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戎
所謂西戎,...
西戎
所謂西戎,顧名思義乃是居于西方的氏族和部落。
《禮記·王制》:“西方曰戎?!?br>《說文解字》:“戎,兵也,從戈甲。”
戎是指“西夷之人能治戈甲,因名為戎?!?br>戎的含義有廣、狹之分,廣義的戎指古代西方、北方高原或山區(qū)的氏族與部落,有的又遷于內(nèi)陸;狹義的戎,則是指西戎。
亦即華夏族所稱謂的西戎族團,分布在隴山(今陜西與甘肅的分界處)以西。
《爾雅·釋地》云:“九夷,八狄,七戎,六蠻,謂之四海。”注曰:“七戎在西”,即“五帝”時期的西戎族團。
《大戴禮記》云:“南蠻,東夷,北狄,西戎”;《禮記·明堂位》稱有“六戎”;《周禮·夏官·職方氏》稱有“五戎”。
可見,西戎是對西方之民的泛稱。
西戎人的生活習俗,《禮記·王制》云:“被發(fā)衣皮,有不粒食者矣?!薄墩f文解字》:“戎,牧羊人也?!笔钦f西戎為居無定處的游牧族,喝奶,食羊、牛、馬肉等,戎裝,善于騎馬射箭。
在此僅述西戎中分化出的氐與羌兩大部族。
他們出自西戎,歷史悠久,比炎帝要早,融合后氐族與羌族皆以炎帝為其宗神,自稱為炎帝后裔。
《山海經(jīng)》之《大荒西經(jīng)》《海內(nèi)南經(jīng)》《海內(nèi)經(jīng)》等載:炎帝之孫靈恝生互人(互、氐通用);炎帝后裔先龍生氐、羌,乞姓。
從目前研究情況看,考古資料反映的黃河上游很早就有先民活動,距今約8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早期秦安大地灣遺址已有房基、灶坑、陶器等。
炎帝時代為新石器中、晚期,他的后裔較晚,靈恝、伯夷父都不可能是氐、羌族的祖先,但是從中可以看出,炎帝族及其后裔遷入黃河上游并與氐、羌之祖先族的融合是比較早的。
氐與羌之稱,一般認為是在夏代,商代甲骨文已有兩族之字。
從文獻記載的帝舜巡視天下時,已達“氐羌”之地來看,堯舜時氐、羌就已與西戎或戎分稱。
《太平御覽》引《風俗通義》云:“羌本西戎卑賤者也。主牧羊,故羌字從羊、人,因以為號?!?br>說明氐、羌與戎族一樣,也以“羊”為圖騰,族系相同。
因而,有學者說:氐羌屬于“藏彝等族語系,最初分布于隴山以西,今甘肅、青海、川西北一帶的諸部,統(tǒng)稱氐羌,自成一族系。”
1.氐人(早期)
《北史·氐傳》云:“氐者,西夷之別種,號曰白馬?!?br>氐人的中心地在隴坻(今甘肅東部天水一帶)。因氐之本義為低,為平,因而氐人即為居于水濱或低下的平原的族類。以此可知,氐氏族或部落多居住生活于溝壑縱橫、丘陵與河谷交錯的西北黃土高原上,定居農(nóng)耕,就地取材,建筑木板屋居住,婦女會織麻布,縫制衣服,生活習俗與羌人不同,語言也不一樣。
所以“氐與羌自古以來便是兩族”,其語言、服飾、經(jīng)濟、文化、習俗各方面都有其不同的特點。
具體地說,從春秋戰(zhàn)國至秦漢,氐人的活動地域西起隴西,東至略陽,南達岷山以北的地區(qū),即今甘肅省東南,陜西省西南,四川省西北交界處,包括渭河、漢水、嘉陵江、岷江諸水源頭。
自秦代開始,中央王朝始在氐人聚居地設(shè)置行政區(qū)劃,漢代在氐人地區(qū)設(shè)有武都郡、隴西郡、陰平郡等,并置十三氐道。
從目前研究看,氐人從戎族內(nèi)分離出來的時間,約在炎帝之孫靈恝時期,至帝舜時,炎帝后裔四岳之子先龍族又遷入氐人居住區(qū),使氐人有所發(fā)展,并有了乞姓,商代初年時才形成較大的部落。
《詩經(jīng)·大雅·殷武》云:“昔有成湯,自彼氐羌,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br>氐部落初居隴阺,漢代分布于“三郡”之十三氐道(縣),形成以居地名稱為號的不少種落。
氐人與華夏族長期相處,接受漢文化較多,且過著農(nóng)耕定居生活,經(jīng)濟較為發(fā)達,文明程度比其他少數(shù)民族要高。
在西晉末年永嘉之亂時,氐人乘機而起,加入“五胡亂華”的行列,先后建立了前秦、仇池、后涼等國。
到唐代時,幾乎都融入漢族。
屬于氐人系統(tǒng)的棘人、白人則向西南遷向川西、滇北、滇中。
不論其與炎帝后裔的血緣關(guān)系如何,但大體屬于炎帝族系是可信的。
2.羌人(早期)
所謂羌,馬長壽解釋:“大抵言之,頗似漢語中'民’之音義,即人民之義。”《竹書紀年》云:“成湯十九年,大旱,氐羌來賓?!闭f明羌在商初就已經(jīng)存在了。
羌人與氐人一樣,也屬于西戎,且與炎帝西遷之氏族融合較早,因而也有稱其為炎帝后裔的。
《后漢書·西羌傳》釋云:羌,“所居無常,依隨水草,地少五谷,以畜牧為主?!?br>《說文解字》云:“羌,西戎牧羊人也。從人從羊,羊亦聲?!?br>《爾雅》疏:“戎類曰耆羌”。即戎羌同類。
羌人起源于青海(青海湖古稱“卑禾羌?!保赡芘c羌人的居住有關(guān))、河曲、湟水及甘肅大夏河、洮河、渭河上游一帶的高原草原,以放牧羊群為主要經(jīng)濟來源,因而以羊為圖騰。
由于氐、羌分布地域、經(jīng)濟形態(tài)、生活習俗不同,所以在長期發(fā)展中又形成為語言等不相同的族屬。
五帝時期的華夏族,將氐、羌、戎統(tǒng)稱為西戎族團。
甘肅臨洮以西和青海的新石器晚期考古學文化,也反映了羌人的一些生產(chǎn)、社會狀況。
后來,名稱繁多的羌人部落不斷遷徙,分布在青海、甘肅、新疆、西藏、四川、云南、貴州、寧夏及陜西北部等地,再演變?yōu)閯e的民族。但他們在追溯祖先時,仍有尊奉炎帝為祖先的,如四川阿壩藏族自治州藏胞家中,至今供奉著牛頭人身的大神,其原型就是炎帝。其民間習俗也多與炎帝有關(guān),如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縣羌民自古以來家家就有崇拜“火”、“羊頭”、“白石”的習俗。
對于考古學文化,目前學術(shù)界一般認為:黃河中上游地區(qū)從新石器時代到青銅器時代的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卡窯(約)文化、唐汪文化、寺洼文化及安國文化等,基本上都是古代氐、羌人的文化遺存,與中原文化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從而證明了西戎族團在新石器時代,就與炎帝及之后的華夏族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經(jīng)過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各族大融合,部分氐、羌人融到了華夏族之中,成為華夏族的一員。
徐中舒在《羌族史》序言中說:“羌族是古代西戎牧羊人,分布在中國西部各地?!比鐐髡f的以羌人為主體建立的夏朝,其創(chuàng)立者禹即是羌人。“禹興于西羌”,“生于石紐”,石紐傳說是在今岷江上游的羌族地區(qū),即今北川羌族自治縣的禹里鄉(xiāng),屬古蜀西川境內(nèi)。羌人不僅分布甚廣,而且族類復(fù)雜、繁盛,在商、周有羌方,還有姜戎及姜姓諸國(炎帝系),是構(gòu)成華夏族的重要成分。
如分布于甘青一帶的羌人,或以動物之名為號,有牦牛、白狗、參狼、白馬、黃羝、黃羊、黃牛等,以表示族支的圖騰崇拜;或以地名為號,有勒姐、卑湳、宕昌等,以表示地緣性的羌支聯(lián)盟;以父名為號,有先零、燒當、鐘羌,以表示父系世襲的傳統(tǒng)。在歷史上,羌人還有建國的。如黨項羌建立了西夏國,與宋、遼、金抗爭達一個多世紀,最后也融入漢族。還有一部分羌人在遷入云南的途中,沿途留居,與越、蠻、夷等族系人相融合,形成分布廣泛的彝族或仫老族。遷居于云南西部的羌人,與吐蕃、越人相融合,“形成哈尼、傈僳、普米、拉祜、怒、基諾、景頗、阿昌、獨龍、苦聰、拉基等族”;羌人的一支則向西南深入到西藏高原,分別建立了強盛的吐蕃王國及羊同、蘇毗、哥鄰、嶺國和唃廝羅等國及地方政權(quán),后形成藏族;“還有一些羌人越過喜馬拉雅山及帕米爾山,在域外分別建立了禹立、章求拔、大小勃律、巴達克山、拉達克、坎巨提、克什米爾、尼婆羅、不丹和錫金等國”。今日中國境內(nèi)的戎、羌、氐之演變的少數(shù)民族,以藏族的人口最多。
總之,古代羌人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不斷地發(fā)生分化。
除最大的一部分不斷向東遷徙,同漢族發(fā)生了密切的關(guān)系,并融入漢族之外,一部分西遷進入新疆塔里木盆地,與當?shù)赝林?,成為現(xiàn)代維吾爾族先民的一部分;一部分遠遷至我國西南地區(qū),成為今彝族先民的一部分;一部分遷至今四川西北部,逐步發(fā)展為現(xiàn)代羌族;一部分留居青海,演化成今天的土族;還有相當一部分,則遷入青藏高原腹地,與青藏高原的土著民族相融合,發(fā)展成為后來的藏族。
正如費孝通所說:“羌人在中華民族形成過程中起的作用似乎和漢人剛好相反。漢族是以接納為主而日益壯大的,羌族卻以供應(yīng)為主,壯大了別的民族。很多民族包括漢族在內(nèi)從羌人中得到血液?!?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