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鎮(zhèn)宣德瓷器館 蟋蟀罐
略懂鑒藏的人都知道,古玩的殘損件與完整品相比,價格差上百倍甚至萬倍。近日,記者卻在上海世華藝術館揭幕的“皇帝的瓷器——景德鎮(zhèn)珠山出土‘明三代’官窯瓷器特展”中發(fā)現(xiàn):陳設于玻璃展臺中的152件(套)展品無一例外由破碎瓷片拼合而成,某些展品的碎瓷多達近百塊。據(jù)悉,其中傳世孤品、絕品逾四成。
1982年,景德鎮(zhèn)陶瓷考古研究所所長劉新園在景德鎮(zhèn)珠山某工地偶然發(fā)現(xiàn)一個不同于其它陶瓷碎片的堆積地層,經(jīng)過搶救性發(fā)掘,這一明代官窯遺址重見天日。耗費數(shù)十年“復活”這些器物,有著商業(yè)價值以外怎樣的考量?
鉤沉官窯制度
“這些碎瓷即為明朝督窯官將一些稍有瑕疵或過剩御用瓷器砸碎銷毀后的殘損件?!贝笥⒉┪镳^亞洲部主任、明清瓷器研究專家康蕊君指出。
她向記者解釋,明代是一個御用瓷器銷毀制度甚為嚴苛的朝代,官窯燒制的100件相同瓷器中,只有4件能夠成為貢品,剩下的貢余品、試驗品、廢品等必須全部銷毀并就地掩埋,寧可不惜成本、精益求精,也不允許御用瓷器流入民間。其實,不少碎瓷并無明顯瑕疵,其胎骨、器型、圖案、燒制溫度等工藝都真實地體現(xiàn)了當時制瓷業(yè)的最高成就。
“打撈”鑒藏盲點
據(jù)悉,由于歷代戰(zhàn)亂和天災及日常損耗,流傳至今的“明三代”官窯瓷器極為有限,遠不能刻畫明代官窯瓷器真實的整體面貌。而珠山官窯掩埋的品種頗為齊全,此次特展中不少傳世孤品、絕品意外“打撈”起某些鑒藏盲點。以往鑒賞家認為“永宣”(永樂年間瓷器和宣德年間瓷器)不分。劉新園卻認為:“從珠山出土的遺物來看,永宣瓷器不僅可以而且非常容易區(qū)分?!彼钢蛔鹩罉纺觊g的青花釉里紅云龍紋梅瓶告訴記者:“永宣兩代梅瓶在形體上就有所不同,永樂梅瓶肩部豐滿,頸部線形較剛硬;而宣德梅瓶則為溜肩,頸部線形內(nèi)彎外撇?!?div style="height:15px;">
宣德年間是否有五彩也曾困擾中國陶瓷史。據(jù)劉新園介紹,同樣陳設于展廳的一款宣德年間鴛鴦蓮池紋盤證實了宣德五彩的存在。記者看見盤內(nèi)鴛鴦以青花勾,再以紅、紫、黃三色畫羽毛,色彩豐富而濃艷。
成為野史佐證
“這件是皇帝賞賜給西藏高僧的壺;這件是皇帝賞賜給后妃的酒壇;這件是放香料的,用以熏皇帝的龍袍;這件體現(xiàn)了皇帝的審美趣味曾受朝鮮文化影響……”記者一面觀展,一面聽幾位古陶瓷專家如數(shù)家珍地介紹著。
記者饒有興致地發(fā)現(xiàn),宣德的蟋蟀罐此次總共展出18個,罐上圖案囊括龍、鳳、蘆雁、海獸、蒼鷹、鴛鴦、鷺鷥、松竹梅、牡丹等,花色品種蔚為大觀。據(jù)世華藝術館館長趙月汀透露:“單這蟋蟀罐就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專題。明代宣德皇帝愛好蟋蟀的記載大都出自晚明時期的野史筆記,無實物可考;如今從這么多蟋蟀罐中不難窺見宣德皇帝獨嗜斗蟋蟀的癖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