他們心懷天下,兼濟蒼生,從不將個人利益放在首位,而是一心為公,反倒成就了他們的不世威名。
古人云:“圓中則圓,方中則方,壅之則止,決之則行。”水之無形,因勢而成,遇圓隨方,隨遇而安;水之有形,因時而變,夏則為雨,冬即成雪。
我們?nèi)松彩且粯樱豢梢怀刹蛔?,剛柔并濟,才能適應人生的各種挑戰(zhàn)。
公元239年,魏明帝駕崩后,曹芳年幼,政權由大將軍曹爽和司馬懿共同輔佐。曹爽早已不悅司馬懿掌權,于是仗著自己是曹氏中人,便奪司馬懿權力。
司馬懿權力被奪,索性韜光養(yǎng)晦,不問政事,而在此期間,曹爽卻獨攬大權,打壓士族,發(fā)展黨羽。
期間,朝中大臣頗感不安,希望司馬懿來主持公道,可司馬懿依舊選擇退讓。直到曹爽掉以輕心,協(xié)曹芳去高平陵拜祭,司馬懿才一反隱忍常態(tài),當即上奏郭太后,請廢曹爽,發(fā)動了“高平陵之變”。
其勢之果斷,徹底改變了魏國的局勢,也讓所有人看到了他“剛柔并濟”的智慧。
曾國藩說:“天地之道,剛柔互用不可偏廢,太柔則靡,太剛則折。剛非暴虐之謂也,強矯而已。柔非卑弱之謂也,謙退而已。”
確實如此。行事方剛者,往往吃力不討好;為人軟弱者,常常被人欺凌。
人越往后,就越要學會話因人而說,事因人而做,這不是圓滑,而是為了避免不必要麻煩的最好方法。
不說硬話,不做軟事,是一種生存智慧,也是一種修行手段。
真正的聰明人,往往都是大象無形,剛柔并濟的。懂柔弱,卻又不失智慧;有力量,卻不失溫柔,唯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無形勝有形。
《莊子》云:“水之積也不厚,則負大舟也無力?!彼绻e蓄得不夠深,就沒有負載大船的力量。在庭堂的低洼處倒一杯水,那么放一根小草便可當作船,而放上一個杯子就粘住不動了,這是因為水淺而船大的緣故。風聚積的力量不雄厚,則無力托負巨大的翅膀。所以鵬鳥高飛九萬里,那風就在它的下面,然后才乘著風力,背負著青天無阻礙地飛往南海。
在道家學說里,水為至善至柔;水性綿綿密密,微則無聲,巨則洶涌,與人無爭卻又容納萬物。人生之道,莫過于此。完善的人格也應該具有水的這種心態(tài)與行為,不但做有利于眾人的事情而不與爭,而且還愿意去眾人不愿去的卑下的地方,愿意做別人不愿做的事情。他可以忍辱負重,任勞任怨,能盡其所能地貢獻自己的力量去幫助別人,而不會與別人爭功爭名爭利。
所以說,如果我們的人生如果能像水一樣,通透,知形,懂藏,明靜,便可無處不自在,無時不逍遙。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