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左右,名為大蕭條的經(jīng)濟衰退席卷了整個西方世界。英國在這場危機中受到了很大的影響,英國陸軍的財政預算一減再減。戰(zhàn)間期的坦克計劃Mk.III型中型坦克的訂單因為陸軍囊中羞澀,最終僅在1930年制造了3輛后便宣告停產(chǎn)。實在拿不出錢的英國軍方在1934年要求維克斯公司(Vickers-Armstrong)的約翰·卡登爵士設計一款“相當便宜的坦克”。維克斯公司也是勉為其難,用兩年時間完成了便宜坦克的設計與制造,吸取了不少前輩(A6,Mk.III型)的經(jīng)驗,首輛試驗車于1936年6月完成。
隨著英國對坦克的分類進行變更,原本作為中型坦克進行開發(fā)的A9于1936年的會議中被重新分類為巡洋坦克,開始了英國巡洋坦克這個獨一無二的分類。
巡洋坦克。又稱騎兵坦克,在戰(zhàn)場上的主要定位是與其他巡洋坦克組成裝甲集群進行純坦克作戰(zhàn),與步兵協(xié)同作戰(zhàn)的則另開辟一個分類,稱為步兵坦克。因此,巡洋坦克對速度的要求較為嚴格,同時對坦克的穿深也多有要求。也正因如此,有時巡洋坦克是真的無法支援步兵——沒帶高爆彈。
Cruiser Mk I (A9),1937年開始量產(chǎn),全車6名乘員。A9為了壓低成本,搭載了很多其他制造商的零件,包括一顆AEC公司制造的用于公交車的發(fā)動機。A9的主炮塔上搭載了一門QF 2磅炮和一門維克斯.303同軸機槍;此外車體前部還有兩個各裝有維克斯.303機槍的副炮塔。A9裝甲為鉚接接成,最大厚度僅有14mm,這是為了良好的時速做出的犧牲。A9能在一顆AEC 179六缸發(fā)動機的150匹馬力驅(qū)動下達到40km/h的公路極速。A9是英軍第一款搭載純液壓轉動炮塔的坦克,也是首款開創(chuàng)性的使用2組共6對不等大小負重輪來降低維修費用的坦克。
■ 一輛Cruiser Mk I CS,樣子很搞笑。
QF 2磅炮號稱'二戰(zhàn)前期最好的反坦克炮',在發(fā)射風帽被帽穿甲彈(APCBC)時可在457m的距離上擊穿60°放置的57mm裝甲片,在二戰(zhàn)前期裝甲普遍厚度僅為30mm左右的時代可以達到有效擊穿,A9上可存放100枚2磅炮的炮彈??上У氖茿9本身的裝甲厚度堪憂,削弱了這個坦克的射擊效率。除了搭載2磅炮以外,A9還有搭載94mm L/15的QF 3.7英寸榴彈炮的CS(近距支援,Close Support)版本,稱為Mark I CS。
該型坦克在后繼改進型A10的登場后停產(chǎn),共生產(chǎn)了125輛。
■ 一輛北非戰(zhàn)場上的Cruiser Mk I。該型坦克乘員共有6人,包括小炮塔中的兩名機槍手。
盡管A9早在1934年就基本定型了,但軍方希望維克斯能夠再設計一輛比較適合與步兵搭配使用的重甲版本A9,主裝甲要達到24mm厚。1937年7月,第一輛由軟鋼制成的原型車被送去測試,軍方給出了增加齒輪比、將正面裝甲增至30mm及在車體前部加裝一挺機槍的要求。
最終定型的Cruiser Mk II (A10)于1938年7月開始制造,至1940年9月停工為止共生產(chǎn)175輛,全車5名成員。盡管軍方本來給A10的定位是步兵坦克,但1938年年初,軍方重新考慮后認為A10的裝甲仍舊不夠厚重,于是給它冠了一個“重型巡洋坦克”的分類。維克斯簡單粗暴地在主裝甲上用螺栓連接一片附加裝甲來使前部裝甲達到30mm,重量因此從12噸增加到14.3噸。A10并沒有替換A9的引擎,由于重量的增加,公路時速降低到了26km/h。
最初生產(chǎn)的Cruiser Mk II,維克斯并沒有對A9的炮塔做出什么改動,火炮和同軸機槍也仍是2磅炮配.303機槍,但A9車體前部的兩個副炮塔被取消了,并在車體右前方加裝了一門7.92mm BESA機槍,由一名專職機槍手操控。這個設計很奇怪——BESA機槍和維克斯機槍用的槍彈不通用。該型坦克僅生產(chǎn)了13輛。
后續(xù)制造中,改進型Cruiser Mk IIA重新設計了炮塔,將同軸機槍替換為一挺7.92mm BESA機槍,同時車體上的BESA機槍保留。生產(chǎn)的絕大部分A10都是這款。
■ 一輛行進中的Cruiser Mk IIA。注意炮盾的形狀,它是該型坦克的識別標志之一。
A10和A9一樣有近距支援版本,搭載QF 3.7英寸榴彈炮,代號Mk IIA CS,共生產(chǎn)30輛。
■ 現(xiàn)存博文頓坦克博物館的Cruiser Mk IIA CS。
此外,網(wǎng)上還能找到A10E1,編號BMM835的原型車的圖片。與量產(chǎn)型不同,它有一個類似A13的圓形車長塔。
■ 網(wǎng)絡上兩個不同版本的A10E1圖片,第一張應該是更為早期、軍方未提出加裝BESA機槍前的A10E1,而第二張則為車體經(jīng)過重新設計的更靠近量產(chǎn)設計的原型。
英國對當時世界上其他國家的坦克研發(fā)工作也有關注,Giffard Le Quesne Martel中將就在1936年9月曾前往蘇聯(lián)參觀軍事演習。演習中蘇聯(lián)的BT坦克深深地震撼了Martel中將。這些坦克比起A9和A10,不但防護上要更好,在速度上更是一騎絕塵?;氐接?,Martel中將認為,英國也需要在新式坦克的研發(fā)上使用克里斯蒂懸掛,并搭配一個大馬力的輕型發(fā)動機。
■ 沃爾特·克里斯蒂設計的T3E2原型車。
聽取了中將的建議后,英國軍方同意購買2輛沒裝炮塔的克里斯蒂原型車并進行評估。英國軍方認為,英國不需要克里斯蒂原型車的輪履兩用功能,而且為了實現(xiàn)這項功能還要額外占地方;而且原型車的車體太短也太窄了,根本裝不下現(xiàn)有的英軍坦克炮塔。不過軍方同時也認可了克里斯蒂懸掛的高機動性能,認為新式坦克的確應當使用克里斯蒂懸掛,不過要制造一個更寬更長的車體來放進去搭載2磅炮的炮塔。1936年末,莫里斯汽車公司(Morris Commercial Cars)被要求做進一步的設計。購買的原型車被稱作A13E1,新設計的兩款則被冠上了A13E2和A13E3的名字。
■ A13E1,克里斯蒂M1931在英軍中的代號。BT坦克就是其在蘇聯(lián)的發(fā)展型號。
1937年10月,A13E2的原型車駛下生產(chǎn)線進行測試。測試中發(fā)現(xiàn),該坦克的速度超過35mph(約56km/h),英軍通過加裝限速器,將其時速鎖定在30mph(約48km/h)并使用更短一些的履帶片。
■ A13E2,最早定型的原型車。與量產(chǎn)型最大的不同就是更長的履帶片。
進行改動后的A13定型為A13E3,這款原型車就與量產(chǎn)型基本沒有區(qū)別了。
■A13E3,第二款A13的原型車,進入量產(chǎn)的型號。
Cruiser Mk III (A13 Mk I),量產(chǎn)型全車4名成員。該坦克由納菲爾德機械化與航空公司生產(chǎn),從1939年年初到夏季,共生產(chǎn)65輛,軍方?jīng)]有追加訂單。該車的炮塔基本與他的兩個前輩相同,但加裝了一個圓形的車長塔。該車裝甲維持了A9的14mm厚度并依靠新式納菲爾德-利伯蒂V12引擎提供的340匹馬力達到了48km/h的公路極速(其實還能跑更快)。由于車體的機槍被取消,因此該坦克僅在炮塔上有一門QF 2磅炮和一挺.303同軸機槍。
■Cruiser Mk III量產(chǎn)型的定型照。
1939年初,英國軍方認為要把巡洋坦克的裝甲提升至至少30mm厚。制造商故技重施,在Cruiser Mk III的基礎上將坦克正面裝甲增厚到Cruiser Mk II的水平。此外,在炮塔側面,英國人還鉚接了兩片V字形的附加裝甲片。因此,這款坦克的炮塔顯得更“肥”。
Cruiser Mk IV (A13 Mk II),全車4名乘員。納菲爾德在1938年Mk III的量產(chǎn)結束后開始量產(chǎn)Mk IV。初期型的Cruiser Mk IV有一個巨大的附加裝甲構成的炮盾;改進型的Cruiser Mk IVA中,位于炮塔右側的維克斯.303機槍被替換成一門7.92mm BESA機槍,同時炮塔重新設計為類似Cruiser Mk IIA的小炮盾型。
由于前作48km/h的極速是用限制器限制住的,因此在Cruiser Mk IV上,盡管引擎沒變,它還是保持了同樣的極速。此外,也有將Cruiser Mk III改裝到Mk IV的裝甲水平和在Mk IV上搭載3.7英寸榴彈炮的改裝案例存在。Cruiser Mk IV系列接到的第一筆訂單共455輛,在1939-40年又追加了200輛的訂單,一共制造665輛。
■Cruiser Mk IV。巨大的附加裝甲是識別這款坦克的特征。
■Cruiser Mk IVA。修改后的炮塔正面是一整片的30mm裝甲片。
前面介紹的去過蘇聯(lián)的Martel中將除了為英國帶來克里斯蒂懸掛之外,還認為要制造一個“裝甲厚度達到30mm的高速中型坦克”。Martel的這個想法明顯啟發(fā)自蘇聯(lián)的T-28,盡管T-28的性能本身不突出。英軍對當時坦克的發(fā)展也不太確定,最終英國參謀部同意制造兩輛擁有三人炮塔的原型車,被分別命名為A14和A15(后更名為A16)。A14的設計由LMS(倫敦米德蘭和蘇格蘭鐵路,London, Midland and Scottish Railway)進行。這輛坦克計劃使用A9/A10的炮塔,但采用霍斯曼懸掛、桑尼克羅夫特(Thornycroft)V12發(fā)動機、新設計的威爾森復合行星齒輪箱,并在車體兩側搭配裙甲。1939年初A14原型車制造完畢進行測試,結果表明A14很吵,機械結構復雜,時速也不如A13的原型車。因此,LMS對A14的開發(fā)工作優(yōu)先級被下調(diào),公司轉而開發(fā)A13的改進型號A13 Mk III。
盡管軍方要求LMS盡可能使用現(xiàn)有A13的零件,但為了降低車高,LMS設計了一個新式車體,這個車體的木制模型在1939年4月末被同意使用。為了配合新車體,一個Meadows Flat-12引擎被引入到設計中,使用的齒輪箱則是A14廢案的威爾森復合行星齒輪箱。1940年初,首批生產(chǎn)的Cruiser Mk V卻被證明冷卻系統(tǒng)并不可靠,帶來了很多由于引擎過熱帶來的故障。
■一輛“盟約者”原型車。它的炮盾與Cruiser Mk IV的一樣,后期生產(chǎn)型的“盟約者”采用了另一種炮盾。
Cruiser Mk V 'Covenanter' (A13 Mk III),A13“盟約者”。1940年初開始生產(chǎn),整個系列共計生產(chǎn)1,771輛。它是第一款有自己名字的巡洋坦克,于1940年年中命名?!懊思s者”公路極速50km/h,有4個乘員。由于“盟約者”冷卻系統(tǒng)性能不佳,后續(xù)的眾多改進基本都是圍繞著冷卻系統(tǒng)進行的。
Covenanter II (Cruiser Mk V*)在初版的基礎上加裝了一個油冷裝置,為了獲得更好的散熱效果,有的部隊激進到將防彈的散熱器百葉窗整個拆掉了。
Covenanter III (Cruiser Mk V**)則是將“盟約者”II型的改動定型為工廠的設計改動,此外還在車燈中間增添了兩個箱子放東西。
■一輛后期型“盟約者”。注意其車體前部用于掛儲存箱的裝置。
Covenanter IV在“盟約者”I型的基礎上增加了一些內(nèi)置冷卻系統(tǒng)的改進,包括進氣用的百葉窗等。
Covenanter CS是“盟約者”的近距支援版本,以上四個版本的“盟約者”都有改裝。不過因為一些原因,原本的QF 3.7英寸榴彈炮(94mm口徑)并沒有搭載上“盟約者”,而只搭載了一門OQF 3英寸榴彈炮(76.2mm),殺傷半徑降低許多。
■一輛掛有前部儲存箱的后期型“盟約者”。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LMS最終將A13 Mk III派上了戰(zhàn)場,而A15的設計工作則因為設計要求不明確而暫停。后來該計劃被委派給納菲爾德時,納菲爾德將其更名為A16。在1939年9月A13 Mk III的木制模型通過后,軍方?jīng)Q定重新考慮一下“重型巡洋坦克”這個分類的幾輛坦克,并決定在競爭者間選出一個,給它冠上A15的正式代號。它有三個競爭者:A14(由LMS設計)、A16(由納菲爾德接手并設計的'老'A15)及A18(A17“領主”輕型坦克的放大設計版)。軍方更青睞納菲爾德的設計。他們提出了三項優(yōu)點:①.它與A13之間有很多零件是通用的;②.由于①的原因,A16可以更快的進入量產(chǎn);③.因為A16車身很長,它有著更好的跨壕性能;④.A16的裝甲厚度能達到30~40mm厚,遠超其他競爭者。被欽定的納菲爾德不忘了安利一波自己家的引擎,納菲爾德-利伯蒂,并以“這款引擎已經(jīng)量產(chǎn)了不會造成交貨延遲”為由如愿將利伯蒂裝上了A15。
Cruiser Mk VI 'Crusader' (A15) ,A15“十字軍”。該型坦克是第一輛擁有5對路輪,采用克里斯蒂懸掛的巡洋坦克?!笆周姟庇靡活w出力340匹的納菲爾德-利伯蒂V12引擎提供動力,由于坦克加裝了限速器,公路極速27mph (43.5km/h);但北非戰(zhàn)場上的英軍士兵往往會自行關掉限速器,使得坦克的最大速度能達到40mph (64km/h)。
初版“十字軍”除了主炮依舊延續(xù)使用QF 2磅炮以外,還有1挺位于炮塔上的7.92mm BESA同軸機槍以及1挺位于車體左前方的7.92mm BESA機槍。1939年7月,軍方向納菲爾德下了首批200輛的訂單,并在隨后的數(shù)年間不停的追加訂單,直至1943年,已經(jīng)有5,300輛各型“十字軍”駛下了生產(chǎn)線。事實上,“十字軍”系列坦克是制造數(shù)量最多的巡洋坦克。
■一輛A15“十字軍” I型。
不過“十字軍”的裝甲依舊無法為它的乘員們提供足夠的防護,北非戰(zhàn)場上常見的德軍三號坦克的50mm火炮就可以輕易擊穿“十字軍”。
依舊,“十字軍”也有兩個改型,它們分別是:
Crusader II (Cruiser Mk VIA):移除了車體上的BESA機槍;并將車體和炮塔前部裝甲厚度從40mm提升到49mm。
Crusader III:“十字軍”III型,用一門QF 6磅炮(57mm口徑)替換掉了原本的QF 2磅炮(40mm口徑)。該型原型車在1941年11-12月進行測試,并在1942年5-7月生產(chǎn)了144輛。
■一輛北非戰(zhàn)場上的A15“十字軍” II CS。
■一輛攝于突尼斯A15“十字軍” III型。
此外,“十字軍”各型也有其對應的近距支援版本,統(tǒng)稱Crusader CS,搭載一門OQF 3英寸榴彈炮(76.2mm)。
1940年末,國內(nèi)對于更厚重裝甲的巡洋坦克呼聲漸高。1941年1月,軍方認為需要制造一款厚重前部裝甲、炮塔座圈擴大、使用更強力的引擎、時速不低于24mph(約38.6km/h)、搭載一門QF 6磅炮,并且整體可靠性要更好的坦克。
一共有兩個公司提交了生產(chǎn)方案:沃克斯豪爾(Vauxhall)提出的A22“丘吉爾”步兵坦克的裝甲削減計劃A23,和納菲爾德提交的A15“十字軍”的發(fā)展計劃A24。沃克斯豪爾的設計就是一個A22“丘吉爾”的縮小版,采用一顆與“丘吉爾”同款的貝德福德12缸發(fā)動機(350匹馬力),而納菲爾德的設計與A15“十字軍”很相像,采用利伯蒂L-12引擎和威爾遜齒輪箱。在競爭中,軍方認可了納菲爾德的設計。
利蘭汽車(Leyland Motors,一個A13“盟約者”和A15“十字軍”的制造企業(yè))提出了另一個計劃:用一個與”十字軍“類似的底盤但引擎替換為羅·羅流星航空引擎(Rolls-Royce Meteor)、齒輪箱也換用”丘吉爾“步兵坦克上的Merritt-Brown型齒輪箱。
說起流星引擎,它的來頭可不小。流星引擎的直系前身是英軍最著名的戰(zhàn)斗機“噴火”使用的羅·羅梅林型引擎。羅·羅公司在1940年曾經(jīng)測試性的將梅林型引擎拆掉增壓器后裝在A15“十字軍”巡洋坦克上,結果非常好,利蘭汽車這才打上了它的主意。
不過在當時大家都停留在繪圖板上時,梅林引擎都被優(yōu)先供給給了空軍,能更快進入生產(chǎn)的納菲爾德的計劃彎道超車,簡單地投入了量產(chǎn)。采用梅林引擎的計劃被重新賦予了A27的代號。
1941年1月29日,軍方訂購了6輛A24原型車。1941年6月,在沒有原型車而且未經(jīng)過測試的情況下,當局就決定生產(chǎn)500輛納菲爾德公司設計的A24坦克,并要求在1942年春以前就投產(chǎn)。同時,“克倫威爾I型(Cromwell I)”的名稱也定了下來,同期定下的名稱還有“克倫威爾II型(Cromwell II,使用利蘭汽車的底盤裝備改進型的納菲爾德-利伯蒂引擎)”以及“克倫威爾III型(Cromwell III,利蘭汽車的設計,裝備羅·羅引擎)”。
在后期的評估中,設計制造單位認為三款坦克都叫“克倫威爾”容易混淆,便把納菲爾德設計,搭載利伯蒂引擎的A24更名為Cavalier(騎士),而保留克倫威爾之名給裝備羅·羅引擎的A27。
自此,A24正式定名為Cruiser Mk VII 'Cavalier' (A24),A24“騎士”。第一輛A24的原型車于1942年1月完成。但是,這次軍方對納菲爾德的輕信卻使它摔了大跟頭:A24根本無法達到設計指標。因為嚴重超重(26,981kg,超出了指標接近3噸),使得它表現(xiàn)糟糕,小馬拉大車使得引擎壽命也變短。同時,還會經(jīng)常出現(xiàn)故障。迫不得已,它們中大部分只得用于訓練,但是有一部分被改造為炮兵觀察車(拆掉了火炮但保留了一根假桿子)投入了實戰(zhàn)。
■最初A24的6輛原型車中的1輛。
納菲爾德翻車之后,利蘭汽車的A27就成了英國軍方的救命稻草。羅·羅梅林引擎的坦克版羅·羅流星(Royce-Rolls Meteor)的設計圖早就畫好了,但羅·羅產(chǎn)能不足騰不出手來給A27制造引擎。無奈的英國人只得選擇給A27接著裝上早就用爛的利伯蒂引擎來解決燃眉之急。這些搭載利伯蒂引擎的A27被稱為A27L(L是Liberty engine利伯蒂引擎的意思),并在1941年的評估中得到了“克倫威爾II型”(Cromwell II)的名字。作為A27的設計者,利蘭汽車將A27L更名為“Centaur(半人馬座)”來與真正的A27“克倫威爾”劃清界限。
至此,Cruiser Mk VIII 'Centaur' (A27L),A27L“半人馬座”的名稱正式定了下來?!鞍肴笋R座”的首個原型車于1942年6月完成,“半人馬座”的量產(chǎn)則是始于同年年底?!鞍肴笋R座”采用出力395匹的利伯蒂L-12引擎,戰(zhàn)斗全重28,848kg,公路極速27mph(約43.5km/h)。一部分“半人馬座”在1943年后逐漸換裝了羅·羅流星引擎,與A27M“克倫威爾”基本沒差。
Centaur I搭載了一門QF 6磅炮,共生產(chǎn)1,059輛;
Centaur II取消了車體機槍,并將履帶增加至15英寸寬,沒有量產(chǎn);
Centaur III換裝一門QF 75mm火炮,共生產(chǎn)233輛;
Centaur IV則換裝了一門OQF 3.7英寸榴彈炮,共生產(chǎn)80輛。
■搭載一門馬克5型QF 6磅炮的A27L“半人馬座”。
羅·羅流星出力600匹馬力,比起利伯蒂要足足多出210匹。裝備流星引擎的A27稱為Cruiser Mk VIII 'Cromwell' (A27M),A27M“克倫威爾”。它的制造從1943年1月開始,一共生產(chǎn)了4,016輛,包括換裝流星引擎A27L“半人馬座”?!翱藗愅枴钡某藛T5人,主要武器為一門QF 6磅炮;此外還有2挺7.92mm BESA機槍,一挺為同軸機槍,另一挺在車體左側?!翱藗愅枴弊畲髸r速40mph(64.4km/h),但后期型因為增大了側減速器的傳動比,將最大時速限制在32mph(51.5km/h),同時改善了越野行駛的舒適性。
“克倫威爾”的QF 6磅炮在1942年還是很好用的:發(fā)射APCBC彈時在500碼(457m)距離下能擊穿87mm厚的裝甲,發(fā)射APDS彈時穿深甚至能達到131mm。但從1942年開始,戰(zhàn)斗反饋表明,盡管QF 6磅炮在對抗裝甲目標時效果不錯,但QF 6磅炮幾乎沒有有效的高爆彈,在對抗固定的反坦克炮時成效甚微。因此,軍方認為需要制造一款能同時兼容美國75mm高爆炮彈的75mm火炮,但直到1944年5月,這款火炮才正式列裝部隊。盡管QF 75mm火炮在穿深上并沒有比QF 6磅炮好多少,但當它發(fā)射高爆彈的時候,爆炸半徑和殺傷效果都比57mm口徑的QF 6磅炮好很多。
盡管護國公作為一款坦克應該算得上是英軍在二戰(zhàn)中最拿得出手的坦克了,但由于其車寬太窄,以至于1942年英軍研制出的新型火炮QF 17磅炮乃至維克斯為了克倫威爾造的維克斯75mm HV都裝不上克倫威爾的底盤,直接導致了基于“克倫威爾”底盤的其他巡洋坦克,譬如A30“挑戰(zhàn)者”和A34“彗星”的誕生。
“克倫威爾”的型號有很多種,下面列出:
Cromwell I搭載一門QF 6磅炮,鉚接車體,炮塔上有螺栓,外觀上與A27L“半人馬座”基本相同;
Cromwell II取消了車體機槍,并將履帶寬度從14英寸增加到了15.5英寸,只有實驗車;
Cromwell III是裝備QF 6磅炮的A27L“半人馬座”替換引擎后的編號,共200輛。初期編號為Cromwell X;
Cromwell IV就是換裝了QF 75mm火炮的Cromwell III,共1,935輛;
Cromwell V在出廠時就搭載一門QF 75mm火炮,鉚接車體,炮塔上有螺栓;
Cromwell Vw在“克倫威爾”V型的基礎上換裝了焊接車體,并在車體前部增加了一層附加裝甲,使得前部裝甲達到4英寸(101.6mm)厚;
Cromwell VI為近距支援版本,鉚接車體,炮塔上有螺栓,搭載一門OQF 95mm榴彈炮;
Cromwell VII是返廠改修的“克倫威爾”IV型,換裝了寬度為15.5英寸的履帶、重新設計了懸掛系統(tǒng),這些改變使得“克倫威爾”VII型的公路極速達到了32mph(51.5km/h);
Cromwell VIIw是返廠改修的“克倫威爾”Vw型,改裝部分與克倫威爾VII型一樣,但仍保留Vw型上的附加裝甲。
Cromwell VIII是返廠改修的“克倫威爾”VI型,改裝部分與克倫威爾VII型一樣,但仍保留OQF 95mm榴彈炮的版本。
“克倫威爾”的底盤還能分為ABCDDwEEwF這8種,而且底盤與“克倫威爾”的型號并不是一一對應的,詳細分類起來和M4謝爾曼也不遑多讓,限于篇幅,這里就不再做贅述。
■這輛克倫威爾I型原型車裝上了一個“丘吉爾”生產(chǎn)商沃克斯豪爾生產(chǎn)的類似“丘吉爾”步兵坦克的炮塔。但因為“丘吉爾”步兵坦克最終計劃繼續(xù)生產(chǎn),沃克斯豪爾停止了這個計劃。值得注意的是,沃克斯豪爾就是那個提交了A23(A22“丘吉爾”的裝甲削減方案)的廠商。
■這輛克倫威爾II型試驗車的照片于1943年8月拍攝。這輛實驗車在車體正面裝上了附加裝甲、換裝了更寬的履帶、以及一個焊接炮塔。
■一輛克倫威爾III型。它就是A27L“半人馬座”簡單換了個羅·羅流星引擎。
■一輛克倫威爾III型測試車。這款坦克測試性的裝上了沙漠履帶裙甲。
■一輛克倫威爾IV型。圖中這款采用的是F型底盤,圖中可見車身上駕駛員的逃生艙門。
■一輛克倫威爾VI型。可見其獨特的QF 95mm榴彈炮。
A29是與A30“挑戰(zhàn)者”同時代的兩個平行計劃,兩者均是基于克倫威爾,應1941年底英軍參謀部“給克倫威爾裝上17磅大〇!”的號召而設計的。A29的設計交給了羅·羅,而A30的設計則交給了伯明翰鐵路客貨車廂公司(Birmingham Railway Carriage and Wagon Company / BRC&W,后簡稱伯明翰)。
■一張A29與A30尺寸的對比圖。上下兩圖的比例尺不同,注意數(shù)字尺寸就可以了。
羅·羅的設計大膽而前衛(wèi): 他們設計了一個高115英寸(2.92m),長294英寸(7.47m)的龐然大物,前裝甲127mm厚,總重預計超過50.65噸。克倫威爾德懸掛顯然承受不住這么大的重量,羅·羅便自行設計了一套全新的懸掛系統(tǒng),搭配兩條11英寸(28cm)寬的履帶以及與之搭配的懸掛系統(tǒng)。
■羅·羅設計的超復雜懸掛系統(tǒng)。
羅·羅的想法很美好,但事實卻令人沮喪:由于懸掛系統(tǒng)的設計太過復雜,直到1943年2月,整體設計才完成;在進一步的評估中,軍方也更喜歡使用了更多克倫威爾零件的A30。因為這些原因,A29無疾而終。
另一方面,A30的設計卻是順風順水。伯明翰聰明的選擇延長增寬克倫威爾的車體并多配一對負重輪的方法來分擔增加的重量并使車體足以承受一門QF 17磅炮的后座力。因為改變的地方?jīng)]多少,1942年8月,最初的3輛A30原型車就已經(jīng)開始進行測試了。A30的炮塔是Stothert & Pitt設計的,他們也是TOG 2的炮塔設計商,因此能發(fā)現(xiàn)A30的炮塔和TOG 2的比較相像。測試發(fā)現(xiàn)了數(shù)個問題,包括懸掛損壞、炮耳的負荷過大、炮塔轉速過慢等。
■初版A30,攝于多爾塞特郡的炮兵學校。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一個電動Metadyne方向機被裝在了炮塔上。就算如此,A30還有幾個先天性問題:17磅炮的炮彈比其他炮彈來的長,顯著降低了A30的炮彈基數(shù);車體機槍也為了更大的車內(nèi)空間而被取消。改進型的A30于1943年1月生產(chǎn),它除了解決上述問題,還把裝甲銼掉了一部分來減重。這版A30被命名為“挑戰(zhàn)者”,至此,Cruiser Mk VIII 'Challenger' (A30),A30“挑戰(zhàn)者”的名稱定了下來。和坦克世界中不同,該車是作為巡洋坦克出現(xiàn)在英國陸軍序列中的。于1944年3月開始量產(chǎn),但量產(chǎn)出來之后才發(fā)現(xiàn)這車沒法深涉,這也就意味著挑戰(zhàn)者沒法參加反攻歐陸的霸王行動。挑戰(zhàn)者依舊由一顆羅·羅流星引擎提供動力,戰(zhàn)斗全重33.02噸,極速32mph(51.5km/h)。
■后期生產(chǎn)型A30“挑戰(zhàn)者”,注意其位于炮塔前部的防濺板。
另外有部分挑戰(zhàn)者在車體及炮塔前部加裝了25mm的附加裝甲;A30 SP Avenger (A30“復仇者”)則是根正苗紅的反坦克炮,只是借用了“挑戰(zhàn)者”的底盤而已。
■增加附加裝甲的A30“挑戰(zhàn)者”,注意形狀不同的炮塔。
盡管A30“挑戰(zhàn)者”是個將QF 17磅炮搬上坦克底盤的好想法,但它終究用的底盤已經(jīng)超了負荷,性能更是欠佳(主要問題集中在炮塔上,但炮塔的設計也因為克倫威爾的底盤而妥協(xié)過),與其造它還不如造謝爾曼螢火蟲來的快。不過謝爾曼螢火蟲也有不少缺點,譬如它給后勤造成了很大壓力(兩者零件不通用),以及它的外形過于高大,裝甲又脆,在克倫威爾堆里面鶴立雞群的后果就是被軸心國重點照顧。
為了解決這個尷尬的局面,軍方在1943年5月委托利蘭汽車開始著手策劃克倫威爾的升級型來解決這些問題。利蘭汽車提出的新方案代號為A34,與A27的設計大體上相似。
■一輛朝鮮戰(zhàn)爭中的A34“彗星”。
英國軍方在A34的火炮選擇上猶疑了一下:
維克斯-阿姆斯特朗在1942年還研制出了一款基于QF 75mm火炮的高速火炮,維克斯75mm HV。這門火炮在確保與美軍75mm口徑火炮的彈藥通用的同時,以一個更高的炮口初速將其發(fā)射。這門炮原本計劃裝備在A27系列坦克上的,但在測試中發(fā)現(xiàn)還是需要一個更大的炮塔,最終也沒裝上去。在A34進行開發(fā)的時候,維克斯也沒閑著,他們決定改進維克斯75mm HV火炮,轉而向自家的QF 17磅炮靠攏:加長炮身長度并采用和QF 17磅炮一樣的彈頭但截短藥筒長度來減小所占空間。最終的成果被稱為QF 77mm HV。它用性能略微差于QF 17磅炮為犧牲換取了重量的極大減輕。不過因為兩門炮都采用的是定裝藥,因此炮彈其實并不通用。
除了上段介紹的QF 77mm HV以外,美國的76mm M1A1火炮也在考慮范圍內(nèi)。但最終軍方選擇了QF 77mm HV。
1934年9月,A34的原型車模型制作完成;原型車于1944年2月參加測試,并在改進中換裝了懸掛系統(tǒng)并增加4對托帶輪。1944年9月開始,A34逐漸駛下生產(chǎn)線,并被賦予了Comet“彗星”的綽號。至此,Cruiser Comet I (A34),A34“彗星”的名稱正式定了下來。
■這輛A34“彗星”被命名為Saint Andrew。
A34“彗星”是英國巡洋坦克中第一款在最初型號就為全焊接的坦克,戰(zhàn)斗全重33.53噸,乘員5人,仍舊用一顆羅·羅流星引擎提供動力,公路最大時速29mph(46.7km/h)。與“克倫威爾”不同,“彗星”在炮塔頂部加裝了一個車長塔以提供更好的視野;履帶也增寬到18英寸(457mm)。值得一提的是,“彗星”的炮塔構造很復雜,其炮盾嵌在鑄造的炮塔前部里面;炮塔后部則用電臺和額外負重塊來平衡火炮的重量。
“彗星”雖然在性能方面基本與德軍“黑豹”坦克持平,但由于它的出現(xiàn)已經(jīng)是二戰(zhàn)末期,因此對戰(zhàn)局的影響并不是很大?!板缧恰币还苍炝?,186輛,并一直用到了1958年。
■一輛戰(zhàn)后的A34“彗星”,拍攝于愛爾蘭。這輛坦克在炮塔兩側加裝了煙霧彈發(fā)射器。
英國人前期的火炮發(fā)展很奇怪,他們把對抗裝甲目標的火炮和對抗軟目標的火炮分得很開,一輛坦克里既有高爆彈也有穿甲彈的情況并不多見,QF 2磅炮甚至就沒有高爆彈這個彈種,步兵支援全靠CS版本的坦克。前面也提到了,在克倫威爾的歷史中,75mm火炮的引入是因為QF 6磅炮在對抗反坦克炮時效果太差;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英軍才逐漸注意到一輛既能支援步兵又能摧毀裝甲單位的坦克的必要性。
1942年9月,英軍開啟了一個“通用坦克”新計劃。這款坦克要足以勝任多種任務。軍方指定AEC來設計這款定位在“重型巡洋坦克”的新式武器,設計代碼A41。軍方下達的要求主要關注其火力和防護,包括裝上一門QF 17磅炮以及足以抵抗德國88mm火炮的傾斜前裝甲。機動不是這輛新坦克的主要關注點。1944年5月,一個A41的模型被制作出來。同年開始,首批20輛原型車開始制造,其中15輛的主炮為QF 17磅炮,其余5輛則用的是QF 77mm火炮;此外主炮左側的機槍座中有20mm博爾斯登(Polsten)機槍和7.92mm BESA機槍兩種安裝方案。該版A41全重38.55噸,前裝甲厚度76.2mm,炮塔裝甲厚度152.1mm。坦克依舊由一顆羅·羅流星引擎(600匹馬力)提供動力。為了增加彈藥基數(shù),車體機槍手被取消了。A41采用的是霍斯曼懸掛,這種懸掛系統(tǒng)相比克里斯蒂懸掛更為平穩(wěn)也更易于保養(yǎng)。1945年4月開始,A41原型車駛下生產(chǎn)線,取名“Centurion (遜邱倫/百夫長)”,這第一批生產(chǎn)的“百夫長”坦克在后來被分類為“百夫長”I型。自此,A41 'Centurion' A41 百夫長/遜邱倫的名稱定了下來。同年5月,首批6輛“百夫長”原型車被派往同盟國軍事占領德國進行測試,代號“哨兵計劃(Operation Sentry)”。
■“百夫長”I型。該版“百夫長”從未量產(chǎn),僅僅試制了數(shù)輛。
同時,盡管并非有意,“百夫長”的性能在幾乎所有方面都完爆了A43“黑太子”(拜托你很弱誒.jpg),成為了壓死A43計劃的最后一根稻草。
“百夫長”I型雖然獲得了英國軍方的認可,但隨著對1945年蘇軍展現(xiàn)的IS-3坦克的不安,英國決定升級“百夫長”的防護水平?!鞍俜蜷L”II型將首上裝甲升級到118mm,并更換了新式的鑄造炮塔。在德國的測試表明,在坦克上裝一門20mm口徑機槍沒什么卵用,新炮塔回歸了傳統(tǒng)的同軸機槍,并取消了20mm的版本。“百夫長”II型于1945年11月開始生產(chǎn),初版訂單800輛,1946年2月開始陸續(xù)交貨。
■“百夫長”II型。該型“百夫長”II的識別特征其換裝的新式炮塔(外觀更帥了)以及QF 17磅炮獨特的球形炮口制退器。
1946年10月,新研制的QF 20磅炮裝上“百夫長”的計劃得到了通過,裝備QF 20磅炮的“百夫長”坦克被定為“百夫長”III型。隨后,自1947年起,所有“百夫長”前期型訂單都被替換為“百夫長”III型,后來許多前期型“百夫長”也改裝新型火炮。
■“百夫長”III型正在安裝炮塔。
“百夫長”是最后一款巡洋坦克,而“百夫長”II型和III型的量產(chǎn)都開始自二戰(zhàn)結束后,嚴格意義上講已經(jīng)并非英國二戰(zhàn)坦克,QF 20磅炮更是徹徹底底的二戰(zhàn)后火炮(1948年進入服役)。隨著英國逐漸將“百夫長”的定位放到主戰(zhàn)坦克,英國巡洋坦克這一分類正式結束,屬于主戰(zhàn)坦克的時代正在走來。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