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解】:戰(zhàn)國時六國滅亡的原因,曾是古代文人屢加探討的論題。以“六國”為題的史論,蘇洵也作有一篇。本文作者從韓、魏兩國所處的戰(zhàn)略地位出發(fā),論證了六國所以先后覆滅,是由于將相謀士目光短淺,缺乏政治識見;胸?zé)o韜略,不能聯(lián)合抗秦。盡管作者不能認(rèn)識到秦國統(tǒng)一中國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也未能全面論述六國破滅的歷史原因,但是,加強團(tuán)結(jié)以圖生存的見解仍然值得人們深思。聯(lián)系北宋在軍事上長期積弱,不能自振,西北的遼西和西夏時有侵?jǐn)_的現(xiàn)狀,作者的議論不無針對性和現(xiàn)實意義。本文在論述過程中,從正反兩方面反復(fù)比照,議論風(fēng)發(fā),邏輯嚴(yán)密,氣勢奔放,體現(xiàn)了蘇轍散文筆力雄健的特點。
(一)、
【正文】:嘗讀六國世家【世家==《史記》中傳記的一體,主要敘述世襲封國的諸侯的事跡。齊、楚、燕、趙、韓、魏六國均列入“世家”?!?/b>,竊怪天下之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眾,發(fā)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攻山西千里之秦==秦惠文王后元七年(前318),公孫衍(犀首)發(fā)動魏、趙、韓、燕、楚五國合縱攻秦,被秦戰(zhàn)敗。山西==殽山以西地區(qū)。】,而不免于滅亡。常為之深思遠(yuǎn)慮,以為必有可以自安之計。蓋未嘗不咎其當(dāng)時之士,慮患之疏,而見利之淺,且不知天下之勢也。
【譯文】:我曾經(jīng)閱讀《史記》的六國世家,私下里感到奇怪的是,天下的諸侯國憑借五倍于秦國的土地,十倍于秦國的民眾,全力向西攻打殽山西面方圓千里的秦國,最后竟然不能免于滅亡。我常常對這個問題深思遠(yuǎn)慮,認(rèn)為一定有可以使他們保全自己的策略。因此未嘗不責(zé)怪當(dāng)時六國那班謀臣,他們對于禍患的考慮太粗疏,謀求利益的眼光太短淺了,而且不能明察天下的形勢??!
(二)、
【正文】:夫秦之所與諸侯爭天下者,不在齊、楚、燕、趙也,而在韓、魏之郊【韓==疆域有山西東南角和河南中部,介于魏、秦、楚三國間,為軍事上必爭之地。魏==疆域西達(dá)今山西、陜西交界的黃河以西,北達(dá)河北定縣,南至河南開封等地,與秦、趙、韓、楚等國接壤,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郊==與下面的“野”互文,泛指國土?!?/b>;諸侯之所與秦爭天下者,不在齊、楚、燕、趙也,而在韓、魏之野。秦之有韓、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韓、魏塞秦之沖【沖==交通要沖?!?/b>,而蔽山東之諸侯【山東==殽山以東地區(qū)?!?/b>,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韓、魏也。
【譯文】:秦王與諸侯爭奪天下的地區(qū),并不在齊、楚、燕、趙,而是在韓、魏的區(qū)域;諸侯與秦國爭奪天下的地區(qū),也不是在齊、楚、燕、趙,而是在韓、魏的區(qū)域。對秦國來說,韓、魏的存在就好比人有心腹之患。韓、魏兩國阻塞著秦國的往來要沖,掩護(hù)著殽山以東的各諸侯國,所以天下最重要的地區(qū),沒有比得上韓、魏兩國了。
(三)、
【正文】: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韓
【范雎( jū居)==魏人。入秦后秦昭王任他為相,他提出遠(yuǎn)交近攻的策略,建議昭王先取韓國,并逐步吞并其他五國?!?/span>,商鞅用于秦而收魏
【商鞅==衛(wèi)國人,姓公孫,名鞅。入秦后孝公任他為相十年,因變法征戰(zhàn)有功,封為商君。曾建議孝公伐魏。】。昭王未得韓、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齊之剛、壽
【昭王==即昭襄王,惠文王之子。攻齊之剛、壽==秦相華陽君魏冉曾建議昭王越韓、魏而攻齊國的剛、壽。剛==在今山東兗州附近。壽==在今山東東平縣西?!?/b>,而范雎以為憂,然則秦之所忌者可見矣!秦之用兵于燕、趙,秦之危事也。越韓過魏,而攻人之國都,燕、趙拒之于前,而韓、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趙,未嘗有韓、魏之憂,則韓、魏之附秦故也。夫韓、魏,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間,此豈知天下之勢耶?委區(qū)區(qū)之韓、魏
【委==放棄。】,以當(dāng)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
【折==折服、屈服?!?/b>?韓、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東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禍。
【譯文】:從前范雎在秦國受到重用時,就建議收撫韓國;商鞅在秦國受到重用時,又建議收撫魏國。秦昭王沒有得到韓、魏的歸順,就出兵攻打齊國的剛、壽地區(qū),范雎把這看作是值得擔(dān)憂的事情。那末秦國所顧忌的是什么,就可以看得清楚了。秦國對燕、趙兩國用兵,對它說來是危險的事。因為越過韓國、穿過魏國去進(jìn)攻另一國的國都,前面將遇到燕、趙的抵抗,而韓、魏又會乘機(jī)從背后打來,這是危險的用兵之道。然而秦國進(jìn)攻燕國、趙國時,不曾擔(dān)心韓、魏會從后面襲擊,這是因為韓、魏都已歸附了秦國的緣故。韓國、魏國是各諸侯國的屏障,卻讓秦國軍隊能夠往來其間,這難道是明瞭天下的形勢嗎?放棄小小的韓、魏,讓它們?nèi)サ謸跞缋撬苹⒌那貒?,它們怎能不屈服并投入秦國的懷抱呢?韓、魏兩國既已屈服而歸附了秦國,然后秦國的軍隊就能夠無所阻擋地向東方各諸侯國用兵,從而使各國遍受它的禍害了。
(四)、
【正文】:夫韓、魏不能獨當(dāng)秦,而天下之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韓親魏以擯秦,秦人不敢逾韓、魏以窺齊、楚、燕、趙之國,而齊、楚、燕、趙之國因得以自完于其間矣。以四方無事之國,佐當(dāng)寇之韓、魏,使韓、魏無東顧之憂,而為天下出身以當(dāng)秦兵;以二國委秦
【委==對付?!?/b>,而四國休息于內(nèi)以陰助其急。若此可以應(yīng)夫無窮,彼秦者將何為哉?不知出此而乃貪疆埸尺寸之利
【疆埸(yì易)==疆界?!?/span>,背盟敗約,以自相屠滅,秦兵未出,而天下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國,可不悲哉!
【譯文】:韓國和魏國不能獨自抵擋秦國,然而天下的諸侯卻又要憑借韓、魏來掩護(hù)自己不受西方的侵略,因此,不如加強和韓、魏的團(tuán)結(jié),從而抵制秦國。秦國軍隊不敢越過韓、魏來覬覦齊、楚、燕、趙四國,那末,齊、楚、燕、趙四國就能憑借這種形勢使自己得以保全了。由四個沒有戰(zhàn)爭的國家,來支持面對強敵的韓、魏,使韓、魏沒有東顧之憂,而為天下的諸侯挺身而出,抵御秦兵。由韓、魏兩國對付秦國,而另外四國在后方休養(yǎng)生息,并且暗中幫助解決韓、魏的急難。象這樣就可以用來應(yīng)付一切,那個秦國還能做什么呢?不知道出此策略,卻貪圖邊界上的微小利益,背棄、破壞盟約,以至于自相殘殺。秦國的大軍尚未出動,而天下的諸侯已經(jīng)把自己搞得困頓不堪了。致使秦人得以鉆他們的空子,攻取他們的國家,能不令人悲痛嗎?
——選自《四部叢刊》本《欒城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