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態(tài)治療與免疫治療感染控制制度
一、目的
為在進行微生態(tài)治療與免疫治療時,進行有效的感染控制,特制定本制度。
二、適用病人
院內感染病原微生物90%為條件致病菌,絕大多數是位于腸道的正常菌群。在住院治療過程中,由于外環(huán)境污染,通過空氣、接觸傳播,侵襲性診療操作,破壞局部免疫障礙,激素、放射治療、化學治療等進一步抑制免疫功能,以及抗生素大量使用,進一步導致微生態(tài)失衡,出現外源性、內源性感染。對這類病人除合理用藥外,尚需接受生態(tài)治療、免疫支持治療,以期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生態(tài)治療感染控制
1.抗菌藥物治療中注意盡量減輕對微生態(tài)平衡的破壞
(1)抗菌藥物盡量選擇對微生態(tài)平衡影響小的藥物,用藥劑量不宜過大。
(2)能用窄譜抗生素時盡量用窄譜抗生素,關鍵是盡量避免盲目性經驗用藥,做到“有樣必采”,常規(guī)送培養(yǎng)、藥敏,除需氧培養(yǎng)外加厭氧培養(yǎng),必要時作L型菌培養(yǎng),以提高培養(yǎng)陽性率,明確病原學診斷是合理用藥的基礎。
(3)經驗用藥合理性:同樣的病原體,其藥敏譜完全不一。要掌握院內感染病原微生物遷變及其藥敏譜更迭,熟悉各部位感染常見病原體、各種標本常見病原體及藥敏譜。
(4)盡量不采用口服給藥途徑,但胃腸道感染除外,因為這對維護腸道菌群的生態(tài)平衡有積極意義。
2.多抑少補
(1)對繁殖過盛的菌種、菌群,采用窄譜腸道不吸收的抗生素予以控制。
(2)對抗生素濫用引起的雙重感染、重癥感染、腸道微生態(tài)嚴重失調患者,采用正常人大便懸液保留灌腸,取得滿意的效果。
(3)對糞便中菌群進行定量培養(yǎng),確定微生態(tài)平衡失調的類型,對缺失、減少的菌種、菌群予以補充,可給予活菌制劑,對宿主無害,甚至有益,采用既能在腸道定植,又耐抗生素作用的活菌來拮抗外來菌或自身過度繁殖的細菌。
3.先抗后調,清掃扶正
(1)治療重癥感染患者,大量抗生素治療難免留下腸道生態(tài)失調的現象,可采用雙歧桿菌、乳桿菌制劑口服的辦法,來調整腸道菌群,維持正常微生態(tài)平衡。
(2)清掃扶正,即用腸道不吸收廣譜抗生素如新霉素、卡那霉素、制霉
菌素口服,將腸內細菌“清掃”一下,然后用健康人大便懸液保留灌腸,建立一個新的宿主與微生物的生態(tài)平衡。
(3)選擇性脫污染(SD)是用窄譜抗菌藥物將正常微生物群部分去除的一種措施,如妥布霉素或萬古霉素去除革蘭氏陽性細菌,多粘菌素B去除革蘭氏陰性桿菌,這些抗生素一般對厭氧菌不抑制,也不降低機體抗細菌定植力。選擇性脫污染臨床已用于預防胃腸道手術吻合口瘺,預防院內感染肺炎以及感染性疾病慢性帶菌者,也可用于燒傷病人、久治不愈的慢性骨髓炎、癤癰、慢性化膿性感染病人、臟器移植、粒細胞減少癥。
四、免疫治療感染控制
針對SIRS內源性感染發(fā)病機理和細菌易位機理,采用大腸桿菌突變株(J5)和人體抗血清免疫球蛋白、抗內毒素的單克隆抗體(E5和HA-IA)、抗腫瘤壞死因子抗體、白細胞介素Ⅰ受體拮抗劑、γ-干擾素等進行實驗和臨床研究,應加強這方面的研究及應用工作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