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奧地利人
奧地利人,歐洲中部奧地利人口占多數(shù)的民族。另有部分散居在德國、瑞士、美國等。屬歐羅巴人種,大多為阿爾卑斯類型。母語為德語,口語使用上德意志語的多種方言(下阿勒曼尼方言、中巴伐利亞方言、下巴伐利亞方言),與書面語差別較大。奧地利人多為天主教徒,少數(shù)信仰基督新教中的加爾文宗。奧地利人雖與德意志人在存在和語言上有不少近似的地方,但具有自己獨特的民族存在,以及悠久的歷史文化。
奧地利人雖與德意志人在存在和語言上有不少近似的地方,但卻有著自己獨特的民族存在。
德國在德語中(Deutschland),歷史學(xué)家通常喜歡把它翻成“德意志之地”而不是“德國”。
現(xiàn)在德國的版圖是“小德意志之地”的概念,加上奧地利才是“大德意志之地”的概念。
原本確實是一個王朝統(tǒng)治下的。但是十三世紀(jì)時德國歷史上出現(xiàn)了著名的空位時期,其后很長一段時間德國的皇帝都是靠七大選侯選舉出來的。其中有一個家族叫做“哈布斯堡”,通過一定手段長期占據(jù)皇帝之位,慢慢就形成了現(xiàn)在的奧地利。而“普魯士(說明:其概念和面積大約為現(xiàn)在德國的二分之一)”是后來由“霍亨索倫”家族建立的,他的出現(xiàn)要比“哈布斯堡”的奧地利晚很多。奧匈帝國是奧地利人在十九世紀(jì)與匈牙利人簽訂條約建立的“二元制”國家,匈牙利人不說德語。
公元4世紀(jì)左右,匈奴人入侵羅馬帝國,導(dǎo)致哥特人通過多瑙河逃入羅馬帝國境內(nèi),并形成一股勢力動搖了羅馬的統(tǒng)治根基。奧地利的歷史中有增添了匈奴人和東哥特人占據(jù)的情節(jié)。匈奴的人侵略活動,導(dǎo)致了歐洲史上最大的民族大遷徙,起源于今瑞典南部的斯堪地那維亞日耳曼的分支倫巴第人進入了奧地利地區(qū),因此奧地利的歷史中又有了倫巴第人占據(jù)的足跡。
公元6世紀(jì),斯拉夫人和巴伐利亞人部落達到奧地利定居。
6世紀(jì)奧地利人的族群居住在奧地利的東部和東南部。同時,在西部和西北部居住。10世紀(jì)之前存在“奧地利”這一稱謂。
從8世紀(jì)開始,奧地利成為法蘭克王國的一部分,并開始逐漸的日耳曼化。
公元955年,東法蘭克王國國王奧托一世在勒赫菲爾德戰(zhàn)役中擊敗了馬扎爾人,標(biāo)志著維也納和奧地利的崛起。
996年,史書上第一次出現(xiàn)『奧地利』這個名稱。維也納在巴本堡王朝的統(tǒng)治下,開始了第一次崛起。
從13世紀(jì)起,奧地利在哈布斯堡王朝統(tǒng)治下日益強大,15~16世紀(jì)時已擁有奧地利的疆域。從16世紀(jì)上半葉到17世紀(jì)中,它發(fā)展為包括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以及意大利、波蘭和南斯拉夫部分地區(qū)的奧地利大公國,因此,奧地利人也受到了意大利人、匈牙利人和奧地利人的較大影響。以奧地利帝國為核心的奧地利帝國作為歐洲的強國和抵御土耳其侵略的堡壘,長期處于和法國爭雄和抗擊土耳其的兩線戰(zhàn)爭之中。土耳其人曾兩度圍困維也納。1618~1648年間,奧地利人和法國、瑞典、丹麥等國以及北德意志和中德意志的新教諸侯國家進行了長達30年的戰(zhàn)爭。這些戰(zhàn)爭促進了奧地利民族的存在。
1866年奧地利被普魯士戰(zhàn)敗后,改組為奧匈二元帝國。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奧匈帝國瓦解,奧地利人單獨成立共和國。1938年被法西斯德國吞并。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分別為蘇、美、英、法占領(lǐng),1945年再次成為獨立的奧地利共和國。1955年占領(lǐng)軍撒出,奧地利宣布永久中立。
奧地利人民終于都疲憊了。在經(jīng)過幾千年前層出不窮的種族沖突和民族戰(zhàn)爭甚至國家名義的紛爭,奧地利人民終于都找到了讓自己完全沉浸于音樂之平和世界的最好方式----永久中立。
奧地利的文化尤其在音樂方面的表現(xiàn)燦爛得讓世界不敢直視,它產(chǎn)生過很多著名的作曲家,如海頓、莫扎特、舒伯特、布魯克納、老約翰·斯特勞斯、小約翰·斯特勞斯、馬勒、博格等。超過160年歷史的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依然是世界上最頂尖的樂團。除了音樂方面,還有著名的物理學(xué)家,如玻爾茲曼、薛定諤等;哲學(xué)家如天才維特根斯坦、哥德爾等;對后世的每一個人都有或多或少影響的精神分析學(xué)家弗洛伊德也來自奧地利,傳奇的政治經(jīng)濟學(xué)家和政治哲學(xué)家哈耶克也出生于奧地利,這些共同創(chuàng)造了光輝的維也納文化傳統(tǒng)。羅馬帝國和奧匈帝國的輝煌也給維也納留下了數(shù)不勝數(shù)的雄偉建筑,由于她的包容爛漫情懷,吸引了貝多芬、馬勒、莫扎特等眾多音樂家集聚于此創(chuàng)造。眾多名人和歷史上的輝煌史跡,成就了維也納成為『多瑙河的女神』之美譽。如今的人們,在承繼著維也納偉大古典音樂家們的優(yōu)良傳統(tǒng)。
維也納音樂的輝煌以及在各學(xué)科中的人才輩出,或許可以從處于歐洲心臟位置的奧地利總是成為歐洲沖突的交鋒點可以得到某些啟示。武力、種族、民族、文化等沖突的最前沿,也是最全面接觸沖突,成就了奧地利特別是維也納人們能突破疆域的界限思考人類的問題。
音樂是一種特有的思考方式和思想傳播途徑,同時,不能否認,促進世界各國之間的溝通同樣也是一種思考人類與世界未來的有效方式。人與人之間最大的障礙不是信仰等價值觀的根本不統(tǒng)一,而是彼此之間的信息嚴(yán)重不對稱。促進大家坐在一起談判也是避免沖突的一種有效方式。而奧地利,好像明白了這些。維也納是奧地利最大的城市,同時也是它的政治中心,猶如一顆多瑙河畔上的明珠,多瑙河孕育了奧地利--維也納的文明,而維也納也讓長流不息的多瑙河飽含著歷史滄桑。維也納是聯(lián)合國的四個官方駐地之一,同時還是石油輸出國、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和國際原子能機構(gòu)的總部以及其他國際機構(gòu)的所在地。維也納每年舉辦超過100場的國際會議,已經(jīng)成為國際性會議最受歡迎的會場地。
艱難的轉(zhuǎn)身和思維方式的轉(zhuǎn)變,這一切都是東歐共產(chǎn)主義政權(quán)解體的1989年之后國際環(huán)境發(fā)生了強烈的變化奧地利艱苦的摸索。加強與西方國家的聯(lián)系和接觸,回歸歐洲,加入歐洲乃至整個西方體系,是劇變后東歐及周邊國家的首要任務(wù)和戰(zhàn)略目標(biāo)。因為對外全面開放,開展最廣泛的國際經(jīng)濟合作,才能實現(xiàn)本國經(jīng)濟的振興。除了經(jīng)濟層面能夠?qū)崿F(xiàn)真正的統(tǒng)一外,歐洲的意識形態(tài)方面已經(jīng)被各國『非常一致』的暫時不理會(意識形態(tài)、文化、民族等傳統(tǒng)即將會成為歐洲一體化最大的矛盾)。在和解為歐洲主旋律下,奧斯地能走多遠,能有多大的影響力,就在于她在東西方?jīng)_突夾縫中思索出來的『和平中立』原則能堅持多久。
二、奧地利公國
奧地利公國(德文:Erzherzogtum ?sterreich),是神圣羅馬帝國的邦國之一,奧地利大公國的前身。將近七百年來,奧地利從一個神圣羅馬帝國的普通諸侯國成為整個帝國的中心。奧地利起源于神圣羅馬帝國皇帝奧托二世創(chuàng)設(shè)的巴伐利亞東部邊防區(qū)(馬克),其統(tǒng)治者(來自于巴本堡家族)在大約960年被給予藩侯稱號。約在1147年,巴本堡家族的亨利二世被任命為第一代奧地利公爵。巴本堡王朝統(tǒng)治奧地利公國直至1246年。
奧地利公國以維也納為中心,涵蓋了整個維也納盆地。其范圍相當(dāng)于今日奧地利的下奧地利邦,以及幾乎全部的上奧地利邦。公國位于神圣羅馬帝國的東南方,和匈牙利王國以萊塔河為界。與施蒂利亞公國之間隔著賽梅林山口,和北方的波希米亞王國以波希米亞森林和塔亞河為界。西邊和巴伐利亞公國接壤。
巴本堡王朝是奧地利公國的統(tǒng)治王朝。顧名思義,該王朝起家于法蘭克尼亞(今德國巴伐利亞州北部)的巴本堡。在哈布斯堡王朝崛起之前,這個家族的成員在976年—1248年間先后以藩侯和公爵的身份統(tǒng)治奧地利。
巴本堡家族最早已知的的始祖是珀波(Poppo),此人在9世紀(jì)初葉是格拉普菲爾德(今黑森與圖林根之間)的伯爵。珀波的兒子亨利,有時被稱做馬奇伯爵和法蘭克尼亞公爵,在 886年與入侵的諾曼人作戰(zhàn)時陣亡;另一個兒子珀波在880-892年擔(dān)任馬奇伯爵,后來被德意志加洛林王朝的國王阿努爾夫剝奪爵位。巴本堡家族曾得寵于法蘭克王國皇帝胖子查理三世,但是阿努爾夫國王卻對巴本堡家族的對頭康拉丁家族寵愛有加。
巴本堡王朝的奠基者是亨利公爵的三個兒子。他們以在上美因建起的巴本堡城堡命名了自己的家族。
巴本堡家族與康拉丁家族的矛盾由于兩家爭奪中美因的土地而加劇。這場爭執(zhí),有時被夸大其詞地稱為“巴本堡世仇”,在10世紀(jì)初葉德意志國王孩童路易統(tǒng)治時期達到了頂點。巴本堡三兄弟中的兩人被殺。唯一的幸存者布拉格的阿達爾伯特被帝國法庭傳喚并將受到孩童路易的攝政、美因茨大主教哈托一世的審判。由于哈托一世是康拉丁家族的同黨,擔(dān)心受到不公正審判的阿達爾伯特便拒絕出庭。在國王的軍隊長期圍攻其藏身的城堡之后,阿達爾伯特在906年不得不投降,結(jié)果遭到斬首。
從這時起巴本堡家族失去了他們在法蘭克尼亞的影響。但是在976年,家族成員利奧波德一世被神圣羅馬帝國皇帝奧托二世封為巴伐利亞東部邊防區(qū)(德語:馬克)的藩侯(封疆伯),其封地后來演變?yōu)閵W地利。利奧波德一世能得到藩侯的爵位很可能是因為他在976年巴伐利亞暴動期間忠于奧托二世。他以侵占匈牙利土地的手段大大擴展了自己的領(lǐng)地。利奧波德的兒子亨利一世在994年接任伯爵,他基本延續(xù)父親的政策;接下來是亨利的弟弟阿達爾伯特(1018年起任伯爵)和侄子恩斯特(1055年起任伯爵),恩斯特由于對皇帝康拉德二世和亨利三世的突出忠誠而得到很多賞賜。
恩斯特的繼承人利奧波德二世與神圣羅馬帝國皇帝亨利四世發(fā)生爭吵。亨利四世企圖剝奪利奧波德的領(lǐng)地,后來又打算剝奪利奧波德的兒子利奧波德三世的繼承權(quán),但均未成功(利奧波德三世于1096年接任伯爵)。利奧波德三世支持亨利四世之子亨利(即后來的亨利五世皇帝)反對自己的父親,但后來又倒向亨利四世一邊,并于1106年娶了亨利四世的女兒,士瓦本公爵腓特烈一世的遺孀阿格尼絲。他在1125年亨利五世死后拒絕了神圣羅馬帝國的皇位(亨利五世死后法蘭克尼亞王朝絕嗣,利奧波德三世因與其妹結(jié)婚而是皇位的有力競爭者)。利奧波德三世由于其對修道生活的熱情而得到一個外號“虔誠者”,他在1485年被教皇英諾森八世宣布為圣徒,并被看作是奧地利的主保圣人。
利奧波德三世有一個兒子奧托當(dāng)上了弗萊辛的主教;他的長子利奧波德四世則于1136年繼承伯爵爵位,1139年又從德意志國王康拉德三世處獲得巴伐利亞公國, 該公國是沒收自巴伐利亞公爵驕傲的亨利。利奧波德四世的弟弟亨利二世(諢名“上帝幫助我”,得名于他向上帝起誓時愛說的話“上帝保佑!”)1140年被封為普法爾茨伯爵,1141年利奧波德死后又繼承了家族的奧地利爵位。在和驕傲的亨利的遺孀格特魯?shù)陆Y(jié)婚后,亨利二世于1143年被授予巴伐利亞公爵的爵位,同時也放棄了普法爾茨伯爵的頭銜。1147年亨利二世參加十字軍東征。在他回國后,神圣羅馬帝國皇帝紅胡子腓特烈一世收回了他的巴伐利亞公爵爵位。作為補償,巴本堡家族世襲的奧地利領(lǐng)地(其首都于1146年移至維也納)被升格為公國,亨利二世成為歷史上第一位奧地利公爵。
巴本堡家族的第二位奧地利公爵是亨利二世的兒子利奧波德五世(1177年接替去世的父親任公爵),他參加了1182年和1190年的兩次十字軍東征。利奧波德五世在巴勒斯坦與英格蘭國王理查一世發(fā)生激烈爭吵,并在理查回國途中將之俘虜。利奧波德五世隨即把理查轉(zhuǎn)交給神圣羅馬帝國皇帝亨利六世,后者在英格蘭支付了一筆駭人聽聞的贖金之后才將理查一世釋放。利奧波德五世另一個重大成就是,他通過兼并施蒂里亞大大擴張了巴本堡王朝的領(lǐng)地(他能獲得施蒂里亞是因為他與施蒂里亞公爵奧托卡四世有親屬關(guān)系)。1194年利奧波德五世死后,他的一個兒子腓特烈一世繼承了奧地利領(lǐng)地和公爵稱號,另一個兒子利奧波德六世繼承了施蒂里亞。1198年腓特烈死后,這兩塊領(lǐng)地被利奧波德六世再度統(tǒng)一。利奧波德六世的外號是“輝煌的利奧波德”。
新公爵利奧波德六世熱衷于與埃及、巴勒斯坦和西班牙的穆斯林統(tǒng)治者作戰(zhàn)。 在他的統(tǒng)治之下,維也納成為德意志的文化中心,吸引了很多吟游詩人。利奧波德六世晚年時受到兒子腓特烈的背叛。他死于去安排神圣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二世和教皇格列高利九世的和談的途中(1230)。
利奧波德六世的兒子腓特烈二世繼承了公爵爵位。腓特烈二世的外號是“愛爭吵的腓特烈”,因為他不斷與匈牙利與波希米亞國王以至皇帝本人發(fā)生爭執(zhí)。腓特烈二世剝奪自己母親和姐妹們的財產(chǎn),又由于其嚴(yán)苛的法律受到臣民的痛恨。他在1236年被皇帝逐出奧地利。然而他卻因為腓特烈二世皇帝遭到教皇絕罰而得以回到自己的公國。
巴本堡王朝在1246年腓特烈二世公爵在一次戰(zhàn)役中陣亡后絕嗣。今天的巴本堡城是環(huán)繞著該家族世代相傳的城堡而修建的。
巴本堡王朝的腓特烈二世去世后沒有留下兒子,奧地利的統(tǒng)治權(quán)隨著他的女兒奧地利的格特魯?shù)聜鞯?/span>巴登藩侯赫爾曼六世手中。但該家族未能在奧地利站穩(wěn)腳跟,他們不久被驅(qū)逐了。
1278年,哈布斯堡伯爵魯?shù)婪蛞皇涝诋?dāng)選為皇帝后打敗了奧托卡二世并奪取了奧地利公國作為哈布斯堡家族的世襲領(lǐng)地。此后,奧地利的統(tǒng)治者常常也是神圣羅馬帝國皇帝。魯?shù)婪蛞皇?/span> (1278年-1282年), 阿爾布雷希特一世(1282年-1308年)魯?shù)婪蛩氖?/span>(1358年-1365年)
1359年,奧地利公爵魯?shù)婪蛩氖涝噲D將奧地利升格為一個大公國,大公的頭銜最終在1402年為恩斯特(“鋼鐵”)首先使用。1453年神圣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三世正式承認奧地利大公國。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