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傳統(tǒng)文化——四合院概況
聊北京少不了四合院,以前沒覺著,到外地念書許多同學(xué)都很感興趣的問我, 才知道四合院也成了北京的一景了。
北京的四合院,始于十二世紀(jì),它符合封建社會宗法制度的要求,是北京城百年來的傳統(tǒng)住宅形式。
四合,是指東南西北的房子都有,布局嚴(yán)整,院落敞亮,使人有雅靜舒服的感覺,而且長幼有序,各居其室,作息方便。
從前,北京人住房講究很多,俗話說:有錢不住東南房,冬不暖,夏不涼。都樂意住路北的房子,四角整齊的院子,不喜歡倒下臺階,說那是進(jìn)門跳坑。北京人有四句話:寧住廟前,不住廟后,寧住廟左,不住廟友。
院子里不能種松柏樹和楊樹,因?yàn)槟鞘顷幷N的樹木,現(xiàn)在無所謂,隨您便種。
北京的四合院分大、中、小三種規(guī)格。
大四合院:正房是前廊后廈,后邊有罩房。東西廂房南邊的花墻子中間有一座垂花門,門內(nèi)是四扇木屏風(fēng),東西廂房都有抄手游廊,與垂花門相通。有的花墻子在垂花門兩旁,鑲上兩三個漏窗。
正房與廂房之間,有圓月亮門兒,可以從過道到后院去,有的有過廳,可以穿行 。
外院,東西各有一道花墻,中間是月亮門兒,四扇綠油漆的木屏風(fēng),紅斗方字,東邊的是“動壁圖書”,西邊的是“西園翰墨”??梢詮倪@個門兒到跨院去。
南房有穿山游廊,是以山墻開門,接起來的走廊。 如此布局,形成了東西南北互相連通的幾個院落。 北京最典型的大四合院是清朝時的那王府(在金魚胡同)和恭王府(什剎海西街)等幾個,壯觀氣派,還帶花園。
中四合院,中四合院一般是正房五間或七間,屋里有木隔斷或落地罩,有的正房和廂房帶廊子。
五間的是三間正房兩間耳房,耳房是單開門,所謂“三正兩耳”。
七間的,在正房和耳房之間,有兩個與正房相通的(在山墻開門)套間兒。東西廂房各三間,廂房和耳房之間,有個過道兒,可以通后院。
東西廂房的南邊,有一道院墻,把院子隔成里外院,都是磚地,雨過天晴的院子,不存水。院墻的正中間有一個月亮門兒,為了不讓外院兒的人一眼就看見里院,就在月亮門兒的后邊,立一個磚砌的或木制的影壁。有的在院里擺幾盆花,擺個大魚缸,夏天支搭天棚,在院里乘涼。
老北京人說:天棚、魚缸、石榴樹。這是四合院夏天的情景。
外院,東西各有鹿頂一間或兩間。鹿頂?shù)姆孔颖葞可孕∫恍?,用做廚房或是仆人們住。
南房七間的格局,盡東頭兒的一間是大門洞兒,大門西邊的一間是門房兒,房門開在大門洞的西山墻。
盡西頭兒的一間做車房或是做旁門。
全套房子,講究的是磨磚對縫,黃松木架,風(fēng)火雙檐,屋里是方磚地,窗明幾凈。除鹿頂、耳房、車房外,都是上支下摘的窗戶。所謂“上支、下摘”就是上邊的是兩扇糊著高麗紙的窗戶,外邊的一扇,可以用兩根細(xì)鐵棍兒支起來。夏天,里面的那扇窗戶,換上冷布用以通風(fēng)。到了冬天,外邊的那一扇就不支了,擋風(fēng)避寒。下邊的一扇窗戶,是整扇兒的大玻璃。外邊另有一扇護(hù)窗板,晚上把它掛上,早晨再摘下來。
這種四合院解放后就分給幾戶人家住用,剛解放時北京大部分居民都住這種房子,現(xiàn)在北京人口逐年遞增,大伙兒都興高采烈的住樓房去了,這種房子是越來越少了……
小四合院,這種四合院布局簡單,一般是北房(也叫正房)三間,屋里有隔斷,分成一明兩暗或是兩暗一明。東西廂房個兩間,南房(也叫倒座)三間,都是臥磚到頂、起脊的瓦房。也有的小四合院是棋盤心的,或是仰瓦灰梗兒的。
一家子兩三輩兒人,住個小四合院,獨(dú)門獨(dú)院,非常合適。家長住正房(上房、上屋),晚輩住廂房,南房作客廳后書房。 院子里有磚鋪的十字甬路,通到東西南北房搭理屋門,屋門前都有臺階兒。
街門都是東南方,很少在正南方開門,因?yàn)閺R門都是立在南方的正中,全是清水脊的門樓兒,兩扇對著關(guān)的街門,各有一個小鐵環(huán)兒,用它敲門使。
這種明清時代的主要建筑在今天林立的高樓大廈中越來越少了,不過有一批已經(jīng)被列為文物保護(hù)單位,大家有興趣可以去看看,它們是: 西城區(qū)西交民巷87號、北新華街112號 西城區(qū)西四北大街六條23號 西城區(qū)西四北三條11號 西城區(qū)西四北三條19號 西城區(qū)前公用胡同15號 東城區(qū)東四六條63――65號 東城區(qū)禮士胡同129號 東城區(qū)內(nèi)務(wù)部街11號 東城區(qū)圓恩寺后街7號 東城區(qū)國祥胡同2號 東城區(qū)方家胡同15號 東城區(qū)府學(xué)胡同36號(包括交道口南大街小136號) 崇文區(qū)新開路20號。
最近北京城是拆得厲害,如果你有架相機(jī),快去留下那些永不再復(fù)的珍貴鏡頭吧,否則以后只能在回憶中重現(xiàn)了。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