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梅瓶:用了梅瓶胎輕,造型古樸,肩部豐滿圓潤,腹下較元代的開闊、穩(wěn)重,紋飾纖細(xì)。有白釉、青花、釉里紅等品種。器形可分為大中小三類。較大的梅瓶,上部胎薄、下部漸厚,托于手上其重量要比視感為輕。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時多仿中型器,其中雍正器幾可亂真。
明永樂青花竹石芭蕉紋梅瓶
(二)杏圓扁瓶:為明代中期常見器,永樂時罕見。器為撇口、溜肩、扁腹、圈足。腹部凸起如杏核,又如雞心,故又稱“雞心扁瓶”。同時有此一形制的執(zhí)壺。另有頸部粗放,平底、碩腹,扁方口流,高聳曲形把柄的白釉同類執(zhí)壺,氣勢雄偉,同于明代早期官制的錫器造型。
杏圓扁瓶
(三)洗口鋪首銜環(huán)耳瓶:洗口長頸,飾鋪首銜環(huán)耳,腹部修長,高圈足呈三層階形。見有白柚與釉里紅器,釉面均白潤肥厚。釉里紅器于口沿下署永樂元年(1403年)與四年(1406年)記事款,器身分蕉葉、蓮瓣、錦紋與龍紋,其紋飾形象與灰褐的釉里紅色調(diào)仍留有明顯的前朝遺風(fēng)。器高約70厘米,為明初罕見的大器。類似器形見有故宮博物館院收藏的明代漳州窯器,上刻“云麓”二字光素。
永樂白釉洗口鋪首耳瓶
(四)橢圓扁瓶:見有白釉器。通身呈橢圓形,撇口溜肩,高約32厘米,釉面瑩潤光潔肥厚,白中略泛青或灰色。
橢圓扁瓶
(五)玉壺春瓶:由詩句“玉壺先春”得名。撇口,其頸細(xì)長,垂腹圈足略高,足際平齊。其光素與暗花白釉器釉面肥腴光潤,紋飾隱約不清;青花器見有花鳥與云龍等圖案,紋飾線條纖細(xì),畫意生動。
明永樂青花竹石芭蕉紋玉壺春瓶
(六)扁腹綬帶葫蘆瓶:又稱“抱月瓶”或“寶月瓶”。洪武時御窯廠開始燒制,見有青花器。永樂與宣德時有青花與白柚品種,但兩朝器形略有不同:永樂器葫蘆形器口細(xì)長,底足較小,腹部所繪輪花(又稱“佛花”)、龍紋纖細(xì)清晰;宣德的同樣器形,葫蘆形器口較短圓(但亦有例外),底足也大,紋飾粗重有力。見有清代康熙、雍正仿品。
明永樂青花雙耳葫蘆式扁瓶
(七)蒜頭口綬帶扁壺:蒜頭形口,高足外撇,造型秀麗。腹部飾以錦紋,僅見青花品種。宣德同類器紋飾略粗放。清代康熙、雍正多有仿制。
明永樂青花錦紋綬帶耳蒜頭口扁壺
(八)背壺:永樂、宣德時期具有此器形,見有青花與白柚器,其造型大體相同,但永樂紋飾更為纖細(xì)。清代康熙、雍正仿品多不規(guī)整,胎體非薄即厚,不能適中,并且其胎坯呈兩片扣合豎向相接。
明永樂青花纏枝花紋背壺
(九)漏斗:造型奇巧,為醫(yī)療用品??跒榫瞻昊ㄐ瓮馄?,邊飾菊瓣紋,沿下飾線紋,器腹鼓凸,下環(huán)單條菊瓣,上半部如雞心碗式,皆漏管處有小圈足。器里繪纏枝花、雙線、蓮瓣紋,中心呈梅花狀的六個篦形漏孔,可作過濾之用。青花紋飾繪制清晰,色澤濃艷。漏管施以哥釉,上寬下窄,口徑邊為青花弦紋。此器極為罕見,永樂、宣德兩朝都有制作(宣德器為白釉漏管,邊部有款),以永樂時為精,由此也可以衡量出永樂時期的制瓷技巧及醫(yī)療水平。管身哥釉的釉質(zhì)肥厚光潤,開有大片紋,呈乳白色,亦系極少見的永樂朝哥窯實物。明初哥釉的燒造,已見諸洪武時的白釉瓷磚、瓦;而永樂時這一精巧器物的制作成功,更足以證明明初哥釉器的特色。
明永樂青花漏斗
(十)執(zhí)壺:有青花與白釉品種。其青花器,柄高,流長,壺身如玉壺春瓶,俏麗俊秀;頸部較元代的短而粗,但又較后世的細(xì)而長。明初尚白(僅永樂的白釉器形,據(jù)實物統(tǒng)計約有六十余種),永樂時白釉壺較青花壺的造型更為多樣,除與青花器同一造型者外,還有杏圓扁腹壺、大型四系壺及粗頸碩腹執(zhí)壺;同此造型的亦見于明初的錫器類。
明永樂青花花卉紋執(zhí)壺
明永樂青花云龍執(zhí)壺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故宮博物院等;文章內(nèi)容參考自網(wǎng)絡(luò)、書籍;若有侵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