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的六種類型及說明
中風,人們雖熟悉它,卻并不真正了解它,其中最普遍的誤解是把它當成一種病。其實,中風是一個有著六個兄弟的大家族,是急性腦血管病的總稱,是一類病。
這一類病又分為兩個性質不同的類型,即出血性中風和缺血性中風。出血性中風包括腦出血和蛛網膜下腔出血,缺血性中風包括腦血栓形成、腦栓塞、腔隙性腦梗塞
和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
腦出血是腦內的血管破裂、血液溢出,是中風六兄弟中最兇狠者,死亡率和致殘率最高。它多發(fā)生在四十歲以上患有高血壓、動脈硬化的病人身上,以起病急、
來勢兇猛為特點。先是劇烈頭痛、頻頻嘔吐,而后迅速轉為言語不清,意識模糊,昏睡乃至昏迷不省人事。同時,會出現一側肢體運動失靈,繼而半身不遂。重者
鼾聲如雷,呼吸深大,大小便失禁,這是預后不良之征兆。治療腦出血,過去內科療法領先,近年來采用外科手術治療,尤其是在CT的配合下,進行立體定位
(準確查出出血的部位和出血量)手術清除血腫的方法,既簡便又較安全,而且療效也較滿意,挽救了許多腦出血病人的生命。
蛛網膜下腔出血是顱內血管破裂后血流入到蛛網膜下腔所致。常見的病因是顱內動脈瘤、顱內血管畸形、高血壓和動脈硬化等引起的腦動脈血管破裂,以
青壯年多見,其表現為起病急、劇烈頭痛、惡心、嘔吐等。此病預后比腦出血好,大多可治愈。若反復發(fā)生可進行手術治療。腦血栓形成在中風六兄弟中發(fā)病率最高,
占全部中風病例的半數以上。本病多發(fā)生在55—65歲的中老年身上,男性多于女性。多在安靜狀態(tài)下發(fā)病,進展緩慢,逐漸出現一側肢體失靈,但神志清楚,
部分病人可有語言障礙。腦血栓形成預后比腦出血為好,死亡率較低,但一部分病人會留有偏癱等后遺癥。好復發(fā)是本病的一大特點。
腦栓塞是身體其他部位(多為心臟與四肢血管)形成的“栓子”,隨血流入腦,堵塞了腦血管,引起腦組織的某部位局部組織缺血所致?;即瞬≌叨?/div>
有心臟病史、外科及婦產科手術史(尤其是風濕性心臟病人)。病人多表現為起病急,頭痛,嘔吐,意識不清,一部分病例可 出現偏癱。發(fā)病年齡較輕,
以20—40歲的中青年為多。
腔隙性腦梗塞是中風家族的新成員。這是因為在CT問世前,很難對它確診。它的特點是病灶多,且病變小而深,小的病灶還不到小米粒大,一般
醫(yī)療器械是很難查出的。它是在高血壓和動脈硬化的基礎上,腦深部的微小動脈發(fā)生閉塞,引起局部腦組織發(fā)生缺血性病變。由于病變范圍小,其臨床
表現多不明顯或相當輕微,多數病人甚至“自我感覺正?!薄R话闳丝沙霈F注意力不集中和記憶力下降等容易被忽視的癥狀。因此發(fā)現此病主要是依靠
腦部的CT檢查。治療方法與治療腦血栓形成相近,但預后更好。
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俗稱“小中風”。它的病理基礎與腦出血、腦血栓形成一樣,也是在腦血管動脈硬化的基礎上發(fā)生的,只不過病變程度輕一些。
它多發(fā)生在有高血壓或動脈硬化病史的中老年人身上。主要表現是:手中拿著的物品突然落地,一側肢體不靈或癱瘓,單眼視力障礙,或有眩暈、耳鳴、
吞咽困難、語言障礙等。但持續(xù)時間僅數分鐘至數小時不等,最長不超過24小時,癥狀便消失,并恢復常態(tài)。正因如此,很多人對它并不太介意,
當成小病對待。其實,它雖名為小中風,卻不是什么小病。因為其病理基礎與腦血栓形成和腦出血一樣,常常是這兩種嚴重疾病的先兆。因此,一旦發(fā)生
小中風切莫大意,應及早去醫(yī)院進行全面、系統(tǒng)的檢查和治療。
不能忽視小中風小中風,這個幾年前人們尚陌生的詞匯,現在日益受到醫(yī)生們的重視。這是因為它是中風的一個極為重要的先兆。調查研究表明,
患過小中風的人患中鳳的可能性,要比未患過小中風者高16倍。每百名中風患者中,竟有25人曾患過小中風??梢娝c中風的關系何等密切。
什么是小中風?它的學名是短暫性缺血發(fā)作,是大腦一時性缺血引起的一種局部腦微小血管的栓塞,或腦血管發(fā)生痙攣,或因陣發(fā)性心律失常,
排血量的一時性降低,進而使已狹窄的腦動脈發(fā)生短暫的一時性腦缺血。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