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語堂編藏】
從“觀物取象”到“取象比類”
----《易經(jīng)》里的邏輯
(佚名)
從方法論的角度看,《易經(jīng)》的演卦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有兩種:一是“觀物取象”;二是“取象比類”。
所謂“觀物取象”,以八卦為例,即從自然界中選取了八種事物(天、地、雷、風、水、火、山、澤)并給它們各起了一個名字作為“卦名”(乾、坤、震、巽、坎、離、艮、兌)作為說明世界上其他更多東西的根源?!断缔o傳》云:“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如果《系辭傳》所言有據(jù),就表明易經(jīng)的八卦最早是通過觀物而后得到“象”的,即“觀物取象”。作為一個對照,古希臘哲學中有所謂“水火土氣”乃世界本源的說法,這一說法的倡導者是恩培多克勒。反觀中國的八卦,“水火土氣”四要素說與“天、地、雷、風、水、火、山、澤”八卦說其實是完全相通的,即通過合并同類項,八卦說可以合并為四要素說,“水與澤”即“水”;“雷與火”即“火”;“地與山”即“土”;“天與風”即“氣”。這個事實說明,不論東方的中國,還是西方的希臘,對于世界本源的認識,大體處于相當?shù)乃?,即世界本源可以歸為幾種看得見、摸得著的具體事物,從而表明當時人們對于世界的認識還處在初級階段,尚未上升到哲學思辨的高度。
所謂“取象比類”,就是在“觀物取象”的基礎上,進一步向外推演,通過帶有直觀性的類比推理形式去把握和認識對象世界的聯(lián)系。比如,《說卦》說,乾為馬,坤為牛。馬、牛可代入乾、坤之卦,但乾、坤之卦不限于可代入馬、牛。按照《說卦》的說法,凡有“健”之性質(zhì)的事物,均可代入乾卦;凡有“順”之性質(zhì)的事物,均可代入坤卦。正是在這種意義上,馮友蘭先生說:“易經(jīng)中的‘象’是一種摹擬客觀事物的符號,以符號表示事物的‘道’或‘理’。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都是這樣的符號。它們是邏輯中所謂變項。一變項,可以代入一類或許多類事物,不論什么類事物,只要合乎某種條件,都可以代入某一變項?!瘪T先生后來說易經(jīng)是一部“宇宙代數(shù)學”,按照我的理解,這里所說的“代數(shù)”,就是代數(shù)方程中的未知數(shù)----變量,其實指的就是“邏輯變項”,也就是易經(jīng)所謂的“象”。胡適說:“《系辭傳》說:‘易也者,象也?!@五個字是一部《易經(jīng)》的關鍵?!?/font>
從邏輯學的角度看,如果說“觀物取象”可以勉強地說屬于“歸納”,那么,“取象比類”就是十分牽強的“類比”。很多易學研究者不懂邏輯及其推理規(guī)則,便說“取象比類”式的推演屬于“演繹”。比如,中國某易學大師在批評楊振寧關于“易經(jīng)里只有歸納,沒有演繹”的觀點時說:“眾所周知,周易是最早的一部算卦的書,算卦的方法就是靠推演,舉一反三,怎么能說沒有推演呢?另外,周易是一本‘卜筮之書’。從這個角度,也是一種廣義的‘推演’?!痹摯髱煹倪@種說法,要么是偷換概念,要么是沒有搞明白楊振寧的意思。楊振寧所說的“推演”是指邏輯學中的演繹推理,即根據(jù)一些一般性命題按照邏輯規(guī)則逐步推出特殊的結(jié)論。該大師把舉一反三說成是“推演”,但這種“推演”決不是“演繹”,而是“類比”。易經(jīng)中“取象比類”既不是歸納,更不是演繹,而僅僅是類比。作為邏輯推理的一種方式,類比推理是有用的,但卻沒有確實的可靠性。類比推理是依據(jù)兩類事物具有某種表面上的相似性,然后根據(jù)一事物已有的特征推出另一事物也具有相同的特征。舉個例子,當年惠更斯就是根據(jù)“聲”和“光”有不少屬性相同--直線傳播,有反射、折射和干擾等現(xiàn)象;由此推出:既然聲有波動性質(zhì),光也有波動性質(zhì)。但是,類比推理只具有或然性。如果前提中確認的共同屬性很少,而且共同屬性和推出來的屬性沒有什么關系,這樣的類比推理就極不可靠,稱為機械類比,所以其結(jié)論往往是不可靠的。
在我看來,易經(jīng)中“觀物取象”式的歸納也不是通常意義上的邏輯歸納,因為邏輯歸納是對同類事物中的相似特征的一種統(tǒng)計,雖然不具有必然性,但卻具有相當高的“置信度”。而“觀物取象”則是把自然現(xiàn)象和人事扯在一起,任意進行所謂“取象”。比如,《說卦》說,乾為馬,為首,為天,為父,為君,為玉,為金,為寒,為冰,如此等等,并認為這些事物都具有“健”的特征。不消說,這種歸納完全是一種漫無邊際的想象,并且在任何條件下都無法驗證其真?zhèn)?。再比如,就“乾”的象而言,就是“天、馬、首、父、君、玉、金、寒、冰”等事物,且不說它們之間沒有什么內(nèi)在而必然的聯(lián)系,即便是外部特征,我們也看不出它們之間的相似性。這樣一來,“象”就成了可以任意擴大的東西,難怪易學家們認為“八卦”可以囊括天下萬物及其變化規(guī)律。正如馮友蘭先生所指出的:“照《系辭傳》的說法,《易經(jīng)》雖只有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但因其可以‘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所以《易經(jīng)》的象及其中的公式,已包含所有的‘道’?!断缔o傳》說:‘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與天地準’就是說,其中的道理跟自然界和社會規(guī)律是一一相當?shù)??!畯浘]天地之道’,就是遍包天地之道?!辈浑y看出,易經(jīng)里的“象”可以無限擴大,且其擴大過程無任何規(guī)則可循。
再看“取象比類”式的類比。如前文所述,類比推理通常是從兩個或兩類事物之間的相似關系出發(fā),根據(jù)對其中一方的特征和規(guī)律的認識來猜測另一方的特征或規(guī)律。由于類比是在兩個或兩類對象之間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關系下進行,因此,它是一種從特殊到特殊的推理方法。以《易經(jīng)》第二十八卦----《大過》為例,該卦九二爻辭曰:“枯楊生稊,老夫得其女妻,無不利?!本盼遑侈o曰:“枯楊生華,老婦得其士夫,無咎無譽?!本哦侈o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意思就是:枯楊樹發(fā)了新芽,老男人娶得年輕的妻子,沒有不利。九五爻辭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意思就是,枯楊樹開花,老婦人嫁給沒有結(jié)過婚的男子,無害也無稱譽。把枯楊樹發(fā)新芽或開花這種自然現(xiàn)象,類比成老男人娶年輕女子為妻或老夫人嫁年輕男子,并由此得出結(jié)論說“無不利”或“無咎無譽”,實在是牽強。眾所周知,任何邏輯推理,其前提與結(jié)論之間應當具有某種關聯(lián),且其推理過程應當遵循某種既定的規(guī)則。而易經(jīng)里的上述推理,老男人之所以娶年輕女子當老婆,老婦人之所以嫁給未婚的年輕男子,并且“無不利”或“無咎無譽”,其所依據(jù)的前提竟然是因為枯楊樹發(fā)了新芽。這種以自然現(xiàn)象類比人事的事例,在易經(jīng)中比比皆是,完全是一套“天人感應”學說。問題在于,誰能證明,“天”與“人”是互相感應的。荀子說:“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崩献釉唬骸疤斓夭蝗?,以萬物為芻狗?!边@是對“天人感應”說的根本否定。實際上,漢代的“象數(shù)易”和宋代的“圖書易”以及在此基礎上演繹出來的所謂“納甲筮法、奇門遁甲、梅花易數(shù)、甲子速斷”等等各種各樣的算卦方法都是依據(jù)了無法證明的“天人感應”理論,把陰陽、五行、天干、地支、二十四節(jié)氣等天文歷法的自然現(xiàn)象及其變化規(guī)律結(jié)合人的“四柱”,即“生辰八字”來解釋人類社會的變化及人生沉浮的現(xiàn)象。這與邏輯學中的歸納推理和演繹推理沒有任何直接關聯(lián)。
演繹推理是保真性的推理,即如果前提真則結(jié)論必然真;歸納推理是保假性推理,即如果前提真則結(jié)論不必然假,而是可能真;類比推理也是保假性推理,但其推理的有效式是指稱同構(gòu)關系或部分同構(gòu)關系的推理形式。易經(jīng)中的類比推理,比如上文舉例所說的“枯楊生稊,老夫得其女妻,無不利”,由“枯楊生稊”來類比“老夫得其女妻”,并得出結(jié)論說“無不利”。作為一種類比,二者之間是否具有同構(gòu)關系呢?在這個推理過程中,具有同構(gòu)關系的是“枯楊”和“老夫”,二者都具有“老”的特征,但“枯楊”是植物,而“老夫”是動物,植物和動物明顯沒有任何同構(gòu)關系,所以這個類比推理就是無效的。推而廣之,由自然現(xiàn)象來類比人事的推理,根本不是嚴格意義上的邏輯推理,而是一種隨意的、直覺的聯(lián)想。而直覺往往就是導致迷信的根源。
總之,易經(jīng)由八卦推至天下萬物,具有通過觀察而后進行歸納的性質(zhì),但與邏輯中的歸納推理不是一回事。易經(jīng)里沒有演繹,其推演過程主要是類比,但是在運用類比時不但缺乏相應的規(guī)則和統(tǒng)一的標準,而且根本沒有考慮出現(xiàn)在類比關系中的兩種事物之間是否具有同構(gòu)關系。比如,《說卦》認為乾為馬,坤為牛。但《坤》卦的卦辭又說“元亨,利牝馬之貞”,坤的取象又從牛變成了母馬。為了自圓其說,許多解說易經(jīng)的人又說母馬比牛更加具有“順”的特點。且不管“馬”與“?!敝g是否具有同構(gòu)關系,單說這種取象的隨意變化就讓人如墜霧里云中。再比如,《說卦》認為震為雷,為龍,可是震卦里從卦辭到爻辭始終沒有出現(xiàn)任何龍的取象,而乾卦的取象為馬,但爻辭不但根本就沒有任何“馬”的說法,反而主要都是在說“龍”,如“潛龍勿用”、“見龍在田”、“飛龍在天”、“亢龍有悔”、“群龍無首”等等。這種隨意性的發(fā)揮不是任何邏輯能夠解釋的,所以說易經(jīng)充滿了神秘主義色彩。
2011年6月24日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