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漢明帝敕建華夏第一座佛寺白馬寺后,歷代信奉佛教的皇帝舉不勝舉,因而寺院也如雨后春筍般遍布各處,但由于天災人禍,能夠完整保留至今的寺院屈指可數,能看到唐代的佛殿和佛像真乃是幸事,但幸運總會降臨的,五臺山的南禪寺就有唐代的大佛殿和佛像,今生別再錯過,一同去看看吧。
古代建寺的緣起大致可分為四類:一皇帝敕建,二各地州府所建,三名人富甲所建,四為鄉(xiāng)村所建。南禪寺屬于村內集資所建,沒有在列入冊,因而逃過了唐武宗滅佛一劫,保存至今。寺院位于山西省五臺縣城西南22公里李家莊西側,周圍松柏環(huán)繞,后靠山,前有河,環(huán)境清幽,風水極佳。
寺院具體建造年代不詳,規(guī)模不大,坐北朝南,南北長60米、東西寬51米,占地面積3000多平方米。寺內現分成東、西兩院:東跨院是僧房,為明、清時期的建筑。西院佛殿區(qū)為一個四合院,主要建筑有明清時的山門殿、龍王殿和菩薩殿,主殿大佛殿為現存最古老的一座唐代木結構建筑。
南禪寺的大佛殿為單檐歇山頂,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建在敦實的石砌臺基上。屋頂碩大,坡度平緩,出檐深遠,上覆灰瓦,顯得莊重大方,沉穩(wěn)大氣;脊端的鴟吻形制簡單,沒有過多的奢華,房頂共有九條脊,戧脊上也沒有脊端瑞獸,村建寺廟,相對要簡練質樸許多。
全殿共用檐柱12根,墻身不負載重量,只起隔擋的作用,屋頂重量主要是通過梁架由檐柱支撐;正門為方板門,左右兩側為破子欞窗,屋檐下既沒有懸掛匾額,也沒有楹聯,質樸大氣,厚重的歷史底蘊已經讓人傾倒,無需過多的飾品。
殿內屋頂既沒有藻井,也沒有天宮樓閣,就連裝飾板也沒有,直接可以看到房梁。純樸感濃郁,歷史感厚重。整座大佛殿給人的感覺就是結構簡練,形體穩(wěn)健,莊重大方。
大佛殿內原本有十七尊唐塑佛像,結果1999年被盜走三尊,現今只剩下十四尊佛像。其中大佛前兩尊供養(yǎng)菩薩被鋸斷盜走,現今只剩下蓮花座,還有文殊菩薩的牽獅童子塑像也從腳跟處被掰斷劫走。
大殿內的佛像均列在佛臺上,尊卑有序,各盡其職,場景和諧融洽,這種布局與平遙鎮(zhèn)國寺相仿。居中為釋迦牟尼佛,結跏趺坐于蓮花寶座上,手結佛印,神情慈悲安然,佛光四照,尊貴而端莊,仿佛在講經說法;須彌座下的金剛力士雕琢逼真,孔武有力,當中還有一尊雄獅,獅吼十方。
佛祖的須彌座兩旁,右側是摩訶迦葉,身著袈裟,沉穩(wěn)干練,凝神注目,顯得十分虔誠,好似要把佛講的經典全記在心上;左側為阿難,身材結實,眉宇間充滿智慧和慈悲,以多聞第一著稱。
脅侍菩薩面如滿月,耳垂飽滿,身著仙衣,頭戴寶冠,赤足站立在蓮臺上;豐腴的身姿,光彩奪目的配飾,顯得雍容華貴,氣度不凡。
右側有騎著六牙白象,端坐蓮花臺上的普賢菩薩,頭戴天冠,身著霞衣,手結佛印神情慈悲莊嚴。
前方有為普賢菩薩牽象的童子,刻畫的十分逼真,他身型矮小,皮膚呈絳紅色,右手放于身后,左手握拳,傾斜著身體作奮力牽引狀;身旁伴隨的童子,雙手合十,童稚的面孔朝向菩薩的方向,充滿虔誠。
左側有騎著青獅的文殊菩薩,歷經千載,圣像沒有昔日的光鮮奪目,略顯斑駁滄桑,但厚重的文化底蘊依在;可惜的是牽獅的童子被盜走,只剩下伴童形單影孤。
兩位護法天王,頭戴盔,身著甲,身軀偉岸,威武雄健,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塑造栩栩如生。一捧泥土,一點顏料,在雕塑師的妙手中,擁有了生機,賦予了情感,傳承了文化,讓人驚嘆不已。
在佛教創(chuàng)立之初,是不設佛像的,因為佛是無法被量化和具體化的,更不受時空所限。大約在佛陀滅度500年后才出現了佛的造像,以具體的形象,將佛法與心智有限的眾生進行交流,以啟發(fā)信眾的慧根和悲心,修得菩提。
當佛教傳入神州大地,造像藝術得到了空前的發(fā)展,大量精美傳世的佛像被雕造出來,成為寺廟供奉的主體。又通過佛像,將晦澀難懂的經文,變成了視覺上淺顯易懂的畫面。感恩這些雕塑大師留下的藝術瑰寶,讓人可以由淺入深,由面到內,深入地了解佛教博大精深的內涵。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