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02
03
各個年齡段里,肥胖與認知能力差之間都有關系,比如執(zhí)行功能、記憶力、語言、運動能力和注意力。超重會損害大腦,比如超重引起炎癥、引起血管變化、引發(fā)大腦白質的變化,都可能損害一些認知相關腦區(qū)的功能。
2013年,墨西哥的一組研究人員做了一個實驗,研究了33個孩子。這些孩子都在 6-8歲之間,其中18個體重正常的孩子分一組,15個體重超標的孩子分一組。結果發(fā)現(xiàn),胖的那組孩子在神經心理學評估中表現(xiàn)出執(zhí)行認知能力降低,語言流利度差。他們在大腦結構上也有差異,左側海馬體體積減少(海馬體與學習和記憶相關);左側小腦的白質體積更大(小腦與運動及平衡能力相關);中后部胼胝體白質體積更大(胼胝體負責將左右兩個大腦半球連接起來)。也就是說——體重過重會影響大腦結構!
04
不讓孩子玩
玩不但能促進學習,而且是孩子最重要的學習方式。比如成人眼中危險又無用的追逐打鬧,其實是孩子學習社交互動的方式。
科學家拿老鼠做過“剝奪玩的權利”實驗。如果一只老鼠從來沒和別的小老鼠玩過,它往往也會做各種技術動作,但是一旦跟別的老鼠互動,它不知道什么時候該做什么。如果一個小孩從小都沒有跟別的孩子打鬧過,他到了社交場合就會表現(xiàn)得很笨拙,他不知道怎么跟人互動。
玩也是在探索,孩子能從自由地玩耍中認識世界,也能發(fā)明各種游戲的規(guī)則。假期在泳池里,倆娃就發(fā)明了好多有趣的玩法。我從玻璃窗看到他倆一起鉆進水里,冒了幾個泡之后又一起鉆出來,不知道說了什么就笑得樂不可支,原來是在水下說話讓對方猜。妹妹發(fā)現(xiàn)自己能在水中抱起巨大的爸爸,我也被他倆抱著在水里走來走去,那種感覺真是太好玩了。這些貌似無用的玩鬧,增加了他們對水的感知和認識,也讓他們體驗到了創(chuàng)造的快樂。
哲學家以塞亞·伯林有一個著名的比方,叫“狐貍和刺猬”。刺猬只知道一件大事,狐貍知道很多事。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靈活性特別強,就相當于狐貍。如果想把孩子培養(yǎng)成狐貍,就得讓他們多玩。刺猬出生六周后就離開父母,而狐貍要跟父母在一起生活六個月,而且還是被父母共同照顧。特別是母狐貍,經常把獵物帶回家讓小狐貍玩。
玩跟上課最大的區(qū)別在于它是一種主動的探索,是親自面對真正的意外。吹拉彈唱才藝學習,這些都是按照老師要求做事,這不是玩。面向未來的教育關心的不是學會了多少技能,而是將來能不能應對新的環(huán)境。
研究表明跟其他孩子打鬧和玩玩具這兩項活動能促進大腦發(fā)育。孩子玩的時候,大腦前額葉中負責社交的區(qū)域會釋放出一種化學物質,這種物質能讓大腦變得更可塑。大腦可塑性越高,學習新東西就越容易。
有個老鼠實驗是這樣的,第一類老鼠吃喝管夠但是不給玩具。第二類老鼠的籠子里有各種玩具,什么斜坡、球、翻滾裝置,可以自由玩耍。結果有玩具的老鼠在大腦的各個方面,比如腦容量、神經的連接數(shù)、前額葉皮層的面積,都遠遠超過了沒有玩具的老鼠。
05
因學習放棄運動
“頭腦簡單,四肢發(fā)達”,可能是我們從小對運動的最大誤會。運動能夠促進大腦分泌一種叫做“腦源性神經營養(yǎng)因子”的蛋白質,這種蛋白質又被稱作“大腦肥料”,它能夠刺激海馬體神經元的產生。海馬體是負責鞏固記憶的,海馬體里的神經元越多,大腦的記憶能力越強。不僅如此,運動還能增加大腦中線粒體的數(shù)量,為大腦細胞提供更多的能量。
運動過后,神經遞質大量釋放,用腦效率就特別高。運動還能增加創(chuàng)造力。愛因斯坦和喬布斯生前都特別喜歡散步。斯坦福大學的研究團隊精確地測量出,平均來講,散步的時候比起坐著,人的創(chuàng)造力可以上升60%。
如果要讓大腦更強大,最好的運動最好既能做到鍛煉心肺,增強力量,還能提高平衡性、柔韌性。有一定競爭性的運動,能刺激大腦思考策略,通過合作贏得比賽。常見的球類運動,比如羽毛球、乒乓球、籃球、排球都不錯,對大腦發(fā)育非常有幫助。還有孩子非常喜歡的運動——蹦床,這也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推薦的最佳室內運動。
不過也不必拘泥于這些,讓孩子選擇自己喜歡的運動就好。因為研究顯示幾乎所有的運動都可以鍛煉大腦,只要動起來,就比不動好。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