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97年編修第1次印刷,1999年9月又第2次印本廣東興寧《劉氏族譜》卷一總譜(下簡稱1997年興寧譜)167頁上標(biāo)明“清乾隆四十八年癸卯歲(公元1783年)開七公十六世孫文華殿大學(xué)士劉墉撰修《劉氏集注重修族譜》詳列劉氏世系錄”(下簡稱劉墉譜)。一直至194頁止,詳列從大始祖源明公起,至145世龍公,字景灰,號遠(yuǎn)浩,生九子:開一、開二、開三、開四、開五、開六、開七、開八、開九止的各世祖的譜牒內(nèi)容。
清乾隆執(zhí)政期間(1736-1795年)有個劉墉(1719-1804)不假,字崇如,號石奄,山東諸城人,1751年考取進士,出任翰林院編修,后升侍講,1776年升任內(nèi)閣學(xué)士。乾隆晚年,劉墉先后擔(dān)任工部尚書,上書房總師傅,直隸總督,協(xié)辦大學(xué)士、史部尚書等,成為乾隆執(zhí)政時的主要大臣之一,是一位紅極一時的大宰相。但若說此劉墉是劉開七公的后裔,并且具體到是劉開七公16世孫,又撰修了從源明公至開七公共146世譜叫《劉氏集注重修族譜》,而1997年興寧譜編者沒有注明轉(zhuǎn)錄劉墉譜出自何人、何年印刷的版本,筆者對此表示質(zhì)疑如下:5.5:劉展程譜全文沒有標(biāo)點,后人閱讀會出現(xiàn)理解的偏差。例如,劉展程譜中有“暨各省疆界京
1. 劉墉家譜最遠(yuǎn)只追溯到自己之前的8代祖先,何來劉墉是開七公的16世孫?據(jù)劉佑平著《中華姓氏通史-劉姓》東方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第1次印刷本313-319頁,對劉墉的家世有較詳細(xì)的介紹。在清朝時,劉墉的家鄉(xiāng)在山東省諸城縣北鄉(xiāng)70里的逢戈莊,現(xiàn)屬于高密縣注溝逢戈莊村。據(jù)逢戈莊的《東武劉氏族譜》所載,此譜由劉墉的父親劉統(tǒng)勛(1699-1773)撰修,在該譜的《凡例》
說:“吾家自前明宏治年間(1488-1505),始祖諱福公,自江南碭山縣(今屬安徽省北端)遷山東諸城縣。至二世恒公,譜遭兵燼,中間世次莫考,幫列恒公為二世?!眲⒏I鷦⒑?,劉恒生3子劉玳、劉瑁、劉瑚,劉玳生劉思智,劉思智生2子劉通、劉遠(yuǎn),劉通生3子劉必顯、劉必前、劉必大,劉必顯生4子劉楨、劉果、劉棨 、劉棐。劉棨考取進士,曾任江西按察使,1718年去世于四川布政
使(相當(dāng)省長)任上,終年62歲,生子劉統(tǒng)勛。劉統(tǒng)勛是清乾隆時主要大臣,1748年任工部尚書,翰林院掌院學(xué)士,1752年任軍機大臣,1761年任東閣大學(xué)士、禮部和兵部尚書,兼管刑部,成為位極人臣的大宰相,1773年去世,溢“文正”。劉統(tǒng)勛生2子:劉堪、劉墉。劉墉無嗣,以侄兒劉錫朋為繼子。劉錫朋生2子:劉光海、劉耀海。諸城劉氏由劉統(tǒng)勛開始撰修族譜,名叫《東武劉氏族
譜》。續(xù)修至今(2000年)已傳到劉福的第15、16代孫,大部分族人仍居住在諸城故地。
以上說明,劉墉對自己的祖先只追溯到劉福(劉墉是劉福的第9代孫),更遠(yuǎn)的祖先來源于那里都不知道。按理說,如果劉墉真的是開七公的第16世孫,其諸城始祖劉福就是開七公的第8世孫,距開七公才不到200年或300年的歷史。即使“譜遭兵燼”了,憑口頭傳說也能流傳下來祖宗出自福建寧化,或江西或廣東興寧。如果劉墉屬于開七公之子廣傳公裔孫,從廣傳公的14個兒子(14房)起至
第10代孫,十四房裔孫已“蜚聲于閩嶠”,遍布閩、贛、粵等地,劉墉家鄉(xiāng)諸城劉氏族人,豈有不沾點同宗之誼之聯(lián)系?劉墉本人、其父、其祖父三代顯官于清朝,廣傳公后裔續(xù)譜豈能只講劉墉,不講劉統(tǒng)勛、劉 棨 ?難道劉墉不是十四房后裔而是廣傳公兄弟的后裔,所以在廣傳公兄弟后裔續(xù)修的族譜上看到他的上祖世系,從開七公起傳衍至劉墉16世孫而已。若如此,請見證者考查列出從開七公至劉福、至劉墉的傳衍世系順序來。
2. 劉墉父親劉統(tǒng)勛撰修過《東武劉氏族譜》已得到證實,有無必要,相隔年限不久,又由劉墉來撰修呢?即使有必要,劉墉有無必要把譜名改為《劉氏集注重修族譜》呢?并且他父親搞不清遠(yuǎn)祖世系,就由他弄清自源明公以來至開七公止共146世,他本人是開七公16世孫了?若如此,劉墉之后的諸城劉氏后人至今為止,有人到過廣東興寧崗背瞻仰劉氏總祠嗎?祭拜過開七公墓嗎?
3. 說在清朝乾隆時代山東青州府諸城縣所建劉氏大宗祠一座,總理兼修族譜者是劉墉【見劉展程譜(下文提及)、1997年興寧譜10頁】,不知最早出自何人何年之說。
以上三點,沒有諸城《東武劉氏族譜》佐證,沒有諸城劉氏人口頭傳說流傳的佐證,拿不出從開七公至劉墉共16世系傳衍順序的譜料,說劉墉是開七公的后裔,就值得質(zhì)疑。
4. 如果1997年興寧譜所轉(zhuǎn)錄的從源明公至開七公止的146世譜是劉墉撰修,該譜中有幾處明顯經(jīng)不起推敲:一是55世康公、字季,56世定公、名夏,57世獻公、名摯等幾代,早在1928年興寧《劉氏族譜》總編者劉益吾、劉棣芬就指出:“本姓姬,因其食采于劉,遂為劉氏,為后稷之裔,非堯之裔明矣,烏得因其姓劉而遂為祖宗哉?”二是54世士會公距75世劉邦公共22代。士會公約出生于公元前660年,劉邦出生于公元前256年或公元前247年,相距約404—413年,歷22代,平均代距約19歲產(chǎn)生1代人,豈能持續(xù)400年如此旺世?三是該譜138世 公,謚忠顯,146世開七公生子廣傳公,早在1920年梅縣知事劉國翔修譜作“重修族譜記”就說:廣傳公為 公(即福高公)十世孫者,考查 公在公元1127年就已經(jīng)在金國兵營中盡節(jié)自殺,廣傳公于公元1235年登進士,相距110
年,豈有10代之理?抄寫錯列旁支毫無疑問。以上是前賢對事不對人異議146世譜。但在1928年興寧譜編者作《姓氏源流》就有點對人又對事說劉墉譜不作譜序“蓋非古義”(見1997年興寧譜5頁轉(zhuǎn)錄)。一般人都能看出146世譜疑問尚多,若為清朝乾隆時大宰相劉墉撰修,豈不是與其身份不符,有失身份。
5.所謂劉墉撰修《劉氏集注重修族譜》,是1908年劉展程譜出現(xiàn)之后惹出來的是非。這與劉展程本人無關(guān),是后人對其譜解讀、翻印、轉(zhuǎn)抄、流傳出了問題。此事,還得首先從劉展程譜說起,然后再據(jù)實一一分析問題之所由。
5.1:劉展程,號薦秋,開七公21世孫,廣東豐順縣崗下圍人,花翎道補用知府(筆者注:有表示官銜的花翎帽在手,等待有缺位時補用上任),清朝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撰修《劉氏集注重修歷代源流族譜》(簡稱劉展程譜)。這個族譜名稱是根據(jù)其譜中所說的名稱。劉展程又以另一名稱“劉氏集注匯纂重修歷代族譜記”作序(下簡稱劉展程譜記)。后人對劉展程譜稱為《劉氏集注重修歷代族譜》有之(見1996年劉添元主編《梅縣劉氏族譜》18頁),稱為《劉氏集注重修族譜》亦有之(見1931年廣東南雄《劉氏初修聯(lián)譜》“譜例”和序文)。劉展程譜完稿刊出后,得到一些人翻版印刷或手抄。例如在廣州市文德北路81號中山圖書館二樓就有借書號為K/0.189/371.3[2]的翻印本1冊這樣標(biāo)明:《劉氏集注重修歷代族譜》,開七公裔孫壬辰(指1892年,筆者注)狀元、廣東副主考福姚鑒定,開七公21世孫道銜補用知府展程集注匯纂重修,參考?xì)v史節(jié)略,皇清光緒三十四年戊申歲(1908年)仲秋吉旦刊,宣統(tǒng)元年己酉歲(1909年)孟秋刊成,中華民國二年癸酉歲(1913年)春印,潮州府金山中學(xué)師范畢業(yè)生見龍校刊,每部邦版價紙銀貳大圓。這本1913年春的翻印本,譜文有標(biāo)點,但空格分段不明顯,可以認(rèn)為劉展程譜原有的“參考?xì)v史”資料被節(jié)略,或是劉展程譜已節(jié)略了。據(jù)劉添元譜載,劉展程譜在梅縣釗英圖書館有收藏,豐順?biāo)]秋懋德堂有存守,共74版。而借書號為K/0.189/371.3本,則是1908年劉光祖在廣東興寧縣景賢堂增修校刊的劉展程譜翻版,借書號K/0.189/371.3[2]幾乎與之一模一樣的排版,所不同的是劉光祖翻印的譜文中沒有標(biāo)點。在1931年廣東南雄的《劉氏初修聯(lián)譜》轉(zhuǎn)錄劉展程譜(見1999年南雄《劉氏重修聯(lián)譜》轉(zhuǎn)載)也是譜文沒有標(biāo)點的。而借書號K/0.189/371.3[3]本則是開七公21世孫德生1950年照K/0.189/371.3[2]版本的手抄本(字體十分漂亮整齊),1988年劉德恕補注的復(fù)印本,不過已省略了“各省疆界”的內(nèi)容不抄。由此可見劉展程譜原來是無標(biāo)點的,后人翻版或轉(zhuǎn)抄時有刪節(jié)現(xiàn)象。
以上劉展程譜的翻版本均是從右至左豎排版文字,繁體字,極少空格和分明段落。內(nèi)容先后次序是:“劉氏集注匯纂重修歷代族譜記”最后注名落款是“皇清光緒三十四年戊申歲秋月作記以成開七公二十四孫花翎道銜補用知府展程號薦秋集注匯纂重修”。接著是“建祠作序不一難以備錄擇其總序源流兩序并晉宋明清修譜之名以及各省建立宗祠暨各省疆界京都刻出可以便覽劉氏族譜總序……劉氏族譜源流序……延及國朝老譜猶存第于茲展卷之下敘其本末究其終始以見劉姓是有所譜云爾”,接著是羅列從皇后晉天福二年沐公始的歷代修譜人名單至最后一名“皇清乾隆四十八年癸卯歲孟冬吉旦開七公十六世孫文華殿大學(xué)士墉拜撰修”止,接著是開列一些各省建劉氏宗祠及建祠總理、修譜人名單,最后一位是“廣東潮州府城內(nèi)建大宗祠一座總理并集注匯纂重修族譜展程”。接著是各省疆界京都地理范圍概述,末尾是“安徽合江蘇為江南其京都即在江蘇前合江南今分為兩省”。接著是“劉氏集注重修歷代源流族譜”之名下,進入了對盤古氏、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有巢氏、燧人氏、大昊伏羲氏、炎帝神農(nóng)氏、黃帝有熊氏、少昊金天氏、顓頊旭高陽氏、堯帝進行論述后,從堯帝的第九子源明公起,至開七公共146世系祖,一直編修到廣傳公的孫輩148代止。最后囑后人“從后149代83房隨其各房各處裔孫列其開基始祖起算另序始起世繼譜,而……再傳100世亦可列矣”。這就是劉展程譜的最后結(jié)束語。所謂從源明公至開七公止共146代說,劉展程譜是也,原版譜仍存留至今可見。
統(tǒng)觀究讀劉展程譜(包括翻印、轉(zhuǎn)抄本),下面作一些分析和商討。
5.2:劉展程譜記題名為《劉氏集注匯纂重修歷代族譜記》和族譜題名為《劉氏集注重修歷代源流族譜》,本身就是對其譜修成的前因后果的確切注釋。他在譜記(原文沒有標(biāo)點)中說:“緬自廣東潮州府倡建宗祠,前后數(shù)十年,隨父鄉(xiāng)試,以及閱歷軍務(wù)以來,所到省府州縣,博采從來劉姓之族譜,或刻本,或抄本甚多,一一考究,其中或斷或續(xù),二提三提(筆者注:經(jīng)過幾次修譜),一脈縱有不連,殊有缺憾。幸得后晉代時沐公修一族譜,宋代時月清公修一族譜,明代時武英、連城公修一族譜,本朝墉、繹公修一族譜,以及各處族譜,匯纂齊備,方得百余代,總?cè)幻}。祖宗雖有諱字、謚號之記載不同,而承先啟后之相傳則無不同,但其年代事實未見分明。予今博考《鑒史》、《春
秋》記載、《漢書》世家、蜀志世家、暨諸子百家所載劉姓之事,自春秋戰(zhàn)國以來至宋代,有可考據(jù)者,將其事跡愈加詳注明白,迨及元代以來”。僅憑以上之言,就知道劉展程收集到的許多劉氏族譜,其中世系或斷或續(xù),縱有不連,進行匯總和編輯之后,才理順祖宗世系總?cè)幻},修成至今仍可見到的劉展程譜。他修譜的特別之處,是博考史書、方志、集諸子百家所載劉姓之事,對有關(guān)各世祖的事跡愈加詳注明白,所處歷史年代事實分明。這就是其譜記、其族譜之名稱中有“集注”、“匯纂”的解讀。其前期主要是收集各處族譜,匯纂世系,后期主要是集注歷代祖宗的事跡和歷史年代定位。所以稱為“劉氏集注重修歷代源流族譜”。
5.3:劉展程譜中有三處提到劉墉,但并沒有說明他的“總?cè)幻}”(有翻印本改為“總?cè)?49代”)是完全沿用劉墉譜。一處是上文譜記中“幸得......本朝墉繹公修一族譜”,有其他翻印譜改動為“墉公、繹公”當(dāng)作2人合修一譜,也有當(dāng)作是2人各修一譜,也有當(dāng)作是“墉繹公”1人修一譜。筆者認(rèn)為是2人各修一譜。因為劉展程譜中有列出“江西省城內(nèi)建大宗祠一座總理進士文泰、重修族譜狀元繹”。又見2001年編印的江西吉安地區(qū)《劉氏村族志》772頁“歷代名人”有列出清道光15年(1836年)永豐縣劉繹考取狀元。另一處是“山東青州府諸城縣建大宗祠一座總理重修族譜文華殿大學(xué)士墉”。再另一處是羅列歷代修譜人名單時,把“皇清乾隆四十八年癸卯歲孟冬吉旦開七公十六世孫文華殿大學(xué)士墉拜撰修”放在最末位一個。除此之外,全譜再沒有提及劉墉之名。
劉展程沒有注明這三處出現(xiàn)劉墉之說是出自何處何時之譜,使人猜想在劉展程之前(1908年之前)也許有此說。但從劉展程譜記可以肯定,即使他幸得劉墉修一譜,也是世系不齊全的(從源明公至開七公的世系不是共146代)。否則,他就不用說“匯纂齊備方得百余代總?cè)幻}”了。論及此點,是要說明劉展程譜不可能是完完全全抄襲劉墉譜,或者說劉墉譜與劉展程譜是不相同的。
5.4:劉展程譜記引用前人譜序全文或其中幾句話,不注明何人何時之序之說,則是其不足之處。例如其譜記的開頭語以及 “劉氏族譜總序”、“劉氏族譜源流序”均是前人所作。而不加以注明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其引用的序文在關(guān)鍵的祖先世次問題上與他譜的引用比較有出入,使后人無所適從,不知原文究竟是如何。例如其引用的“劉氏族譜源流序”是明萬歷二年(1574年)開七公十世
孫進士劉連城重修的劉氏族譜源流序,“自源明公起至……宋季開七公生廣傳公二十世(筆者注指祥公的20世孫)相沿147世”。而在其他譜(如1997年興寧譜17頁)的轉(zhuǎn)錄是“廣傳公相沿至136代”。劉展程還借用劉連城的序文標(biāo)明自源明公至累公18世,累公至康公37世,康公至邦公20世,邦公至備公19世,備公至祥公33世,祥公至廣傳公20世。筆者以為這不是劉連城序原文標(biāo)明的世次,因為如果是劉連城標(biāo)明的,加上劉展程又幸得明朝劉連城修一族譜,那就等于劉展程看到劉連城撰修的完整世系族譜,照抄沿用就是了,何必還要“匯纂”“總?cè)幻}”呢?其作邦公等祖的世次標(biāo)明,是為適用其譜所說而已。這說明清朝以前至宋朝,后人增刪改動前人的譜序的現(xiàn)象是常見的事,使用這些資料必須十分謹(jǐn)慎。都刻出可以便覽”。正確的理解應(yīng)是“同時將當(dāng)時全國各省的疆界、省會所在地,都刻印出來供覽閱”,如譜中的“安徽合江蘇為江南,其京都在江蘇”。但在2003年編成出版的廣東南雄《劉氏通史》卷首(總譜)101頁轉(zhuǎn)錄劉展程譜的《劉氏族譜源流序》時,就注明劉展程譜是[京都版],顯然是理解為京都刻印出版了。類似此的理解偏差,還有沒有在其他翻版譜的文字內(nèi)容上理解出現(xiàn)呢?難以否定
5.6:后人翻印或轉(zhuǎn)抄劉展程譜時,必不可少的是世系錄,但有刪除其他內(nèi)容的現(xiàn)象。其中劉展程譜原來關(guān)于各省疆界京都的內(nèi)容被刪去現(xiàn)象十分普遍。例如1991年重輯的廣東五華縣棉洋鄉(xiāng)《劉氏源流》、1995年10月編印的廣東五華縣雙頭鎮(zhèn)《劉氏族譜》、1999年編印的廣東南雄《劉氏重修聯(lián)譜》、2001年廣州市白云區(qū)神山五豐村的《劉氏族譜》等,均有對劉展程譜記內(nèi)容有多少的刪
除。
5.7:后人在翻印或轉(zhuǎn)抄劉展程譜時,任意拆其譜字句,刪其譜段落,重新組合排版,會出現(xiàn)多種情況。其中之一種情況是:轉(zhuǎn)錄劉展程譜的《劉氏族譜源流序》和歷代修譜人名單羅列為單獨一篇,末尾是“皇清乾隆四十八年癸卯歲孟冬吉旦開開公十六世孫文華殿大學(xué)士墉拜撰修”,緊接著是下一篇《劉氏集注重修歷代源流族譜》從源明公至開七公共146代的世系譜。劉展程名字及其譜記名稱和其他譜記內(nèi)容被刪去,如此排版就會有人理解為:“族譜源流”和“源流族譜”都是一回事,大學(xué)士劉墉上管 “族譜源流序” 撰修,也下管“源流族譜”撰修了。
以上情況只是后人對劉展程譜刪減、重新排版的一斑之見,更明顯的誤判、不同翻版的誤傳還不知道幾何??梢詫φ找幌?,劉墉譜的譜名和146世系內(nèi)容,與劉展程譜(包括翻版譜)何其相似,甚至一致。所以推測劉展程譜就是這樣被后人誤讀誤解、刪減再翻版異化演義為劉墉撰修的《劉氏集注重修族譜》,以訛傳訛,不是毫無根據(jù)的。除此之外,還有什么可以作更好的解釋呢?146代說譜并非劉墉所作,實為劉展程第一個首先撰修。要否定此推論很簡單,拿出1908年劉展程譜出現(xiàn)之前的譜料,證明有劉墉撰修的《劉氏集注重修族譜》存在,或者有注明從源明公至開七公止共146代的世系譜是沿用劉墉譜也可。倘若能出示反證譜料,就算筆者拋磚引來玉言,為劉統(tǒng)勛、劉墉父子的后裔找到了源遠(yuǎn)流長的祖系,好事一樁。所謂劉墉譜,多見于近年來廣東的劉氏族譜說及,尤其明顯的是1997年興寧譜的標(biāo)明之后,而少見于福建、江西等其他省份的劉氏族譜提到,但愿劉墉撰修《劉氏集注重修族譜》之說,不是象廣東中山沙溪鎮(zhèn)溪角村劉氏族人(東漢光武帝劉秀后裔,見《中華劉氏族譜網(wǎng)》站各地劉氏族譜資料欄)至今還傳說著當(dāng)年劉羅鍋(劉墉)欲返溪角祭祖那樣的逸事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