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荊芥為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荊芥的干燥莖葉及花穗。
【別名】假蘇、四棱桿蒿、香荊芥。
【處方用名】荊芥、荊芥穗、炒荊芥、荊芥炭。
【用法用量】水煎服,常用量:3~9克?;蛉胪?、散,適量。
【產地采收】主產于江蘇、浙江、江西、湖北、河北等地,其中以江蘇太倉及江西吉安所產者質量最好。以色淡黃綠、穗長而密、香氣濃、味涼者為佳【炮制研究】臨床上荊芥除了生用,還有炒制和炒炭等方法。荊芥生品辛散力較強,具有祛風解表的功效。用于感冒,頭痛,麻疹,風疹,咽喉不利,瘡瘍初起。炒制荊芥辛散作用降低,具祛風理血作用。炒炭后辛散作用極弱,具有止血功效,用于衄血,便血,崩漏等出血癥和產后血暈。
【性味歸經】辛、微溫。入肺、肝經。
【功能主治】解表祛風、透疹、炒炭止血。主治與應用:(1)外感風寒證。癥見惡寒發(fā)熱、無汗、頭身疼痛,常配羌活、防風等。(2)外感風熱證。癥見發(fā)熱惡寒、目赤咽痛。合銀花、連翹、桑葉、菊花。(3)麻疹透發(fā)不暢,常配防風、蟬蛻。(4)荊芥炭有止血作用,配其他止血藥可用于多種血癥,如便血、崩漏等。
注意事項:表虛自汗者慎用。
【現(xiàn)代研究】現(xiàn)代研究表明,荊芥中所含化學成分種類較多,主要有揮發(fā)油類、單萜類、單苷類、黃酮類、酚酸類等成分,其中以揮發(fā)油的報道為最多。油中主要成分為右旋薄荷酮、消旋薄荷酮及少量右旋檸檬烯。藥理研究:(1)解熱作用:其煎劑及浸劑均能使汗腺分泌旺盛,皮膚血循環(huán)加強,有和緩的解熱作用。(2)抗菌作用:1:1000濃度能抑制結核桿菌生長。(3)荊芥炒炭后能縮短出、凝血時間。
【妙用單方】
【方一】
荊芥穗120克
【用法】取上藥,研為細末,過篩。每次用30克裝入紗布袋內,均勻地撒布于患處,然后用手掌反復揉擦至發(fā)熱為度。若病變范圍較廣,可分片進行。
【功能主治】祛風止癢。急慢性蕁麻疹及一切皮膚瘙癢病。
【療效】據(jù)馬玉靜報道,應用本方治療蕁麻疹,輕者1~2次見效,重者2~4次奏效。
【來源】中醫(yī)雜志,1965.(12):18
【方二】
荊芥穗適量
【用法】先取大白蘿卜1個,在其中央挖一凹窩,將荊芥穗(研為細末)10克和蜂蜜、香油各15毫升放人窩內,放置火上燒約2小時。此為3歲小兒1次服用量,年齡小者酌減,每天睡前服1次。
【功能主治】疏風宣肺、止咳平喘。主治小兒支氣管哮喘。
【療效】據(jù)王天順報道,應用本方治療13例,經2~4天后痊愈11例,好轉2例。
【來源】中原醫(yī)刊,1982.(6):280
【方三】
荊芥穗適量
【用法】取上藥,炒至焦黃,研細過篩。每次用6克加童便30毫升口服。
【功能主治】疏風止血。主治產后血暈。
【療效】據(jù)馬自澤報道,應用本方治療25例,治愈18例,好轉5例,無效2例。
【來源】四川中醫(yī),1987,(6):35
【方四】
荊芥適量
【用法】將上藥放入用清潔棉布制成的長方形小袋中,加固后塞人患兒前胸6小時。用量:1周歲以內5~10克,1周歲以上酌增。
【功能主治】疏風散邪。主治小兒感冒。
【療效】據(jù)柯群智報道,應用本方治療本病有較好療效,一般用藥1次即可見效,必要時隔6小時再用1次。
【來源】浙江中醫(yī)雜志,1990.(5):225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