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問曰:余聞刺法言,有余瀉之,不足補之,何謂有余?何謂不足?岐伯對曰: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帝欲何問?帝曰:愿盡聞之。岐伯曰:神有余有不足,氣有余有不足,血有余有不足,形有余有不足,志有余有不足,凡此十者,其氣不等也。
帝曰:人有精氣津液,四肢、九竅、五藏十六部、三百六十五節(jié),乃生百病,百病之生,皆有虛實。今夫子乃言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何以生之乎?岐伯曰:皆生于五臟也。夫心藏神,肺藏氣,肝藏血,脾藏肉,腎藏志,而此成形。志意通,內(nèi)連骨髓,而成身形五藏。五藏之道,皆出于經(jīng)隧,以行血氣,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是故守經(jīng)隧焉。
帝曰:神有余不足何如?岐伯曰:神有余則笑不休,神不足則悲。血氣未并,五藏安定,邪客于形,灑淅起于毫毛,未入于經(jīng)絡也,故命曰神之微。帝曰:補瀉奈何?岐伯曰:神有余,則瀉其小絡之血,出血勿之深斥,無中其大經(jīng),神氣乃平。神不足者,視其虛絡,按而致之,刺而利之,無出其血,無泄其氣,以通其經(jīng),神氣乃平。帝曰:刺微奈何?岐伯曰:按摩勿釋,著針勿斥,移氣于不足,神氣乃得復。
帝曰:善。氣有余不足奈何?岐伯曰:氣有余則喘咳上氣,不足則息利少氣。血氣未并,五藏安定,皮膚微病,命曰白氣微泄。帝曰:補瀉奈何?岐伯曰:氣有余,則瀉其經(jīng)隧,無傷其經(jīng),無出其血,無泄其氣。不足,則補其經(jīng)隧,無出其氣。帝曰:刺微奈何?岐伯曰:按摩勿釋,出針視之,曰我將深之,適人必革,精氣自伏,邪氣散亂,無所休息,氣泄腠理,真氣乃相得。
帝曰:善。血有余不足奈何?岐伯曰:血有余則怒,不足則恐。血氣未并,五藏安定,孫絡外溢,則經(jīng)有留血。帝曰:補瀉奈何?岐伯曰:血有余,則瀉其盛經(jīng)出其血。不足,則補其虛,內(nèi)針其脈中,久留而視;脈大,疾出其針,無令血泄。帝曰:刺留血,奈何?岐伯曰:視其血絡,刺出其血,無令惡血得入于經(jīng),以成其疾。
譯文
黃帝問道:我聽《刺法》上說,病屬有余的用瀉法,不足的用補法。但怎樣是有余,怎樣是不足呢?岐伯回答說:病屬有余的有五種,不足的也有五種,你要問的是哪一種呢?黃帝說:我希望你能全部講給我聽。岐伯說:神有有余,有不足;氣有有余,有不足;血有有余,有不足;形有有余,有不足;志有有余,有不足。這些共計十種,它們的氣各不相同。
黃帝說:人有精、氣、津液、四肢、九竅、五臟、十六部、三百六十五節(jié),而發(fā)生百病。但百病的發(fā)生,都有虛實的不同?,F(xiàn)在先生說病屬有余的有五種,病屬不足的也有五種,是怎樣發(fā)生的呢?岐伯說:五種有余不足,都是生于五臟。心藏神,肺藏氣,肝藏血,脾藏肉,腎藏志,由五臟所藏之神、氣、血、肉、志,組成了人的形體。但必須保持志意通達,內(nèi)與骨髓聯(lián)系,始能使身形與五臟成為一個整體。五臟相互聯(lián)系的道路都是經(jīng)脈,通過經(jīng)脈以運行血氣,人若血氣不和,就會變化而發(fā)生各種疾病。所以診斷和治療均以經(jīng)脈為依據(jù)。
黃帝說:神有余和神不足會是什么癥狀呢?岐伯說:神有余的則喜笑不止,神不足的則悲哀。若病邪尚未與氣血相并,五臟安定之時,還未見或笑或悲的現(xiàn)象,此時邪氣僅客于形體之膚表,病人覺得寒栗起于毫毛,尚未侵入經(jīng)絡,乃屬神病微邪,所以叫做“神之微”。
黃帝說:怎樣進行補瀉呢?岐伯說:神有余的應刺其小絡使之出血,但不要向里深推其針,不要刺中大經(jīng),神氣自會平復。神不足的其絡必虛,應在其虛絡處,先用手按摩,使氣血實于虛絡,再以針刺之,以疏利其氣血,但不要使之出血,也不要使氣外泄,只疏通其經(jīng),神氣就可以平復。黃帝說:怎樣刺其微邪呢?岐伯說:先用按摩,時間要久一些,然后拿出針來給病人看,并說:“我要深刺”,但在刺時還是適中病處即止,這樣可使其精氣深注于內(nèi),邪氣散亂于外,而無所留,邪氣從腠理外泄,則真氣通達,恢復正常。
黃帝說:好。血有余和不足會出現(xiàn)什么癥狀呢?岐伯說:自有余的則發(fā)怒,血不足的則恐懼。若邪氣尚未與氣血相并,五臟安定之時,有邪氣侵襲,則邪氣僅客于孫絡,孫絡盛滿外溢,則流于經(jīng)脈,經(jīng)脈就會有血液留滯。黃帝說:怎樣進行補瀉呢?岐伯說:血有余的應泄其充盛的經(jīng)脈,以出其血。血不足的應察其經(jīng)脈之虛者補之,刺中其經(jīng)脈后,久留其針而觀察之,待氣至而脈轉(zhuǎn)大時,即迅速出針,但不要使其出血。黃帝說:刺流血時應當怎樣呢?岐伯說:診察血絡有流血的,刺出其血,使惡血不得入于經(jīng)脈而形成其他疾病。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