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素問·評熱病論篇【原文】
帝曰:其至何如?岐伯曰:至必少氣時熱,時熱從胸背上至頭,汗出,手熱,口干苦渴,小便黃,目下腫,腹中鳴,身重難以行,月事不來,煩而不能食,不能正偃yǎn,正偃則咳,病名曰風水,論在《刺法》中。
《黃帝內經》素問·評熱病論篇【譯文】
黃帝說:病氣至時情況怎樣呢?岐伯說:病氣至時,病人必感到氣短,時常發(fā)熱,時常覺得熱從胸背上至頭,汗出,手熱,口中干渴,小便色黃,眼睛下面浮腫,腹中鳴響,身體沉重,行動困難。如患者是婦女則月經閉止,心煩而不能飲食,不能仰臥,仰臥就咳嗽的很厲害,此病叫“風水”,在《刺法》中有所論述。
《黃帝內經》素問·逆調論篇【原文】
帝曰:人有身寒,湯火不能熱,厚衣不能溫,然不凍栗lì,是為何???岐伯曰:是人者,素腎氣勝,以水為事,太陽氣衰,腎脂枯不長,一水不能勝兩火。腎者水也,而生于骨,腎不生,則髓不能滿,故寒甚至骨也。所以不能凍栗者,肝一陽也,心二陽也,腎孤臟也,一水不能勝二火,故不能凍栗,病名曰骨痹,是人當攣luán節(jié)也。
《黃帝內經》素問·逆調論篇【譯文】
黃帝說:有的人身體寒涼,雖進熱水、烤火不能使之熱,多穿衣服也不能使之溫,但卻并不感到惡寒戰(zhàn)栗,這是什么病呢?岐伯說:這種人平素即腎水之氣盛,又經常接近水濕,致水寒之氣偏盛,而太陽之陽氣偏衰,則腎精由于得不到陽氣的溫暖而枯竭不能生長。腎是水臟,主生長骨髓,腎陰精不能生長則骨髓不能充滿,因此就會寒冷至骨。其所以不會出現(xiàn)惡寒戰(zhàn)栗的情況,是因為肝是一陽,心是二陽,獨陰的腎水,勝不過心、肝的君火和相火,所以雖寒冷,但不戰(zhàn)栗,這種病叫“骨痹”,病人必骨節(jié)拘攣。
《黃帝內經》素問·瘧論篇【原文】
黃帝問曰:夫痎瘧jiē nüè皆生于風,其蓄作有時者,何也?岐伯對曰:瘧nüè之始發(fā)也,先起于毫毛,伸欠乃作,寒慄lì鼓頷hàn,腰脊俱痛,寒去則內外皆熱,頭痛如破,渴欲冷飲。
《黃帝內經》素問·瘧論篇【譯文】
黃帝問道:一般來說,瘧疾都由于感受了風邪而引起,它的停止和發(fā)作有固定的時間,這是什么道理呢?岐伯回答說:瘧疾開始發(fā)作的時候,先起于毫毛豎立,繼而呵欠連連,乃至寒冷發(fā)抖而使上下頜止不住撞擊,腰背都很疼痛。當寒冷過去之后,接著又是全身內外發(fā)熱,頭痛有如將要破裂,口很渴喜歡喝冷飲。
《黃帝內經》12月8日誦讀內容素問·瘧論
【原文】帝曰:善。其作日晏yàn與其日早者,何氣使然?岐伯曰:邪氣客于風府,循膂lǚ而下,衛(wèi)氣一日一夜大會于風府,其明日,日下一節(jié),故其作也晏。此先客于脊背也,每至于風府則腠理開,腠理開則邪氣入,邪氣入則病作,以此日作稍益晏也。
【譯文】黃帝道:講得好!瘧疾發(fā)作的時間,有的逐日推遲,有的逐日提前,是什么緣故呢?岐伯說:瘧邪從風府穴侵入后,循脊椎骨逐日逐節(jié)下移,衛(wèi)氣是一晝夜會于風府,而瘧邪卻從第二天起,每日向下移行一節(jié),所以其發(fā)作時間也就逐日推遲。當瘧邪首先侵襲于脊椎骨時,每當衛(wèi)氣會于風府穴時則腠理打開,腠理打開則瘧邪侵入,瘧邪侵入與衛(wèi)氣交爭,病就發(fā)作,因瘧邪日下一節(jié),所以發(fā)病時間就日益推遲了。
《黃帝內經》素問·瘧論篇【原文】
其出于風府,日下一節(jié),二十五日下至骶骨,二十六日入于脊內,注于伏膂lǚ之脈,其氣上行,九日出于缺盆之中,其氣日高,故作日益早也。其間jiàn日發(fā)者,由邪氣內薄pò于五臟,橫連募mó原也。其道遠,其氣深,其行遲,不能與衛(wèi)氣俱行,不得皆出,故間jiàn日乃作也?!?/p>
《黃帝內經》素問·瘧論篇【譯文】
這種瘧邪首先侵襲風府穴,逐日下移一節(jié)而發(fā)病的情況,經二十五日瘧邪下行至骶骨,第二十六日入于脊內,而流注于伏膂脈,隨后瘧邪上行,至第九日上至于缺盆穴中,因為瘧邪日漸上升,所以發(fā)病的時間也就逐日提前。至于隔一天發(fā)病一次的,是因為瘧邪內迫于五臟,橫連于募原。這種情況下瘧邪所行走的道路較遠,瘧邪深藏,循行遲緩,不能和衛(wèi)氣并行,瘧邪與衛(wèi)氣不能同時相會,所以隔一天才能發(fā)作一次。
《黃帝內經》素問·瘧論篇【原文】
帝曰:夫子言衛(wèi)氣每至于風府,腠理乃發(fā),發(fā)則邪氣入,入則病作。今衛(wèi)氣日下一節(jié),其氣之發(fā)也,不當風府,其日作者奈何?
黃帝內經素問·瘧論篇【譯文】
黃帝道:你說衛(wèi)氣每至于風府穴時,腠理打開,瘧邪乘機襲入,瘧邪入則病發(fā)作?,F(xiàn)在又說衛(wèi)氣與瘧邪相會的部位每日下行一節(jié),那么發(fā)病時,瘧邪就不恰好在風府穴,而能每日發(fā)作一次,是何道理呢?
《黃帝內經》12月11日誦讀內容素問·瘧論
【原文】岐伯曰:此邪氣客于頭項,循膂lǚ而下者也,故虛實不同,邪中zhòng異所,則不得當其風府也。故邪中zhòng于頭項者,氣至頭項而??;中zhòng于背者,氣至背而病;中zhòng于腰脊者,氣至腰脊而?。恢衵hòng于手足者,氣至手足而病。衛(wèi)氣之所在,與邪氣相合,則病作。故風無常府,衛(wèi)氣之所發(fā),必開其腠理,邪氣之所合,則其府也。
【譯文】岐伯說:以上是指瘧邪首先侵入于頭項,循著脊椎骨而下的情況所講述的。但是,人體各部分的虛實不同,瘧邪所侵犯的部位也不一樣,所以瘧邪侵入不一定都在風府穴處。例如:瘧邪中于頭項的,衛(wèi)氣行至頭頂而病發(fā);瘧邪中于背部的,衛(wèi)氣行至背部而病發(fā);瘧邪中于腰脊的,衛(wèi)氣行至腰脊而病發(fā);瘧邪中于手足的,衛(wèi)氣行至手足而病發(fā)。凡是衛(wèi)氣所行之處,與瘧邪相合,那么病就要發(fā)作。所以說,與風邪相似,瘧邪侵襲人體也沒有一定的部位,要看衛(wèi)氣的循行流轉,當衛(wèi)氣使腠理打開之時,瘧邪乘機與之相合,這就是瘧邪侵入的地方,也就是發(fā)病的所在。
《黃帝內經》素問·瘧論篇【原文】
帝曰:善。夫風之與瘧nüè也,相似同類,而風獨常在,瘧nüè得有時而休者何也?岐伯曰:風氣留其處chù,故常在;瘧nüè氣隨經絡沉以內薄pò(迫),故衛(wèi)氣應乃作。
《黃帝內經》素問·瘧論篇【譯文】
黃帝道:講得好!風邪病和瘧疾相似而同屬一類,為什么風邪病的癥狀持續(xù)常在,而瘧疾卻發(fā)作有休止呢?岐伯說:風邪為病是稽留于所中之處,所以癥狀持續(xù)常在;瘧邪則是隨著經絡循行,深入體內,必須與衛(wèi)氣相遇,病才發(fā)作。
《黃帝內經》素問·瘧論篇【原文】
帝曰:夫經言有余者瀉之,不足者補之,今熱為有余,寒為不足,夫瘧者之寒,湯火不能溫也,及其熱,冰水不能寒也,此皆有余不足之類,當此之時,良工不能止,必須其自衰乃剌之,其故何也?愿聞其說。
《黃帝內經》素問·瘧論篇【譯文】
黃帝道:醫(yī)經上說,有余的應當瀉,不足的應當補?,F(xiàn)如今對瘧疾病而言,發(fā)熱是有余,發(fā)冷是不足。而瘧疾病人在感到寒冷時,雖然用熱水或烤火的方法,也不能使之溫暖;而感到發(fā)熱的時候,即使用冰水,也不能使之涼爽。這些寒熱表現(xiàn),都是有余與不足同時出現(xiàn)的癥狀,(不知是該用瀉的方法還是補的方法)。當發(fā)病的時候,良醫(yī)也束手無策,必須待其病勢自行衰退之后,才可以施用針刺的方法治療,這是什么緣故呢?請你告訴我。
《黃帝內經》素問·瘧論篇【原文】
岐伯曰:經言無刺熇熇hè之熱,無刺渾渾gǔn之脈,無刺漉漉之汗,故為其病逆,未可治也。夫瘧之始發(fā)也,陽氣并于陰,當是之時,陽虛而陰盛,外無氣,故先寒栗也。陰氣逆極則復出之陽,陽與陰復并于外,則陰虛而陽實,故先熱而渴。
《黃帝內經》素問·瘧論篇【譯文】
岐伯說:醫(yī)經上說過,有高熱時不能刺,脈搏紛亂時不能刺,汗出不止時不能刺,因為這是正當邪盛氣逆的時候,不可立即治療。瘧疾剛開始發(fā)作的時候,陽氣并于陰經,此時,陽虛而陰盛,外表陽氣虛,所以先寒冷發(fā)抖;至陰氣逆亂到極限的時候,則將回到陽經,于是陽氣與陰氣相并于外,此時陰氣虛而陽氣實,所以先發(fā)熱而口渴。
《黃帝內經》素問·瘧論篇【原文】
夫瘧nüè氣者,并于陽則陽勝,并于陰則陰勝,陰勝則寒,陽勝則熱。瘧者,風寒之氣不常也,病極則復至。病之發(fā)也,如火之熱,如風雨不可當也。
《黃帝內經》素問·瘧論篇【譯文】
瘧疾的病邪之氣,發(fā)于陽經則陽氣勝,發(fā)于陰經則陰氣勝,陰氣勝則發(fā)寒,陽氣勝則發(fā)熱。瘧疾,因為引起發(fā)病的風寒之氣變化無常,所以在到達寒熱極點時就發(fā)生轉換。當其病發(fā)作的時候,像火一樣的熾熱,如狂風暴雨一樣迅不可擋。
《黃帝內經》素問·刺瘧篇【原文】
肺瘧者,令人心寒,寒甚熱,熱間jiàn善驚,如有所見者,刺手太陰陽明。心瘧者,令人煩心甚,欲得清qìng(凊)水,反寒多,不甚熱,刺手少陰。肝瘧者,令人色蒼蒼然,太息,其狀若死者。刺足厥陰見血?!?/p>
《黃帝內經》素問·刺瘧篇【譯文】
肺瘧,使人心里感到發(fā)冷,冷極則發(fā)熱,熱時容易發(fā)驚,好像見到了可怕的事物,治療方法,刺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心瘧,使人心中煩熱得很厲害,想喝冷水,但身上反覺寒多而不太熱,治療方法,刺手少陰心經。肝瘧,使人面色蒼青,時常嘆息,厲害的時候,形狀如死,治療方法,刺足厥陰肝經出血。
《黃帝內經》素問·刺瘧篇【原文】
脾瘧者,令人寒,腹中痛。熱則腸中鳴,鳴已汗出。刺足太陰。腎瘧者,令人灑灑xiǎn然,腰脊痛,宛轉,大便難,目眴眴xuàn(眩)然,手足寒。刺足太陽少陰。胃瘧者,令人且病也,善饑而不能食,食而支滿腹大。刺足陽明太陰橫脈出血。
《黃帝內經》素問·刺瘧篇【譯文】
脾瘧,使人發(fā)冷,腹中痛,待到發(fā)熱時,則脾氣行而腸中鳴響,腸鳴后陽氣外達而汗出,治療方法,刺足太陰脾經。腎瘧,使人畏寒怕冷,腰脊疼痛,難以轉側,大便困難,目視眩動不明,手足冷,治療方法,刺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胃瘧,發(fā)病使人中脘壅塞,易覺饑餓但又不能進食,進食就感到脘腹脹滿膨大,治療方法,取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橫行的絡脈,刺出其血。
《黃帝內經》素問·刺瘧篇【原文】
瘧發(fā)身方熱,刺跗fū上動脈,開其空(孔),出其血,立寒。瘧方欲寒,刺手陽明太陰、足陽明太陰。瘧脈滿大急,刺背俞shù(腧),用中針,傍páng(旁)五胠qū俞(腧)各一,適肥瘦,出其血也?!?/p>
《黃帝內經》素問·刺瘧篇【譯文】
治療瘧疾,在剛要發(fā)熱的時候,刺足背上的動脈,開其孔穴,刺出其血,可立即熱退身涼。如瘧疾剛要發(fā)冷的時候,可刺手陽明、太陰和足陽明、太陰的腧穴。如瘧疾病人的脈搏滿大而急,刺背部的腧穴,用中等針按五胠俞各取一穴,并根據(jù)病人形體的胖瘦,確定針刺出血的多少。
《黃帝內經》素問·刺瘧篇【原文】
瘧脈小實急,灸陘jìng少陰,刺指井。瘧脈滿大急,刺背俞,用五胠俞、背俞各一,適行至于血也。瘧脈緩大虛,便biàn宜用藥,不宜用針。凡冶瘧,先發(fā)如食頃,乃可以治;過之,則失時也。諸瘧而脈不見xiàn,刺十指間出血,血去必已。先視身之赤如小豆者,盡取之。
《黃帝內經》素問·刺瘧篇【譯文】
如瘧疾病人的脈搏小實而急的,艾炙小腿部的少陰經穴,并刺足趾端的井穴。如瘧疾病人的脈搏滿大而急,刺背部的腧穴,取五胠俞、背俞各一穴,并根據(jù)病人體質,刺之出血。如瘧疾病人的脈搏緩大而虛的,就應該用藥治療,不宜用針刺。大凡治療瘧疾,應在病沒有發(fā)作之前約一頓飯的時間,予以治療,過了這個時間,就會失去時機。凡瘧疾病人脈沉伏不見的,急刺十指間出血,血出病必愈。若先見皮膚上發(fā)出像赤小豆的紅點,應都用針刺去。
《黃帝內經》素問·刺瘧篇【原文】
十二瘧者,其發(fā)各不同時,察其病形,以知其何脈之病也。先其發(fā)時,如食頃而刺之,一刺則衰,二刺則知,三刺則已。不已,刺舌下兩脈出血;不已,刺郄xī中盛經出血,又刺項已下俠(夾)脊者,必已。舌下兩脈者廉泉也。
《黃帝內經》素問·刺瘧篇【譯文】
上述十二種瘧疾,其發(fā)作各有不同的時間,應觀察病人的癥狀,從而了解病屬于哪一經脈。如在沒有發(fā)作以前約一頓飯的時候就給以針刺,刺一次病勢衰減,刺二次病就顯著好轉,刺三次病即痊愈。如不愈,可刺舌下兩脈出血;如再不愈,可取委中穴和足太陽膀胱經充血的穴位刺出其血,并刺足太陽膀胱經的項部以下脊椎兩旁的腧穴(即大杼、風門穴),這樣病一定會痊愈。上面所說的舌下兩脈,就是指的廉泉穴。
《黃帝內經》素問·刺瘧篇【原文】
刺瘧者,必先問其病之所先發(fā)者,先刺之。先頭痛及重者,先刺頭上及兩額、兩眉間出血。先項背痛者,先刺之。先腰脊痛者,先刺郄xī中出血。先手臂痛者,先刺手少陰、陽明十指間。先足脛酸痛者,先刺足陽明十指間出血。
《黃帝內經》素問·刺瘧篇【譯文】
凡刺瘧疾,必先問明病人發(fā)作時最先感覺癥狀的部位,給以先刺。比如:先發(fā)頭痛頭重的,就先刺頭上(百會穴)及兩額(懸顱穴)、兩眉間(攢竹穴)出血。先發(fā)項脊背痛的,就先刺頸項和背部。先發(fā)腰脊痛的,就先刺委中穴出血。先發(fā)手臂痛的,就先刺手少陰、手陽明的十指間的井穴。先發(fā)小腿酸痛的,就先刺足陽明十趾間的井穴出血。
《黃帝內經》素問·刺瘧篇【原文】
風瘧,瘧發(fā)則汗出,惡wù風,刺三陽經背俞之血者。胻héng酸痛甚,按之不可,名曰胕fū髓病,以饞chán針,針絕骨,出血立已。身體小痛,刺至陰。諸陰之井,無出血,間日一刺。瘧不渴,間jiàn日而作,刺足太陽;渴而間jiàn日作,刺足少陽。溫瘧汗不出,為五十九刺。
《黃帝內經》素問·刺瘧篇【譯文】
風瘧,發(fā)作時是汗出怕風,可刺三陽經背部的腧穴出血。小腿酸疼劇烈,而且拒按的,名叫“胕髓病”,可用鑱針刺絕骨穴出血,其痛可以立止。如身體稍感疼痛,刺至陰穴。但應注意,凡刺諸陰經的井穴,皆不可出血,并應隔日刺一次。瘧疾口不渴而間日發(fā)作的,刺足太陽經;口渴而間日發(fā)作的,刺足少陽經。溫瘧而汗不出的,用“五十九刺”的方法。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