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曰: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span>
這句話幾乎人人都知道,可謂是老子最經(jīng)典的名言。
自古人們都非常推崇水的品行。
比如孔子就曾經(jīng)說過“逝者如斯夫”,暗喻水雖滾滾而去,但依然鍥而不舍,勇往直前。
孔子、孟子等一代代儒者們正是效法水的這種品行,畢生在為了實現(xiàn)天下大同、百姓安居而奔走。
老子同樣喜歡水,但他看待水的角度與孔子不同,他講“上善若水”,“上善”就是最高明、偉大的“善”。
水在山的高處是自然而然流動,到了低洼谷底依然是自然而然流動,而且水的品行是自甘下流,哪怕居于高位也會主動向下流動,不管流到哪里隨處滋養(yǎng)著萬物,這種品行就是“上善”。
老子倡導(dǎo)我們?nèi)藨?yīng)當效法水的這種德性,無論身處何處,居于何位,不去計較個人的處境,默默付出而不自我標榜。
可正如老子所言“大道廢,有仁義”,讓老子把“上善”的概念用水借喻出來,恰恰說明現(xiàn)實中人們不具備這種品行。
現(xiàn)實來看,水處處下流,而人人卻在處處力爭上游,時時追求高位。
水所到之處無不滋養(yǎng)萬物,而我們?nèi)四兀?/span>
幫助他人之前首先得先考慮自己的利益會不會受損,如果愿意損失自己的利益去幫助他人,也往往是在適逢得意的時候,做做順水人情而已。
然后自己心里再洋洋得意一下,覺得自己修養(yǎng)不錯,是個“善人”。
有這一種心理,便已是“假善”,真正地“上善”,是要在自己失意落魄的時候,哪怕只剩一個饅頭,還愿意分半個給別人,并且心中沒有半點怨念。
甚至依照佛家大乘菩薩道來講,自己只剩下一個饅頭,只分給別人半個,都不是真慈悲。
真慈悲別說一個饅頭,要把自己的一切都布施出去,甚至自己的身體都可以舍去。
所以,只有“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只有如同大海一般,能夠承載一切好與壞、善與惡、骯臟與美好,卻沒有任何多余的念頭,才能真正接近“道”。
心里若總惦記著自己的那點得失,就早已背道而馳了。
之后老子結(jié)合水的這種特性給我們歸納出了“上善”為人的最高標準: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span>
“居善地”,水的自處之道永遠自然而然,高亦可,低亦可,且自甘下流;
“心善淵”,“淵”即廣大而深沉,如大海一般包容萬物;
“與善仁”,“仁”即愛心,水流過之處無論土地還是草木,甚至沿途的動物,都能得到水無差別的滋養(yǎng),這是博大的愛心;
“言善信”,潮起潮落,永遠準時準點,是絕對的誠信;
“正善治”,水平等對待萬物,永遠公正平和;
“事善能”,水看似柔弱,緩可滋養(yǎng)萬物,動可摧枯拉朽,近乎無所不能;
“動善時”,水遇冷而結(jié),遇熱而發(fā),遇險而繞,永遠順勢而動。
這幾點品行人不必全部掌握,能夠真正把握其中一兩點便絕對不是簡單的人物了。
縱觀歷史,實難有人完全達到這種“上善”之境,但若相較來看,卻也確有人能夠勉強觸到。
比如漢代文帝劉恒,歷史上只知“文景之治”之功,卻很少有人注意到漢文帝成就“文景之治”用的其實就是老子的這套思想。
高祖劉邦死后,呂后專權(quán),當時劉恒以代王身份躲在邊關(guān),甚至呂后讓其遷徙去當趙王,他都借故拒絕。
雖條件艱苦,但其卻避開了朝廷核心權(quán)力的斗爭,保全了自身,這正應(yīng)了老子的“居善地”。
呂后死后,朝廷清除了呂氏勢力,準備迎劉恒回去繼承帝位。
劉恒深知自己是被迫上位,根基不穩(wěn),所以他回去之后沒有急于登基,更沒有直接入宮,而是先做了三件事。
第一避免與太尉周勃等老臣單獨私會,以免眾臣心生猜忌。
第二“王西鄉(xiāng)讓者三,南鄉(xiāng)讓者再”,不以君臣之禮待群臣,而是施以賓客之禮,態(tài)度非常謙卑。
意思就是告訴群臣我不是自己想當皇帝,我在邊關(guān)呆得好好的,是你們這些元老重臣非讓我當?shù)摹?/span>
既然你們非讓我當,那我只能當了,讓我當那你們就好好配合我。
如此一來,不給群臣再反對自己的理由,不落把柄。
第三不入未央宮,暫住在偏殿默默觀察時局,收集情報,了解朝廷各機構(gòu)和官員的情況。
不得不說,經(jīng)過劉恒這一頓華麗的政治舞臺劇,折服了所有人,為平穩(wěn)登上帝王之位打下了根基。
而之后劉恒推行的一系列政令也頗具老子道家色彩。
比如,劉恒取消連坐制度,不再一人犯罪全家連坐。
其次他下詔曰:“朕不受獻也,其令四方毋復(fù)來獻?!辈辉俳邮塬I禮,以身作則開啟勤儉之風(fēng)。
而且面對常年戰(zhàn)亂的天下,劉恒要求“其開籍田,朕親率耕,以給宗廟粢盛”,以帝王之尊親自開墾田地,且田租減半,極大鼓舞了百姓開荒種地的積極性。
再有當時,百越之地的趙佗自立為王,對大漢威脅很大。
劉恒繼位后沒有選擇征討,而是放低姿態(tài),以晚輩的口吻非常誠懇地給趙佗寫了一封信。
信中不僅消除了趙佗對大漢的提防之心以及顧慮,更是讓趙佗深受感動,當下便回信決定稱臣。
可謂不費一兵一卒便解決了南部的外憂。
劉恒這些政治手段,剛?cè)岵⑦M,用的全是巧勁,正如同老子總結(jié)的水的特性一樣,動靜收放全都恰到好處,實乃是運用道家思想治理天下之典范。
漢文帝劉恒的這一系列作為,直接為“文景之治”的盛世奠定了基礎(chǔ),這也正應(yīng)了老子最后總結(jié)的“夫唯不爭,故無尤”了。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