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積食的表現(xiàn)
毫不夸張地說,有90%的孩子生病,都跟積食有關。
宋代著名的兒科醫(yī)家錢乙在《小兒藥證直訣》中說:“脾胃虛衰,四肢不舉,諸邪遂生?!?/span>脾胃是氣血生化之源,脾胃不和、脾虛,營養(yǎng)吸收不足,孩子抵抗力就差,自然身體弱、愛生病。
什么叫積食?簡單地說,就是指孩子吃得太多、太雜,或者過于寒涼,食物超過了脾胃運化的能力,產(chǎn)生了積滯,于是孩子會出現(xiàn)噯氣酸餿、肚腹脹滿、哭鬧不止、口臭、沒食欲等問題。
孩子積食的表現(xiàn)
很多時候會聽到一些父母抱怨:“我的孩子之前吃飯一直很乖,吃得很好,最近不知道怎么了,一吃飯就鬧,不肯吃,一頓飯下來,我連哄帶罵,他也吃不了幾口,心好累!”
如果這種情況多發(fā)生幾次,肝火旺的家長們還會用打罵的方式逼迫孩子吃,結果卻是“兩敗俱傷”——孩子哭得更厲害,家長罵得更生氣。
有智慧、懂養(yǎng)生的媽媽是這樣做的:不吃就不吃吧,但是要知道孩子為啥不吃。可以先摸摸孩子的肚子:通常積食的孩子不管飯前還是飯后,肚子都是鼓鼓脹脹的。
再看看孩子的舌頭:積食有一個重要的指征,就是舌苔會變厚變膩,甚至在孩子張嘴時還能聞到一股臭臭的,像是什么東西腐敗的味道。
最后觀察一下孩子的大便,如果大便太過干硬或者黏膩,并且臭氣熏天,心里就明白了大概:原來孩子積食了。
積食找三穴
積食了,怎么辦?
孩子不想吃,你逼孩子吃,反而會加重積食的癥狀;但是一直放任他不吃飯也不是事啊,看到孩子難受,家長也揪心。如果是懂艾灸的家長,那么孩子就可以少受苦了,下面這三個穴位,對改善積食很有幫助。
第一個是中脘穴。中脘穴是胃之募穴,堪稱身體的健胃消食穴。艾灸中脘穴在發(fā)揮消積化滯、調理中焦、補益中氣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
第二個是神闕穴。孩子肚子不舒服,家長首先想到的就是幫助孩子揉一下肚子。
那為什么都喜歡揉肚子呢?是因為肚臍本身就是一個穴位,揉肚子正是一種穴位按摩。肚臍上的穴位叫做神闕穴,艾灸神闕穴比單純按摩要好,能增強孩子脾胃運化能力,改善積食。
第三個是公孫穴。公孫穴位于脾經(jīng)上,且聯(lián)絡足陽明胃經(jīng),通沖脈,是八脈交會的要穴。艾灸公孫穴具有補脾和胃、調心安神的作用。
如果孩子年齡比較小、癥狀比較輕、對艾灸比較抗拒,不用艾灸只做推拿也可以。
清補脾
位于大拇指橈側,赤白肉交際處。家長可用食指和拇指捏住孩子拇指(最好將小孩拇指微微屈曲再操作),然后用另一只手的拇指指腹,像下圖所示那樣,在孩子的手指上來回推。可以根據(jù)年齡及癥狀調整推拿時間,例:2歲小孩推5分鐘。
揉板門
板門又稱“脾胃之門”,位于手掌大魚際之處,家長可以用右手大拇指指端接觸板門穴,輕揉幾分鐘,例如2歲左右的孩子揉5分鐘左右就可以了。
摩腹
正如文章開頭所說的,孩子很多疾病都是由積食引發(fā)的,比如積食了就容易生內(nèi)熱,有了內(nèi)熱就容易生病,如發(fā)燒、咳嗽等。
還有最明顯的一點就是積食的孩子食欲不佳,容易偏食厭食,導致營養(yǎng)不良、發(fā)育遲緩等等。所以家長們一定不能輕視積食,一旦發(fā)現(xiàn)孩子有什么不對,要及時找出原因,對癥處理。
參考來源:新快報、今晚報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