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禪師見到一蝎子掉到了水里,決心救救它。誰知剛動手碰到蝎子,就被蝎子墊了他的手指。禪師無懼,再次出手,豈知又被蝎子狠狠墊了一次。旁人不解,勸說道:它老蟄人,何必救它?禪師回答到:蜇人是蝎子的天性,而善是我的天性,我豈能因為它的天性,而放棄了我的天性。寧可飽嘗痛苦,也不愿隨波逐流,改變自己內(nèi)心的善良。
蜇人是蝎子的天性
人與動物的本質區(qū)別,我們作為人類有能力去做出正確的選擇和行為。雖然蝎子天性會蜇人,但我們可以選擇善良,尊重生命,保護他人安全。這也提醒我們不要用動物的本性去框定人類的行為,我們有自己的自由意志和道德標準。
蝎子并沒有道德或道義意識,因為它們是無脊椎動物,只能依靠本能和反射行為存活。
人與動物的本質區(qū)別在于人具備思維、語言、創(chuàng)造力、道德等能力,能夠進行抽象思考、理性分析、自我反思,能夠創(chuàng)造出文化、藝術、科學等豐富的精神世界,有自我意識、社會意識和道德意識,能夠自主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目標。而動物則缺乏這些能力,只能通過本能和學習來適應環(huán)境和生存。因此,人類在道德層面上必須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而動物則不需要負此責任。
蜇人是蝎子的天性,這是由于蝎子的生物本能決定的。而人類作為智慧生物,其本質區(qū)別于動物在于我們有自我意識、選擇能力、道德判斷力等能力。
因此,人的天性不僅是基礎的生存需要和生物本能,還包括道德、智慧、創(chuàng)造等方面的特點??偟膩碚f,人的天性是相對多元、復雜的,需要通過個體的教育、社會環(huán)境、文化背景等方面進行塑造和發(fā)展。
不愿隨波逐流,如何保持?
從個人的價值觀和信仰出發(fā),樹立自己的目標和信念,勇敢地面對自己的不同和獨特之處,并嘗試在社會中發(fā)揮積極的影響力。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