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思的問題:“清明雨紛紛,行人欲斷魂。酒家何處有,遙指杏花村”,每句減2字,有損原詩意境嗎?
原詩是唐代杜牧的《清明》: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這首詩經(jīng)常被拿出來改動,有改成古體詩的,又改成詞的。傳說清朝的紀(jì)曉嵐把這首詩每句減少2個字,從七言絕句改成了一首五言絕句,到底好不好?
但凡膾炙人口的古詩詞拿來改動,一定會被人批評的。至于是不是紀(jì)曉嵐改的,老街沒有查到資料,不過紀(jì)曉嵐是一位真正懂詩的行家,我不太相信是他改的,估計又是野史編寫的故事。
是不是有損原詩意境,先可以看看減少了什么。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窘鑶枴烤萍液翁幱?,【牧童】遙指杏花村。
去掉的是:時節(jié)、路上、借問、牧童。
原詩是: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減少時節(jié)二字,變成了清明雨紛紛,從詩意上有區(qū)別嗎?應(yīng)該說沒有區(qū)別。
清明本來就是一個時節(jié),四個字和兩個字意思一樣,只不過音韻上有變化。七個字是一首標(biāo)準(zhǔn)的律句,讀起來抑揚頓挫(節(jié),是入聲,在此處頓一下),平平中仄仄平平,更有音韻之美。
截掉了中間兩個字就變成了拗句, 平平仄平平。不過并不妨礙句子的完整性,但從這一句來說,七言改為五言沒有什么損失。
原詩是:路上行人欲斷魂,減少了定語:路上,在詩意上小有區(qū)別。減少了”路上“二字,少了羈旅之感,春雨紛紛中,路上的行人尋找落腳之處,所以會有斷魂的感受。
原詩的時間、地點、人物一應(yīng)俱全,這里減掉地點這一意象,缺少的不僅是羈旅之感,也少了畫面感。
原詩是:借問酒家何處有?減少了借問二字,這種省略不可以嗎?可以的,在古詩中非常多見,例如:
松下問童子,(童子)言師采藥去,(童子回答道:師父)只在此山中, 云深(我,指童子)不知(他的去)處。
借問二字有客氣的”請問“意思,這里減少借問二字,語氣就不同了,行人彬彬有禮的形象也減了幾分色彩。讀到這里時,老街腦海里不知怎么就出現(xiàn)了孫悟空的畫面。
悟空厲聲高呼道:“你這個老兒全沒眼色!《西游記第十四回 心猿歸正 六賊無蹤》
原詩是:牧童遙指杏花村。 這首詩中原來有兩個重要的人物:行人和牧童,減少了牧童二字,這個影響大一些。
每次讀到這首詩的時候,我們腦海中的畫面是:春雨中,牧童牽著牛給疲憊卻不失禮貌的行人指向杏花村。缺少牧童二字就少了兩個意象:兒童和沒有寫出的”?!?。
聞一多在《詩的格律》中系統(tǒng)地提出:
詩的實力不獨包括音樂的美(音節(jié))、繪畫的美(詞藻),并且還有建筑的美(節(jié)的勻稱和句的均齊)。"
下面我們用聞一多的三美理論來分析一下修改過的這首詩,三美是指: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
1)音樂美
杜牧的原詩是一首標(biāo)準(zhǔn)的七言近體絕句,近體絕句是格律詩,特別講究聲韻之美。而減少了2個字以后第一句變成了古絕句:
清明雨紛紛,行人欲斷魂。酒家何處有,遙指杏花村
這首五言詩其實只有第一句不合律,后面三句還是合律的。
從聲韻上來說,至于好不好就見仁見智了,我們習(xí)慣了這首詩的七言,五言是不是真得不好呢?不好說。老街認(rèn)為五言讀起來比七言急促,沒有原來的從容不迫之美,行人顯得簡單粗魯,也有些狼狽。
2)繪畫美
前面講過了,第一句沒有什么畫面損失,只是音韻上有區(qū)別,但是第2句和第4句減少了三個意象,路、牧童和沒有寫出的牛。即使“借問”二字其實也是有畫面感的,這是一位講禮貌的詩人,而不是李逵式的粗魯之人,“借問”讓人物形象更加鮮明。
蘇軾評價王維說: "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杜牧的這首詩,從七言改為五言,意象減少,在繪畫美上影響比較大。
3)建筑美
無論五言還是七言,在建筑美上沒有區(qū)別。
綜上所言,杜牧的《晴明》改為五言有幾個缺點。
首先是路上、牧童減少,畫面上的美感損失很大,留白太多了;另外“借問”二字去掉后,冷冰冰的語氣少了溫馨之感,降低了人物形象的質(zhì)感。
牧童二字除了畫面感的損失,在情感上也少了情趣,特定的人物形象是作者有意為之。比如賀知章的這首詩:兒童相見不相識,改為“農(nóng)夫相見不相識”,味道就完全不一樣,那種天真可愛的親切就消失了。
@老街味道
第一章 您看懂了嗎?唐詩三百首29首五言絕句可以分成8種小類
1首詩2處救拗 李商隱這首五律《落花》讓我們一次看懂拗句與救拗
紅樓夢里最美的詞偷意于宋朝這個建議招安宋江的官員
唯有牡丹真國色 劉禹錫這首詩到底是寫長安牡丹還是洛陽牡丹?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