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經(jīng)語
宣道貴德抱無得一 行善利生濟世救人
虛靜恬淡寂寞無為 知強守柔神定氣閑
求真返樸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無名玄同無礙 上德無己法雨無邊
學習道德經(jīng),開啟大智慧
道德經(jīng)第17章精解及譯文
此章是老子的理想國。入濁世救拔群生是老子的發(fā)心。老子再次妙觀,把人類社會的國家分為四個類型:理想國,仁義國,嚴刑國,暴亂國。濁世中雖然沒有理想國,但遠古曾經(jīng)存在過。理想國是究竟地,是現(xiàn)實地的未來方向,因此敘說理想國極為重要。理想國是人類思想家的共同追求,此章是老子的理想國的版本。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的書就用《理想國》命名,認為理想國必將實現(xiàn),希伯來《圣經(jīng)》把理想國作為核心思想。此一思想極大影響力西方文明的方向。哲人知道,就怕世人心中沒有目標,不怕現(xiàn)實多么不堪。只有有了偉大目標,在歷史的長河中,思想就會沉淀在世人的內(nèi)心深處,慢慢滋養(yǎng),如同在沙漠中埋下一顆種子,時雨降臨,種子必將發(fā)芽。老子的理想國立意也是如此,為人類文明播下一顆珍貴的種子。
在一個五濁惡世中能否建立理想國?理想國是什么樣的?老子在此章回答了這個問題,第80章回答的更具體。第14章宣說道體混成,第15章宣說修道士入濁世度化眾生的使命,提出了二大拷問:“孰能濁以久,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第16章深入甚深禪定,再次修煉自己的禪定工夫,以定發(fā)慧,妙觀濁世群生的本來面目。
究竟地是妙,現(xiàn)實地是徼,滿目瘡痍,令人唏噓。現(xiàn)在證悟者有甚深靜定力,入濁世不染,保持純白本性。通過虛極靜篤二大修法,通向觀復、歸根、復命、知常、大明的自我完善之道。得此自我完善之道而應世,獲得容、公、全、天、道、久的妙用和正果。
第17章經(jīng)文
第一段:
太上,不知有之;
其次,親之譽之;
其次,畏之;
其次,侮之。
第二段: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第三段:
悠兮其貴言。
第四段:
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此章共分四段。第一段經(jīng)文:
太上,不知有之;
其次,親之譽之;
其次,畏之;
其次,侮之。
經(jīng)文:太上,不知有之。河上公注:“太上,謂太古無名之君也。”無名之君一語甚為精妙,既是無名,則不知有之矣。王弼注:“大人在上,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為始,故下知有之而已?!苯?jīng)文有重大的文本差異,王弼本作“下知有之”,故注解如此。河上公本是“下知有之”,注解是按“不知有之”理解。吳澄、明太祖、焦竑本均作“不知有之”,符合老子原意。說“無名之君”,既已無名,一切秩序井然,民當然不知有之。驗之身體,五臟六腑運行無礙,焉得知有君乎?
道家哲學參之于身體的五臟六腑運行,同時又發(fā)展出中華醫(yī)學。五臟六腑運行井然有序,但不知主宰。莊子說:“百骸、九竅、六藏,賅而存焉,吾誰與為親?如是皆有為臣妾乎?其臣妾不足以相治乎?其第相為君臣乎?”(《齊物論》)世人總是覺得有一個主宰才對,但老子莊子和道家不這么想,身體五臟六腑運行就是最好的證明。君是虛擬的,不得已而言之,并非真有一個人形的君在。
“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為始”是玄德的另一表述。什么是玄德呢?王弼注:“有德無主,非玄而何?凡言玄德,皆有德而不知其主,出乎幽冥”。(第10章)玄德就是看不見而真實存在的天德,這是“玄”的本意。既然看不見,當然“百姓皆謂我自然”?;〞匀婚_放,鳥會自然長出翅膀,北極熊會自然長出絨毛御寒,母親生孩自然會流出乳汁,哺育嬰兒,只要人不去損害就行了。
這樣的大恩大德百姓并不知道,以為本來如此。但老子知道這是“道生之,德蓄之”,是玄德,證悟者感恩不盡,并告知世人。既然“有德無主”,當然就是“不知有之”。主都不存在,哪里還會“知有之”呢?大自然一切都是渾然天成,井然有序,與《易經(jīng)·乾卦》“用九,見群龍無首,吉”完全一致。
老子的價值觀是宇宙萬物本來井然有序,所以王弼注“不禁其原,則物自生;不塞其性,則物自濟”。宇宙本來是有秩序的,只要不損害萬物的本性就行,這才是最重要的。宇宙的秩序不是因為人的干預而建立的,恰恰相反,人的干預是擾亂宇宙秩序的罪魁禍首。在科學技術迅速發(fā)展的今天,如何減少人為干預的危害,科學家必須要有預案。
人工智能大發(fā)展,是否就是輝煌的明天?去世不久的霍金曾經(jīng)發(fā)出嚴厲的警告。人們會懷疑老子和霍金警告的有效性。我們只能告訴他們,一輛200碼的奔馳車是否應該安裝剎車?誰敢開一輛沒有剎車的奔馳車呢?人類文明這輛高速列車更應該有老子、霍金這樣的智者作為剎車。
莊子說:“至德之世,不尚賢,不使能。上如標枝,民如野鹿。端正而不知以為義,相愛而不知以為仁,實而不知以為忠,當而不知以為信,蠢動而相使,不以為賜。故事而無跡,行而無傳。”《莊子·天地》這段話對老子的理想國描繪的更具體更精彩了。“上如標枝,民如野鹿”就是對“不知有之”的一種描述,太上之君如同樹的末梢,民就如地上自由吃草的野鹿,誰也不知道誰。
最后一句“行而無跡,事而無傳”更是把“不知有之”描繪的精彩入神。河上公把此章稱為“淳風章”,民風淳厚到了極點,自動自發(fā)的互相幫助(蠢動而相使),根本不知道自己是在幫助他人,就像母親為嬰兒哺乳,哪有幫助嬰兒的念頭?這樣美好的事跡根本就連痕跡都沒有留下,誰還會傳頌呢?真正有智慧的修行者對玄德更加感恩,玄德廣大深厚不可思議。
《禮記·禮運》述說了儒家理想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養(yǎng),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域郭溝池以為固,禮儀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置度,以立田里,以賢勇知,以功為己。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周公由此其選也。此六君子,未有不敬于禮者也----是為小康?!?/p>
這段儒家經(jīng)典遠超一般的儒家經(jīng)典,出自《大戴禮記》,是由漢初禮經(jīng)博士戴圣所傳,華人對人類文明的理解和盤托出,內(nèi)容很豐富,而且很具體?!袄嫌兴K,壯有所用,幼有所養(yǎng),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strong>維護人類文明生生不息的物質(zhì)基礎,互助共生,大同社會和小康社會分得很清楚??鬃娱_始一段說:“大道之行也,及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p>
說出了孔子對大同時代的無比向往??鬃淤澝浪词菬o為的典范,垂拱而已,讓制度、規(guī)則發(fā)揮作用,舜穿件衣服,作揖拱手,行禮即可,這是舜的無為。老子的太上之君(實際是概念上的君,并沒有人形)也是無為而治,但更為徹底??鬃記]有講心法,老子把“致虛極,守靜篤”的心法作為無為而治的根本。
以上比較了老子、孔子、莊子和《易經(jīng)》的理想國的構想,內(nèi)容極為豐富?!?strong>不知有之”的經(jīng)文是可靠的,“下知有之”的文本是不可靠的?!跋轮兄笔?strong>儒家的無為,即舜的無為,不是老子的無為。王弼對玄德的“有恩無主”的注釋極為精辟,“下知有之”不是對玄德的描述,既然有恩無主,百姓處于不知主不知恩的狀態(tài)。
“下知有之”是把儒家的無為混入老子的無為之中。儒家有真儒和俗儒之分,儒道同源是真儒與道同源,不是俗儒與道同源。儒道同源,文化乃昌,這是華人的文化本性所在。真儒與俗儒的區(qū)分很重要,歷史上俗儒一直對老子和《道德經(jīng)》很忌諱,要么閉口不談,要么簒改利用。
《道德經(jīng)》的傳播經(jīng)歷了一個艱難的過程,俗儒一直想扼殺《道德經(jīng)》的傳播,當發(fā)現(xiàn)扼殺不了的時候,就加以篡改個別文字,但又希望不留痕跡。戰(zhàn)國出土的竹簡“老子”就是最好的證明,同時出土的有大量儒家著作,主人顯然是一位儒家式官員。
今天《道德經(jīng)》研究家把竹簡“老子”奉為最古老最真實的原本《道德經(jīng)》,并依此作為鑒別《道德經(jīng)》經(jīng)文的依據(jù),那就毀了老子和《道德經(jīng)》,毀了中華文化的豐富性和深刻性,對竹簡“老子”的狂熱可以休矣。帛書《道德經(jīng)》有較高價值,但也是深受俗儒簒經(jīng)的影響,不可不察。
經(jīng)文:其次,親而譽之。第二等的君王,人們對他贊口不絕,這顯然是指三皇五帝。等到對君王感恩戴德的時代出現(xiàn)了,大道已經(jīng)衰落了,就是下面說的“大道廢,有仁義”的小康社會來臨了。愚者凡夫不知道“大道廢”的事實,反而感恩戴德,“親之譽之”。《大戴禮記》的“大同”社會和“小康”社會的劃分與此章的精神一致。
其次,畏之。再次一等的君王,令人望而生畏。周幽王、厲王是無道之君,離老子之世只有200年,記憶猶新。這里就是指幽厲二位暴君?!?strong>道路以目”是對厲王時代的恐懼,百姓在路上遇到,只能用眼神表達,不敢說一句話,這段往事一直被人記得。老子《道德經(jīng)》關于“畏”說的很多,都是厲王這段往事的傷疤。
“人之所畏(者),不可不畏人”(二十章),讓別人害怕你,你必然害怕別人;“民不畏威,則大威至”(七十二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七十四章)。“畏”字在《道德經(jīng)》中有特定的含義。其次,侮之。桀紂無道,以威畏人,反被人“侮之”,物極必反,天道所然,厲王最后也是被國人趕跑。
老子展示了對社會狀態(tài)的四分法,只對第一等社會狀態(tài)表達了由衷的贊美。莊子仔細描述了從黃帝、堯、舜的德的衰落過程,到禹發(fā)生質(zhì)變,從公天下衰落到家天下。
關于古代社會的衰落,《莊子·天運》有一段老子與子貢的對話非常形象。子貢認為三王五帝雖然功績不同,但都是最偉大的圣人,沒有任何瑕疵。老子則說:“黃帝治天下,使民心一,民有其親不哭而民不非也。堯之治天下,使民心親,民有為其親殺其殺而民不非也,舜之治天下,使民心竟,民孕婦十月生子,子生五月而能言,不至乎孩而始誰,則人始有夭矣。禹之治天下,使民心變,人有心而兵有順,殺盜非殺,人自為種而天下。”
老子明確說“禹之治天下,使民心變”,從此是“自為種而天下”,天下大變,把天下傳給自己的種(血脈),一針見血。桀是禹的種,是第一個暴君,也是第一個被殺的君王。黃帝、堯、舜是親之譽之,禹的后代估計是“畏之”,最后一位桀就是“侮之”了。
太上之君,“事而無跡,行而無傳”,雖然存在,那事跡沒有傳下來。實際上,老子告弟子,最理想的“君王”只有道,長兩條腿的人最好的只是“親之譽之”了。
所不同的,孔子認為天下為公的理想國是不可能恢復了,只能退而求其次,以仁義治天下,而老子認為只要修道,理想國可以恢復。此章老子歷數(shù)歷史往事,諄諄之誨,古道熱腸,躍然紙上。
第二段經(jīng)文: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上述道理千真萬確,都是人們所經(jīng)歷的。世人心存懷疑,不肯相信。老子把人分為三等:上士、中士、下士。老子說:“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保ǖ?1章)經(jīng)文“信不足焉”是指中士,好像如此,又不敢確定,更不會努力奉行。
經(jīng)文“有不信焉”是指下士,完全不信,反而嘲笑。老子告訴弟子,不要氣餒,下士不嘲笑,那肯定不是道。弟子們經(jīng)常遇到世人的嘲笑,有些弟子退縮了。老子一語點破機要。經(jīng)文“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是老子對弟子的耳提面命,“不笑不足以為道”則是棒喝了。
作為有志于修道的大丈夫來說,看見中士的“信不足焉”而猶豫,不敢勇往直前,遂拳拳勸勉;對于劣根之下士,真心已死,故對道發(fā)出陣陣嘲笑,那是對修道士的最好鼓勵,也是一種反向贊許。
所以莊子反復申說:“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亦次之矣”。嘲笑道的劣根者身雖沒死,心卻早已死了。老子“有不信焉”一句,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心猶“戚戚焉”。
第三段經(jīng)文:
悠兮其貴言。
老子有無名學說和不言之教,二者極為相關。道德經(jīng)是契悟的經(jīng)典,是古哲心法,是修行者的修行指南。禪宗繼承了老子道家的思想,六祖慧能不識文字有能擔當禪宗領袖,這是十分令人驚嘆的。黃檗斷際禪師被稱為“獨佩最上乘離文字之印”(《傳法心要》),“悠兮其貴言”就是“離文字”。
圣人最深刻的教法就是以心印心的無為教法,讓自然有序的法則流行,不用有為的習性破壞自然有序的法則。語言是有為的代表,是世人的習性對社會本來的有序狀態(tài)的干擾。其次,老子深知語言的邊界,語言與道永遠只是近似,不是等同,語言只是符號,不是道本身。后世的名家提出名實之辯,正是繼承了老子的思想。
世人把語言混同語言所指的對象,我之名與我之實是不同的。我之名只是符號,一個人可以有很多個名字,但人只有一個。正因為語言的缺陷,所以修道士使用語言,又超越語言,這就是悟。莊子說:“跡,履之所出。跡非履也?!闭Z言如同腳印,這個腳印是鞋踩出來的,但腳印不等于鞋子。
莊子反復申說老子言與道之間的區(qū)分,又用輪扁說法。圣人之書與圣人之道有本質(zhì)的區(qū)別,齊桓公用心讀圣人之書,卻未悟圣人之道。論辯告訴齊桓公“圣人之道已死”,圣人之道是人的心法,留存在圣人的證悟中,圣人之書只是證悟的“跡”,所以說與圣人心法相比只是糟粕而已。
“悠兮其貴言”,悟道者是不輕易使用語言的,怕弟子們錯會語言,把語言當做道,這就害了弟子。莊子《知北游》記載妸荷甘與神農(nóng)氏向大宗師老龍吉學道,突然有一天妸荷甘推門進來,大聲喊道:“老龍死了”,師父老龍吉死了?!?strong>神農(nóng)氏擁杖而起,嚗然放杖而笑”,神農(nóng)氏聽到這個消息,反應很特殊,首先是抓起拐杖跳了起來,很吃驚。然后把拐杖一扔,哈哈大笑起來。
從吃驚到突然開悟。這些怪動作只有悟道者才會有,后世禪宗弟子悟道,都有奇異動作。世界杯踢進一個球,球星會在地上打滾,或者來個后空翻,等等。神農(nóng)氏久不悟道,師父老龍吉不愿久等,就顯示死相。這下神農(nóng)氏開悟了。“夫子無所發(fā)予之狂言而死矣夫!”老子拋棄我這個愚蠢的弟子,一句“狂言”(真言)也不說就死了,是告訴我“道不可說”,所說非道。
另一位大宗師來吊唁說:“夫體道者,天下之君子所系焉。今于道,秋毫之末萬分未得一處焉,而猶知藏其狂言而死,又況夫體道者乎?”天下君子都把追隨悟道的大宗師作為畢生的事業(yè)。老龍吉這位大宗師只得到了微塵(秋毫之末萬分不及一)那么一點道,寧死也不說!一旦用語言說出來,已經(jīng)離道了,后世禪宗則說“言語道斷”。經(jīng)文“悠兮其貴言”就是言語道斷,寧死不說。大都注釋家認為此處“貴言”是指國家“法令滋章”(57C),但應指太上的無相圣人以的“不言之教”順萬物之化為確,不是狹義的國家法令。
“貴言”與文化傳承的關系十分重要。道德經(jīng)只有五千言,大宗師都“無名自隱”,這是為了領會最上乘的道。后世繼承者還是應該把證悟者、大宗師的甚深真言用文字記錄下來,甚至背誦下來,一字不漏,形成文化寶藏。佛教的《大藏經(jīng)》和道家的《道藏》都是文化寶藏,這一傳統(tǒng)不能因為“不言之教”和“貴言”而錯會,導致文化損失。
第四段經(jīng)文:
功成事遂,
百姓皆謂我自然。
經(jīng)文“功成事遂,百姓皆為其自然”分二部分,一是“功成事遂”,二是“百姓皆謂我自然”。《道德經(jīng)》第九章說:“功遂身退,天之道也?!焙由瞎緸椋骸?strong>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作為修道者,大功告成之后,就應該身退隱藏自己,這就是回歸自然。
作為百姓,那些不修道的蕓蕓眾生仰賴修道者的功德,也自得其樂,以為都是自然而然,有恩無主,一切好像都是自己在做主。經(jīng)文“百姓皆謂我自然”再次宣說“不知有之”之大宗師的無上境界。“自然”一詞不是今天西方“nature”的翻譯,而是本來如此,非由外力。此一句引出后文“道法自然”的核心教義。
王弼注:“自然,其端兆不可得而見也,其意趣不可得而睹也,無物可以易其言?!弊匀皇墙^對不可知的,沒有語言可以演繹它的內(nèi)涵。吳澄說:“'然’,如此也,百姓皆謂我自如此。”百姓看到春暖花開,風調(diào)雨順,家族人丁興旺,血脈代代相傳,以為都是自己做到的,豈不知這些都是“道生之,德蓄之”。這就是百姓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遠古流傳一首《擊壤歌》,其辭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老子此時一定聽見了這首民謠。
經(jīng)文爭議:
一、此句注釋家很困惑,文本句逗很不一致。河上公本缺“有不信焉”一句,然注釋“下者應之以不信以欺其君”,意即君欺下民,則民亦欺其君。推測應有“有不信焉”一句。帛書甲乙本作“信不足,安有不信”,把“焉”作“于是”解。此句意為“信不足,于是產(chǎn)生不信任”,與老子深刻豐富的原意差距萬里。
二、經(jīng)文“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斷句為“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更是極不嚴謹,自古未見有如此句型。古文最忌重復,一句二個焉字重復,老子豈會如此行文?
三、今人注釋家朱謙之《老子注釋》為“信不足,有不信”(依據(jù)唐易州龍興觀石刻本)。王念孫認為“焉”是衍文,朱贊同?!兜赖陆?jīng)》行文極簡,有時省助詞,不影響語義,只影響美感。但有時卻會嚴重影響語義,此句經(jīng)文缺“焉”就是這樣。《龍興碑道德經(jīng)》使老子深深的悲憫情懷蕩然無存。正如“戚戚”比“戚戚焉”少了很多的悲憫情懷一樣。王念孫、朱謙之簡單的以文字處理,微妙之意盡失。老子前章剛宣說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修道士偉大而深刻的情懷學人應該悉心體會?!兜赖陆?jīng)》經(jīng)義不明,望文生義,不知所云者甚多,惜哉!
四、此句經(jīng)文又見第二十三章,有注釋家認為是誤在此重出,應該刪去,亦不可信。
散文詩譯文:
修行者啊,
我來傳說遠古圣人的事跡,
我遙觀無數(shù)劫以來,
最上等的君王是隱形無為的道君,
讓道發(fā)揮作用,
社會自然井然有序,
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
萬民安康,和諧互助,
萬民不知道上面有道君存在。
第二等的君王已顯人形,
躬行仁德,
使萬民感恩贊美,
舜帝垂衣裳而治,
拱手作揖,
互相謙讓有禮,
天下和洽,秩序井然。
第三等的君王出現(xiàn),
他讓萬民畏懼,
他內(nèi)心也畏懼萬民,
深居宮苑,扈從保衛(wèi)。
最次等的君王視萬民如草芥,
民不聊生,
最后被萬民起來驅逐,
幽厲二王就是如此。
修行的中士們對無相道君的事跡不敢深信,
剛入道的下士們則完全不信,
這是他們修行的工夫不深,
沒有契悟道君的微妙境界。
遠古時代的道君啊,
他深知無為法則和不言之教,
能夠使萬物生長,
天下和順,
不伸出有為的手,
世界本來井然有序,
這是道的偉大力量,
道君如樹杪隨風飄搖,
萬民如野鹿自由吃草,
樹和野鹿都會自生自長,
一上一下互不騷擾。
何須君王下令,
大海游魚前后追逐,
大地百草豐茂,
天空鳥兒飛翔,
萬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豐衣足食,災祥不生,
漁歌唱晚,牧童橫笛,
夫唱婦隨,子孫滿堂。
祭祀祖先,神靈來享。
萬民幸福無疆,
不知道君無為,
只知自然如此。
這是最好的世道!
(道德經(jīng)散文詩是意譯,以求義理貫通,文句不一一對應,唯有以心印心,會契證悟者心法為指歸)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