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道德的本能嗎?
人是天生自私自利的嗎?
人是被欲望驅(qū)使的動物嗎?
……
關于何為“人性”的辯論已經(jīng)延續(xù)幾千年,誕生的各種理論汗牛充棟,可是它們誰也沒能掌握充足的證據(jù),誰也說服不了誰,以至政治哲學已經(jīng)幾乎放棄對人性本身的判斷、而把人性看作各自哲學體系的“公理”。今天,湛廬君向你推薦以下10本好書,在躁動的時代聲音中,另辟思維之地,重新審視人性。
?
《心智探奇》
《心智探奇》是史蒂芬·平克的“語言與人性四部曲”之一。這本書涉及心理學、社會學、語言學、生物學等多個學科,是認知神經(jīng)科學領域的顛覆性著作。這本書還解答了“什么是智能”這一深刻問題,破解了機器人難題,詳細剖析了心智的四大能力,解讀了“心智如何工作”這一問題。
閱讀這本書,你將會打開一扇窺視人類心智活動奧秘的窗戶,開始一場探索心智本質(zhì)的奇幻之旅。
《心智的本質(zhì)》
知名心理學家、暢銷書作家丹尼爾·西格爾以其特有的跨學科背景和臨床工作經(jīng)歷,提出了關于心智的明確定義,對心智的本質(zhì)、如何培養(yǎng)健康心智、心智何時產(chǎn)生、心智對我們的意義等問題進行了層層深入的探討。
作者下筆沉著,思考深入,每章先以自己的人生故事作為開場,再將這一經(jīng)歷中的心智的概念和理論娓娓道來,讓讀者不知不覺地進入一場奇妙的心智探索之旅。閱讀本書,每一個讀者都必能感受到大師的魅力和思考的樂趣。
《人心的本質(zhì)》
人心一直被認為是復雜而難測的,心理學家們花費了大量的時間試圖去找到人類思考、行事、決策的規(guī)律。在《人心的本質(zhì)》中,社會心理學泰斗丹尼爾·韋格納給出了一個終極答案,提出了一個適用于解釋復雜人類人性和行為的極簡思維工具——心智知覺地圖。
心智知覺地圖就像一個萬能的透視鏡,擁有了這個思考框架,我們幾乎能夠洞悉所有人類社會與行為背后的原因。如果把人類比作機器人,那么這就像是我們終于打開了機器人的身體,看清楚了內(nèi)部的線路排布。
《正義之心》
美國當代最偉大的心理學家、紐約大學商學院教授、TED演講人喬納森·海特認為,我們并非像自以為的那么理性和正義,正義之心凝聚人心,但也具有盲目性?!暗赖隆庇袝r會是制造紛爭的根源,因為人人都以為自己是正義的化身,這讓我們輕易去批評、厭惡甚至干涉相異于己的信念,這也正是造成人與人之間隔閡和沖突的原因。
《正義之心》是一本令人驚奇又極富挑戰(zhàn)性和說服力的經(jīng)典著作,讀者會在閱讀過程中瞠目結舌,最后恍然大悟、心服口服。
《被綁架的心靈》
當人們感覺自己的理智被某些仿佛無法掌控的東西所綁架時,到底發(fā)生了什么?作者戴維·凱斯勒博士通過對形形色色的人物及其身上所發(fā)生的故事的講述,揭示了人類精神痛苦的秘密,挖掘了導致一系列內(nèi)心折磨的根源,這就是俘獲機制。
凱斯勒認為,人類的很多行為是與理性背道而馳的。很多時候,特定的地點、一段記憶或是某個人,都可能“俘獲”我們的頭腦,令我們行為脫軌,甚至走向自我毀滅。這本書能夠讓你看清非理性行為背后的原因,找回理性狀態(tài),做出明智抉擇。
《自我的本質(zhì)》
幾乎從人類出現(xiàn)社會活動開始,就有了“我是誰”這個亙古迷思,但至今人們都沒有得到一個統(tǒng)一的答案。作者布魯斯·胡德從一個有趣又新穎的視角破解了這個問題,他提出:自我是一種大腦的幻象,本質(zhì)上是由周圍人塑造的,它始終隨著環(huán)境的變化而變化。
《自我的本質(zhì)》提醒我們,我們很容易注意到他人被操控,卻很少注意自己其實也同樣在被其他人影響以及被我們的環(huán)境操控。讀者能夠通過閱讀本書快速了解自己,并幫助我們在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中更好地互動和生活。
《隱藏的自我》
為什么在意識到前方有危險之前,你的腳已經(jīng)踩上了剎車?
為什么我們總喜歡在晚上發(fā)一些感性的文字?
為什么有些人更容易發(fā)生婚外戀?
……
所有這些問題都與你對自己的認知有關,而實際上,你并沒有想象中那么了解自己??枴s格說:“每個人的內(nèi)心之中都有另一個自己不認識的人”?!峨[藏的自我》是提高自我認知的一本絕佳讀物,從腦科學的角度,為你揭示人類行為、決策背后的大腦運行機制,幫你重新認識“我是誰”。
《好人為什么會作惡》
米爾格拉姆的服從實驗距今已五十余年,它不斷警醒世人,組織化環(huán)境已經(jīng)成為現(xiàn)代社會的核心特征,而組織化中潛伏著一種內(nèi)在的危險。按米爾格拉姆的說法,當個體“融入”一個組織架構時,這個曾經(jīng)自主獨立的人就變成了一個新“生物”,這個“生物”不再受個人道德觀念的束縛,不再受人性的制約,其內(nèi)心充滿的,只是對服從的認可。
這是一本社會心理學好書,但絕不止于社會心理學。它帶有“震懾”的味道,是對“服從”的警示、“人心”的呼號。正像米爾格拉姆恒久的“自我顛覆”那樣,不論何種形態(tài)下的自我反思與自我更新,都將是不可避免的。
《津巴多口述史》
菲利普·津巴多是當代廣為人知的心理學家之一,他設計的斯坦福監(jiān)獄實驗震撼人心,直到今天還備受關注和熱議。在人們的心目中,他就代表著“當代心理學的形象與聲音”。
在《津巴多口述史》中,津巴多教授完整追溯了他50年來的教學和研究經(jīng)歷,述說了他的四大貢獻——斯坦福監(jiān)獄實驗、將害羞概念化、時間觀研究、英雄想象項目的前因后果和靈感來源,讀者可以從中看到源于生活的、具有生命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科學研究是如何誕生的。
《善惡之源》
嬰兒有道德感嗎?我們是如何成為有道德之人的?理性思考對道德決策來說無足輕重嗎?保羅·布盧姆引述了美國耶魯大學的開創(chuàng)性研究,證明嬰兒早在能開口講話和行走之前,就有能力判斷他人行為的好壞,就能產(chǎn)生共情和同情,就能產(chǎn)生原始的正義感。
但人類的先天道德仍然十分有限,有時候還會釀成悲劇,比如我們天生就仇視陌生人,也容易產(chǎn)生偏執(zhí)和狹隘。布盧姆把心理學、行為經(jīng)濟學、進化生物學和哲學的深刻思想融為一爐,力圖探索我們究竟如何超越先天道德的局限。
書單 | 6月值得入手的12本新書
書單 | 這18本書,讓你的思維有不可逆的提升
書單 | 格局越大,越要讀懂的15本書
小程序,
湛廬商城 , 交易擔保 , 查看更多好書 小程序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