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你家孩子輸不起,是全天下的孩子都輸不起。這下心里是不是放松多了?
我能想到最輸不起的人,恐怕就是川普了,看他敗選之后的那一波操作,最近又叫囂著要參與下一屆競選,“輸”在他的人生字典里,簡直可以等同于死。
為什么?
因為輸會極大地損傷一個人的自戀。每個人的原始自戀都會讓我們有一種“老子天下第一”的豪情,這種眼睜睜在別人面前敗下陣來的現(xiàn)實,自然是扎心的。
但為什么大家只注意到了孩子輸不起呢?因為他們還沒有形成足夠的應對策略來平復自己落敗的情緒。
他們沒有阿Q的精神勝利法,沒有李白“千金散盡還復來”的豪邁,也沒有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的隱忍。
能怎么辦?當然是撒潑耍賴,傷心欲絕地將自己的本能毫不掩飾地表現(xiàn)出來。
輸不起是一回事兒,害怕輸不起就是另一回事兒了。
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到底是孩子怕輸,還是父母怕孩子輸,到底是孩子怕輸對孩子的影響大,還是父母怕孩子輸對孩子的影響大?
這里可能有點繞,需要解釋一下原生情緒和次生情緒。原生情緒是指初始的,基本的內(nèi)心情感反應,而次生情緒則是對原先情感反應的情感反應。
小朋友看見小狗害怕,這是原生情緒。這時媽媽說:“那么小只狗你也怕,真沒用。”此刻孩子生出的羞恥感,就是次生情緒。
在輸不起這件事上,孩子產(chǎn)生的原本只是自戀受損之后的原生情緒——憤怒。父母這時候的干預:“這么輸不起啊,只想贏不想輸怎么行……”則會引發(fā)孩子的次生情緒:可恥,我這樣是不對的,不好的。
孩子因輸產(chǎn)生的情緒很快會消散,但父母的評價會漸漸形成孩子自我認知的烙印。
也就是說,孩子輸了傷心、憤怒,就允許他們有這些情緒好了,這些情緒總會自然消退,這是孩子體驗和管理情緒的一個機會。
但父母怕孩子輸,怕孩子怕輸?shù)膿募坝纱诉M行的一系列不恰當?shù)慕逃攀钦嬲焕诤⒆拥氖虑椤?/span>
從這個角度看,怕輸這個詞,其實說的是父母。孩子只是輸了之后有情緒,而我們將這些正常的反應打包,貼上了一個標簽——輸不起。
父母會無意識地將自己的怕輸投射給孩子。兒子一年級時老師讓他參加圍棋比賽,這是他第一次收到比賽通知。但我的第一反應就是不能去!輸了太打擊。并以平時練習少跟老師解釋了一通。
這些話我沒有告訴兒子,兒子卻很大咧地跟家人說:“圍棋比賽媽媽不讓我去,怕我輸。”這一下點醒了我,那時我在心底里只能接受贏,不能接受輸,卻將其包裝為對孩子的擔心,擔心他輸了受打擊。
如果不是這種“不能接受孩子輸”的心理作祟,就不會首先考慮輸贏,而是將比賽當作難得的練習機會。
有些父母會在孩子輸了之后耍賴時嚇唬孩子:“不遵守規(guī)則,以后人家都不要和你玩了”。所以孩子一旦估計可能會輸?shù)?,就馬上放棄。
一個爸爸和兒子比賽剝毛豆。內(nèi)心戲簡直太豐富:“我贏了他,他會不會自信受打擊?我輸給他,他會不會學不會規(guī)則?我要剝快一點還是慢一點?我要不要和他講,我是大人,他是孩子,所以我贏了他是正常的……”
爸爸的愛子之心可以理解,但用錯了方式。
我們該做的不是糾結(jié),而是順應孩子,幫他們做好面對失敗的準備。
所以,無論是讓著孩子,還是不讓,都應該以此為目標。
增強孩子的內(nèi)在力量、安全感、自信、對抗挫折與失敗的勇氣。
六歲以前,父母有技巧地“讓”有助于孩子的安全感,增加他們出去和同伴較量的信心。游戲中加入一點競爭因素,你可以表演得很夸張,吹噓說自己很強壯,然后被孩子打敗,他們會非常開心。
但當孩子逐漸長大,特別是男孩子,他們會更渴望真刀真槍地與父親對戰(zhàn)。前幾天一個媽媽咨詢說老公和上小學的兒子總在家打,爸爸一點兒也不讓著孩子。
我告訴她,這種公平對戰(zhàn)的感覺才是兒子更需要的,這個時候不讓孩子,反而能讓他們體會到被重視和平等相待的感覺。
剛開始學習某樣技能時,也可以通過輸給孩子讓他們開心,獲得正強化,但隨著技藝增進,他們更渴望真實抗衡帶來的自豪感。
因此,不必去揣測該讓還是不該讓,要根據(jù)孩子所在的年齡段和學習進度適時進行調(diào)整。
昨天咨詢時,有媽媽也想不通這個事兒,家里外公總讓著孩子(三歲),無條件讓孩子贏,只要孩子高興就行。而爸爸呢,則擔心這樣下去會影響孩子的抗挫力,所以哪怕孩子生氣,爸爸也要贏。
掃碼|備注年齡
無法加入請聯(lián)系管理員:vivilan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