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干地支紀年紀月紀日紀時法及相關知識
一、序
天干地支組合成六十個計時序號,作為紀年、月、日、時的名稱,稱“干支紀年法”。
天干與地支分別取義于樹木的“干”與“枝”。
天干有十個: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有十二個: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十二地支對應十二生肖: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
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
天干的別稱與含義:
甲:焉逢:像草木破土而萌,陽在內而被陰包裹。
乙:端蒙:草木初生,枝葉柔軟屈曲。
丙:游兆:炳也,如赫赫太陽,炎炎火光,萬物皆炳燃著,見而光明。
?。簭娢啵翰菽境砷L壯實,好比人成丁。
戊:徒維:茂盛也,象征大地草木茂盛繁榮。
己:祝犁:起也,紀也,萬物抑屈而起,有形可紀。
庚:商橫:更也,秋收而待來春。
辛:昭陽:金味辛,物成而后有味,辛者,新也,萬物肅然更改,秀實新成。
壬:橫艾:妊也,陽氣潛伏地中,萬物懷妊。
癸:尚章:揆也,萬物閉藏,懷妊地下,揆然萌芽。
地支的別稱與含義:
子:困敦:孳也,陽氣始萌,孳生于下也。
丑:赤奮若:紐也,寒氣自屈曲也。
寅:攝提格:髕也,陽氣欲出,陽尚強而髕演于下。
卯:單閼:冒也,萬物冒地而出。
辰:執(zhí)徐:伸也,萬物舒伸而出。
巳:大荒落:巳也,陽氣畢布已矣。
午:敦牂:仵也,陰陽交相愕而仵。
未:協(xié)洽:眛也,日中則昃,陽向幽也。
申:涒灘:伸束以成,萬物之體皆成也。
酉:作噩:就也,萬物成熟。
戌:閹茂:滅也,萬物滅盡。
亥:大淵獻:核也,萬物收藏,皆堅核也。
二、紀年、月、日、時
年:每個干支為一年,六十個干支后,又從頭循環(huán)。由甲子開始,滿六十年稱一甲子或一花甲子。
月:正月由寅開始,每個月的地支固定不變,然后依次與天干組合;由第一年的正月丙寅月、二月是丁卯月、三月是戊辰。從甲子月到癸亥月,共六十甲子,剛好五年。
日:由甲子日開始,按順序先后排列,六十日是一個干支的周期。
時:由甲子時開始,但記時的地支固定不變,每天十二個時辰。
(一)紀年
1、六十甲子順序:
1 ~ 10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11~20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辛巳 壬午 癸未
21~30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辛卯 壬辰 癸巳
31~40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41~50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51~60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一個周期的第一年為“甲子”,第二年為“乙丑”,依此類推,60年一個周期;周而復始循環(huán)。如1864年為農歷甲子年,60年后的1924年同為農歷甲子年;1865年為農歷乙丑年,1925年同為農歷乙丑年。
必須注意的是干支紀年是以立春作為一年即歲次的開始,為歲首,不是以農歷正月初一作為一年的開始。例如,1984年大致是歲次甲子年,但嚴格來講,當時的甲子年是自1984年立春起,至1985年立春止。
2、干支紀年與公元紀年的換算
方法一:
給每個天干、地支一個編號,從4開始循序排下去,天干10后接1,地支12后接1。
天干:甲4、乙5、丙6、丁7、戊8、己9、庚10、辛1、壬2、癸3
地支:子4、丑5、寅6、卯7、辰8、巳9、午10、未11、申12、酉1、戌2、亥3
以公元年的尾數(shù)在天干中找出對應該尾數(shù)的天干,再將公元紀年除以12,用除不盡的余數(shù)在地支中查出對應該余數(shù)的地支,可得到公元紀年的干支紀年。如2003年,其尾數(shù)為3,對應的天干為“癸”;以12除2003得166,余數(shù)為11,對應的地支為未。于是2003年的干支紀年為“癸未”年。注意這是指2003年立春之后,立春之前應為“壬午”年。
如:公元1995年。用尾數(shù)5找出對應的天干為“乙”;用1995除以12得余數(shù)3,用余數(shù)3找出相對應的地支“亥”。則公元1995年為農歷乙亥年。
如:公元1861年。用尾數(shù)1查天干為“辛”,用1861除以12得余數(shù)為1,再用余數(shù)1查地支為“酉”。則公元1861年為農歷辛酉年。
如果某一年的尾數(shù)為0或者用該年除以12的余數(shù)為0,則取天干中的第10位“庚”和地支中的第12位“申”。
如:公元120年。尾數(shù)0則取天干中的“庚”;除以12余數(shù)為0,則取地支中的第12位“申”。則公元120年則為庚申年。
如果公元紀年是單個數(shù)字,就用該數(shù)字在天干、地支中查找即可。如公元6年,則在天干、地支中找出6相對應的“丙”和“寅”,則該年為丙寅年。公元8年則為戊辰年。
公元11年,則取尾數(shù)1對應的天干中的“辛”和11對應的地支中的“未”。則該年則為辛未年。公元12年則為壬申年。
方法二:
天干算法:用公元紀年數(shù)減3,除以10(不管商數(shù))所得余數(shù),就是天干所對應的位數(shù);
地支算法:用公元紀年數(shù)減3,除以12(不管商數(shù))所得余數(shù),就是地支所對應的位數(shù);
以2010年為例:
天干:2010—3=2007,2007/10=200余7,7對應天干第7位是庚,即天干為庚;
地支:2010—3=2007,2007/12=167余3,3對應地支第3位是寅,即地支為寅;
則:公元2010是干支紀年的庚寅年。
以1987年為例:
天干:1987—3=1984,1984/10=198余4,4對應天干第4位是丁,即天干為丁。
地支:1987—3=1984,1984/12=165余4,4對應地支第4位是卯,即地支為卯。
則:公元1987是干支紀年的丁卯年。
3、公元前紀年與干支紀年的換算
將天干、地支編號如下:
天干: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
7 6 5 4 3 2 1 10 9 8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9 8 7 6 5 4 3 2 1 12 11 10
換算方法同一。如求公元前155年的干支年:
用尾數(shù)5取天干中的“丙”;155除以12得余數(shù)11,對應地支中的“戌”。那么,該年則為丙戌年。
4、已知干支年推算公元年
(1)列出六十甲子與公元余數(shù)對應表:
04甲子(57) | 14甲戌(47) | 24甲申(37) | 34甲午(27) | 44甲辰(17) | 54甲寅(07) |
05乙丑(56) | 15乙亥(46) | 25乙酉(36) | 35乙未(26) | 45乙巳(16) | 55乙卯(06) |
06丙寅(55) | 16丙子(45) | 26丙戌(35) | 36丙申(25) | 46丙午(15) | 56丙辰(05) |
07丁卯(54) | 17丁丑(44) | 27丁亥(34) | 37丁酉(24) | 47丁未(14) | 57丁巳(04) |
08戊辰(53) | 18戊寅(43) | 28戊子(33) | 38戊戌(23) | 48戊申(13) | 58戊午(03) |
09己巳(52) | 19己卯(42) | 29己丑(32) | 39己亥(22) | 49己酉(12) | 59己申(02) |
10庚午(51) | 20庚辰(41) | 30庚寅(31) | 40庚子(21) | 50庚戌(11) | 00庚申(01) |
11辛未(50) | 21辛巳(40) | 31辛卯(30) | 41辛丑(20) | 51辛亥(10) | 01辛酉(00) |
12壬申(49) | 22壬午(39) | 32壬辰(29) | 42壬寅(19) | 52壬子(09) | 02壬戌(59) |
13癸酉(48) | 23癸未(38) | 33癸巳(28) | 43癸卯(18) | 53癸丑(08) | 03癸亥(58) |
(任何一個公元年份除以60后,只要所得余數(shù)相同,對應的干支也一定相同。)
(2)按下列公式計算:
Y=100(C-1)+P-N+30±30
Y為所求公元年份,C為公元世紀,N為100(C-1)÷60的余數(shù),其取值范圍僅0、20和40三個數(shù),P為所求干支在表上的序數(shù),取值范圍為0到59的任意一位數(shù)。
當P-N<0 時,±30?。?/span>30進行計算;
當P-N>40時,±30?。?/span>30進行計算;
當0<P-N<40時,±30取+30和-30分別進行計算,得出的結果有兩個。
例:推算公元17世紀甲申年的公元年份。
C為17,P(甲申年)對應的序數(shù)為24,N為100(17-1)÷60的余數(shù)即40。代入公式:
Y=100(17-1)+24-40+30±30
=1600-10+24±30
因為P-N<0,所以±30取+30
Y=1600+14+30=1644
得:公元17世紀的甲申年有一個,即1644年。
例: 求公元19世紀的辛亥年。
C為19,N為100(19-1)除以60的余數(shù)即N為0,P在表中對應的序數(shù)51,則:
Y=100(19-1)+51-0+30±30
=1800+81±30
由于P -N>40,所以±30?。?/span>30,
則Y=1800+81-30=1851
得:公元19世紀的辛亥年是1851年。
例: 求公元前8世紀的庚午年。
C為8,N為100(8-1)除以60的余數(shù)40,P對應的表一中的序號(公元前)為51,則:
Y=100(8-1)+51-40+30±30
=700+41±30
由于0<P-N<40,所以±30?。?/span>30和-30分別計算,
則Y1=700+41+30=771;Y2=700+41-30=711
得:公元前8世紀的庚午年為公元前771年和公元前711年。
(二)紀月
干支紀月時,每個地支對應二十四節(jié)氣自某節(jié)氣(非中氣)至下次節(jié)氣,以交節(jié)時間決定起始的一個月期間,不是農歷某月初一至月底。許多歷書注明某農歷月對應某干支,只是近似而非全等對應。60個月合5年一個周期;一個周期完了重復使用,周而復始循環(huán)。下表是地支紀月時對應的節(jié)氣時間段、中氣、近似農歷月份、近似陽歷月份、以及年天干和月地支構成的月干支。
規(guī)定:寅月為正月,卯月為二月,辰月為三月,巳月為四月,午月為五月,未月為六月,申月為七月,酉月為八月,戌月為九月,亥月為十月,子月為十一月,丑月為十二月,所以表示月份的地支是固定的,干支紀月法實際上只須確定正月的天干,就可以下推了。
正月天干的計算方法為:若遇甲或己的年份,正月是丙寅;遇乙或庚年,正月為戊寅;丙或辛年,正月為庚寅;遇丁或壬年,正月為壬寅;遇戊或癸年,正月為甲寅。依照正月之干支,其余月份按干支推算即可。可見,不管什么年,正月總是寅月,則可推出各月地支,然后確定天干即可。
例如:2006年為丙戌年,其正月為庚寅,二月為辛卯,三月為壬辰,余類推。
下表順序為:月地支 節(jié)氣時間段 中氣 近似農歷月份 近似陽歷月份 甲或己年 乙或庚年 丙或辛年 丁或壬年 戊或癸年。
寅月 立春—驚蟄 雨水 正月 2月 丙寅月 戊寅月 庚寅月 壬寅月 甲寅月
卯月 驚蟄—清明 春分 二月 3月 丁卯月 己卯月 辛卯月 癸卯月 乙卯月
辰月 清明—立夏 谷雨 三月 4月 戊辰月 庚辰月 壬辰月 甲辰月 丙辰月
巳月 立夏—芒種 小滿 四月 5月 己巳月 辛巳月 癸巳月 乙巳月 丁巳月
午月 芒種—小暑 夏至 五月 6月 庚午月 壬午月 甲午月 丙午月 戊午月
未月 小暑—立秋 大暑 六月 7月 辛未月 癸未月 乙未月 丁未月 己未月
申月 立秋—白露 處暑 七月 8月 壬申月 甲申月 丙申月 戊申月 庚申月
酉月 白露—寒露 秋分 八月 9月 癸酉月 乙酉月 丁酉月 己酉月 辛酉月
戌月 寒露—立冬 霜降 九月 10月 甲戌月 丙戌月 戊戌月 庚戌月 壬戌月
亥月 立冬—大雪 小雪 十月 11月 乙亥月 丁亥月 己亥月 辛亥月 癸亥月
子月 大雪—小寒 冬至 十一月 12月 丙子月 戊子月 庚子月 壬子月 甲子月
丑月 小寒—立春 大寒 十二月 1月 丁丑月 己丑月 辛丑月 癸丑月 乙丑月
干支紀月法未普遍實行,主要為星相家推算八字用。
推算實例:2004年大致是農歷甲申年。該甲申年自2004年2月4日19時56分立春起,至2005年2月4日1時43分立春止。這里的時刻指東經(jīng)120度標準時。
丙寅月,2004年2月4日19時56分立春~2004年3月5日13時56分驚蟄
丁卯月,2004年3月5日13時56分驚蟄~2004年4月4日18時43分清明
戊辰月,2004年4月4日18時43分清明~2004年5月5日12時2 分立夏
己巳月,2004年5月5日12時2 分立夏~2004年6月5日16時14分芒種
庚午月,2004年6月5日16時14分芒種~2004年7月7日2 時31分小暑
辛未月,2004年7月7日2 時31分小暑~2004年8月7日12時20分立秋
壬申月,2004年8月7日12時20分立秋~2004年9月7日15時13分白露
癸酉月,2004年9月7日15時13分白露~2004年10月8日6時49分寒露
甲戌月,2004年10月8日6時49分寒露~2004年11月7日9時59分立冬
乙亥月,2004年11月7日9時59分立冬~2004年12月7日2時49分大雪
丙子月,2004年12月7日2時49分大雪~2005年1 月5 日14時3分小寒
丁丑月,2005年1 月5 日14時3分小寒~2005年2月4日1 時43分大寒
(三)紀日
1、說明
干支紀日,60日大致合2個月一個周期;一個周期完了重復使用,周而復始循環(huán)。文獻指出,干支紀日始于魯隱公三年夏歷二月己巳日(公元前720年二月初十)。
因為儒略歷的平年有365日,而每4年一次,公元年能被4整除,閏年有366日,平均一年365.25日,所以4年1461日和一甲子的60日,最小公倍數(shù)是29220日,合80年。就是說,每80年,干支紀日對應的儒略歷月日日期會反復一次循環(huán)。(公元4年本應為閏年,但因公元前45年開始實施儒略歷后,“每隔3年”加一次閏日被誤為“每3年”加一次閏日,所以羅馬皇帝屋大維下令前5年、前1年、4年停閏以修正錯誤置閏。)
因為格里歷的平年有365日,而每4年一次,公元年能被100但非400整除,閏年有366日,平均一年365.2425日,所以400年146097日和一甲子的60日,最小公倍數(shù)是2921940日,合8000年。這就是說,每80年,干支紀日對應的格里歷月日日期若沒有遇到能被100但非400整除的公元年,會反復一次循環(huán),但整體而言,假設未來從不改格里歷,每8000年,干支紀日對應的格里歷月日日期才會反復一次完整的循環(huán)。1912年2月18日,合農歷壬子年正月初一,以及9912年2月18日,都是“甲子日”。
2、計算方法
將1、3、5、7、9、11月的日期分別加47、46、47、48、50、51,然后取尾數(shù),查找對應的天干;用日期加對應的數(shù)的和,除12,所得商的余數(shù),即為地支。
將2、4、6、8、10、12月的日期分別加18、17、18、19、20、21,然后方法同上。
天干:甲1、乙2、丙3…… 壬9、癸0(個位數(shù))
地支:子1、丑2、寅3…….戌11、亥0(除12得的余數(shù))
例:陽歷 2010.7.13 的干支紀日。
7月,日期加48 得13+48=61
尾數(shù)為1則天干是“甲”。
61/12=5 余數(shù)是1,則地支是1,即地支的“子”。
故,2010.7.13是甲子日
例:陽歷 2010.10.1日
10月,日期加20 1+20=21
尾數(shù)是1則天干是“甲”。
21/12=1余數(shù)是9,則地支是9,為“申”。
故2010.10.1是甲申日。
(四)紀時
1、干支紀時
干支紀時,60時辰合5日一個周期;一個周期完了重復使用,周而復始循環(huán)。必須注意的是子時分為0時到1時的“早子時”和23時到24時的“晚子時”,所以遇到甲或己之日,0時到1時是甲子時,但23時到24時是丙子時。晚子時又稱子夜或夜子。下表是日天干和時辰地支構成的時辰干支,以北京時間(UTC+8)為準:
時辰地支 北京時間(UTC+8) 甲或己日 乙或庚日 丙或辛日 丁或壬日 戊或癸日
子時 23時—1時 甲子時 丙子時 戊子時 庚子時 壬子時
丑時 1時—3時 乙丑時 丁丑時 己丑時 辛丑時 癸丑時
寅時 3時—5時 丙寅時 戊寅時 庚寅時 壬寅時 甲寅時
卯時 5時—7時 丁卯時 己卯時 辛卯時 癸卯時 乙卯時
辰時 7時—9時 戊辰時 庚辰時 壬辰時 甲辰時 丙辰時
巳時 9時—11時 己巳時 辛巳時 癸巳時 乙巳時 丁巳時
午時 11時—13時 庚午時 壬午時 甲午時 丙午時 戊午時
未時 13時—15時 辛未時 癸未時 乙未時 丁未時 己未時
申時 15時—17時 壬申時 甲申時 丙申時 戊申時 庚申時
酉時 17時—19時 癸酉時 乙酉時 丁酉時 己酉時 辛酉時
戌時 19時—21時 甲戌時 丙戌時 戊戌時 庚戌時 壬戌時
亥時 21時—23時 乙亥時 丁亥時 己亥時 辛亥時 癸亥時
每時辰以現(xiàn)在的中間時為“正點”,如子時以二十四時為正點;丑時以二點為正點,依此類推。
2、時辰
周始漢繼以十二地支紀一晝,24小時為十二時辰。漢代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
宋以后把二十時辰中每個時辰平分為初、正兩部分,這樣,子初、子正、丑初、丑正……依次為二十四時辰,同現(xiàn)在一天二十四小時時間一致。
先秦亦實行過十時辰制。晝夜各五分,晝?yōu)槌?、禺、中、晡、夕,夜為甲、乙、丙、丁、戊(后用五更來表示)?/span>
五時辰制。其名稱為晨明、朏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隅中、正中、少還、鋪時、大還、高舂、下舂、縣(懸)東、黃昏、定昏。參閱《淮南子.天文訓》。
3、百刻制
把晝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其產(chǎn)生與漏刻的使用有關。可能源于商代,漢曾改造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至明末歐洲天文學傳入,才提出九十六刻制改革,清初定為正式制度。一個時辰分為八刻,每刻為現(xiàn)在的十五分鐘?!拔鐣r三刻”即為差十五分鐘正點,即現(xiàn)在差十五分鐘十二點?,F(xiàn)代的“零點”即為古時的“子時四刻”,即二十三點加六十分鐘(四刻),亦即二十四點。
4、時辰的名稱
古代往往沒有現(xiàn)代的嚴格時間意義。如:
日出稱旦、早、朝、晨,日入稱夕、暮、晚;太陽正中時稱日中、正午、亭午,將近日中時稱隅中,偏西時稱昃、日昳;日入后稱黃昏,黃昏后稱人定,人定后稱夜半(或叫夜分),夜半后稱雞鳴,雞鳴后稱昧旦、平明,即表示天已亮。古人一日兩餐,上餐在日出后隅中前,這段時間叫食時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后日入前,這段時間叫晡時。
時辰如下:
【子時】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時辰之首。(23時至01時)。
【丑時】雞鳴,又名荒雞。(01時至03時)。
【寅時】平旦,又名黎明、早晨、日旦等。是夜與日交替之際。(03時至05時)。
【卯時】日出,又名日始、破曉、旭日等。太陽初升的時間。(05時至07時)。
【辰時】食時,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時就是早飯時間,( 07時至09時)。
【巳時】隅中,又名日禺等。臨近中午的時候。(09 時至11時)。
【午時】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11時至13時)。
【未時】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陽偏西。(13時至15時)。
【申時】哺時,又名日鋪、夕食等。(15時至17時)。
【酉時】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太陽落山的時候。(17時至19時)。
【戌時】黃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時太陽已經(jīng)落山,天將黑未黑,天地昏黃,萬物朦朧,故稱黃昏。(19時至21時)。
【亥時】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時夜色已深,人已經(jīng)停止活動,安歇睡眠。人定即人靜。(21時至23時)。
(括號內為北京時間)
5、更點
一夜分為五更,每更分為五點。戌時為一更,亥時為二更,子時為三更,丑時為四更,寅時為五更。用現(xiàn)代時間計算工,則從晚七時開始起更,一更指七時至九時,二更指九時至十一時,三更指十一時至次日凌晨一時,四更指一時至三時,五更指三時至五時。古代按更在交更時擊鼓報時,如一更在現(xiàn)在的晚七時擊鼓。一更一擊,二更二擊,依此類推。
每更為一個時辰,相當于現(xiàn)在的兩個小時,即120分鐘,每更里的每點為24分鐘。
如:“四更造飯,五更開船”相當于現(xiàn)在的“后半夜1時至3時做飯,3時至5時開船”?!拔甯c”相當于現(xiàn)在的早晨5時又72分鐘,即6時12分,“三更四點”相當于現(xiàn)在的午夜1時又96分鐘,即2時36分。
3,刻:漏壺計時。
漏壺分播水壺和受水壺兩部。播水壺分二至四層,均有小孔,可滴水,流入受水壺。受水壺里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隨蓄水逐漸上升,露出刻數(shù),以顯示時間。而一晝夜24小時為100刻,即相當于現(xiàn)在的1440分鐘。每刻相當于現(xiàn)在的14.4分鐘。如“午時三刻”相當于現(xiàn)在的中午1時43.2分
三、五行與屬相、方位
1、屬相方位
子(鼠)屬陽水,北方;亥(豬)屬陰水,北方。
寅(虎)屬陽木,東方;卯(兔)屬陰木,東方。
巳(蛇)屬陰火,南方;午(馬)屬陽火,南方。
申(猴)屬陽金,西方;酉(雞)屬陰金,西方。
辰(龍).戌(犬)屬陽土,中方;丑(牛)未(羊)屬陰土,中方。
2、干支與五行
天干五行:
甲乙屬木,甲為陽木,乙為陰木;
丙丁屬火,丙為陽火,丁為陰火;
戊巳屬土,戊為陽土,巳為陰土;
庚辛屬金,庚為陽金,辛為陰金;
壬癸同水,壬為陽水,癸為陰水。
地行五行:
寅卯屬木,寅為陽木,卯為陰木;
己午屬火,午為陽火,巳為陰火;
申酉屬金,申為陽金,酉為陰金;
子亥屬水,子為陽水,亥為陰水;
辰戌丑未屬土,辰戌為陽土,丑未為陰土。
四、附注
1、儒略歷:十六世紀以前西方采用的一種歷法,在公元46年由羅馬統(tǒng)治者儒略·凱撒頒行。歷年平均長度為365.25日。在公元前
2、格里歷:現(xiàn)國際通用歷法,又稱格列歷,通稱陽歷。“陽歷”又名“太陽歷”,系以地球繞行太陽一周為一年,為西方各國所通用,故又名“西歷”。我國從辛亥革命后即自民國元年采用陽歷,故又名曰“國歷”。
3、中氣。古代歷法以太陽歷二十四氣配陰歷十二月,陰歷每月二氣:在月初的叫節(jié)氣,在月中以后的叫中氣。如立春為正月節(jié)氣,雨水為正月中氣。
4、公元紀年與民國紀年的換算
因1912年為民國元年,與公歷年數(shù)的差是11,所以換算成公元年數(shù)的公式是:
公歷年數(shù)=民國年數(shù)+1911年
民國年數(shù)=公歷年數(shù)-1911年
如:民國26年,即26+1911=1937,為公元1937年。
相反減去11即可
如1945年,即1945-1911=34,民國34年。
5、中國歷史的幾種紀年方法
A.最早是按王公即位的年次紀年。如公元前770年是周平王元年、秦襄公八年等。
B.漢武帝開始采用年號紀年,更換年號就重新紀年。如紀元元年等。另有謚號、廟號紀年。
C.春秋戰(zhàn)國有天象紀年和干支紀年。這兩種紀年產(chǎn)生于哪年朝代沒有定論。中國真正開始紀年始于周共和年。
D.公元紀年法。始于歐洲,以耶穌誕生日為公元元年,恰好是中國西漢漢平帝元始元年,所以中國史學家以此年為界,在此之前為“公元前某某年”。我國從一九四九年起采用公元紀年。
E.民國紀年法。一九一二年中華民國成立,為元年。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