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臟虛證及用藥心
首先心臟,心臟的虛證包括:
心氣虛證,是指心臟功能減退所表現(xiàn)的證候。凡稟賦不足,年老體衰。久病或勞心過度均可引起此證。
心陽虛證,是指心臟陽氣虛衰所表現(xiàn)的證候。凡心氣虛甚,寒邪傷陽,汗下太過等均可引起此證。
心陽暴脫證,是指陰陽相離,心陽驟越所表現(xiàn)的證候。凡病情危重,危癥險癥均可出現(xiàn)此證。
心陰虛和心血虛。
【臨床表現(xiàn)】心悸怔忡,胸悶氣短,活動后加重,面色談白或晃白,或有自汗,舌淡苔白,脈虛,為心氣虛,若兼見畏寒肢冷,心痛,舌淡胖,苔白滑,脈微細,為心陽虛。若突然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面色蒼白,口唇青紫,神志模糊或昏迷,則是心陽暴脫的危象。
心為陽中之太陽,以陽氣為用。若“陽氣”不足,則“心的陽氣能推動血液循環(huán),維持人的生命活動”的功能必大打折扣,是為心氣虛了。
“身體由于元氣不足引起的一系列病理變化,稱為氣虛。”心氣虛便是其中的一種,心主血脈,心氣虧虛,不能鼓動血脈,亦不能養(yǎng)神,常表現(xiàn)為心悸,氣短,多汗,過度疲勞則會加重病情,嚴重者則會發(fā)展成心陽虛,即“心陽不振”。
心陽虛是心氣虛的重癥。除了心氣虛的癥狀外,還有四肢厥冷,大汗出,心悸加重,甚至昏迷不醒,脈微欲絕。多見于心力衰竭或休克等病癥。
“心陽虛證的原因同心氣虛證,并多由心氣虛證進一步發(fā)展而來 .臨床表現(xiàn)是在心氣虛證的基礎上出現(xiàn)虛寒癥狀,如畏寒肢冷,心痛,舌淡胖,苔白滑,脈微細.心陽虛證的治法為溫通心陽,方用桂枝甘草湯,麻黃附子細辛湯,保元湯等
主證:除有心氣虛的癥狀外,還出現(xiàn)畏寒肢冷,面色滯暗,心胸憋悶或作痛,舌質紫暗而胖嫩,脈弱。或兼見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口唇青紫,呼吸微弱,脈微欲絕,神志模糊,甚至昏迷,為心陽虛脫的危候。
辯證:多見久病體弱,暴病傷陽耗氣,年老臟氣衰弱,稟賦不足等情況。
心陽虛,心陽不振,陽氣不得外達,故畏寒肢冷,面色滯暗。心陽不振,胸中陽氣痹阻,故心胸憋悶或作痛,舌質紫暗,口唇青紫。若心陽暴脫,宗氣大泄,則四肢厥冷,大汗淋漓,息短氣微,神志模糊,甚至昏迷,脈微欲絕。
治法:溫通心陽,回陽救逆。金匱腎氣丸 柏子養(yǎng)心丸 附子理中丸
方藥:桂枝甘草湯加減或四逆湯加減。
附子、肉桂、干姜,五味子,桂枝等。”
心陰虛和心血虛。指陰液虧損,心與心神失養(yǎng),虛熱內擾,以心煩、心悸、失眠及陰虛癥狀為主要表現(xiàn)的虛熱證候。
心陰虛證為臨床常見虛證之一。多因情志內傷,五志化火,消灼心陰;或因勞傷太過,心陰暗耗;或熱病傷陰,心陰虧損;或肝腎陰虛日久,致使心陰不足。
心陰虛癥常見于心悸、怔忡、虛勞、不寐等病證中。
在心悸、怔忡病證中出現(xiàn)心陰虛證,表現(xiàn)為心中動悸不安、胸悶不舒、虛煩失眠多夢、口燥咽干、舌紅少苔、脈細數,甚至出現(xiàn)心中動悸不能自主、惕惕若驚、心痛陣作、五心煩熱、盜汗自汗、脈結代。
虛勞病中出現(xiàn)心陰虛證,表現(xiàn)為心悸煩躁、氣短乏力、口干、舌淡、脈細數無力。
不寐病中出現(xiàn)心陰虛證,表現(xiàn)為心悸、五心煩熱、不易入睡、舌紅、脈數。
相似證候的辨別
同心氣虛、心陽虛一樣,有了心的定位癥狀,如心悸怔仲,便可以認定心臟功能異常,可與其他臟腑區(qū)別開來,不同臟腑均有各自的定位癥狀。
心血虛、心陰虛證的定位癥狀多見以下幾種:心悸怔忡、失眠多夢,這組癥狀在心的陰血虛方面比較多見。如果舌紅、升火、脈細數,或有盜汗測可辨為心陰虛。缺少紅、赤、熱、汗的癥狀,或見有脈細、舌淡、面色不華,則可辨為心血虛。
辨證注意點
有心的定位癥狀,再加上陰虛或血虛癥狀,單純的心陰虛,心血虛辨證不難作出。
心的定位癥狀除去心悸、怔仲,
還有神:失眠、多夢、神志異常;
心所在部位:胸悶、胸痛;
汗:盜汗,大汗;
舌:舌體運動及色澤變化等。
但是常見的,比較肯定的,是前面幾項。胸、汗、舌的變化,也可由其他臟腑所引起。
施治要點 朱砂安神丸 養(yǎng)血安神丸 磁朱丸
(一)思慮過度,耗傷心陰可致心火獨亢,引動肝腎相火內擾,病人可遺泄頻作,耗傷腎陰,亦可心煩易怒,肝膽火旺,因此單純用滋養(yǎng)心陰法效果不顯時, 要注意清肝滋腎,平伏相火,適當選用黃連、石蓮子清心火,知母、黃柏瀉腎火,黃芩、桅子平肝火。可提高治療本證的療效。
(二)在心陰虧耗的病人中,常見促脈,多責之心陰虧損,虛火偏旺,治宣清養(yǎng)心陰,這即是"促脈惟將火病醫(yī)"。但臨床常見促脈而伴見四肢浮腫,動輒氣短,形寒舌淡,此時促脈不可作熱病治療。當辨為心氣、心陽虛弱,而用益氣溫陽之劑,這時對促脈的治療 即所謂"實宜涼泄虛溫補"。據我們觀察,臨床上促脈所見的伴隨癥狀,還可見到寒熱夾雜,陰陽互損之候,病機上的矛盾,使治療頗為棘手,這時常以附子配川連,或附子配麥冬、生地同用,可取得較好療效。
(三)老年人的心陰不足,用藥常虛不受補,補之失當,則易助邪,所以味厚、粘膩等大補之品往往不相宜。只宜清補、平補、緩補、調補為佳。要達到補不助邪,補之能受,方為恰當。藥物可選用黃精、玉竹、麥冬、北五味、沙參、元參、何首烏、生地等;若嫌滋膩,適當加砂仁、白蔻仁、橘紅等和胃之品以監(jiān)之。
橘紅
【藥用部位】
為蕓香科植物福橘或朱橘等多種橘類的果皮的外層紅色部分。植物形態(tài)詳"橘"條。
【功能主治】
消痰,利氣,寬中,散結。治風寒痰嗽,惡心,吐水,胸痛脹悶。
①《醫(yī)學啟源》:"理胸中、肺氣。"
②《綱目》:"下氣消痰。"
③《本草匯》:"能除寒發(fā)表。"
【選方】
①治嘈雜吐水:真橘皮(去白)為末,五更安五分于掌心舐之,即睡。(《怪證奇方》)
②治痰飲為患,或嘔吐憨心,或頭眩心悸,或中脘不快?;虬l(fā)為寒熱,或因食生冷,脾胃不和:半夏(湯洗七次)、橘紅各五兩,白茯苓三兩,甘草(炙)一兩半。上細銼,每服四錢,用水一盞,生姜七片,烏梅一個,同煎六分,去滓熱服,不拘時候。(《局方》二陳湯)
③治途中心痛:橘皮(去白),煎揚飲之,甚良。(《談野翁試驗方》)
④治風痰麻木:橘紅一斤,逆流水五碗,煮爛去滓,再煮至一碗。頓服取吐。不吐加瓜蒂末。(《摘元方》)
⑤治產后脾氣不利,小便不通:橘紅為末,每服二錢,空心,溫酒下。(《婦人良方》)
⑥治乳癰,未結即散,已結即潰,極痛不可忍者:陳皮(湯浸去白,日干,面炒黃)為末,麝香研,酒調下二錢。(《圣惠方》橘香散) [展開]
【宜忌】
陰虛燥咳及久嗽氣虛者不宜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