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色国产,午夜在线视频,新黄色网址,九九色综合,天天做夜夜做久久做狠狠,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2021a,久久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64講 外感溫熱篇 第三條

溫熱邪氣和風邪、濕邪相搏的證候與病機及濕熱病與傷寒的區(qū)別

不爾,風挾溫熱而燥生,清竅必干,謂水主之氣,不能上榮,兩陽相劫也。濕與溫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竅為之壅塞,濁邪害清也。其病有類傷寒,其驗之之法,傷寒多有變證;溫熱雖久,在一經(jīng)不移。以此為辨。

  同學們,剛才咱們講了外感溫熱篇的第二條,下面講第三條。

第二條里面講到,“在表初用辛涼輕劑”,這是大法,如果夾風,加“薄荷、牛蒡之屬”,“透風于熱外”,叫“辛涼散風”;如果夾濕,用“蘆根、滑石之流”,“滲濕于熱下”,叫“甘淡驅(qū)濕”,目的是不允許風、濕和熱邪相合,把它們分開,不讓它們互相搏結(jié),讓熱邪勢單力孤,就容易祛除。

1.溫熱邪氣和風邪、濕邪相搏的證候與病機

那下面學生問哪:老師,如果我就光清熱,不散風,行不行?不袪濕,行不行?如果不這么做會有什么后果?下邊葉天士就接著講:“不爾,”則“風夾溫熱而燥生”。下面就開始講。所以這一條講的是什么呢?濕熱邪氣和風邪、濕邪互相搏結(jié),就出現(xiàn)什么表現(xiàn)?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些表現(xiàn)?最后又把濕熱病和傷寒加以區(qū)別。前邊不都是溫熱病和傷寒的區(qū)別嗎?下邊就把濕熱(?。┖蛡矃^(qū)別一下,這一條不長,但是也是講了兩個問題。首先他是講溫熱邪氣和風邪、濕邪相搏出現(xiàn)什么表現(xiàn)?

“不爾,風夾溫熱而燥生,清竅必干,謂水主之氣不能上榮,兩陽相劫也。”

先講頭一句,溫熱和濕和風相合出現(xiàn)什么表現(xiàn),“風夾溫熱而燥生”,化燥?!扒甯[必干,謂水主之氣不能上榮,兩陽相劫也”?!帮L夾溫熱而燥生,清竅必干,謂水主之氣不能上榮,兩陽相劫也”。這段話講得非常概括,從臨床表現(xiàn)上來說“清竅必干”,就這么四個字,沒有具體交代。清竅指的是哪呢?指的是上部啊,頭部諸竅?!氨馗伞?,哪些地方可以出現(xiàn)干?口干、鼻干、唇干、舌干、咽干,這些部位不都在頭上嗎?出現(xiàn)頭部各個官竅的干燥的表現(xiàn)。為什么會出現(xiàn)“清竅必干”?它是因為“風夾溫熱而燥生”。風為陽邪,溫熱也是陽邪,所以它們就傷津化燥,化燥的原因是因為傷津。他底下講,病機是“水主之氣不能上榮”,什么叫水主之氣?這句話怎么來的?我是這么想啊,這句話呀是從《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王冰注來的,他用了個“水主之氣”。王冰怎么說的呢?“壯水之主,以制陽光,益火之源,以消陰翳”,這句話很有名啊,咱們經(jīng)常引用。但這句話有毛病,“壯水之主”、“益火之源”,火有源嗎?水才有源哪,這源字是這么寫啊,(源)。所以我覺得應(yīng)該是,“壯水之源,以制陽光,益火之主,以消陰翳”。他把這兩個字給弄顛倒了,不過他這么寫下來就流傳了啊,大家都熟悉了,就都這么叫了。這“水主之氣”,不就是“壯水之主”嘛,我覺得這句話是從這來的,根據(jù)王冰這句話來的。

什么叫“水主之氣”?應(yīng)該說是啊,主持人體濡潤作用的津液。津液的作用它是濡潤人體各個部位,內(nèi)而臟腑,外而皮毛,上而孔竅,各個部位都需要得到津液的滋潤。它為什么來了個 “氣”?什么叫“水主之氣”?到底是水還是氣?——是水。那為什么加個“氣”字呢?水液在人體能夠產(chǎn)生濡潤作用,它之所以能夠敷布,通過氣化作用,水沒有氣不能運行。所以水要對人體能夠產(chǎn)生濡潤作用,必須通過氣化作用,這么解釋。通過氣化作用運行于周身,主持人體濡潤作用的津液。由于津液損傷了,氣化功能就發(fā)生障礙了,你再氣不虛,你化什么啊?沒有津液了,津液不足了,所以它化不上去。水液不能上行,就不能榮潤頭部的官竅,“不能上榮”就是不能滋養(yǎng)。不能滋養(yǎng)上部的官竅,所以就出現(xiàn)了一系列干燥的現(xiàn)象,口、鼻、唇、咽、舌,各個部位都干,人想喝水。病機,四個字,“兩陽相劫也”。這話說得多好,高度概括。兩陽,風和熱兩個陽邪互相搏結(jié),陽邪都傷津液?!敖佟?,耗傷的意思。風和熱這兩種陽邪互相搏結(jié),耗傷津液,導致清竅必干。我告訴你讓你辛涼散風,在辛涼清劑基礎(chǔ)上加上散風的藥,你要不散風,風和熱要結(jié)合起來,就是這個后果,(清竅必干,口、鼻、唇、咽、舌皆干,人想渴水。),這是在表啊,還是指在表,那入里就不是這種情況了。指在表可以出現(xiàn)清竅干。

下面就講濕和熱搏結(jié)。濕與溫合是什么后果?濕邪和溫熱邪氣如果沒有分離開,它們合在一塊了,就“蒸郁而蒙蔽于上”,濕熱郁蒸啊,熱蒸濕動,熱邪鼓動濕邪就向上,蒙蔽于上,還是清竅,還指的是上?!皾嵝昂η逡病保@個 “清”還是指的是清竅,上部的清竅。有什么表現(xiàn)?它和風夾熱一樣嗎?熱與風合是“清竅必干”,出現(xiàn)干燥的表現(xiàn)。熱與濕合是壅塞的表現(xiàn)。為什么呢?濕為陰邪,它是有形的邪氣。熱邪蒸動了濕邪向上去,就蒙蔽清竅。有什么表現(xiàn)呢?(頭重如裹,昏瞀眩暈,耳聾,鼻塞)。輕則鼻子堵,頭脹。鼻子不是清竅嗎?堵。濕為有形的邪氣呀,它堵塞了氣機,氣機不通暢,鼻塞不通。耳朵聾,少陽啊,少陽三焦水道不利,氣機不暢,氣血不能上榮,氣血上榮的通路被濕邪堵塞,耳朵聾了,鼻子堵了。頭重如裹,頭發(fā)脹,像箍著一樣,緊束感。因為濕邪是有形的,它重濁,所以頭發(fā)沉,像裹上一樣?;桀ρ?,頭昏腦脹,不清醒,糊里糊涂,記筆記呀也記錯了,聽課呢也犯困,講課呢也發(fā)糊涂了,說錯話。眩暈,頭暈?zāi)垦?,晃晃悠悠。病機,四個字“濁邪害清”,概括得多好。

濕濁蒙蔽了清竅,損害了清竅,講了兩種情況:一種是溫邪夾風,一種是溫邪夾濕。不管是夾風、夾濕,它都損害的是清竅,都向上去,為什么?第一,它是表證,沒有入里,這兒講的還是表證;第二,風、熱都是陽邪,當然是上行,濕熱怎么也上行?因為熱蒸濕動,熱邪蒸動了濕上行。所以它們表現(xiàn)的都是頭部的癥狀。

2.濕熱病與傷寒的區(qū)別

下面,第二段。這不是把熱邪夾風、夾濕都交待完了嗎,這溫病本身交待完了,下面又和傷寒加以鑒別,(“其病有類傷寒,其驗之之法,傷寒多有變證,溫熱雖久,在一經(jīng)不移”),這段話是這么說的,“其病有類傷寒”,說這種病啊它和傷寒相類似。“其驗之之法”,怎么去檢驗?怎么去區(qū)別?“傷寒多有變證,溫熱雖久,在一經(jīng)不移”。這句話就不好解釋了,什么病有類傷寒?是溫熱病和傷寒相似?還是濕熱病和傷寒相似?為什么?這其實是提出這個問題。“其病有類傷寒”,指的是哪?它接著那句話來的啊,剛才那句話是什么呀?“濁邪害清也”?!皾衽c溫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竅為之壅塞,濁邪害清也”。(其病有類傷寒)它是接著那句話來的。那么是誰有類傷寒?應(yīng)該說是濕熱有類傷寒。可是呢這篇文章就是這么寫的,就是明明白白地寫了個“溫”字,所以后世的醫(yī)家就按這個“溫”去解釋,解釋得通嗎?解釋不通。溫熱它怎么會有類傷寒呢?從第一句話“溫邪上受”開始到現(xiàn)在,葉天士都講溫熱和傷寒怎么不同,怎么怎么不同。那么大區(qū)別,怎么又出了個溫熱有類傷寒?這怎么解釋?因為這篇文章是筆記,記筆記寫錯字不是常事嗎,常事啊,這個字這么寫(濕),這個濕啊,這么寫(濕)。這個溫呢,這么寫(溫),按說這兩個字不至于混,但是這個(濕)繁體字太難寫了,尤其拿毛筆字寫,毛筆寫很不方便,所以寫點簡化字,不奇怪,這個字(濕)簡體早就有,那繁體嘛是這么寫(濕),寫簡單了嘛就這么寫(濕)。這個字(濕)要是寫連了,不就是個“溫”嘛。所以我們校稿時也常出現(xiàn)這個問題啊,你寫篇文章,溫熱、濕熱、溫熱、濕熱,弄到最后就“溫”字和“濕”字分不清了,把 “濕”也寫成“溫”了,這(溫、濕)兩字太相似了,稍微一連筆就連上了。我估計可能是當時顧景文記筆記,這個字(濕)寫的是簡體字,毛筆一畫圈,連上了,弄不清楚。傳下來之后呢?傳到華岫云那也是這個(溫)字,傳到唐大烈那也是用這個(溫)字,這兩個版本還都是這個字,所以后世的醫(yī)家呢就都按照“溫”去注解了。如果這兩種早期的版本有所不同,一個是“溫”,一個是“濕”,也不至于出這個毛病。這是我們看古書,校對古籍常有這事啊,為什么要看最早的版本?版本越早越可靠,因為后期的版本往往都是互相傳抄中,抄本嘛,是拿手抄。拿手抄寫錯字是常事。再一個就是刻板印刷??贪宓臅r候錯字也在所難免,就現(xiàn)在咱們看報紙啊,哪篇報紙上沒有錯字?按要求說出版物不允許有錯字,可是事實上做不到。所以古書呢,尤其(是)傳抄或者是木板雕刻,很容易出錯字?,F(xiàn)在我們校古書,就拿最早的版本,或者是拿幾個版本來回校,什么原因呢?它有些地方不一樣,把那些錯字校出來。但是能不能把它改了?不能改。古書上是怎么寫的,你就照原樣寫出來,你認為這個字不對,你可以加注解、旁注,根據(jù)道理說應(yīng)該是哪個字,或者說另一個版本是怎么寫的,大家看現(xiàn)在新出版的古書,翻刻了好多啊,好幾百種,都經(jīng)過校對,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這個功夫做得最好,人衛(wèi)出版社要求幾個版本對校,以一個版本為主校本,其它的版本為旁校本。校的時候,這個本是怎么寫的,那個本是怎么寫的,都在下面加小注注上。如果說只有這一本,沒有旁校本怎么辦?就這一個本,你認為這個地方讀不通,點校的人可以在旁邊加注解,從道理上說,這個字應(yīng)該是什么?錯了,它怎么錯的。你可以分析,但是不能給人家改。為什么?你認為這個字不通,別人或許還認為通呢。我們現(xiàn)在不理解,再過去二百年,我們后代可能就能讀懂。所以不能給人家改。你認為不對就給人家改了,或許你改錯了呢。所以這個版本啊,因為“華本”和“唐本”都是這么寫的,所以章虛谷就按照這個注,王孟英比他聰明。王孟英就不注,這句話回避了,不說。周學海也注。這句話啊大家可以看看講義第119頁,咱們講義呀選了章虛谷和周學海兩個人的注解。119頁葉天士《溫熱論》選注,中間啊,選注,那個黑括弧里邊,章虛谷的話。章虛谷他這么注的,他先注前頭:“胃中水谷,由陽氣化生津液,故陽虛而寒者,無津液上升,(停飲)于胃,遏其陽氣,亦無津液上升,而皆燥渴,仲景已備論之?!边@就是說《傷寒論》里面也有燥渴的病,它是因為陽氣不足,不能蒸化津液,或者是由于陽氣不足,停痰停飲,痰飲阻滯氣機,不能蒸化津液,這個張仲景講了,葉天士在這“此言風熱兩陽邪,劫其津液而成燥渴,其因各有不同,則治法迥異也?!本褪钦f因為它和傷寒不同,所以和傷寒的治法就不一樣?!爸溜L雨霧露濕邪受于上焦,與溫邪蒸郁而上蒙清竅”。說外感濕邪,濕與溫合,蒸郁而蒙蔽于上?!叭缰倬八疲侯^中寒濕,頭痛、鼻塞,納藥鼻中一條,雖與溫邪蒙蔽相同,又有寒熱不同也,其寒濕下受于足經(jīng),仲景多用姜、附、術(shù)、苓。夾風而在表者,用麻、桂、防己,良以寒濕皆陰邪,而風從寒化亦為陰,故治之皆用辛溫之法?!本褪侵倬鞍≈魏疂袷怯眯翜氐姆?。這個地方開始就講了,它是外感濕熱邪氣,他怎么解釋這個“溫”字?“濕與溫合”啊,他是按這個(“溫熱雖久”)來解釋的……,章虛谷說“傷寒先受于足經(jīng),足經(jīng)脈長而多傳變,溫邪先受于手經(jīng),手經(jīng)脈短,故少傳變,是溫病傷寒之不同,皆有可辨也”。葉天士不是說嘛,“(溫熱雖)久,在一經(jīng)不移”,后頭還有一句“以此為辨”。章虛谷就說了,怎么辨呢?傷寒是足太陽膀胱經(jīng)受病,足太陽膀胱經(jīng)縱貫全身,行于背部,縱貫全身,從頭走足。長,就是循行路線長。因為它路線長,走的道多,所以中間的岔道就多,它的變化就多。溫病是手太陰肺經(jīng)的病變,手太陰肺經(jīng)在上半身,它短,因為路短,岔道就少,所以變化少。這是解釋“溫熱雖久,在一經(jīng)不移”,而“傷寒多有變證”。這句話通嗎?

大家看下面周學海(解釋)。周學海說呀,這句話“溫熱雖久,在一經(jīng)不移,以此為辨”,他說“此義世皆以手足經(jīng)釋之,非也”。不對?!皞嘤胁粋髦?jīng)者,但傳經(jīng)者多,溫病傳經(jīng)者少,所以然者,寒邪為斂,其入以漸,進一境即轉(zhuǎn)一象,故變證多。溫邪為開,重門洞辟,初變即常兼二三經(jīng),再傳而六經(jīng)已畢,故變證少也”。周學海這是什么意思呢?說啊像章虛谷他們這些人所說的,以手經(jīng)、足經(jīng)來解釋,經(jīng)長傳變就多,經(jīng)短傳變就少,這個說法不對,他怎么認為呢?傷寒也有不傳經(jīng)的,有,但是呢傳經(jīng)的多,溫病傳經(jīng)的少。他先肯定了傷寒傳經(jīng)多,溫病傳經(jīng)少,為什么?“寒邪為斂,其入以漸”,因為寒主收引,它入里很慢。正因為它慢,所以它走一步就有一個變化。溫邪不主收斂,它主開泄,“重門洞辟”就是說溫邪進入人體的時候整個道路都是通暢的,剛一開始發(fā)病就可以兼二、三經(jīng),手太陰肺兼手厥陰心包、手少陰心,二、三經(jīng)同病啊,衛(wèi)氣同病或者衛(wèi)營同病,都可以,“再傳而六經(jīng)已畢”,因為它開始就是兩、三經(jīng)的病,一傳,六經(jīng)就都傳完了,所以它變證少。

就是說這兩位注家,都是注的葉天士的《溫熱論》,章虛谷認為是經(jīng)的長、短決定了傳變的多、少。周學海認為是收引、不收引,收引和開泄的區(qū)別,(決定了)傳變的多、少。對不對?都不對,說得都是頭頭是道,作的是空頭文章,一點道理都沒有。為什么?這個字就應(yīng)該不是“溫”,它是“濕”,學生記筆記記錯了,你拿那個錯字去解釋,能解釋得通嗎?解釋不通就得在那編啊,想法把它給說圓了啊。你怎么說也說不圓,它不是那個字啊。所以這個呀各個注家應(yīng)該說啊,他的對待古籍的態(tài)度是嚴肅的,你不管“華本”也好,“唐本”也好,因為都是“溫”字,他不能隨便改動,對這個態(tài)度是嚴肅的。但是對這個解釋是不嚴肅的,想當然,那是作文章。

你說它不是“溫”是“濕”,有什么根據(jù)?下面講講我的看法,有三條原因:

第一條,這句話接的是誰?——“其病有類傷寒”接的是哪句話?“濕與溫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竅為之壅塞,濁邪害清也,其病有類傷寒”,它接的是濕和熱吧,接的是濕熱病吧,緊接著上頭那句話來的,那兒講的是濕熱,這會是溫熱嗎?這是一個原因。

再一個,葉天士在前面講什么?上一條講的是什么?“蓋傷寒之邪留戀在表”,“溫邪則熱變最速”,前邊剛講完“溫邪則熱變最速”,這兒又來一個,“(溫熱雖)久,在一經(jīng)不移”。葉天士至于糊涂到那種程度嗎?用后面的話否定自己前邊的話?我覺得不至于,“(溫邪則)熱變最速”又“(溫熱雖)久,在一經(jīng)不移”,這兩句話本來就矛盾哪,前邊剛說完,后邊就矛盾,不可能,這是第二個根據(jù)。

第三個根據(jù),根據(jù)臨床表現(xiàn)上來說,溫病分為溫熱和濕熱兩大類。溫熱病的傳變多,濕熱病的傳變少,這是臨床事實。所以咱們考證啊,這個字(溫)是寫錯了,但是咱們不必去改原文,你解釋,你理解,從這理解就對了。

這個地方提出這么一個問題。他提出來傷寒和溫病的鑒別,(圖形演示26:55),前邊是和溫熱病的鑒別,在這一條里邊涉及到濕了,夾濕怎么樣,“濁邪害清”。所以呢不僅有溫熱病的鑒別,還有濕熱病的鑒別。根據(jù)(傷寒、溫?。┻@兩大類外感病的臨床表現(xiàn)來看,(溫病)這一大類本身又是兩類(溫熱、溫熱)。

傷寒留戀在表,它表證時間長,然后化熱入里。入里之后,變化相對就多了。表證雖然時間長,但是入里之后因為它變成里熱證了,它變化就多了,可以出現(xiàn)里熱證;(27:58)也可以再發(fā)展出現(xiàn)里虛寒證,三陰病嘛;還可以出現(xiàn)寒熱錯雜證,上熱下寒,表熱里寒,表寒里熱等等,它的變化是不少,就是說啊,它雖然在表證的時候留戀的時間長,化熱入里之后變化就多了。

溫熱病傳變最速,按周學海的說法,正因為它傳變最快,迅雷不及掩耳,馬上就傳完了,所以變化少。這個解釋不通。溫病作為溫熱類來講,熱邪入里之后是速,速是肯定速,變化多不多?它的變化比傷寒要多得多,它可以順傳出現(xiàn)里實熱,氣分證;也可以逆?zhèn)?,逆?zhèn)餍陌挥挚梢匀霠I、入血。入營、入血既可以導致動血,又可以耗血,還可以動風,還可以神昏。都是變化。溫熱病的變化最多。溫熱病的變化類型比傷寒要多得多。為什么?因為它熱邪入里之后,它既可以傷陰又可以耗氣。傷陰耗氣之后,它就深入發(fā)展,它還可以導致虛脫、亡陽。變化很多。不是不變,還不是一般地變,它發(fā)展以后比傷寒的變化要多得多。

而濕熱病,因為濕邪粘滯,阻滯氣機,所以它始終以脾胃為中心,阻滯氣機,導致水道不利。氣機越阻滯,水道越不利,濕邪越?jīng)]有出路。濕邪越?jīng)]有出路就越阻滯氣機。由于這個惡性循環(huán),就導致了它的病程長。濕熱病的病程最長。在這個過程中,因為它始終以脾胃為中心,濕熱裹結(jié),濕不去熱不能清,熱不去濕就越粘。所以膠結(jié)難解,遷延不愈,病程長,纏綿難愈。真正說變化少的是(濕熱?。┧?。說“久,在一經(jīng)不移”,在哪一經(jīng)啊?久在一經(jīng)不移的是濕熱病,以足太陰脾為中心,它在脾不移。你不管在上焦、在中焦、在下焦,雖然它重點部位不同,但是始終離不開脾胃。所以主真正說久在一經(jīng)不移的,應(yīng)該說是濕熱病,它在足太陰脾經(jīng),時間長。但是不等于濕熱病就一點變化都沒有,濕熱病在發(fā)展過程中有沒有變化?有啊,它可以出現(xiàn)濕重于熱,開始是這樣。逐漸發(fā)展,濕熱并重。再發(fā)展,熱重于濕。

這是(濕熱?。┰诎l(fā)展過程中,濕和熱兩種邪氣它可以變化,這是一種變化啊,邪氣本身它們的比重在發(fā)生變化。由于邪氣的比重發(fā)生變化,它也可以發(fā)生從化,比如說濕重的,陽氣再不足,或者是過多地使用寒涼藥,它就向(從陰化寒)這邊發(fā)展了,可以從陰化寒,轉(zhuǎn)化成寒濕??;如果說逐漸向燥熱(方向)發(fā)展,從陽化熱,也可以轉(zhuǎn)化成溫熱病。不僅轉(zhuǎn)化成溫熱病,它甚至可以入血,入血分動血,出現(xiàn)腸道的大量出血。

從陰化寒、從陽化熱,這是兩種變化。

再有,既不從陰化寒,也不從陽化熱,由上焦、傳中焦、傳下焦。上焦?jié)駸?/span>中焦?jié)駸?/span>下焦?jié)駸?,是不是變化?也是變化?/span>

所以濕熱病啊,當然,由于濕邪粘膩,困阻中焦脾胃,阻滯氣機,水道不利,它變化相對來說是少,慢,發(fā)展得慢,也可能自始至終有的就不變,但是不變的很少,一般它都得起碼有個濕重于熱向熱重于濕的轉(zhuǎn)化的過程吧,濕和熱的比重得有變化,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那總體來說呢,相對而言它變化比別的(傷寒、溫熱)少而已。

因為這三類外感病咱們都講過了,所以咱們現(xiàn)在可以歸納一下,(圖形演示35:05),它們比較,傷寒因為寒主收引,所以它發(fā)展相對來說慢,看跟誰比啊,相對來說慢。變化相對較少,和誰相對呢?——和溫熱病相對。

因為溫熱病它是熱邪開泄腠理,主開泄,而且它傷津,所以它發(fā)展快,這和傷寒比,那肯定是快,直接入里,不用化熱入里。而且正因為它發(fā)展快,在這個過程中變化太多,神昏、出血、虛風、實風,都可以呀,傷寒里面有嗎?沒有啊。所以(溫病)它變化也多。

濕熱病和(傷寒、溫熱)這兩個(?。﹣肀容^,那就不是相對了,它發(fā)展是最慢,不管是和傷寒比還是和溫熱比,它肯定發(fā)展最慢。不管是和傷寒比還是和溫熱比,它的變化肯定比它們少。這么看起來久在一經(jīng)不移的是濕熱病,而不是溫熱病。這段話啊是不是可以這么理解?大家考證古代的文獻,這個字不能改的前提下,咱們自己去怎么理解?你改這字不行,沒有人限制你去理解,結(jié)合著臨床應(yīng)該這樣考慮。這段話啊如果看各家的注解,越看越糊涂。所以古人也說呀,“盡信書則不如無書”,你怎么才能夠?qū)λ钊肜斫??沒有別的辦法,多實踐,多讀書,書讀多了,參考各家的意見,那說法不一樣。再一個,這些個理論,葉天士講的東西,都來自于臨床實踐,實踐多了,你自己就看明白了。如果一點臨床實踐沒有,誰說得對誰說得不對,你不可能分清楚。

這一條啊主要講了兩個問題。接著上條,首先講你不透風于熱外,不滲濕于熱下,后果就是熱與風合、熱與濕合。和風合的結(jié)果就是兩陽相劫,出現(xiàn)清竅必干,它損傷津液,津液不能上榮。和濕合的結(jié)果,那就是清竅壅塞,濁邪害清。接著這條底下就講了,既然濕熱病是這樣,因為濕濁重濁粘膩,濁邪害清,那么它和傷寒又有什么區(qū)別?傷寒嘛多有變證。怎么檢驗?zāi)??傷寒在發(fā)展過程中變證多,濕熱病的變證比它少,那當然哪,除了這個之外,初起能不能鑒別呀?葉天士這兒之所以提出這個問題來,傷寒和濕熱鑒別,傷寒頭身疼痛,惡寒發(fā)熱。濕熱病,頭身重痛,惡寒發(fā)熱,身熱不揚,葉天士之所以在這特別地提出來傷寒和濕熱鑒別一下的原因,因為它們兩個初起有相似之處,還真不大好鑒別,容易搞錯,所以他后邊提出來“其驗之之法,傷寒多有變證,溫(濕)熱雖久,在一經(jīng)不移”,就是說在初起呀這兩個病啊,有相似之處。濕熱和溫熱不一樣,溫熱初起是惡寒輕發(fā)熱重,那和傷寒好鑒別,舌邊尖紅,脈象浮數(shù)。濕熱不是,濕熱的表現(xiàn)和傷寒一樣,惡寒重發(fā)熱輕,身熱不揚。傷寒可以或已發(fā)熱或未發(fā)熱,必惡寒。(濕熱?。┧彩牵_始惡寒特別突出,熱象不顯。為什么呢?傷寒不用說了。濕熱病濕邪雖然不主收引,但是它粘膩,它把毛孔都給堵上了,陽氣也照樣宣發(fā)不出來,所以它惡寒重,這點有類傷寒。所以葉天士說啊“其病有類傷寒”哪,是這一點(傷寒:惡寒發(fā)熱;濕熱?。簮汉l(fā)熱)。

再一個,從全身癥狀來說,傷寒有頭身疼痛;濕熱病也有頭身疼痛。(都有)頭痛、身痛,但是區(qū)別在哪兒?傷害沒有重的感覺,這一點你別忽略,濕熱邪氣重濁粘膩,感受它之后渾身發(fā)沉。傷寒再痛,沒有沉重感,傷寒是干痛。這個(濕熱病)是以重為主而兼痛。這是區(qū)別。葉天士之所以提出來,“其病有類傷寒”,關(guān)鍵是在這(惡寒發(fā)熱),這一點很難鑒別。你要進一步來看。從舌和脈來看,也不是不能鑒別。傷寒的舌什么樣?苔薄白,舌質(zhì)沒變化,舌苔薄白也沒變化,淡紅舌,薄白苔,正常的,因為邪在表,不侵犯里。脈象浮而緊,有牽繩轉(zhuǎn)索的感覺。濕熱病不一樣了,濕熱病的舌苔白膩,即使是初起它薄,不厚,但是它膩,這是和傷寒不一樣。脈濡緩,它不僅不緊,沒有緊的感覺,而且是軟。這點也是區(qū)別,從舌脈啊加以區(qū)別。從全身癥狀(鑒別):傷寒突出的是痛,濕熱突出的是重,就(惡寒發(fā)熱)這一點難區(qū)別,葉天士講“其病有類傷寒”,就指都是惡寒重?!膀炛ā焙芏?,(頭身疼痛,頭身重痛;惡寒發(fā)熱;舌象、脈象)這些個都可以檢驗它們不一樣,你仔細分析的話。葉天士講的從發(fā)展趨勢上看,傷寒變證多,一旦化熱入里,里熱證變化很多。到濕熱病呢,它老是困阻脾胃,發(fā)展非常緩慢。這是給你從發(fā)展趨勢這個角度上來加以區(qū)別,實際上(頭身疼痛,頭身重痛;惡寒發(fā)熱;舌象、脈象)這些地方并不是沒有區(qū)別,都有區(qū)別,就看你怎么掌握了。

關(guān)于這一條,第三條,講了兩個問題,就給大家介紹完了。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張壽頤評注葉天士醫(yī)案二則
[每日學傷寒】6太陽病,發(fā)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C6
《傷寒指掌》 > 卷一 類傷寒辨
傷寒,瘟疬與雜病的辯別
溫病正宗(總一)
溫熱經(jīng)緯(卷一卷二)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