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訊 據(jù)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8月8日報道,悉尼大學研究人員領導的國際天文學家小組稱,他們觀測到了每個星系1萬年才會發(fā)生一次的罕見事件:一顆恒星由于過于接近超大質量黑洞的邊緣而被“撕碎”。相關論文將發(fā)表在《天體物理學雜志》上。
作為悉尼大學物理系航空研究委員會的博士后研究員,肖恩·法雷爾博士表示,首次觀測源自2006年,觀測設備為歐空局(ESA)的XMM-牛頓X射線望遠鏡。這顆恒星是由此項研究的領導者林達成(音譯)博士最初發(fā)現(xiàn)的,他觀測到了明亮的閃光。
一年后,林達成博士再次進行了觀測。對比初始時的閃光亮度,此時亮度又有了明顯提升。他隨后對1992年開始的數(shù)據(jù)進行了分析,發(fā)現(xiàn)這一區(qū)域并沒有X射線源的痕跡。
2011年2月,借助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雨燕”(SWIFT)X射線望遠鏡,林達成博士再次觀測了該區(qū)域,并發(fā)現(xiàn)閃耀的亮度已經明顯減弱。這時研究團隊才知道他們見證了十分驚人的一幕:這是在500萬光年之外,一顆恒星因過于靠近超大質量黑洞而被“扯破”的信號。
法雷爾說:“林達成博士的研究增大了我們遇見稀有極端事件的可能性。我們十分幸運,望遠鏡碰巧把這一活動盡收眼底。”
雖然早在1915年,愛因斯坦的理論就預言了超大質量黑洞的存在,但人們對它的了解卻少得可憐。“我們知道它們存在于星系的中心,具有三個已知的特性:質量、自旋和電荷。前兩個特性相對易于判斷,而第三個則很難確定。”法雷爾說,“我們知道一旦物體被吸入超大質量黑洞,就將永遠消失于我們的視線。因此目睹了這一罕見事件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異常難得的機會,可以研究當恒星十分接近超大質量黑洞的邊緣時,它將會怎樣。這一觀測對于測試地心引力理論十分重要,同時也能幫助我們了解超大質量黑洞的成長或‘喂養(yǎng)’方式。”
黑洞對于星系的形成和進化十分重要,其對星系的影響對于氣體、恒星和行星等都有巨大作用。通過研究黑洞的邊界,科學家能獲得有關這一極端物體的關鍵知識,以及它們在宇宙中的作用。(張巍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