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zhàn)爆發(fā)后,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后改稱第十八集團軍),三個師的師長分別是115師師長林彪、120師師長賀龍、129師師長劉伯承。
此外,八路軍還成立了五個縱隊:第一縱隊、第二縱隊、第三縱隊、第四縱隊和第五縱隊。(如果算上山東縱隊的話,八路軍共設六個縱隊)
八路軍第一縱隊成立于1939年8月。為統(tǒng)一領導山東境內(nèi)抗日武裝力量,中央軍委和八路軍總部命令成立八路軍第一縱隊,由徐向前擔任司令員,黎玉擔任政委,統(tǒng)一指揮山東境內(nèi)八路軍115師和山東縱隊,1938年10月,八路軍第一縱隊與山東縱隊合并(保留山東縱隊番號),1941年1月,隨著徐向前回延安參加黨的七大,八路軍第一縱隊番號撤銷。
八路軍第一縱隊司令員徐向前
八路軍第二縱隊成立于1940年2月,中央軍委和八路軍總部為了統(tǒng)一太行山南部地區(qū)的抗日武裝,決定成立八路軍第二縱隊,由八路軍副參謀長左權擔任司令員,黃克誠任政委,下轄115師343旅,山西青年抗日決死隊第3縱隊、新編第1旅、河北抗日軍民第1旅、129師獨立游擊支隊。1940年4月,八路軍第二縱隊與冀魯豫支隊等合并,由楊得志擔任第二縱隊司令員兼冀魯豫軍區(qū)司令員。
八路軍第二縱隊司令員楊得志
八路軍第三縱隊是八路軍最早設立的縱隊,成立于1938年4月,中央軍委和八路軍總部命令孟慶山領導的河北游擊軍和呂正操領導的河北人民自衛(wèi)軍合并組建八路軍第三縱隊,由呂正操擔任司令員。呂正操后來擔任冀中軍區(qū)司令員。1943年2月,八路軍第三縱隊共有12個主力團和11支地方武裝,成為共產(chǎn)黨領導的河北地位主要抗日武裝。
八路軍第三縱隊司令員呂正操
八路軍第四縱隊是八路軍成立的第二支縱隊,八路軍第四縱隊先后出現(xiàn)兩支,第一支八路軍第四縱隊成立于1938年5月,由宋時輪擔任司令員,鄧華擔任政委。
八路軍第四縱隊司令員宋時輪
1940年6月,八路軍總部命令黃克誠率領八路軍第二縱隊主力到達豫皖蘇邊區(qū),與彭雪楓領導的八路軍第四支隊合編成立八路軍第四縱隊,由彭雪楓擔任司令員,黃克誠擔任政委。
八路軍第四縱隊司令員彭雪楓
1940年8月,中央軍委和八路軍總部命令皖東北地區(qū)的八路軍部隊和原在該地區(qū)堅持斗爭的新四軍部隊和地方武裝成立八路軍第五縱隊,由黃克誠擔任司令員兼政委。下轄八路軍蘇魯豫支隊改編的第1支隊、八路軍第四縱隊第2旅和第4旅第7團改編的第2旅,八路軍隴海南進支隊和新四軍第六支隊第四總隊改編的第3支隊和皖東北地方武裝。
八路軍第五縱隊司令員兼政委黃克誠
八路軍設立的五個縱隊級別高于八路軍三個師的旅級,稍低于八路軍三個師。八路軍的五個縱隊司令員,在1955年大授銜中,徐向前被授予元帥軍銜,黃克誠授予大將軍銜,左權、彭雪楓被確定為共和國36個軍事家之一(大將門檻),楊得志、呂正操、宋時輪授予上將軍銜。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