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病因病理
下面咱們講暑溫的病因病理。暑溫病的病因就是暑邪,暑邪嘛,有夾濕不夾濕之分。因為夏季氣候炎熱,人體腠理開泄,所以暑溫雖然是新感溫病,初起就見里熱。這個里熱啊不是單指陽明,葉天士在《臨證指南》里面提出來,“夏暑發(fā)自陽明”,那只是一個舉例而言,它可以發(fā)于肺,手太陰肺,可以發(fā)于足陽明胃,甚至于可以發(fā)于手厥陰心包,范圍很廣,有的病人初起就昏迷,大家別限于陽明??偠灾?,暑熱很盛,夏季人體的腠理又開泄,由于汗出較多,正氣又不足,所以暑邪很容易深入,這就是它的病機。既病之后,熱邪入里,可以出現(xiàn)氣分證;也可以由氣分向營分發(fā)展,熱灼營陰;甚至于痰熱蒙蔽心包,還可以深入血分,導(dǎo)致出血;還可以深入下焦,損傷肝腎,出現(xiàn)動風(fēng)或者是血分虛證,這個傳變哪,還是溫?zé)醾???倸w,它的發(fā)展趨勢,就是暑熱邪氣盛,陰液傷,在這個基礎(chǔ)上可以出現(xiàn)熱傷營陰;可以出現(xiàn)動血;可以出現(xiàn)動風(fēng);也可以出現(xiàn)下焦肝腎陰虛。這是一種情況。
如果說暑熱夾濕,出現(xiàn)暑濕病,它除了有高熱的表現(xiàn)之外,還可以出現(xiàn)胸脘痞悶,身重,舌苔膩,這些表現(xiàn)。但是在暑溫病里面,它就是夾濕,也是以熱邪為主,所以叫暑熱夾濕,它很容易化燥,最后還是變成溫?zé)岵 ?/span>
后期由于邪氣損傷正氣很重,或者是在病變的過程中熱邪灼液成痰,痰不能去,它往往留有后遺癥;或者是余熱不退;或者是留下終生的后遺癥,癡呆、失語、耳鳴、耳聾,病變之后啊聾了,不會說話了,或者有的是老是有動風(fēng),或者是肢體廢了。這個病相當(dāng)于西醫(yī)的什么???最典型的乙型腦炎,流行性乙型腦炎。夏天流行性乙型腦炎流行的時候,你去觀察病人,有的(病人)表現(xiàn)就是一派的暑熱,有的就夾濕,同樣是一個乙腦,從中醫(yī)的角度來看,表現(xiàn)兩種形式。還有,鉤端螺旋體病,因為夏天哪,人很容易下水,這鉤端螺旋體是在水里,它叫疫水,自然疫源性的疾病。鉤端螺旋體通過皮膚進入人體,可以導(dǎo)致危重病變,最典型的就是出血,因為它也是發(fā)生在夏天哪,所以它屬于暑溫的范圍。就是說西醫(yī)所說的流行性乙型腦炎和鉤端螺旋體病,這是比較常見的啊,可以用中醫(yī)暑溫的辨證論治方法進行辨治。
2.診斷要點
診斷和鑒別診斷要點。
第一點。暑溫的發(fā)生,不管是暑熱還是暑濕,統(tǒng)稱都是暑溫,它有明顯的季節(jié)性,發(fā)生于在夏暑當(dāng)令之時,它必發(fā)生于夏季,其它季節(jié)都不能叫暑溫,比較準(zhǔn)確地說,是在夏至到立秋,或者延長到處暑之間,這段時間。夏至到立秋,或者到處暑。
第二個要點,起病急。初起一般沒有衛(wèi)分證,它發(fā)病就以高熱,汗多,口渴,脈洪大有力,肺胃熱灼的見證為主,實際上,說是“夏暑發(fā)自陽明”,發(fā)自陽明它也影響到肺呀,肺有熱可以傳到胃,胃有熱也可以傳到肺,這種病人初起都有肺胃熱熾,高熱、汗出、口渴、脈洪大的表現(xiàn)。
第三個特點。病變過程中變化快,因為它熱很盛,發(fā)展快,可以有化火、生痰、生風(fēng),這些病理變化,而且容易耗傷津氣,出現(xiàn)津氣欲脫,痰熱內(nèi)閉,肝風(fēng)內(nèi)動,動血出血這些表現(xiàn)。動風(fēng)、動血、痰熱蒙蔽心包,這一系列的表現(xiàn)。
再一個特點。在檢查的過程中,如果出現(xiàn)脘痞、身重、舌苔膩、惡寒無汗等癥狀,你要考慮這是里邊有暑濕、有暑熱,外邊又感受了寒邪,初起呀如果有這類的表現(xiàn),那是里有暑熱外有寒。
3辨證論治
(圖形演示開始7:38)
第3個方面是辨證論治。暑溫病初起它的特點是氣分高熱,肺胃熱熾,治療用辛寒清氣法。
逐步地發(fā)展,在高熱的同時,由于大汗出耗氣傷津,可以出現(xiàn)津氣兩傷,到這個階段,用甘寒的藥生津兼益氣,益氣生津。初起因為它是實證,所以呢以辛寒清氣為主要手段。發(fā)展到津氣兩傷了,那你就不能再用辛寒了,在清熱的同時要生津益氣,用甘寒。
再發(fā)展到后期往往是邪去,邪氣已經(jīng)去了,但是呢津和氣沒有恢復(fù)。到這個階段以酸為主,兼用苦和甘。以酸為主,……。干什么呢?泄、斂。用酸苦泄熱,酸甘斂陰。到后期呀邪氣已經(jīng)去了,但是津液沒復(fù),用酸苦的藥,或者酸甘的藥來泄熱斂津。
一般是氣分發(fā)展,就這么幾個情況。在氣分發(fā)展的話,三個階段這么治療。
如果說它由氣分又入營,那就不一樣了,入營它可以灼傷營陰,那你就要清營養(yǎng)陰,或者叫涼營養(yǎng)陰。
如果說入營還有痰熱蒙蔽心包,既有營陰傷又有痰熱蒙蔽,那么既要清營養(yǎng)陰,還要豁痰開竅。如果說再進一步導(dǎo)致內(nèi)閉外脫,這個(內(nèi)閉)要開,這個(外脫)要固。開是指開竅,固是指固脫。營分證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單純的熱傷營陰,一種是氣分有痰熱,營分有陰傷。這個大家都不生疏了。
如果說入血,它可以導(dǎo)致動血,它可以導(dǎo)致動血,那么就涼血散血。如果說由血熱而導(dǎo)致動風(fēng),那就要涼肝熄風(fēng)。
一般是這么幾種情況。
那如果說,它耗血而導(dǎo)致真陰虛,你就要補陰。
無非就是這么幾種情況。
到后來,留下的后遺癥,暑溫往往有后遺癥。后遺癥一般來說表現(xiàn)為痰阻經(jīng)絡(luò),耳聾啊、失語呀、肢體偏廢啊,或者是抽啊,老是動風(fēng)不止啊,一般來說是痰阻經(jīng)絡(luò),所以要搜剔經(jīng)絡(luò)。后遺癥:活血,化痰,通絡(luò)。
總的來說,就這么個原則。
有這么一句話,治暑“首用辛涼,繼用甘寒,再用酸泄酸斂,不必用下”。這句話是誰說的?說是張鳳逵,(號:張鶴騰),他在明朝天啟年間寫了一個《傷暑全書》,兩萬多字,這是最早出現(xiàn)的治暑的專書,后人哪就引他的這句話。治暑“首用辛涼”,就是指初起用辛寒清氣,辛涼是指白虎湯,重劑。辛涼重劑白虎湯嘛,也叫辛寒?!袄^用甘寒”,第二步,暑傷津氣,用甘寒養(yǎng)陰、生津、清熱。最后暑邪已去,津氣大傷,用酸味的藥配合甘、苦,“酸泄酸斂”,酸苦泄熱,酸甘養(yǎng)陰。因為暑邪它一般很小出現(xiàn)腑實證,所以不必用下。
這句話是不是張鳳逵說的呢?不是,都說是張鳳逵說的?!秱钊珪匪皇沁@么說的,張鳳逵在《傷暑全書》里面怎么說的?“暑證不分表里,一味清內(nèi),得寒涼而解,酸苦而收,不必用下”,這是他的原話?!笆钭C不分表里,一味清內(nèi)”,就是說治暑病不需要解表,你就一味地清內(nèi),清里。暑邪用寒涼就能解,“酸苦而收”。它不是傷津嗎?用酸苦的藥來泄熱斂津,收斂津液,不必用下法,這是他的原話。他說的沒有這么清楚(“治暑首用辛涼,繼用甘寒,再用酸泄酸斂,不必用下”。)這么大的層次,“首用辛涼”,“繼用甘寒”,最后“再用”就是最終,“酸泄酸斂”。這句話呀,是經(jīng)過了葉天士的加工,葉天士在哪兒說的呢?——《幼科要略》,《幼科要略》后來經(jīng)過王孟英的整理,他不是把它收入《溫?zé)峤?jīng)緯》了嗎?他給它改了個名,叫做葉香巖《三時伏氣外感篇》,這段話是葉天士在《三時伏氣外感篇》說的,他怎么說的呢?“張鳳逵云:暑病首用辛涼,繼用甘寒,再用酸泄酸斂,不必用下,可謂要言不煩”,他后來加了一句話。就是這句話呀,是葉天士對張鳳逵《傷暑全書》有所發(fā)揮,經(jīng)過他加工啦,不是張鳳逵的原話了。后世傳來傳去的呢,就成了張鳳逵的話了,實際上張鳳逵沒有說這么明確,他就是說暑病不分表里,一味清內(nèi),得寒涼而解,寒涼用什么藥?他也沒說,就是寒涼,也沒有提出來辛寒。葉天士這么一加工啊,那要比他那個明確得多,三個步驟:先辛寒、甘寒、最后酸寒。講得很好。
所以有時我們引證別人的東西,一定要注上是從哪兒引的,張鳳逵說:這就不對,這句話絕對不是張鳳逵說的,是葉天士說的,是葉天士引張鳳逵的話這么說的。所以有時候我們看書引證古代的文獻,你說“經(jīng)云”,《內(nèi)經(jīng)》云:“怎么,怎么著……”,查看《內(nèi)經(jīng)》根本就沒有這句話。比如說吳鞠通在《溫病條辨》里面,導(dǎo)赤承氣湯的脈象,他寫了一個“左尺牢堅”。導(dǎo)赤承氣湯的脈象,它不是小便涓滴不暢,大便不通嗎?他說脈象是“左尺牢堅”,而且他對這段話有一段注解,他說俗謂“左寸者非”,他說不對,為什么呢?小腸脈應(yīng)該在左尺,“細(xì)考《內(nèi)經(jīng)》自知”,那就是意思呢這段話是從《內(nèi)經(jīng)》來的,實際上《內(nèi)經(jīng)》根本沒有這句話,所以后世就說吳鞠通偽造經(jīng)文?!秲?nèi)經(jīng)》是沒有這句話,沒有說小腸脈反映在左尺,可是他提出“左尺牢堅”, “牢”啊是沉弦脈呀。革是浮弦,牢是沉弦,沉弦而又硬,就是沉弦有力的意思,這個“堅”就是有力。左尺的脈象沉弦有力,這個符合不符合臨床呢?它符合臨床。他(吳鞠通)硬要從小腸上去解釋,所以后世就說他這個說得不對,葉霖給他批了一大段,為什么不對、為什么不對。左尺候哪兒?左尺候腎,腎與膀胱相表里,這種病變是膀胱里面的水熱互結(jié),它是下焦的病變,反映在左尺是對的,腎與膀胱相表里,他(吳鞠通)非得用小腸去解釋,把小腸(脈)擱在左尺來(解釋),可不是嗎?古人沒有這么說過。他(吳鞠通)又說是小腸熱盛,火腑不通,又得說這個脈在左尺。把小腸脈擱在左尺。沒有必要,實際上就是下焦膀胱水熱互結(jié),因為水液不通,有熱,所以左尺脈反映沉弦有力,膀胱是在左尺啊,這個沒錯啊。
再比如,劉河間,主火派的代表,寒涼派的代表,因為他以火熱立論,所以呢他主張用寒涼清熱。就有人提出來這么一句話,這句話挺有名的,說劉河間主張“六氣皆從火化”,這句話大家都知道吧?劉河間從來沒有說過這句話,“六氣皆從火化”,不是劉河間說的,他是這么個學(xué)術(shù)觀點,但是他沒說過這句話,誰說的啊?葉天士說的,是葉天士歸納了、總結(jié)了劉河間的學(xué)術(shù)思想提出來,他(劉河間)是主張“六氣皆從火化”,也不是劉河間說的。
所以有時候咱們看引文哪,你在原書上找不著,是經(jīng)過別人把這句話加了工的。所以引文哪,今后咱們寫文章一定要準(zhǔn)確,我這句話是從哪兒引的,從原書引的就是從原書引的,不是從原書引的,是別人引過來的,我就加上。你比如這個(“治暑首用辛涼,繼用甘寒,再用酸泄酸斂,不必用下”。),就加上“葉天士轉(zhuǎn)引張鳳逵的話”。要注明出處。
咱們看書也是啊,看那段話是誰說的?也想知道啊。
你寫文章給別人看,在這方面治學(xué)一定要嚴(yán)謹(jǐn),是哪兒出的就哪兒出的。后世傳來傳去,這(“治暑首用辛涼,繼用甘寒,再用酸泄酸斂,不必用下”。)就成了張鳳逵的話了,不是張鳳逵的話。這(六氣皆從火化)也不是劉河間的話。
而且是哪一本書你一定要寫全稱,比如說《內(nèi)經(jīng)》,你寫個《內(nèi)經(jīng)》,行?!秱摗罚銓憘€《傷寒》,把“論”字丟了就不行了,當(dāng)然咱們習(xí)慣上說《傷寒論》,大家都知道,后世注解《傷寒論》的書很多呀,你光寫“傷寒”兩個字就不行了。
還有的同志這么寫“《經(jīng)》云:”,把這(經(jīng))加個引號(書名號),這行嗎?什么經(jīng)?。亢孟窳?xí)慣上說,一說就是《內(nèi)經(jīng)》。我們有位同學(xué),我們在上學(xué)的時候,考《內(nèi)經(jīng)》,那個時候是開卷考試,一考考三天,你隨便翻書,但是那題目難,出得很大,寫了一篇論文,實際上(考試)就是同學(xué)們寫論文,我們同學(xué)寫論文就引了一段話,《經(jīng)云》:底下寫“……”,這段話把老師給考住了,老師不知道這段話是什么,后來就告訴我說,“你把這同學(xué)給我叫來,我問問他,我學(xué)習(xí)學(xué)習(xí)這段話是哪兒的?”我也在場,我聽到了。老師說:“你這段話是從哪引的?是哪個經(jīng)?。俊?他(同學(xué))說:“《牛馬經(jīng)》”。這個不嚴(yán)謹(jǐn),你要說經(jīng)云就是《內(nèi)經(jīng)》云,你要引《甲乙經(jīng)》就是《甲乙經(jīng)》,你要寫明確,古人有時候?qū)懡?jīng)云,“怎么、怎么著……”,那可以,現(xiàn)在我們治學(xué)一定要嚴(yán)謹(jǐn),就是把話說清楚。
暑病氣分證初起用辛寒,傷津氣用甘寒,最終用酸泄酸斂,這么個大的原則,應(yīng)該說這個法則是葉天士確立的,這是治暑病的一個大綱大法,很有臨床指導(dǎo)意義。
那么如果暑又夾濕,那就是不能完全用清法了,對濕來說要化、要燥、要利。化濕、燥濕、利濕,那就根據(jù)不同的情況,根據(jù)濕邪的輕重,和它所在的部位,采取不同的方法,統(tǒng)稱都叫祛濕法,清暑祛濕,或者叫滌暑祛濕,治暑病啊習(xí)慣上用這個字(滌暑),清涼滌暑,滌暑就是祛暑,也就是清暑,清滌暑邪的意思。
① 氣分溫?zé)?/span>
(1)肺胃熱熾
下面咱們就分別介紹暑溫的各種證候辨治。第一大類,咱們這么分啊,因為暑溫病的氣分證,它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氣分的溫?zé)?;一類是氣分的濕熱。它表現(xiàn)形式不同,所以(暑溫)氣分證可以分兩類,氣分溫?zé)?,氣分濕熱。到營分、血分沒有這個問題,因為濕熱不入營、血,它入營、血已經(jīng)化燥了,就沒這個問題了。在氣分階段有溫?zé)岷蜐駸嶂?,氣分溫?zé)峋褪侨~天士所說的“夏暑發(fā)自陽明”那種類型,實際上按照吳鞠通的學(xué)術(shù)觀點,它不單純是胃熱,陽明胃熱可以影響到太陰肺,這種病,這個證候是肺胃熱熾。
臨床表現(xiàn):身大熱,口大渴,大汗出,脈洪大,心煩,頭痛,頭暈,面紅氣粗,甚至于喘,口渴,齒燥,牙齒干燥,或者有背微惡寒,舌苔黃燥,這一系列的表現(xiàn)。先有四大癥,還有其它的兼癥。
(病因病機),高熱是因為暑熱邪氣入里,正氣奮起抗?fàn)?,所以體溫急劇升高。由于高熱蒸發(fā)了津液,就出大汗。熱擾心神就煩,但是病人并不昏迷,就是煩躁,他不譫語,不昏迷,因為它在氣分。暑熱上沖,熱邪很盛啊,熱性上行啊,就導(dǎo)致氣血上壅,它鼓動著氣血向頭部,導(dǎo)致頭部的氣血不通,突然地大量的氣血往上涌,壅塞不通,不通則痛,頭痛眩暈。氣血壅滯在面部,就面赤。熱邪迫肺,就氣粗,喘,甚至于鼻翼搧動。高熱大汗就傷津口渴。這個齒燥是不是色如枯骨?不是,是光燥如石,就像石頭似的,很干,但是呢,它有光澤,是胃熱津傷,而不是真陰耗損。有的病人持續(xù)高燒了三、四天之后,出現(xiàn)背部怕涼,背部微惡風(fēng)寒,這個不能看作是表證,因為它不是病變的初起,是在病變的過程中出現(xiàn)的,而且不是全身惡寒,而是背部發(fā)涼,這是暑傷氣的表現(xiàn),暑熱傷氣,因為背部中間是督脈,兩旁是足太陽膀胱經(jīng),它是陽氣聚積的地方,同時呢陽氣也容易損傷(注:1.陽氣容易從這兒損傷;2.陽氣的損傷容易從這兒表現(xiàn)出來),從這兒表現(xiàn)出來。脈洪數(shù),氣血涌盛,沖擊力很強,所以脈搏帶鉤,或者是按起來洪數(shù),重按豁然而空,芤,脈里面空了,脈管很粗,但是呢中間是空的,一按像按蔥管一樣,蔥管很粗,一按就癟了,上面的皮跟下面的皮給貼上了,什么原因?是由于高熱大汗傷氣、傷津,大量地出汗,津液不足了。脈管本來是滿的,現(xiàn)在里面的液體不足了,空了一半。為什么它不細(xì)?這個脈管還沒有收縮。血里面有什么?血除了由津液組成之外,還有沒有其它成分?有。除了其它成分之外,還有沒有氣?氣在血里面推動血液運行,又約束血液,氣帥血行,氣還又能攝血,是因為它在血里面啊。血液大量地流失,液體少了,它就不能載氣,氣就浮越,(圖形演示31:06),陰不斂陽的表現(xiàn)。血不能載氣,它(血)少了,氣就浮出來了,是這個氣支撐著脈管,所以它不芤(收縮),但是因為它不是有形的呀,它不是液體啊,所以一按就癟了,這個芤脈在病變的過程中,不會持續(xù)很長時間,一般是在大汗、大吐、大瀉,就是短時間內(nèi)大量地丟失體液,包括大出血。大汗、大出血、急劇的吐瀉,血中的津液損傷得很厲害,血容量不足的情況下,短時間內(nèi)出現(xiàn)的,是液體不足了,氣浮越,支撐著脈管。這個氣支撐它不會很長啊,逐漸地脈管就收縮了,就成了細(xì)脈了。所以為什么芤脈之后就是脈微細(xì)欲絕呢?芤脈再進一步地發(fā)展就是微細(xì)欲絕,因為它里面沒有液體了,氣最后也跑光了,最后就是微細(xì)欲絕。這個脈洪大而芤,意味著津氣兩傷。
這是暑溫病初起兩步,第一步高熱大汗;第二步,背微惡寒,和脈洪大而芤。所以初起用辛涼重劑白虎湯,清氣分熱。第二步,白虎加人參湯,白虎湯加人參。
(2)暑傷津氣
白虎加人參湯或清暑益氣湯證
第二個類型,暑傷津氣。暑熱邪氣耗氣傷津,它的臨床表現(xiàn):身熱息高,息高就是呼吸急促。心煩,尿黃,溺黃就是尿黃??诳?,自汗,肢倦神疲,舌紅少苔,舌質(zhì)紅舌苔少。脈象虛而無力,就是細(xì)弱,虛是不足脈的總稱嘛,無力脈的總稱嘛,所以它是細(xì)弱脈。身熱是因為暑熱盛,正氣還有抗邪能力,津氣雖然損傷了,但是它還沒有到不能抵抗的程度,所以還是高熱。因為高熱迫肺,肺氣上逆,所以它就息高,氣喘。熱擾心神就心煩。熱傷津液就口渴、尿黃,津液損傷了,小便當(dāng)然就少,小便里面的水少了,它濃縮了,當(dāng)然就黃。因為高熱傷津,所以它口渴,口渴欲飲。暑熱傷氣,功能低下,四肢倦怠,神情疲乏,萎靡不振。尿黃、口渴標(biāo)志著津傷,肢倦神疲、萎靡不振標(biāo)志著氣傷,功能低下了,津液不足了,兩方面,因為陰不足,所以舌紅少苔。因為氣陰都不足,所以它脈又細(xì)又弱,但是沒有到脈微欲絕的程度啊,就是細(xì)弱。
治療,清熱滌暑,清熱就是滌暑,滌暑也是清熱,這是同義復(fù)合詞,益氣生津,清暑熱,益津氣。代表方劑,清暑益氣湯,前面咱們提過,清暑益氣湯有兩個,最早出現(xiàn)的是李東垣的清暑益氣湯,王孟英提出來,東垣的清暑益氣湯“有清暑之名,無清暑之實”,為什么?它用的都是燥藥,這個地方熱這么重,津氣兩傷這么嚴(yán)重,用他那個方劑不行,燥烈發(fā)散,不好用,沒有清暑之實。王孟英又自己提出來這些藥,他說我就用這些、這些藥,他這個原書(方劑)是在《溫?zé)峤?jīng)緯》里面,沒有寫劑量,就是這些藥,后人就根據(jù)臨床常用量,給它把劑量補進去了,而且給它取個名,叫“王氏清暑益氣湯”,原來那個呢,就加了“東垣”倆字,叫“東垣清暑益氣湯”,是兩個方劑。
王孟英的清暑益氣湯,它的組成:西洋參、石斛、麥冬、黃連、竹葉,他是叫荷桿,荷桿就是荷梗。知母、甘草、粳米、西瓜翠衣,就是這些藥。這些藥物可以分成兩大類:一類是清暑熱;一類是益津氣。清暑熱的藥:黃連、竹葉、荷梗、西瓜翠衣。黃連清氣分熱,苦寒清氣。竹葉苦寒,清而兼透,既能清又能透,還能導(dǎo)熱下行,從小便里面導(dǎo)熱。荷梗是荷花的梗啊,它既能夠行氣,它又有芳香味,它能醒脾胃,也能清熱。西瓜翠衣清暑熱。知母,這個藥它是兩方面的作用,它既能清熱又能滋陰,知母清熱的力量也很強。可以說是五個,黃連、知母、竹葉、荷梗、西瓜翠衣。
同學(xué)們注意,黃連不要多用,知母量大點沒關(guān)系,因為它能滋陰,它清熱而不傷津,在苦寒藥里面它特殊。黃連苦而燥,量不能大,最多不要超過二錢,就是在6克以內(nèi)。這是一類,清滌暑熱,它是在清中又有透,清透暑熱。
另一類藥是補益津氣:西洋參,西洋的人參和亞洲的人參不一樣,西洋參原產(chǎn)美國、加拿大,人參產(chǎn)在中國和高麗,長白山。人參是甘溫,補氣,大補元氣。西洋參呢,它是甘寒,補氣陰,從補氣固脫的角度來講,它不如人參,所以固脫不用西洋參,但是它是甘寒,既能補氣又能補陰,它有雙向性,兩方面作用都有,補氣而不傷陰,補陰而又不礙氣,它有這么個特點,所以在這兒用西洋參,不能用人參。用西洋參補益氣陰。石斛甘寒,麥冬甘寒,粳米甘寒,知母苦寒,它們都有滋陰作用,同時又都是寒藥,都是涼性啊,所以也兼能清熱。
這整個方劑補氣陰,清透暑熱,而且補氣陰的藥都用的是寒性的,所以效果很好,夏天暑熱耗氣傷津,用這個方劑。這里面有一個問題,王氏的清暑益氣湯和(白虎加人參湯),這兩個方劑都能清熱,都能補氣陰,對吧?區(qū)別在哪?怎么區(qū)別?王孟英的清暑益氣湯是清透暑熱和補益津氣的藥物同時用,既能清熱又能補津,又能益氣。白虎加人參湯也是一樣啊,既能夠清暑熱,又能夠益氣陰哪。那么它倆的區(qū)別在哪兒?可以說,清暑熱和益氣陰,是它們倆的共同作用,(圖形演示42:26),兩個都有這個作用,但是不同在哪兒?白虎加人參湯偏于清熱,因為它石膏、知母是白虎湯加一味人參,它清熱的力量強。清暑益氣湯,看見了嗎?西洋參、石斛、麥冬,益氣陰的力量強,清熱呢?黃連、荷梗、竹葉、西瓜翠衣,這些藥,能頂?shù)蒙鲜鄦幔康植簧鲜嗟淖饔?,所以它(清暑益氣湯)偏于益氣陰而兼清暑熱。這兩個方劑臨床使用,如果熱重就用白虎加人參湯,如果說虛重,就用王孟英的清暑益氣湯,這么區(qū)別。
暑傷津氣繼續(xù)發(fā)展,是向虛轉(zhuǎn)化?還是向?qū)嵽D(zhuǎn)化?暑傷津氣,它津氣兩傷,你看他這方劑就知道了,氣陰兩傷得很重了,再發(fā)展就是向虛,發(fā)展到什么程度呢?津氣欲脫。
(3)津氣欲脫
津氣欲脫,脫沒脫?它沒脫,欲脫沒脫,欲脫就是還沒脫,但是要脫。
它的表現(xiàn):身熱驟降,不是體溫退了,是突然地降下來了,不是正常的退,它這個不正常,體溫突然就降下來,伴隨著汗出不止,喘喝欲脫。喘喝欲脫是什么意思呢?這個喝不是指喝水,是指喘的過程中那個聲音,喝、喝、喝,那種聲音,不是喝水。喘喝欲脫。這是什么喘?這是虛喘,肺氣虛,喝、喝、喝,氣不夠用,氣短而喘,脈洪大而芤,或者是散大,或者是微細(xì)欲絕,摸不著了,散了,或者是雖然洪大,但是一按是癟的,都可能,看程度的輕重,程度輕就是洪大而芤,程度重就是微細(xì)欲絕,再重就散。那么就意味著津、氣都要脫離人體了,那么這時候要補氣生津固脫。補氣生津,斂陰固脫,用生脈散,人參大補元氣,把氣收斂住。麥冬生津,五味子收斂,合起來呢補氣生津,斂汗固脫,用生脈散,(圖形演示46:05),是這(肺胃熱熾)發(fā)展到這(津氣欲脫)?還是這(暑傷津氣)發(fā)展到這(津氣欲脫)?都可以,白虎湯證,白虎加人參湯證,清暑益氣湯證,都可以向這(津氣欲脫)發(fā)展。
再發(fā)展就是冷汗淋漓,四肢厥逆,生脈散就不行了,要加四逆湯,生脈散合四逆湯,但是啊,病情很危急,這里邊什么麥冬、五味子啊、干姜、甘草,它搗亂,都去掉,一邊取一個君藥,人參合附子,就是參附湯,人參補氣固脫,附子回陽救逆,還可以再加兩個藥,在參、附的基礎(chǔ)上加龍骨、牡蠣,都用生的啊,生龍骨、生牡蠣,有什么作用?龍骨和牡蠣,龍骨甘平,牡蠣咸寒,龍骨是化石,牡蠣是蚌殼,都很質(zhì)地沉重,能夠重鎮(zhèn)潛陽,汗出不止,陽氣要外脫呀,它不潛藏在體內(nèi)了,用它的重鎮(zhèn)作用使陽氣下潛,潛陽,同時它們又都有固攝作用,固攝止汗,龍骨、牡蠣都是固攝藥,固攝止汗,潛陽,這就叫參附龍牡湯。
這個(身熱驟降,津氣欲脫)是暑熱病氣分證由實向虛發(fā)展的過程,初起肺胃熱熾,實證。那么再發(fā)展呢,背微惡寒,脈洪大而芤,白虎加人參湯,就是實中夾虛證。再發(fā)展津氣不足了,虛象明顯了,但是熱勢還高,以虛為主,熱邪仍盛,體溫還很高,王氏清暑益氣湯。不管哪個類型,發(fā)展到這(津氣欲脫),脫用生脈散,亡陽(用)參附龍牡湯。
這堂課咱們主要講了暑溫(的)概念、特點、病因病機、總的辨證論治法則和暑熱病的氣分證。
下課!
,
、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