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句子一點通----szhyu11
領會詩意,理解詩句的豐富內(nèi)涵和意蘊,首先要了解詩歌語言的特征,即要懂得“詩家語”,懂得詩歌語言的特殊性,這是詩詞鑒賞的基礎。中國的詩詞,絕大多都是“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司馬光:《迂叟詩話》)。這個“思”字是大有學問的。
詩歌當然是語言的藝術,詩歌藝術分析的依據(jù)首先就是語言。嚴羽說“詩有別材”,其實,詩也有“別語”。詩歌語言與其他文學樣式的語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煉性、跳躍性。中國詩歌多半是短小的抒情詩,一首詩里面的詞語數(shù)量并不多,蘊含的意象卻非常豐富。既要借助非常儉省的語言外殼來表達豐富的思想感情,還要符合音韻的需要。詩歌必須對語言做出變形才行。實際上,也很少有人用平常說話的語言來做詩。只有了解了詩歌的語言特點,才能準確理解詩句,從而領略到詩詞的意境,從中獲得藝術享受,產(chǎn)生樂趣。
第一、要準確把握詞義
中國古典詩詞中,詞義變化很大,那些在后來已經(jīng)消失的意義會對我們在今天理解詩句造成障礙,而且很多詞的意義又常常不止一項,往往一詞多解。例如,“玄黃”一詞。一般是天地的代稱,有的卻指絲帛,有的又作疾病解,需要將這兩個字的上下文聯(lián)系起來,才能界定它的含義。這種變化在詩詞中尤其顯著。杜甫《望岳》詩中的句子:“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其中“昏曉”二字,有的注本以本義解之,曰“割昏曉,昏曉不同”?;蛘?#8220;此句言山南山北,在同一時間判若晨昏”。其實昏曉在這句詩中都是用其引申義,昏言其暗,曉言其明,意為泰山高大雄偉,山北一側不見陽光顯得昏暗,山南一側陽光直射非常明亮。同時,“昏”字之昏暗、無光的意義,推演至政治、思想領域,就會引申出惑亂、昏聵等意義,如杜甫《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中“五十年間似反掌,風塵澒動昏王室”,以及《因許八奉寄江寧旻上人》中“聞君話我為官在,頭白昏昏只醉眠”就是用此義。
又如長安原是西漢、唐的京城,可是在舊體詩中常把長安泛指京城,不論在哪個朝代。這還容易理解,有些詩把京城稱“日邊”、“日下”,就難懂了。又如酒,李白詩中叫“中圣”,杜甫詩中叫“竹葉”,李賀詩中叫“琥珀”。尤其是李賀,寫詩好用代詞,不直說物名,如劍日玉龍,天日蒼圓,秋花曰冷紅,春草曰寒綠。這種情況在其他詩人那里也是常見的,如皇甫冉《歸渡洛水》“澧浦饒芳草,滄浪有釣舟”,以“澧浦”、“滄浪”泛指岸邊和水。
對詩詞中字義、詞義的確認,需要我們在閱讀時根據(jù)語境認真會意,并進行確認。
一個詞語沒有進入文本而獨立存在時,可能是多義的,進入文本之后,由于語境的限制,就只能表現(xiàn)出眾多意義中的一項,也就是說,它在具體語境中是單義的。例如“立”,有“站立”、“樹立”、“設立”、“立刻”等義項,當進入具體作品時,它的意義又是確定的,單一的。例如杜甫《北征》中“猛虎立我前”、《絕句漫興九首之五》中“杖藜徐步立芳洲”,其中“立”為“站立”意;《石筍行》中“立石為表今仍存”、《石犀行》中“刻石立作三犀牛”,其中“立”為“樹立”意;《奉和嚴中丞西城晚眺十韻》中“詩清立意新”、《西閣二首》中“功名不早立”,“立”為“設立”、“建立”意;而《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中“立登要路津”中“立”則為“立刻”意。確定一個詞在詩句中的意義,要根據(jù)上下文的語境來選擇與確認。要使全句符合情理事理,同時也符合詩句在語法上的組合和語義上的搭配。
第二、要注意詩詞中的省略
在詩或詞的一句之中只有區(qū)區(qū)幾個字,而且要舒展相當豐富的想象,就不得不力求簡潔。凡是可以省去的字。盡量省去。
最常見的省略是姓名,如杜甫《詠懷古跡五首》(其五):
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三分割據(jù)紆籌策,萬古云宵一羽毛。
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運移漢祚終難復。志決身殲軍務勞。
詩的第一句中的“諸葛”是諸葛亮的簡稱:第五句中的“伊呂”是輔佐商湯王的伊尹與輔佐周武王的呂尚的簡稱;第六句中的“蕭曹”是西漢初丞相蕭何與曹參的簡稱。在詩詞中往往把春秋時齊國的政治家、知心朋友管仲和鮑叔牙簡稱為管鮑,把漢朝的史學家班固和司馬遷簡稱為班馬,文學家揚雄和司馬相如簡稱為揚馬,在愛情故事中又把司馬相如和卓文君簡稱為司馬文君。
詩句中常常省略介詞、連詞、動詞、副詞等。例如:
王維《山居秋暝》“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這兩句按常規(guī)語法應是“明月照于松間,清泉流于石上”。這里省略了個“于”字,并且把動詞的“照”、“流”,和“松間”、“石上”換了個位置。在詩詞中,常把“于、則、而、有”等字省略了。這種省略比較容易理解,某些省略了動詞、謂語的句子就比較費琢磨。如杜甫《喜觀即到》“江閣嫌津柳,風帆數(shù)驛亭”,這兩句的意思是“江閣久憑,嫌津柳之礙目;風帆漸近,數(shù)驛亭以慰心”。詞的省略更是常見。例如李清照的《如夢令》: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現(xiàn)將詞中省略的詞語用括號括起,表達如下:
昨夜雨疏風驟。(女主人)濃睡不消殘酒。(早晨女主人)試問卷簾人(今天景色如何),(侍女)卻道“海棠依舊”。(女主人糾正說:)“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詩詞中不完全的句子是經(jīng)常能見到的。詩詞是最精煉的語言,幾十字中要表現(xiàn)尺幅千里的畫面,句子結構要壓縮。一般是無謂語,或謂語不全。如杜甫的《春日憶李白》中有:
清新庾開府??∫蒗U參軍。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云。
是說李白的詩清新得像庾信的詩一樣??∫莸孟聃U照的詩一樣。當時杜甫在渭北(長安)。李白在江東,杜甫見了暮云春樹,觸景生情,引發(fā)了甜蜜的回憶。意思很清楚。
關于詩句中的省略,并不僅僅是一個語法成分的缺失,也可能是某一段情感邏輯的故意斷開。李白《送友人》的頸聯(lián)“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省略了起連接作用的比喻詞,只要補上有關詞語即可形成合理想象:漂浮不定的白云仿佛你漂泊不定的心緒;落日不忍沉沒就像我對你的依戀之情。
又如杜甫的《月夜》“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云鬟濕”是一句,“玉臂寒”也是一句,但“香霧”和“清輝”則不成句子,而關系是很清楚的。杜甫惦念妻子,想象她在富縣(陜西)獨自一人觀看中秋明月,在亂離中惦念丈夫,深夜無眠,云鬟為露水所浸,已經(jīng)濕了,有似香霧;玉臂為明月的清輝所照,越來越感到寒冷了。
中國古典詩詞意象的組合,詞語與詞語之間、意象與意象之間可以直接拼合??梢允÷云疬B接作用的詞語。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陸游《書憤》中的“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黃庭堅《寄黃幾復》中的“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等。
我們要注意詩詞中的省略,用想象和聯(lián)想去填補詩人留下的空白,根據(jù)生活的邏輯、經(jīng)驗的積累、自身的修養(yǎng)去補充完善。
第三、要了解詩句中的倒錯
古典詩詞受句式、字數(shù)、格律等要求的制約,有時不得不把詞的位置變動。突破常規(guī)句法,這就需要我們在閱讀時要分析顛倒的語序,把握詩人的真實意圖與情感側重點。
關于語序的倒錯,其中“主語后置”如崔顥《黃鶴樓》詩:“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意即“晴川漢陽樹歷歷,鸚鵡洲芳草萋萋”。“賓語前置”如辛棄疾《賀新郎》詞:“把酒長亭說??礈Y明、風流酷似,臥龍諸葛”句,意實為“看風流酷似淵明、臥龍諸葛”,作者是拿二人來比喻友人陳亮,言陳亮的文才和武略。“主、賓換位”如葉夢得《賀新郎》詞:“秋色漸將晚,霜信報黃花。”顯然是“黃花報霜信”的意思。“定語挪動”如陳羽《從軍行》詩,“橫笛聞聲不見人”即為“聞橫笛聲”修飾“聲”的定語“橫笛”挪動了。
詩句中語序的倒錯,除了格律的限定之外,在藝術效果上往往突出了某一部分詞義,給讀者強烈的沖擊,從而帶來廣闊的想象空間和無限的審美情趣,以上事例無不如此。比較典型的當屬杜甫《秋興》中“香稻啄余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一句。它向來以語序倒錯而成名。之所以要倒裝,就是為了凸現(xiàn)回憶中的印象。杜甫此時身在夔州,已經(jīng)到了晚年,這時他寫了很多總結自己一生的詩歌。早年他在長安所見到的一切,都已經(jīng)是夢中的回憶,而我們知道夢中的回憶往往是片斷的,不一定有邏輯聯(lián)系的。浮現(xiàn)在腦海中的總是印象最深的一些事物。杜甫就用倒裝句把他的這種回憶加以突出:先是香稻的印象;然后是聯(lián)想:那是鸚鵡啄剩的稻粒;又突出碧綠的梧桐;接著是合乎邏輯的說明:那是鳳凰棲息的枝頭。兩句詩的目的并不是要寫鸚鵡或鳳凰。而恰恰是要寫“香稻”和“碧梧”,詞序倒置,通過稻米的富足和桐葉的茂盛來反映盛世的氣象,這就把極盛時期的長安留給詩人的最美好的印象突現(xiàn)出來。如果改成順序描寫:“鸚鵡啄余香稻粒,鳳凰棲老碧梧枝”,就顯得很平淡。
第四、要學會正確斷句
詩詞中由于格律的要求而斷開的詩句和語法意義上的句子,并不總是一致的,對于這些句子,閱讀時需要我們能夠正確分析和斷句,辨認出詩詞中的句子是怎樣構成的,并進而理解詩句表達的意義。
有的時候是兩句或者幾句構成一個語法上的單句。例如:
吳牛喘月時,拖船一何苦。(李白《丁都護歌》)
這兩句詩其實是一個句子。“吳牛喘月時”是這個句子的時間狀語,翻譯過來就是“在(連水牛熱得晚上見到明月都誤以為是太陽而嚇得喘氣的)酷暑炎夏時節(jié)船夫拖船多么辛苦啊!”
類似的例子還有:
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蘇軾《蝶戀花》)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陸游《卜算子》)
有的時候是一個較長的完整句子,由于格律的要求被斷成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詩句。例如:“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駱賓王《詠蟬》)中,“不堪”的賓語并不是“玄鬢影”,而是“玄鬢影來對白頭吟”。“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遙知”的賓語是“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類似的例子還有: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杜甫《月夜》)
此外,讀懂古典詩詞的句子還要弄通古語、典故。用古語、典故狀物、寫景、傷時、感事、酬誼、抒情,是中國古典詩詞藝術的傳統(tǒng)和特點。讀一首詩或詞,若不把其中的古語、典故等原委弄明白,就不能理解全詩(詞)的含義,更談不上領略其意境和藝術構思。同時,還要注意比喻、借代、雙關、反語、互文等修辭格,以及象征、烘托等表現(xiàn)手法,因為這些方面和現(xiàn)代漢語大體近似,在這里就不再贅述了。
經(jīng)典例題分析
例析l: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試題。
蝶戀花 晏殊
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分析“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一句的意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題的置疑角度是鑒賞古代詩詞的藝術境界,而了解這一點必然涉及對句子的理解。
答案:碧樹因一夜西風而盡凋,足見西風勁厲肅殺。景的蕭索、人的孤獨交融在一起。不僅如此,詞人有出人意料地展現(xiàn)一片無限廣遠寥廓的境界。“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從狹小的簾幕庭院的憂傷愁悶轉向廣遠境界的騁望。所以三句盡管包含著望而不見的傷離愁緒,但感情是悲壯的,沒有纖柔頹靡的氣息;語言洗凈鉛華,純用白描。氣象闊大,境界高遠。
例析2: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試題。
更漏子 溫庭筠
玉爐香,紅蠟淚,偏照畫堂秋思。眉翠薄,鬢云殘,夜長衾枕寒。
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
“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是什么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題的置疑角度是古代詩詞的關鍵語句的理解。
答案:此句的意思是,秋夜三更冷雨,點點滴在梧桐樹上,這離情之苦又有誰可以理解呢?顯示了詩的內(nèi)涵。該句寫人之所聞,描寫景物,融情與景,情景交融。那一直滴到天明,沒有休止的綿綿秋雨,正如主人公的離情連綿不斷。
例析3: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試題。
贈柳 李商隱
章臺從掩映,郢路更參差。見說風流極,來當婀娜時。
橋回行欲斷,堤遠意相隨。忍放花如雪,青樓撲酒旗。
怎樣理解“忍放花如雪,青樓撲酒旗”所表達的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題的置疑角度是古代詩詞中句子的描寫功能以及語義內(nèi)涵。
答案:柳花怒放,像雪一樣在空中飛舞,撲動著青樓的酒旗。
知識運用與訓練九則
1.閱讀下面這首詞,然后回答問題。
江城子 歐陽炯
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無情。六代繁華,暗逐逝波聲??沼泄锰K臺上月,如西子鏡照江城。
[注]姑蘇臺:吳王夫差與寵妃西施長夜作樂之地,原址在蘇州市西南姑蘇山上。
這首詞明寫眼前實景,暗寓歷史滄桑。詞中“水無情”、“空有姑蘇臺上月,,兩甸含有深意。試結合全詩加以賞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聽蜀僧濬彈琴 李白
蜀僧抱綠綺①,西下峨眉峰。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
客心洗流水②,馀響入霜鐘③。不覺碧山暮。秋云暗幾重。
[注]①綠綺:古代名琴。②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③霜鐘:《山海經(jīng),中山經(jīng)》載,豐山有九鐘,霜降而鳴。
(1)詩的第二聯(lián)中“一揮手”和“萬壑松”分別表現(xiàn)了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結合全詩談談你對第四聯(lián)“不覺碧山暮,秋云暗幾重”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閱讀下面一首唐詩,根據(jù)提示,賞析第四句。
聽鄰家吹笙 郎士元
鳳吹聲如隔彩霞,不知墻外是誰家。重門深鎖無尋處,疑有碧桃千樹花。
這是一首頗具特色的聽笙詩。笙是一種由多根簧管組成的樂器,其形參差如鳳翼,其聲清亮如鳳鳴,故有“鳳吹”之稱。傳說仙人王子喬亦好吹笙作鳳鳴,此詩有以此相喻的意思。
第一句。寫宛如鳳鳴的笙曲似從天而降,極言其超凡絕俗。“隔彩霞”三字,不直接描摹笙聲,而說笙聲來自彩霞之上,通過想象中的奏樂環(huán)境之美,烘托出笙樂的明麗絢爛。
第二句,緊承上句,寫詩人對笙聲實際來源的懸想揣問。笙聲奇妙,引得詩人尋聲暗問。這一句不僅點了題,同時也間接地表現(xiàn)了笙樂的吸引力。
第三句,承第二句而來,但詩情產(chǎn)生了跌宕。一墻之隔,竟無法逾越,咫尺天涯,頓生“天上人間”的悵惘和更加強烈的憧憬,從而激發(fā)更為絢麗的幻想。
第四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閱讀下面一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
蝶戀花 蘇軾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墻里秋千墻外道。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綠水人家繞”中的“繞”字,有的版本寫作“曉”。你認為哪個字更恰當?為什么?請簡要賞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閱讀下面一首詩,然后回答問題。
送魏萬之京李頎
朝聞游子唱離歌①。昨夜微霜初渡河。鴻雁不堪愁里聽,云山?jīng)r是客中過。
關城②樹色催寒近。御苑③砧聲④向晚多。莫見長安行樂處,空令歲月易蹉跎。
注:①離歌:離別之歌。②關城:潼關、函谷關。③御苑:皇家的宮苑。④砧聲:搗制寒衣的聲音。
首聯(lián)、頷聯(lián)哪幾個詞表達了季節(jié)的怎樣的特征(離別的環(huán)境)?從中又表達出詩人送別的什么情緒?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閱讀下面一首詩,然后回答問題。
蘭溪棹歌戴叔倫
涼月如眉掛柳灣,越中山色鏡中看。蘭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鯉魚來上灘。
詩的筆一句寫抬頭仰望天空,第二句寫低頭觀溪水,這兩句詩勾勒出一個怎樣的境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閱讀下面一首詩,然后回答問題。
宿建德江孟浩然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說說“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這兩句詩表現(xiàn)了什么樣的景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閱讀下面一首詩,然后回答問題。
暮過山村賈島
數(shù)里聞寒水,山家少四鄰。怪禽啼曠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終夕,邊烽不過秦。蕭條桑柘外。煙火漸相親。
“邊烽不過秦”是什么意思?表現(xiàn)了作者什么思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閱讀下面一首詞,然后回答問題。
如夢令 嚴蕊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與紅紅,別是東風情味。曾記。曾記。人在武陵微醉。
這首詞用了一個著名的典故,它出自誰的什么作品?由此可知這首宋詞抒寫的是什么事物?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要點
1.“水無情”明寫落日余暉中金陵城外長江浩蕩東去的景色,暗指六朝帝王被歷史無情地淘汰,他們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復返。“空有”明寫六朝繁華已去,只剩月亮高掛,暗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轍之意。
2.(1)“一揮手”寫蜀僧彈琴的姿態(tài)(動作、技藝);“萬壑松”寫出了琴聲的音樂效果。(2)①寫出了曲終時的景色;②寫出了作者沉醉于琴聲之中的狀態(tài),側面描寫了琴聲的魅力。
3.寫詩人尋訪不得之后的想象;與首句呼應,仍然從奏樂環(huán)境著筆;通過花的繁盛爛漫,寫出樂聲的明麗、熱烈、歡快;一個“疑”字,寫出了似真似幻的感覺:以視覺意象寫聽覺感受(通感),別具一格。
4.“繞”字好,因為它切實具體地描繪出了綠水環(huán)抱人家的場景,生動形象。具有動態(tài)美。“曉”字雖虛,僅能,最明時間;“繞”字雖實,卻描繪了具體的形象。令人產(chǎn)生優(yōu)美的聯(lián)想。
5.“微霜”、“鴻雁”點出了送別時深秋時節(jié)蕭瑟的氣氛,表達出了詩人送別的悲愁難抑,黯然神傷的情緒。
6.勾勒出月色秀朗、溪水清澈的蘭溪山色,朦朧飄渺,使人如同墜入仙境。
7.原野空曠無邊,遠處的天空比近處的樹木還要低。江水清澈,俯看水中的月影,覺得明月和人更加接近。
8.表明山村沒有遭受戰(zhàn)火,表達出對和平寧靜生活的熱愛。
9.“人在武陵微醉”一句用了“武陵人”的典故,出自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由此可知這首宋詞抒寫的是桃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