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一 《春山》(何大草 著)
上元二年(761年),王維逝世。臨終前,他仍作書向親友辭別,完成后,安然離世。
輞川·維摩詰
在幾聲突兀的雞鳴中
覆著夜雪的輞川,醒了
柴扉一吱扭
白猧兒便沖進了連綿的白中
一切復(fù)歸于靜
最早醒的還是案前的小老頭
案上水罐熱乎
棉袍袖筒熱乎
詩 也正熱乎
老頭擱筆,嘴邊喃喃
年少出走
走進科場走進官場
踉蹌著跌進安史的倉皇
命也,運也
被懸在了一首詩的分水嶺上
走出牢獄走進輞川
半百歸來
隱向《終南別業(yè)》的三兩聲蟲鳴
——倚杖柴門外,臨風(fēng)聽暮蟬。
走出詩歌唱和
走出高朋滿座
走進后山寺
老方丈捎口信來:
寺里槐花已開,空了請來看看
…………
月色漸起,群峰微茫
咯吱咯吱的踏雪聲由遠而近
裴迪打獵歸來
“今日新詩可作好?”
老頭拈須緩緩起身
“燒了。把它畫進了這幅畫里?!?/span>
圖二 王維 《江山雪霽圖卷》(局部)
午后,雪停了,山中一片白、一片靜。王維立在窗前,呆呆看了很久。那首詩,他投進了火盆。他畫了一幅尺寸很大的畫,畫到掌燈,興盡而墨盡。他把那首燒毀的詩畫進了這幅畫:《江山雪霽圖》。(《春山·雪》)
[引子]
酒樓里沉寂了一小會兒,
忽然有人指著窗外說,他來了,
街上陽光通黃,那人素服,瘦弱,
一手執(zhí)了根新折的柳枝,一手攜了個修長、俊美的青年,
正徐徐而行……
——何大草《春山·輞川書·終南山中尋王維》
圖二 [王維像]
他思進,但也能逆來順受;意愿是向上走,但下墜時還能穩(wěn)住神。他的詩中有喜樂,卻沒有狂喜;有憂傷,但沒有悲憤?!粡娬f愁,也不強說隱。(《春山·輞川書·終南山中尋王維》)
附文:
翻完《春山》是在七月初的一個周末。彼時暑氣燥動,心里卻有一絲清涼在游弋。
書是摯友推薦的,看書時的心理變化甚是奇妙。起初在閑暇之余信手翻了幾頁,很奇怪,從目錄到翻看的幾節(jié)內(nèi)容,都給我一個感覺:散。
遂翻至封底看了下上架建議,是本小說,不是散文??蔀槭裁纯傆蟹N沒體系、沒條理,飄忽不定的游離感?作者究竟想要表達什么?
且耐著性子讀下去?我又心猿意馬地去架上摩挲其他選項。就這樣,它被我暫且擱在了桌旁。
某天在家附近一個咖啡館改稿,改至頭禿,我便打開了柳不貳的《來時山有雪》,這是我用來按壓焦躁心緒的法寶之一,同時順手從包里翻出了《春山》。
平時出門我會帶兩本性格截然不同的書,以防一本看不下去,備選。這次出門匆忙,隨手從桌旁順了《春山》——只能硬著頭皮看看了。
或許很多事物間都有著某種莫可名狀的關(guān)聯(lián)——奇妙的感覺開始在這一連串的偶然中發(fā)酵,仿佛這層旋律是專為《春山》定制,或說《春山》在等一個與之契合的閱讀時機。
在音樂響起的一瞬,筆者“散亂”的良苦用心如莫斯電碼,忽然有了具象化的所指。我像是瞬間被打通了,一下子掉入了作者所營造的場景與氛圍中。
整本書的架構(gòu)以王維和裴迪的對白鋪陳開。作者以看似散淡實則微妙的對話,一絲一縷地慢慢剖白傳主一生的經(jīng)歷,以及每個經(jīng)歷之下其隱秘、輾轉(zhuǎn)又糾結(jié)的內(nèi)心世界。
對白有種漫不經(jīng)心的散淡,無論是周遭景色的寫意勾勒,人物神情的簡筆描摹,還是不經(jīng)意間嵌入的詩句,都透著一縷濾鏡模糊后的疏離感,抹不凈,撥不開,揉揉眼睛睜大了看,依舊有種隔岸觀景、臨水賞月的朦朧。
這一感覺自始至終通貫全文,越往后讀越發(fā)綿密,卻也越能讓人領(lǐng)悟到筆者的用意,以及其用意與用筆的高明之處——言未及而意達。說出來似乎更容易,難在言者點到為止,聽者了然于心。
文中的維摩詰以第一人稱身份出鏡,對白看似平淡無奇,甚至偶爾會竄出三兩句俚語,卻可以讓人在這平淡間清晰地感受到王維的脾性、氣質(zhì),乃至其微妙的內(nèi)心變化。
他鮮明而不張揚、沉靜卻不沉悶的個人色彩隨著音樂的緩緩?fù)埔疲瑥浬⒃谧掷镄虚g每個角落。
宋之問在《靈隱寺》里有:“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飄”的詩句,王維嘆其瑰麗、飛揚過了些,沾上了些許俗味,或許都與佛教關(guān)聯(lián),我倒覺得這兩句營造的空靈縹緲之境與整個文本的氣息頗為契合。
王維十五歲時便西渡黃河來到長安。他清癯靦腆,雖一介書生,卻已頗具文名。詩風(fēng)淡雅清勁,畫風(fēng)飽含詩意,《宣和畫譜》說:”觀其思致高遠,初未見于丹青,時時詩篇中已自有畫意。”
他通音律,擅書法,清通禪理……岐王宅宴或交游,從者非長安名流即文人雅士,其中總有王維的一個位置。
開元九年(721年),王維中進士,二十歲的他初入官場。十年后,他狀元及第,歷官右拾遺、監(jiān)察御史、河西節(jié)度使判官,天寶年間拜至吏部郎中。前半生仕途雖不顯達,倒也順暢。
至德元載(756年),安祿山陷長安,王維正輪值署中,玄宗攜楊貴妃跑了,他因慢了幾步,被抓了囚在洛陽菩提寺。大字不識的安祿山甚是欣賞王維的詩,于是他被迫做了偽給事中。
唐軍光復(fù)長安,王維再度下獄。投靠叛軍,按律當斬,卻因此前被俘時所作的《凝碧池》一詩,以及其弟刑部侍郎王縉平反有功請求削籍為兄贖罪,得以赦免。
早年的王維曾有過積極的政治抱負,卻終因政局變幻、人生無常漸趨消沉?!洞荷健氛f:
他習(xí)慣了被動。被動比主動更安妥,沒風(fēng)險。譬如下棋,攻防之術(shù),他選防,視攻方的落子自然而然應(yīng)一手?!芏啻蟪级几逻^棋,結(jié)果一般都是和棋,雙方心情都不壞。
——何大草《春山》
四十歲時,經(jīng)崔興宗介紹,他接手了宋之問在長安藍田縣的輞川別墅,經(jīng)過一年大修葺,終于住了進去。
雖身居門下省給事中這一要職,倒也不缺他一個,所以一年六七個月他都住在輞川別墅,“浮舟往來,彈琴賦詩,嘯詠終日”(《舊唐書·王維傳》),淡出樊籠與塵囂,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span>春山》言:
淡,是王維的特點。淡之于他,是一種不徹底。一生奉佛,卻沒有出家為僧;一生在官場打轉(zhuǎn),卻沒有學(xué)會弄權(quán)、高升;一生都在避世,卻屢隱而又屢出。平和,伴隨優(yōu)柔寡斷;優(yōu)雅,化為憂傷纏綿。偶爾猛志刀子般一閃,終又復(fù)歸于淡漠與旁觀。
——何大草《春山》
比之伯夷叔齊決絕的歸隱之淡,王維則數(shù)隱數(shù)出,顯得猶疑不決;比之竹林七賢狂放不羈之淡,王維則多了些許收斂與隨和;比之五柳先生種豆南山之淡,王維則缺了幾分超然,更為務(wù)實。
這種淡,在王維與裴迪的對白中時有體現(xiàn)。裴迪灑脫,說話時而不羈,時而調(diào)笑,時而咄咄,但話鋒到王維跟前,好比捅進棉花的利刃被削去了鋒芒——他不解釋,不推擋,不辯駁,簡單回應(yīng),偶有沉默,多半報以莞爾。
王維幼年喪父,中年喪妻,接著喪子,篤信佛教的母親對其影響至深。他的淡中有歷經(jīng)世事的洞明,有對無常人生的通達,還有佛性的圓融與一絲不易察覺的悲憫。
王維的淡,讓人捉摸不透,卻又頗為耐人尋味,何大草說:
我已經(jīng)讀了他三四十年??伤拿婺恳廊徊粔蚯逦?,似乎總是隔著霧雨看見一個背影——背對時代、讀者,也背對故鄉(xiāng)。
——何大草《春山》
何大草讓王維走出詩歌,走出官場,走出安史之亂,走出牢獄之災(zāi),走出古往今來賦予的種種光環(huán),讓一個行至暮年的花甲老人“講”出了自己波折起伏至寂滅淡然的一生,平和靜寂的絮叨中勾動著人心,叫人生出莫名的悲憫來。
如果你也喜歡王維,喜歡他的詩畫,喜歡他萬般無奈下拐個彎兒的通達與洞明,不妨就著《來時山有雪》《歸時雪滿山》,讀一讀這本薄而輕的《春山》。
[尾聲]
中有至人談寂滅
悟者悲涕
迷者手自捫
…………
摩詰本詩老
佩芷襲芳蓀
今觀此壁畫
亦若其詩清且敦
…………
——[宋]蘇軾《王維吳道子畫》
[圖三] 閉戶著書多歲月 種松皆老作龍鱗 (《春日與裴迪過新昌里訪呂逸人不遇》)
他說,上回去訪呂逸人不遇,晚上睡不著,我作了一首《春日與裴迪過新昌里訪呂逸人不遇》。早上起床,卻沒有興致寫出來。這會兒想起來,個個字都還是清晰的,可見它是不甘心被忘了。我念,你抄罷。裴迪下筆極快,王維念完,他寫完,字跡是酣暢的,卻不狂亂,端秀、勻整,簡直不像是裴迪應(yīng)該寫的字。全詩如下:
桃源一向絕風(fēng)塵,柳市南頭訪隱淪。
到門不敢題凡鳥,看竹何須問主人?
城外青山如屋里,東家流水入西鄰。
閉戶著書多歲月,種松皆老作龍鱗。
王維:“如何?” 裴迪扔了筆哈哈大笑。
王維:“笑什么?”
裴迪:“壞老頭?!?/span>
(《春山·呂逸人的禮物》)
PS:
安史亂中,王維被叛軍抓來囚于洛陽菩提寺。一日,裴迪探監(jiān),王維作《凝碧池》一詩讓裴迪帶出,以示并非心甘情愿附于安祿山。唐軍收復(fù)長安,王維再次下獄,但最能幸免,除了與其弟王縉平反有功為兄削籍贖罪有關(guān),與此詩也有重要關(guān)系。原詩:
萬戶傷心生野煙,
百官何日再朝天。
秋槐葉落空宮里,
凝碧池頭奏管弦。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