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動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詩”,人生追求著美,追求著詩意。好的詩是一幅畫,猶若絕句。像“寒山轉(zhuǎn)蒼翠,春水日潺潺。倚杖柴門外,臨風(fēng)聽暮蟬”,境清神妙,所謂“妙語發(fā)天籟,佳氣與云游”。
一個最富于詩意的民族,有著無限豐富的詩的遺產(chǎn)和永不枯竭的詩情。從詩經(jīng),楚辭到漢魏樂府,從唐詩到宋詞元曲,可謂包羅萬象,雅俗共賞。在古人眼里,萬里長城是一首詩,小橋流水也是一首詩。半江漁火,幾聲蟄吟,床前明月,樓外青山,都是一首詩。然一些今人的眼里,剩下了什么?唯官?唯錢?唯欲?諸如:各行業(yè)心知肚明,緘口不語之潛規(guī)則,屢禁不止的煤窯礦井事件,足球場唯利者們之黑哨交易,奶粉事件中那些喪盡天良,向嗷嗷待哺之幼子伸出的那雙雙罪惡之手,如此看來,這些人不但缺失了人性,且多了幾許獸欲。他們眼里還能有什么山水自然?還能有幾多良知與人性之光輝?不過是多了些偽善之舉,世故衰相,少了份人性關(guān)懷,自然禪意。
還是閑話少議,直入文章主題為宜。
古體詩,這是相對于近體詩(格律詩)而言的一種詩體。一般來說,唐代以前的詩統(tǒng)稱為古體,又叫做古風(fēng)。它用韻而比較自由,可押平聲韻,也可押仄聲韻,又可平、仄互押,可以轉(zhuǎn)韻、通韻。有平仄的區(qū)別,但不很講究,不講聲病。有駢偶而不講求嚴(yán)格的對仗,可駢可散,對仗的位置也不固定,不求工整,不避用同字。字?jǐn)?shù)可以五言、七言、四言、三言、五七雜言、三七雜言、三五七雜言等,但以五言為最常用??傊?,古體詩不像近體詩一樣有規(guī)矩極嚴(yán)的格律,只是用韻時一般要求雙句押韻。
古體的名稱出現(xiàn)在近體詩流行之后。前人為了區(qū)別近體詩形成之前的詩體及后代摹仿這種詩體而作的非格律詩,稱之為“古體”。不過,在唐代盛行近體詩以后,文人們在使用古體形式寫詩時,往往摹仿漢魏六朝時期的古詩,在字?jǐn)?shù)、用韻、平仄、對仗等方面都盡量避免律化,并且多用拗句,多用近體詩所不宜用的“孤平”,且用非平聲字押韻,平、上、去也可以通押,使之有別于近體,保持所謂“古風(fēng)”的特點。這樣,便也形成了古體詩自身的一種格律。如多于句末三字用平聲(即“三平式”)或三仄聲(“三仄式”),或是“仄平仄”、“平仄平”等句式,這些都是律詩所要避免的。因此,古體詩也有自身的格律,不過沒有近體詩的格律那么嚴(yán)格罷了。
唐代之后的古體詩,有五言、七言等體式,五言的稱為“五古”,七言的稱為“七古”,其中以五言古風(fēng)最為流行。這類古體詩如李白的《蜀道難》、白居易的《長恨歌》等作品。
古體詩可以分為三種類型:
一、 唐代以前的古詩,即原本的古體詩。
二、 不入律的新古體詩,這是在近體詩出現(xiàn)之后不受格律約束的古體詩,李白、杜甫、韓愈等人多寫此類作品。
三、 入律的新古體詩,這是唐代的一些詩人如高適、王維、白居易、元稹等人仿效古詩的格調(diào)而作但又采用近體詩的某些格律寫成的詩。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