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chuàng)《輔行訣臟腑用藥法式》真?zhèn)慰?br>新西蘭注冊中醫(yī)師公會 羅鴻聲
《輔行決臟腑用藥法要》自1988年馬繼興《敦煌古醫(yī)籍考釋》收載以來,即引起了中醫(yī)界的注意,近年來,一些著名的中醫(yī)及醫(yī)史學專家對《輔行決臟腑用藥法要》進行了研究,普遍認為《輔行決臟腑用藥法要》不是偽書,對張仲景傷寒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代表人物有:錢超塵、馬繼興、馮世綸、叢春雨、王淑民等。 叢春雨先生在《敦煌中醫(yī)藥精萃發(fā)微》一書中寫道:《輔行決臟腑用藥法要》1部,無編號。該卷是敦煌中醫(yī)藥醫(yī)經類著作中極具代表性之佳作,不僅有極高的學術價值,而且至今在臨床上都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馬繼興先生《敦煌古醫(yī)籍考釋》:“現(xiàn)在通過敦煌出土的《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卻發(fā)現(xiàn)了不少久已失傳的古代‘經方’?!斗ㄒ芬粫m非梁?陶弘景原著,但系隋、唐時人傳錄陶氏佚文而成。其時上距漢季未遠,故所引錄當時所見“經方”之文,多系北宋以后學者與醫(yī)籍所未能得見者,因而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br>馮世綸先生在《中國湯液經方》第一章《傷寒雜病論溯源》寫道:“漢晉許多名醫(yī)都看到過《湯液經法》,陶弘景從《湯液經法》中檢錄60首,記錄于《輔行訣》中,張仲景主要依此撰寫《傷寒雜病論》。《輔行訣》中許多方劑和其適應證都可以在《傷寒雜病論》中找到相應的方劑和適應證。” 錢超塵先生在仲景論廣《伊尹湯液》考一文中寫道:“《輔行訣》以確切的資料證明《傷寒雜病論》是在《湯液經法》一書的基礎上撰成?!薄啊遁o行訣臟腑用藥法要》在研究《傷寒雜病論》文獻發(fā)展史上具有極為重大的意義?!?br>錢超塵先生的弟子石琳和王慶國在《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現(xiàn)存版本對比研究一文中寫道:“敦煌遺書《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簡稱《輔行訣》)的發(fā)現(xiàn),以確切的資料證明《傷寒雜病論》是在《湯液經法》一書的基礎上撰寫而成,給《傷寒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據和思路,是《傷寒論》研究領域的重大突破?!?br>以上專家的觀點在中醫(yī)界幾成定論。然而,我們認真研讀《輔行決臟腑用藥法要》的來源及原文,卻發(fā)現(xiàn)此書作偽的痕較多,現(xiàn)擬從以下三方面進行分析: 一、《輔行訣臟腑用藥法式》的來源:關于本書的來源,較為荒誕離奇,上述專家的說法各不相同?,F(xiàn)將有關資料載錄如下: 1、馬繼興先生《敦煌古醫(yī)籍考釋》 關于《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卷子的再發(fā)現(xiàn)過程 十九世紀末,河北威縣中醫(yī)張偓南氏家傳醫(yī)學,所藏醫(yī)書甚豐。敦煌卷子出土后,聞風前往,曾在駐洞道士手中重金購得醫(yī)學卷子—軸。書名《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卷子首尾基本完整,其前尚繪有三皇、四神及二十八宿之圖。張氏視為珍寶。歿后傳于其孫中醫(yī)張大昌(為靖)氏。大昌先生多取此書歷裁方論治病獲有良效,并將此書教授弟子,且錄有復本兩種。1966年“文革”期間卷子不幸被毀。僅抄本幸免。1974年初張氏用‘赤腳醫(yī)生”之名將抄本寄送中醫(yī)研究院。初未引起重視,后此件轉交我手,經我反復考察驗 證抄件中保留與引用的古俗諱字、藥名、藥量、人名、方名、書名、篇名以及病癥名稱、方劑配伍特征、文章結構與風格等多方面內容,確定絕非今人仿造贗品。其成書下限絕不晚于宋初以前,因而由我寫出了對該卷子年代的初步鑒定資料。為了進一步征求有關文史專家的意見,1975年我曾將此卷子釋文及其有關情況請教了社會科學院張政燭和李學勤兩教授。經他們鑒定,在結論中也提到:“此書不是近代的偽作,但也不可能早到(南北朝)梁代的作品。作為一種古籍的傳秒本,還是有保存的必要的。”與此同時我院王雪苔團志也對此書寄予了很大重視,并專門就此事直接去威縣張大昌先生處作了詳細調查。并進一步獲見保存于其弟子處的另一抄本。故本書此次的整理即特約請王雪苔院長據此兩本互助而厘定。 2、王淑民《敦煌石窟秘藏醫(yī)方》 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解題:此方書是 1974 年,由河北威縣張大昌(字為靖)先生,以“赤腳醫(yī)生”的名義將本書抄本寄贈給中國中醫(yī)研究院的。抄本題 “華陽隱居陶弘景撰”。大昌云抄本所據原件乃來自敦煌石窟藏經洞。中國中醫(yī)研究院馬繼興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張政烺和李學勤教授均作有書面鑒定意見。馬繼興認為:“《 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 》 抄本所據之原書.不論在其所保留與引用的古俗字、諱字、別名、古病證名稱,以及方劑配伍特征、文章結構與風格等多方面內容,可以確定絕非近世或今人仿造贗品,因而其成書年代下限絕不晚于北宋初期以前,是很值得重視的”(見 《 敦煌醫(yī)藥文獻輯校 》 )。張政烺、李學勤認為:“此書不是近代的偽作,但也不可能早到梁代的作品 … … 疑是后人輯錄陶說為之,為了尊崇本師,在書名下加題‘梁華陽隱居陶弘景撰’。”為了解此書的原委,筆者曾 于1991 年 8 月與一同事專程前往河北威縣采訪八十一歲高齡的張大昌中醫(yī)師:張先生為我們詳細敘述了此書得而復失的經過。張大昌先生的祖父名張光榮,號偓南,晚清時到日本留學,回國后曾在湖北某軍伐(似為王殿圓)手下任軍馬總稽察。聽其祖父說, 1915年奉命往張掖收購軍馬,隨從是姚振陽軍需官。因早已聽說敦煌多古籍,故順便前去探尋。因遇風沙,遂留宿敦煌千佛洞。有位王道士問他們是何處人、 什么事業(yè),張光榮未敢暴露其真實身份,只說是行醫(yī)的,王道士聽罷說:“法國人運走了六駱駝垛子卷子,我在裝垛時暗中留下一卷,是醫(yī)方,先生現(xiàn)在行醫(yī),我可以將其賣給你?!彼鲀r 80 塊大洋,后經討價以 75 元成交,歸途路經西安時,在西安畫市將其裱背,后送回原籍家中世襲珍藏。 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張大昌受到運動的沖擊.其家中所藏典籍均被抄沒散佚,此卷子也在其中,另外尚有一些竹簡。三四年后,張大昌在一村民家診病時,見此卷子己被剪成了鞋樣兒,經詢問,是兩家孩一子糊風箏所余之物,當時張大昌尚未平反,朝不保夕,故未敢索回余物。說到卷子被毀,大昌先生禁不住痛哭失聲。張大昌回憶,此書是寫在“綾子”上的,即絲織品。卷子長約一丈二尺,高尺許。卷首有三皇像,在三皇像四周為二十八宿和朱雀、玄武、青龍、白虎四神象。大昌先生并按記憶畫了一張“三皇圖”。張大昌先生對醫(yī)學、文學、佛學等方面均有一定的造詣,他對此卷子特別珍愛,年輕時曾將其熟讀背誦,井用其醫(yī)方行醫(yī),八十歲高齡的張先生,對此卷子的段落、醫(yī)方尚能背誦。 3、錢超塵 仲景論廣《伊尹湯液》考 《輔行訣》原藏敦煌藏經洞。1907年法國伯希和至敦煌盜寶,發(fā)現(xiàn)大批珍貴經卷,欲攜回國,裝箱時某道士見此件首尾完具,乃暗藏之?!遁o行訣》雖然沒有被伯希和盜走,卻被國人自己在無可奈何的境況下毀燒了。1988年中國中醫(yī)研究院中國醫(yī)史文獻研究所馬繼興教授主編《敦煌古醫(yī)籍考 釋》,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其序言部分專列一節(jié)《關于輔行訣藏府用藥法要卷子的再發(fā)現(xiàn)過程》對此經卷的再發(fā)現(xiàn)過程有較詳介紹。全引如下:(見上1、馬繼興先生《敦煌古醫(yī)籍考釋》) 2002年10月12日筆者打電話給馬繼興先生,說:“現(xiàn)這段文字上下文,似《輔行訣》的兩本互勘與厘定出自王雪苔先生手,又似王雪苔先生親自去河北省威 縣面見張大昌先生。是否果然如此?”馬先生回答:“王雪苔先生未參與互勘和厘定,王先生也未親自去面見張大昌先生。到威縣去的是王淑民,你可以問問她。當 時王先生是院長,這個工作要靠領導的支持,所以就寫了王雪苔先生進行互勘和厘定?!?br> 據此可知,對《輔行訣》首先進行鑒定、校勘、深入研究并肯定非贗品者為馬繼興教授,王淑民受中國中醫(yī)研究院中國醫(yī)史文獻研究所委托直接去河北省威縣進 行調查,獲得張大昌弟子手抄本,于是《輔行訣》才保存下來。馬繼興先生將張大昌記憶本、其弟子手抄本兩個本子互相對照進行校勘厘定,收進《敦煌古醫(yī)籍考 釋》一書,世人始見《輔行訣藏府用藥法要》。2002年10月25日,中國中醫(yī)研究院中國醫(yī)史文獻研究所舉行建所20周年紀念會,會間休息時我問馬繼興先 生:“《輔行訣》有沒有后人偽托的可能?您說《輔行訣》為陶弘景撰寫的可能性很大,您現(xiàn)在的觀點怎樣?”馬老說:“后人偽托是偽托不出來的。我現(xiàn)在仍然認 為《輔行訣》為陶弘景親自撰寫的可能性較大?!?br> 1994年,中醫(yī)古籍出版社出版甘肅中醫(yī)學院從春雨先生《敦煌中醫(yī)藥全書》,此書對《輔行訣》的存佚介紹如下: “此卷子原藏于河北省威縣中醫(yī)師張南先生家,世代珍傳至南先生嫡孫大昌先生。時至“文革”,原卷子焚毀,現(xiàn)僅存兩個抄本,一本為張大昌先生對原卷子日夜展玩,誦記如流,原卷子焚毀后,追憶成書;另一本為大昌先生弟子據原卷子抄錄。兩種本子略有出入。 原卷子存世之時大昌先生曾致信北京中國中醫(yī)研究院,表示愿獻此卷子,惜未被重視。因懼“文革”之禍火,“文革”后大昌先生以和氏懷璧之志,再信北京中 國中醫(yī)研究院,信轉至王雪苔先生手,頗為重視,至此卷子內容重見天日。原卷子的毀損,對鑒定工作帶來絕大困難。能夠參考的只有兩點。其一為原卷子自敦煌石 室發(fā)掘后的流傳軌跡。據大昌先生云,其流傳過程如下:原卷子于敦煌石室發(fā)現(xiàn)后,曾被伯希和選中,并欲竊取回國,幸被裝車道士愛其全帙暗中留下。民國初年售 予大昌先生祖父南先生,傳至大昌先生,毀于“文革”禍火。其二,原卷子內容中大量保存著久已失傳的中醫(yī)古書的內容,如《桐君藥錄》、《湯液經法》等。故據 以上兩點,原卷子頗有可能是出于敦煌石室的唐以前抄本?!?br>4、張政烺、李學勤鑒定證書 這個卷子實物已不可見,不能直接進行考查,據所說情況有些可議之點。陶弘景的著作今日流行尚多,并無此種,《華陽隱居內傳》(宋?賈嵩撰)卷中之末有‘華陽先生在世所著書’十九種一百六十六卷,‘先生在世所著書’十三種五十七卷,其中皆無此書。從書名看,‘輔行訣’三字極可注意,現(xiàn)存佛教典籍有《止觀輔行傳弘訣》一書,唐釋湛然著(類伽精舍本大藏經,陽字五、六、七號),是天臺宗的著作,天臺宗注重醫(yī)學,這書里也談到有些醫(yī)療的事,但將二書對照,看不出有什么關系,《止觀輔行傳弘訣》可以簡化稱為《止觀輔行訣》然如簡稱為《輔行訣》,把表明宗旨的‘止觀’二字省略,便很不妥當了。所以,看不出兩部書有關系?!o行’二字連文最早見于《孟子》(《公 孫 丑 下》‘孟子為卿于齊,出吊于滕,王使蓋大夫王驩為輔行?!┹o行是‘副使’即輔佐或助再之意。只是一個時代的詞匯,佛教道教的人都不妨用,不是什么宗教詞語。 陶弘景著的《真誥》內為《運題象》、《甄命授》、《協(xié)昌期》、《稽神樞》、《闡幽微》、《握真輔》、《翼真檢》等七篇皆以三字標題,當時道教有此風氣,又《華陽陶隱居集》卷二有《發(fā)真隱訣序》、《藥總訣序》等,知當時作書常以訣字為書名,蓋亦風氣如此。 通讀此書數過,從內容上找不出可以肯定或否定的證據,這主要因為我們不通醫(yī)學,沒有醫(yī)學史的知識,一個感想是,如果此書是近人偽作,總會流露一些近代的詞匯,蛛絲馬跡,容易查覺,但尋繹文義,亦非陶弘景自著之書,如云‘隱居曰’‘陶氏云’‘陶云’則作者自非弘景本人,疑是后人輯錄陶說為之,為了尊崇本師,在書名下加題‘梁華陽隱居陶弘景撰’一行,其實這里邊有很多不是陶弘景的東西。 “總的意見:此書不是近代的偽作,但也不可能是早到梁代的作品,作為一種古籍的傳秒本,還是有保存的必要的?!?br> 從上述資料看,《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的來歷較離奇,馬繼興先生的說法與錢超塵先生的有出入,開始為兩個抄本,后來又生出眾多的版本(見附錄二),從抄本來源即為可疑。張政烺、李學勤兩先生的鑒定是比較慎重的,“這個卷子實物已不可見,不能直接進行考查,據所說情況有些可議之點。陶弘景的著作今日流行尚多,并無此種”因為他們不通醫(yī)學,沒有醫(yī)學史的知識,故從內容上找不出可以肯定或否定的證據,但認為“其實這里邊有很多不是陶弘景的東西?!彼灾荒軓奈淖稚先フ医俗鱾蔚闹虢z馬跡,實際上從文字上去找近人作偽的蛛絲馬跡是困難的,但張政烺、李學勤兩先生提出‘輔行訣’三字及唐釋湛然的《止觀輔行訣》這就提供了作偽者乃精通醫(yī)理醫(yī)史及儒道釋等知識的人。張政烺、李學勤兩先生的鑒定基本否定了《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為陶弘景所著。 馬繼興先生說“初未引起重視,后此件轉交我手,經我反復考察驗證抄件中保留與引用的古俗諱字、藥名、藥量、人名、方名、書名、篇名以及病癥名稱、方劑配伍特征、文章結構與風格等多方面內容,確定絕非今人仿造贗品。其成書下限絕不晚于宋初以前,因而由我寫出了對該卷子年代的初步鑒定資料?!?馬繼興先生的鑒定書比較幼稚(參見《敦煌文獻分類錄校叢刊 敦煌醫(yī)藥文獻輯?!罚?,馬繼興先生完全被作偽者牽鼻子著走,所以才寫出了不倫不類的鑒定資料。
二、文字內容方面:《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在文中有三個主要疑點,一是直接提南陽張機及《傷寒論》,二是伊尹撰《湯液經法》,三是《湯液經法》圖。 1《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提張仲景有三處,如:“漢晉以還,諸名醫(yī)輩,張機、衛(wèi)汜[汛]、華元化、吳普、皇甫玄晏、支法師、葛稚川、范將軍等,皆當代名賢,咸師式此《湯液經法》,愍救疾苦,造福含靈?!?“昔南陽張機,依此諸方,撰為《傷寒論》一部,療治明悉,后學咸尊奉之。”“張機撰《傷寒論》,避道家之稱,故其方皆非正名也,但以某藥名之,以推主為識耳?!蔽闹芯Q為張機。眾所周知關于張仲景的生平,由于《后漢書》及《三國志》無傳,故知之不多,仲景之名最早見于西晉王叔和《脈經序》其文曰: “仲景明審,亦候形證,一毫有疑,則考校以求驗?!?其后直至中唐,凡涉及仲景事者,醫(yī)家和史家均稱仲景或張仲景。如晉?皇甫謐《針灸甲乙經》序曰: “漢有華佗、張仲景。其它奇方異治,施世者多,亦不能盡記其本末?!?“仲景論廣伊尹湯液為數十卷,用之多驗。近代太醫(yī)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遺論甚精,指事可施用。” 晉?葛洪《肘後備急方》序云:“余既窮覽墳索,以著述余暇,兼綜術數,省仲景、元化、劉戴秘要、金匱、綠秩、黃素方,近將千卷。南朝?宋?陳延之《小品方》序云: “自古至今,去圣久遠,雅有其文,無有傳授之者。漢末有張仲景,意思精密,善詳舊效,通于往古,自此以來,未聞勝者?!?南朝?梁?陶弘景《本草經集注》序錄上曰: “《神農本草經》今之所存,有此四卷,是其本經。所出郡縣,乃后漢時制,疑仲景、元化等所記?!薄皬堉倬耙徊?,最為眾方之祖宗,又悉依本草。但其善診脈,明氣候,以意消息之耳?!?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序曰: “漢有倉公,仲景,魏有華佗,并皆探賾索隱,窮幽洞微,用藥不過二三,灸炷不逾七八,而疾無不愈者。”而張機之稱始見于宋臣高保衡、孫奇、林億等在校訂《傷寒論?序》中引唐?甘伯宗《名醫(yī)錄》之文,其文曰: “張仲景,《漢書》無傳,見《名醫(yī)錄》云:南陽人,名機,仲景乃其字也。舉孝廉,官至長沙太守,始受術于同郡張伯祖,時人言,識用精微過其師,所著論,其言精而奧,其法簡而詳,非淺聞寡見者所能及。”甘伯宗史書無傳,《名醫(yī)錄》于宋臣校書后亡佚,所言仲景事,魏晉六朝乃至唐代醫(yī)家均未提及,且仲景任長沙守事,史書所記歷任長沙太守均無張機或張仲景之名,故甘伯宗所記仲景事不知源自何典,不可稽考。從以資料可知,即陶弘景本人都稱張仲景而不說張機,而《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直呼南陽張機,與上述陶弘景《本草經集注》稱呼不符。 關于《傷寒論》的書名,自仲景論廣《伊尹湯液》為數十卷,并由王叔和撰次成書后,直到唐初,典籍所載,均無《傷寒論》書名,如:陳延之《小品方》序載:《張仲景辨?zhèn)⒎健酚芯啪?,而世上有不啻九卷,未測定幾卷,今且以目錄為正?!稄堉倬半s方》有八卷?!端鍟?卷三十四?志第二十九?經籍三?子》載: 梁有《張仲景辨?zhèn)肥恚稄堉倬霸u病要方》一卷,亡。《張仲景方》十五卷 仲景,后漢人?!稄堉倬隘煁D人方》二卷。唐?孫思邈撰《備急千金要方》時仍有“江南諸師秘仲景要方不傳”之嘆。而至唐?王燾撰《外臺秘要》(752年),始有張仲景傷寒論之語,《唐會要》卷八十二醫(yī)術有如下記載:“乾元元年(758年)二月五日制。自今已後。有以醫(yī)術入仕者。同明經例處分。至三年正月十日。右金吾長史王淑奏。醫(yī)術請同明法選人。自今已後。各試醫(yī)經方術策十道。本草二道。脈經二道。素問十道。張仲景傷寒論二道?!?宋臣校書后仲景之書始演變?yōu)椤秱摗芳啊督饏T要略》。此外,陶弘景本人在《本草經集注》序錄上亦說: “張仲景一部,最為眾方之祖宗,又悉依本草。”而《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卻說“昔南陽張機,依此諸方,撰為《傷寒論》一部,療治明悉,后學咸尊奉之。” 與陶弘景本義不符。 關于“張機撰《傷寒論》,避道家之稱”,此說不通,《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有二旦、六神大小等湯。其實在仲景《傷寒論》中六神已居其三,即大、小青龍湯、白虎湯和玄武湯(真武湯),若仲景撰《傷寒論》避道家之稱,為何此三者不避,而避朱雀、勾陳、騰蛇呢?且仲景為何要避道家之稱呢? 2《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提到《湯液經法》亦有三處,如:“漢晉以還,諸名醫(yī)輩,張機、衛(wèi)汜[汛]、華元化、吳普、皇甫玄晏、支法師、葛稚川、范將軍等,皆當代名賢,咸師式此《湯液經法》,愍救疾苦,造福含靈?!?“陶隱居云:依《神農本經》及《桐君采藥錄》,上中下三品之藥,凡三百六十五味,以應周天之度,四時八節(jié)之氣。商有圣相伊尹,撰《湯液經法》三卷,為方亦三百六十首:上品上藥,為服食補益方者,百二十首;中品中藥,為療疾祛邪之方,亦百二十首;下品毒藥,為殺蟲辟邪癰疽等方,亦百二十首。凡共三百六十首也。實萬代醫(yī)家之規(guī)范,蒼生護命之大寶也。今檢錄常情需用者六十首,備山中預防災疾之用耳。檢用諸藥之要者,可默契經方之旨焉?!?“陶隱居曰:此圖乃《湯液經法》盡要之妙,學者能諳于此,醫(yī)道畢矣?!?br>關于《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提到的《湯液經法》,可分三個問題來談。第一,晉?皇甫謐《針灸甲乙經》序曰: “ 伊尹以亞聖之才,撰用《神農本草》以為湯液?!薄爸倬罢搹V伊尹湯液為數十卷,用之多驗。”《漢書?藝文志?方技略》有“《湯液經法》三十二卷”記載,但并未寫明伊尹所撰,故《湯液經法》不能說是皇甫謐說的伊尹湯液。而《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則明說是伊尹據《神農本經》及《桐君采藥錄》撰《湯液經法》,這是非常值得懷疑的。 第二,陶隱居是否見過《湯液經法》?《漢書?藝文志?方技略》有“《湯液經法》三十二卷”記載,《湯液經法》)在《隋書經籍志》中已不載,而《隋書經籍志》主要抄錄梁阮孝緒《七錄》和《隋大業(yè)正御書目錄》而成,則《湯液經法》在梁阮孝緒著《七錄》前已經亡失,阮孝緒于梁武帝普通年間(520-527)有感公私墳籍,多所散夫,乃博采宋齊以來圖書,集為 “七錄”一書,故《湯液經法》最遲在宋已亡失。陶隱居和阮孝緒為同時代人(陶弘景456年~536年,阮孝緒479-536)如何能見《湯液經法》。 第三,《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有:“陶隱居云:依《神農本經》及《桐君采藥錄》,上中下三品之藥,凡三百六十五味,以應周天之度,四時八節(jié)之氣。商有圣相伊尹,撰《湯液經法》三卷,為方亦三百六十首” 考陶弘景《本草經集注》序錄(上)云:“舊說皆稱《神農本草經》,余以為信然。今之所存,有此四卷,是其本經。所出郡縣,乃後漢時製,疑仲景、元化等所記。又有《桐君采藥錄》,說其華葉形色?!端帉Α匪木?,論其佐使相 須。魏、晉以來,吳普、李當之 等,更複損益。或五百九十五,或四百卅一,或三百一十九?;蛉坊祠?。冷熱舛錯,草石 不分,蟲獸無辨,且所主治,互有多少。醫(yī)家不能備見,則識智有淺深。今輒苞綜諸經,研括煩省。以《神農本經》三品,合三百六十五為主,又進名醫(yī)副品,亦三百六十五,合七百 卅種。精粗皆取,無複遺落?!碧蘸刖霸凇侗静萁浖ⅰ沸蜾浿幸衙鞔_指出,在漢末魏晉之際,《神農本草經》所載藥物雖有上、中、下三品之分,但所載藥物數量經吳普、李當之等,更複損益,并不是三百六十五味,三百六十五味乃由陶弘景審定,并加入《名醫(yī)別錄》副品三百六十五味,合七百卅種為《本草經集注》。按《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的說法,則商之圣相伊尹依陶弘景審定《神農本經》的三百六十五味藥來撰《湯液經法》三百六十首方,豈不是荒誕嗎? 此外,陶弘景《本草經集注》序錄(上)云:“又有《桐君采藥錄》,說其華葉形色?!薄锻┚伤庝洝凡o上中下三品之分,《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說“依《神農本經》及《桐君采藥錄》,上中下三品之藥,凡三百六十五味,以應周天之度,四時八節(jié)之氣?!睂嵲诓唤浲魄?。 3《湯液經法》圖中體用二字值得懷疑,體用并提當在宋代,程頤《伊川易傳》云:“至微者理也,至著者象也;體用一源,顯微無間”。體,指本原、本體;用,指顯現(xiàn)、作用。即隱微的理 與顯著的象,二者統(tǒng)一,沒有間隙。無形的理,當以物象來顯示其意義和功能,而有形之物,本于無形之理。所謂一源,即源于一理,理為根本。體用并提出現(xiàn)于此圖中,顯然是作偽了。 三、獻書者簡介:張大昌先生,字唯靜,1926年農歷7月19日出生于湖北武昌。他原籍河北威縣邵梁莊,后遷居南鎮(zhèn)村。1995年農歷10月7日辭世。其家?guī)状私阅芪纳漆t(yī),典藏古籍甚豐。早年在平鄉(xiāng)馮馬興固寺出家,法號昌璽。戲劇、繪事、技擊諸端,皆得前人真?zhèn)?;他傳承了古老的技藝,卻又隱逸于斯。 綜上所述,《輔行訣臟腑用藥法式》基本可以肯定是一部偽書,作偽嫌疑最大的乃張大昌先生本人,先生精通醫(yī)理醫(yī)史,能文,對儒道釋有較高的造詣,典藏古籍甚豐,本身具備作偽條件,請參考附錄一中張大昌先生《經法述義》的一篇文章即可知。其作偽思路乃晉?皇甫謐《針灸甲乙經》 “仲景論廣伊尹湯液為數十卷?!?作偽素材基本取自《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備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臺秘要》、《太平御覽》以及一些道教和釋教典籍。我不明白上述這些專家為何把一本來歷不明且東拼西湊的偽書看成是對張仲景傷寒論研究具有重要意義的真品古籍呢?可悲?。?!
附錄一:張大昌先生系《輔行決》的收藏捐獻者,臨床經驗豐富,理論造詣極高?,F(xiàn)將其未公開發(fā)行的《經法述義》中的一篇摘出,以供大家研究。 1、張大昌1982年序 講解經方,宋時成無己首創(chuàng)之。論藥之分劑,引唐?陳藏器《本草拾 遺》云:“諸藥有宣、通、補、瀉、輕、重、滑、澀、燥、濕,此十種者,是藥之大體。”寇宗奭《本草衍義》云:“此十種今詳之,寒熱兩種何獨見遺?如寒可去 熱,大黃、樸硝之屬也。熱可去寒,附子、桂是也。今特補此二種,以盡厥旨?!弊誀栆酝?,醫(yī)家皆依此,謂之十劑或十二劑。其組織制度,以君臣佐使為準則。其 引《神農本草經》云:“方宜一君一臣三使五佐,又可一君三臣九佐使也?!比灰来苏f核考經方,不能得其意旨。成氏又引王冰補經《素問?至真要大論》文,擬定 大、小、奇、偶、緩、急、復七者,以為方之種類,歷來醫(yī)家亦頗見允納。而據補經理論之謂:“遠近汗下多少?!眲t又與經方鑿納不入。蓋王冰補經每發(fā)揮敷演, 論理不免夸空。識者不以微瑕棄玉可也。故今仍式其目而名義有所斧正。夫經方者,傳統(tǒng)實效者也,萬古不易之準則,醫(yī)藥學術之結晶也。其盛譽,其價值非世流之時方可同日而語也。今欲以模為式,引就正統(tǒng)。故但例方若干首,其他則不惶及焉,世間或于傳缺佚者,蓋師經義,擬比而補之。抑治莊之作,非敢僭妄爾。 張大昌1982年秋
2、張大昌1990年序 《湯液經法》此書始見于《漢書?藝文志》經方類中。為已佚古醫(yī)方類著作。 經方者,傳統(tǒng)實效者也,萬古不易之準則,醫(yī)藥學術之 結晶也。其盛譽,其價值非世流時方可同日而語也。古方制度,有君、臣、佐、使之說,有一君、一臣、一佐、一使,有一君、二臣、二佐、二使也?!端貑?至真 要大論》文,擬定,大、小、奇、偶、緩、急、復七方?!侗静菔斑z》云:“諸藥有宣、通、補、瀉、輕、重、滑、澀、燥、濕,此十種者,是藥之大體?!蔽酎S帝 與臣工、岐伯、雷公等,編難問證,詳病變之情,臟腑經俞之景,以為《內經》。商?伊尹以元圣之才,仰觀天文,俯察地理,遠求諸物,近求諸身,撰用《神農本 草》,準次陰陽之道,參伍之變,錯綜其事,引而伸之,觸類以專之,化為《湯液經法》。今欲以模式,以陰陽為兩綜,劑分十二,以應十二地支,方分十種,以應十天干,據此為十二劑,每劑十方,共計百二十方也,以應《湯液經法》中“中品中藥為療疾祛邪之方,亦百二十首”之目。 張大昌撰,弟子范志良整理1990年冬 十二神方 四神、八維方 北方壬癸水,其季冬,其位子,其神玄冥,其獸玄武,其宿斗、牛、女、虛、危、室、壁。其氣凜,其劑滲。經云:“滲可祛濕”。其方玄武,白術、茯苓、生姜、甘草屬。 東方甲乙木,其季春,其位卯,其神勾芒,其獸青龍,其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其氣散,其劑輕。經云:“輕可祛實(一云閉,邪氣閉實也)”。其方青龍,麻黃、甘草、杏仁、桂枝屬。 南方丙丁火,其季夏,其位午,其神祝融,其獸朱鳥(雀),其宿井、鬼、柳、星、張、翼、軫。其氣潤,其劑滋(一云潤)。經云:“滋可已枯”。其方朱鳥,阿膠、雞子黃、黃連、黃芩屬。 西方庚辛金,其季秋,其位酉,其神蓐收,其獸白虎,其宿奎、婁、胃、昴、畢、觜、參。其氣肅,其劑收。經云:“收可已耗”。其方白虎,石膏、粳米、知母、甘草屬。 北東其位丑,陽氣始生,地氣始動。其宿咸池,其氣滑。經云:“滑可祛著”。其方咸池,榆皮、葵子、黃芩、滑石屬。 東北其位寅,日出之方,陽氣初生,其宿陽旦,其氣溫。經云:“溫可祛寒”。其方陽旦,桂枝、甘草、大棗、生姜屬。 東南其位辰,陽氣大振,萬物思動。其宿天阿,其氣宣。經云:“宣可祛郁”。其方天阿,生姜、半夏、橘皮、桂心屬。 南東其位巳,陽氣大張,大雨思降,其宿螣蛇,其氣泄。經云:“泄可祛實”。其方螣蛇,厚樸、大黃、甘草、枳實屬。 南西其位未,未者,味也,百味斯實。其宿神后,其氣澀。經云:“澀可固脫”。其方神后,赤石脂、干姜、禹糧石、粳米屬。 西南其位申,陰氣初盛,月出之地。其宿陰旦,其氣清。經云:“清可祛熱”。其方陰旦,黃芩、大棗、甘草、芍藥屬。 西北其位戌,大地澄清,生機已減。其宿紫宮,其氣重。經云:“重可祛怯”。其方紫宮,牡蠣、龍骨、滑石、赤石脂屬。 北西其位亥,陰氣思收,大地閉塞。其宿勾陳,其氣補。經云:“補可扶弱”。其方勾陳,甘草、生姜、大棗、人參
附錄二:《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現(xiàn)存版本對比研究 作者:石 琳 王慶國 作者單位: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北京,100029) 《中醫(yī)文獻雜志》2008年4月25卷2期 文獻綜述 【摘要】 《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是一部重要的敦煌遺書。它的發(fā)現(xiàn),以確切的資料證明《傷寒雜病論》是在《湯液經法》一書的基礎上撰寫而成,給《傷寒論》研究提供了 重要的依據和思路,是《傷寒論》研究領域的重大突破。長期以來,關于它的文獻資料十分稀少,極大地限制了研究的深入。經過近20年的搜集整理,傷寒文獻專 家錢超塵教授獲得張大昌弟子先后抄錄的《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的14個不同抄本。筆者跟隨錢先生對現(xiàn)有的這些文獻進行細致的研讀,對所掌握的《輔行訣臟腑 用藥法要》現(xiàn)存版本的來源及諸個版本進行了對比研究,以期為《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進行重新校注選定最佳的底本和校本。 【關鍵詞】 輔行訣 版本 對比研究 敦煌遺書《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簡稱《輔行訣》)的發(fā)現(xiàn),以確切的資料證明《傷寒雜病論》是在《湯液經法》一書的基礎上撰寫而成,給《傷寒論》研究提供 了重要的依據和思路,是《傷寒論》研究領域的重大突破。該書的確切名稱當為《五行訣五藏用藥法要》。自從上個世紀70年代以來,《輔行訣》的研究囿于資料 的稀缺,始終沒有得到更深入的發(fā)展。傷寒文獻專家錢超塵教授經過近20年的搜集整理,先后獲得張大昌弟子抄錄的《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的14個不同抄本。 例如:①中醫(yī)研究院打印本(1975~1976年)、②范志良抄本(1965年2月)、③衣之鏢抄本(1976年5月)、④劉世忠抄本(1979年12 月)、⑤王云廷抄本(時間不詳)、⑥經法述義(1995年)、⑦孫伯果抄本(1976年)、⑧《敦煌古醫(yī)籍考釋》本(1988年)、⑨《敦煌醫(yī)藥文獻輯 ?!繁镜龋ê髢煞N為正式出版發(fā)行本),基本囊括了現(xiàn)有的有關《輔行訣》的大部分文獻資料。同時錢教授還多方走訪與《輔行訣》的發(fā)現(xiàn)和研究相關的人員,親自 到河北廣宗縣,與張大昌弟子座談,盡可能多地掌握關于這本書的真實詳盡的第一手資料。為了能夠整理出一個盡量接近原卷子的版本,更好地對其與《傷寒論》之 間的學術淵源進行挖掘,筆者跟隨錢先生對現(xiàn)有的這些文獻進行了細致的研讀,把《輔行訣》現(xiàn)存的幾個版本加以對比和篩選,以期為《輔行訣五藏用藥法要》進行 重新校注選定最佳的底本和校本。 版本的來源 《輔行訣》原卷子藏于敦煌藏經洞。1907年法國伯希和至敦煌盜寶曾選中此卷,后被裝箱的王園道士暗中留下。1918年河北威縣張南奉命去張掖收購軍 馬時順便前往敦煌,偶然間從該道士手中買下此卷子,后送回原籍家中世襲珍藏。1966年“文革”期間卷子不幸被毀。幸有張大昌在廣宗縣的弟子王子旭在文革 前曾進行過抄錄。20世紀70年代初,張大昌開始追記卷子本的內容,并拿王子旭的抄本作為參考。因王子旭抄錄時僅為十二三歲,其抄本難免次序不整,錯訛頗 多。后該抄本又經張海州復抄。1974年初,張大昌將自己的追記本寄送中國中醫(yī)研究院。起初并未引起重視,后轉交至馬繼興教授手中。經過馬教授反復考察, 認為此書絕非今人偽造,其成書下限決不晚于宋初。1975年還就此卷子征求了有關文史專家的意見,社會科學院張政和李學勤兩位教授作出“此書不是近代的 偽作,作為一種古籍的傳抄本,還是有保存的必要的”結論(此即王雪苔1988年為《敦煌古醫(yī)籍考釋》本《輔行訣》??彼玫摹耙冶尽保?。 當時王雪苔正在中醫(yī)研究院圖書館負責中醫(yī)線裝書的鑒定工作,此書轉到他手后,中國中醫(yī)研究院醫(yī)史文獻研究所委托其負責該文獻的調查和處理工作。1975年 底王雪苔直接到河北威縣進行調查,才得知1975年4月張大昌曾再次向中醫(yī)研究院獻書,所寄材料就是張海州抄錄的王子旭抄本。所幸的是,回到中研院后王雪 苔幾經周折找到了這個抄本(也就是1988年《敦煌古醫(yī)籍考釋》本《輔行訣》??彼玫摹凹妆尽保?。王雪苔教授將張大昌追記本、其弟子手抄本兩個本子互相 對照進行??崩宥?,形成了《輔行訣》的第一個校本,即中研打印本,其時間是1975年12月16日。而后于1988年馬繼興主編《敦煌古醫(yī)籍考釋》一書, 王雪苔以“特邀編寫”的身份根據甲乙兩個版本完成了《輔行訣》的《敦煌古醫(yī)籍考釋》本(簡稱《考釋》本)。20世紀90年代初,張大昌弟子們把張大昌的部 分藏書和臨床經驗匯總合集而成《經法述義》,其中收錄了《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即所說“經法述義”本。1991年,為了進一步考察敦煌卷子本的發(fā)現(xiàn)經過 及其特征情況,中研院王淑民和陶廣正兩位教授赴河北威縣走訪了張大昌先生。而后形成了《敦煌醫(yī)藥文獻輯?!繁镜摹遁o行訣》(1998年),在王淑民 1999年出版的《敦煌石窟秘藏醫(yī)方》一書中即有《輔行訣》的記載,其版本與《敦煌醫(yī)藥文獻輯校》本相同。為了進一步探索《傷寒論》的學術淵源,錢超塵教 授也十分重視《輔行訣》的研究,在此后的10余年間,錢教授從同行或張大昌的弟子處陸續(xù)收集到其他6個版本,2007年6月還親自到河北威縣見到了張大昌 的11位弟子,其中包括曾親睹《輔行訣》卷子原件的王子旭,獲得了很多關于《輔行訣》的珍貴資料。 版本的對比 1.三個重要的抄本 《考釋》本 《考釋》本是最早正式公開出版的《輔行訣》版本。其特點是:資料來源較為可靠,版本校注出自專家之筆。此處特引王雪苔教授在《敦煌古醫(yī)籍考釋》中對《考 釋》本《輔行訣》資料來源的說明:“今存兩種抄本。甲本乃張大昌弟子之間轉抄者,保留原貌較多,但轉抄中偶有省略及按抄者理解妄加改動處;乙本乃張大昌追 記而成,內容較全,但難免有誤記之處?,F(xiàn)以甲本為底本,并據乙本補入缺文,凡補入文字均在其下加重點符號‘?’,不另作注?!倍跹┨淌诓粌H是中醫(yī)文獻 方面的專家,且是親自走訪張大昌的第一人(曾先后于1975年年底和1976年年初兩次到河北威縣調查)。由此可見,《考釋》本具有嚴謹性和相當的權威 性。此后十幾年間,關于《輔行訣》的研究也基本上都是以《考釋》本為基礎,這對于《輔行訣》研究的連續(xù)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所以我們仍選擇《考釋》本為 底本?!犊坚尅繁镜牟蛔阒幵谟冢男纬蓛H限于張大昌的記憶本和其弟子傳抄的一種版本,資料單薄,使進一步深入研究相對困難。 范志良抄本 范志良,張大昌大弟子。其1965年抄本雖然不是從卷子本直接抄錄而來,但是比較接近卷子本。通過對照校對,它在內容上和《考釋》本的差別不是很大,這也 從一個側面證明了這個版本比較真實可靠。越早的版本保留原貌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所以把范志良的這一早期抄本作為主要校本是很有意義的。這一版本的最大價值 在于,其中記載了金石藥,而這是《考釋》本中所沒有的。后據張大昌弟子回憶,張大昌在捐書時有意刪掉了金石藥的部分。就陶弘景的身份而言,金石藥常為道家 所重視,從這個角度考慮,書中載有金石藥當在情理之中。對照中研打印本,其文章末尾處載有:“石青木、石膽火、石硫磺土、石金、淄石水、代赭石木、石 火(以下殘斷)?!庇纱丝芍趶埓蟛畛蹙璜I的版本中是有金石藥的。據此,筆者認為金石藥當為敦煌原卷子所有。 中研打印本 此打印本原系山西中醫(yī)藥研究院中醫(yī)文獻學家李茂如先生所存。李老先生生前對傷寒文獻研究頗有建樹,對《輔行訣》也十分重視。李老先生于2000年去世,其 文獻資料交山西中醫(yī)研究院趙懷舟同志整理。趙懷舟畢業(yè)于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后拜錢超塵教授為師,當得知錢教授正在做《輔行訣》相關的資料收集與研究,就于 2005年2月將李茂如先生收藏的這份《輔行訣》中研打印本復印寄送予錢超塵教授。 之所以重視中研打印本,原因在于通過對該版本的仔細研讀,并與其他資料對照研究,此版本較為接近張大昌先生的背誦稿。王雪苔在《對〈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 的調查與校勘考釋》一文中清楚地介紹了中研打印本的由來,明確了中研打印本即為《輔行訣》的第一個校本。據此,我們把中研打印本作為旁校本。在王老的文章 中提到了一個“王子旭”抄本,也就是“甲本”的原形,但是該抄本的原件已經不知所在。這一版本的毀損對于《輔行訣》的研究是一重大損失。 2.其他版本 此外還有:衣之鏢抄本(1976年5月);劉世忠抄本(1979年12月);王云廷抄本(時間不詳);《經法述義》本(1995年);孫伯果抄本 (1976年);《敦煌醫(yī)藥文獻輯?!繁荆灿?個不同的版本。這些版本多是張大昌之弟子抄錄或輾轉傳抄而成?!督浄ㄊ隽x》中記載:“張大昌從其父張阿翮 手中傳得此書,從十三歲開始詠誦此卷,記憶純熟,銘記于心。及后臨床亦多取此書方論而獲良效,遂將此書教授弟子,相與傳抄?!睋?,張大昌共有弟子十余 名,每個人手上基本都有一部抄本。據張大昌的弟子衣之鏢講,諸抄本大體是兩類,即有“更補”等字樣的版本和無“更補”字樣的版本。 衣之鏢抄本 衣之鏢,張大昌弟子,河北省威縣中醫(yī)院醫(yī)師。他在得知錢超塵教授在做有關《輔行訣》的研究后,于2005年1月將所存之抄本復印寄予錢先生。他在信中說, 其抄本抄錄于1976年,《考釋》出版后亦未調整過。但是對于正文中“原本治”、“又”、“另補文”、“更文”、“補文”、“原補文”等的解釋不甚清楚。 關于這個問題,張大昌的另一個弟子劉德興在給錢教授的信中有明確的說明。劉德興在信中說:“關于重整稿中,衣抄本是按我的抄本所抄錄的?!蓖瑫r他還詳細說 明了該本中“原本治”、“又”、“補文”、“另補文”、“更文”、“更補文”字樣的來源。他在信中寫道:“首先聲明,以上這些字樣不是先師親筆所加,也不 是《法要》原卷所有,更不是前人及諸抄本所加寫的,而是我在重整先師的三個抄本時,自己所加寫的。但其條文、文字是原抄本所有,不是我所加的?!彼f: “我在75年以前共有三個抄本,在75年得到先師最后一個抄本時與前二個抄本(1965年、1972年)校對時發(fā)現(xiàn)主治條文、方藥、劑量、加減例等各有不 同之處,參考、查對、學習起來很不方便,又為保持原貌,不敢妄加改正和補充。凡是三個本子的證治條文都相同的,就原文抄錄。第一個本子主治條文與此不同之 處,就加用了‘原本治’或‘補文’或‘更文’加以區(qū)別開來。這樣便形成了三個本子合而為一的《合訂本》,也就是重整稿中所謂的衣抄本。”但是遺憾的是他 說:“至于其原底本未加保存,已不知去向。于1993~1995年,我們眾弟子整理《經法述義》時,又按合訂本、衣抄本、范別抄本、王抄本、劉抄本等進行 互參重整載于《述義》中,自《述義》出版后,我以前的這個合訂本未加注意保存而佚失?!?br> 將衣抄本和《考釋》本校讀發(fā)現(xiàn),確實存在很多的“補文”、“更文”,還有一些衣之鏢所注的說明,很難說是一個接近原貌的本子。但是其中也記載了“金石藥” 的有關內容,所以在此方面的研究是有其重要意義的。另外,從衣、劉二人對“更補文”的來源解釋來看,劉德興所述當可信賴,對于該抄本的成稿時間1976 年,沒有異議。衣之鏢在信中明確指出《考釋》本未參考過該抄本,這也正是該抄本的價值所在,或可以補《考釋》本之不足。所以我們把衣之鏢抄本作為研究的參 考版本。 劉世忠抄本 劉世忠,河北省廣宗縣北塘町公社醫(yī)院醫(yī)生,其人非張大昌弟子,與張大昌弟子王云廷相熟。劉世忠從某病人手中得到《輔行訣》傳抄本,因王云廷善書法,故請王 云廷為其抄錄。從內容上看該抄本為節(jié)錄本,非全本。該抄本可以作為一種拾遺補缺的參考。但終因其來源不詳且并不完整,所以不做為主要依據。 王云廷抄本 王云廷,河北省廣宗縣北塘町村人,張大昌弟子之一。此抄本是按照中研打印本抄錄而成。經與中研打印本校讀,內容基本相同,僅在該抄本的最后有這樣一句話: “此本是中央醫(yī)學院校校定者,為余誦出。文多錯謬,讀而細察可也?!庇纱丝梢?,此抄本張大昌本人曾閱讀過,而其內容當與張氏誦記稿相近。此版本作為打印本 的重要參考資料,同時也印證了打印本的價值。 《經法述義》本 《經法述義》是河北省威縣名老中醫(yī)張大昌的弟子們?yōu)槠潼c校整理的醫(yī)學專輯。其中附有《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督浄ㄊ隽x》本的特點是,它是在張大昌弟子所 保存的多個抄本的基礎上匯總而成。后人的改動增補較多,對于這一版本的使用應仔細甄別。2007年6月10、11日兩天,錢超塵教授赴廣宗縣訪書時,見到 張大昌所有的弟子。座談中議定撰寫一部包括所有傳抄本的《輔行訣五臟用藥法要傳承集》,由錢超塵、范志良、趙懷舟任主編(該書即將由學苑出版社出版)。當 談到《經法述義》時,諸弟子均認為《傳承集》里不要收錄其所附的《輔行訣》,因為失真之處太多。 《敦煌醫(yī)藥文獻輯?!繁?nbsp; 《敦煌醫(yī)藥文獻輯校》出版于1998年。在其書中《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的題解中提到:“本釋文主據張大昌先生提供的三種抄本參校而成?!薄疤貏e是在第二 次訪問時作了較詳細的調查記錄和錄音,在此過程中又獲見了張氏傳人的另外兩種抄本(簡稱乙本、丙本),為進一步??贝螖翟奶峁┝酥匾獏⒖??!边@里的第二 次訪問指的是1991年王淑民、陶廣正赴河北威縣的走訪。其所稱乙本、丙本并未說明明確來源,錄音今存,但已模糊不清。該版本從內容上來說,與《考釋本》 相距不遠,只是在載方上多了大小鉤陳、大小蛇4首。經多方考證,該4首方劑不是原卷子所有,乃張大昌增補。 孫伯果抄本 此抄本為河北威縣孫家陵村孫伯果醫(yī)師于1976年抄錄,也是《輔行訣》較早的抄本。 該抄本的重要意義在于兩點:一、孫伯果抄本的名稱為《輔行訣五臟用藥法要》而不同于之前版本的《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從該書的內容來看,這個名稱更為恰 當,因為書中沒有涉及到“六腑”。錢教授在2007年6月走訪張大昌弟子之時,王子旭、范志良、姜宗瑞均稱卷子原名為《輔行訣五臟用藥法要》。二、該抄本 中亦載金石藥,以表格形式出之且多注語。對于《輔行訣》所載金石藥的研究十分有意義。 版本對比研究的意義 1.掌握了豐富的文獻資料 從張大昌獻書至今已有二十余年,對于《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的認識還是比較統(tǒng)一的?!遁o行訣》可能不是陶弘景親撰,但是其書絕不是近代或今人之偽作,作為 記載了大量古經方的古籍傳抄本,尤其是從一側面證明了《傷寒論》與《湯液經法》之學術淵源,對于古醫(yī)方和《傷寒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通過對其現(xiàn) 存版本的收集整理使我們掌握了豐富的文獻資料,更能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盡可能地接近文獻的原貌,以利于開展更深入的研究。 2.明確了《輔行訣》文獻研究的重點 通過版本的對比研究,《輔行訣》文獻研究的重點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文獻的原題目應是《輔行訣五臟用藥法要》。二、敦煌原卷子是否存在金石藥。三、它所體 現(xiàn)的辨證用藥精髓。在這幾個問題解決的基礎上,對于《輔行訣》所反映的《湯液經法》的辨證治療思維,組方用藥規(guī)律,以及《傷寒論》的學術淵源研究才更準 確、更有意義。即將出版的《輔行訣五臟用藥法要傳承集》盡收張大昌弟子的所有傳抄本。王雪苔、范志良、衣之鏢、王子旭、劉德興、孫伯果等均撰文說明他們的 抄錄本的原委。該書的出版,對于《輔行訣》的研究將大有裨益。
附錄三:《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 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 梁華陽隱居陶弘景撰
隱居曰:凡學道輩,欲求永年,先須祛疾。或有夙痼,或患時恙,一依五臟補瀉法例,服藥數劑,必使臟氣平和,乃可進修內視之道。不爾,五精不續(xù),真一難守,不入真景也。服藥祛疾,雖系微事,亦初學之要領也。諸凡雜病,服藥汗吐下后,邪氣雖平,精氣被奪,致令五臟虛疲,當即據證服補湯數劑以補之。不然,時日久曠,或變?yōu)閾p證,則生死轉側耳。謹將五臟虛實證候悉列于左,庶幾識別無誤焉。
一 辨肝臟病證文并方
肝虛則恐,實則怒。 肝病者,必兩脅下痛,痛引少腹。虛則[目巟目巟]無所見,耳無所聞,心澹澹然如人將捕之。氣逆則耳聾,頰腫。治之取厥陰、少陽血者。 邪在肝,則兩脅中痛,寒中;惡血在內,則胻善瘛,節(jié)時腫。取之行間以引脅下,補三里以溫胃中,取耳間青脈,以去其瘛。 陶云:肝德在散。故經云:以辛補之,以酸瀉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適其性而衰之也。
小瀉肝湯 治肝實,兩脅下痛,痛引少腹迫急,當有干嘔者方: 枳實(熬) 芍藥 生姜(各三兩) 上三味,以清漿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之。不瘥,即重作服之。
大瀉肝湯 治頭痛目赤,多恚怒,脅下支滿而痛,痛連少腹迫急無奈方: 枳實(熬) 芍藥 甘草(炙,各三兩) 黃芩 大黃 生姜(切,各一兩 ) 上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溫分再服。
小補肝湯 治心中恐疑,時多惡夢,氣上沖心,越汗出,頭目眩暈者方: 桂枝 干姜 五味子(各三兩) 大棗(十二枚,去核,一方作薯蕷)。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心中悸者,加桂枝一兩半;沖氣盛者,加五味子一兩半;頭苦眩者,加術一兩半;干嘔者,去大棗,加生姜一兩半;中滿者,去大棗;心中如饑者,還用棗。咳逆、頭苦痛者,加細辛一兩半;四肢冷,小便難者,加附子一枚,炮。
大補肝湯 治肝氣虛,其人恐懼不安,氣自少腹上沖咽,呃聲不止,頭目苦眩,不能坐起,汗出,心悸,干嘔不能食,脈弱而結者方 : 桂心 干姜 五味子(各三兩) 旋覆花 代赭石(燒,一方作牡丹皮) 竹葉(各一兩) 大棗(十二枚,去核,一方作薯蕷)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溫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二 辨心臟病證文并方1
心虛則悲不已,實則笑不休。 心病者,心胸內痛,脅下支滿,膺背肩胛間痛,兩臂內痛。虛則胸腹脅下與腰相引而痛。取其經手少陰、太陽及舌下血者,其變刺郄中血者。 邪在心,則病心中痛,善悲,是眩仆,視有余不足而調之。 經云:諸邪在心者,皆心胞代受,故證如是。 陶云:心德在耎。故經云:以咸補之,苦瀉之;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①
小瀉心湯 1 治心中卒急痛,脅下支滿,氣逆攻膺背肩胛間,不可飲食,食之反篤者方: 龍膽草 梔子(打,各三兩) 戎鹽(如杏子大三枚,燒赤) 上三味,以酢三升,煮取一升,頓服。少頃,得吐瘥。
大瀉心湯 1 治暴得心腹痛,痛如刀刺,欲吐不吐,欲下不下,心中懊憹,脅背胸支滿[,腹中]迫急不可奈者方: 龍膽草 梔子(搗,各三兩) 苦參 升麻(各二兩) 豉(半升) 戎鹽(如杏子大三枚) 上六味,以酢六升,先煮上五味,得三升許,去滓。內戎鹽,稍煮待消已,取二升,服一升。當大吐,吐已必自瀉下,即瘥(一方無苦參,有通草二兩)
小補心湯 1 治胸痹不得臥,心痛徹背,背痛徹心者方: 栝蔞(一枚,搗) 薤白(八兩) 半夏(半升,洗去滑) 右三味以白酨漿一斗,煮取四升,溫服一升,日再服(一方有杏仁,無半夏,熬)
大補心湯 1 治胸痹,心中痞滿,氣結在胸,時從脅下逆搶心,心痛無奈方: 栝蔞(一枚,搗) 薤白(八兩) 半夏(半升,洗去滑) 枳實(熬,二兩) 厚樸(炙,二兩) 桂枝(一兩) 上六味,以白酨漿一斗煮取四升,每服二升,日再。(一方有杏仁半升,熬,無半夏)②
辨心包絡病證文并方2
心胞氣實者,受外邪之動也,則胸脅支滿,心中澹澹大動,面赤,目黃,善笑不休;虛則血氣少,善悲,久不已,發(fā)癲仆。
小瀉心湯 2 治胸腹支滿,心中跳動不安者方: 黃連 黃芩 大黃(各三兩) 上三味,以麻沸湯三升,漬一食頃,絞去滓,頓服。
大瀉心湯 2 治心中怔忡不安,胸膺痞懣,口中苦,舌上生瘡,面赤如新妝,或吐血,衄血,下血者方: 黃連 黃芩 芍藥(各三兩) 干姜(炮) 甘草(炙) 大黃(各一兩) 上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溫分再服,日二。
小補心湯 2 治血氣虛少,心中動悸,時悲泣,煩躁,汗出,氣噫,脈[時]結者方: 代赭石(燒赤,以酢淬三次,打。一方作牡丹皮) 旋覆花 竹葉(各二兩) 豉(一兩,一方作山萸肉) 上方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怔驚不安者,加代赭石,為四兩半;煩熱汗出者,去豉,加竹葉至四兩半,身熱還用豉;心中窒痛者,加豉至四兩半;氣苦少者,加甘草三兩;心下痞滿者,去豉,加人參一兩半;胸中冷而多唾者,加干姜一兩半;咽中介介塞者,加旋覆花至四兩半。
大補心湯 2 治心中虛煩,懊怔不安,怔忡如車馬驚,飲食無味,干嘔,氣噫,時或多唾,其人脈結而微者方: 代赭石(燒赤,入酢中淬三次,打。一方作牡丹皮) 旋覆花 竹葉(各三兩) 豉(一方作山萸肉) 人參 甘草(炙) 干姜(各一兩) 上方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溫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三 辨脾臟病證文并方 脾實則腹?jié)M,飧泄;虛則四肢不用,五臟不安。 脾病者,必腹?jié)M腸鳴,溏瀉,食不化;虛則身重,苦饑,肉痛,足痿不收,行善瘛,腳下痛。 邪在脾,則肌肉痛,陽氣不足,則寒中,腸鳴,腹痛;陰氣不足,則善饑,皆調其三里。 陶云:脾德在緩。故經云:以甘補之,辛瀉之;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
小瀉脾湯 治脾氣實,下利清谷,里寒外熱,腹冷,脈微者方: 附子(一枚,炮) 干姜 甘草(炙,各三兩)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
大瀉脾湯 治腹中脹滿,干嘔不能食,欲利不得,或下利不止者方: 附子(一枚,炮) 干姜(三兩) 黃芩 大黃 芍藥[枳實] 甘草(炙,各一兩)③ 上方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溫分再服,日二。
小補脾湯 治飲食不化[消],時自吐利,吐利已,心中苦饑;或心下痞滿,脈微,無力,身重,足痿,善轉筋者方: 人參 甘草(炙) 干姜(各三兩) 白術(一兩)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若臍上筑動者,去術,加桂四兩;吐多者,去術,加生姜三兩;下多者,仍用術;心中悸者加茯苓一分[兩];渴欲飲者,加術至四兩半;腹中滿者,去術,加附子,一枚,炮;腹中痛者,加人參一分[兩];寒者,加干姜一分[兩]。④
大補脾湯 治脾氣大疲,飲食不化[消],嘔吐下利,其人枯瘦如柴,立不可動轉,口中苦干渴,汗出,氣急,脈微而[時]結者方: 人參 甘草(炙,各三兩) 干姜(三兩) 術 麥門冬 五味子 旋覆花(一方作牡丹皮,各一兩)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溫分四服,日三夜一服。
四 辨肺臟病證候文并方
肺虛則鼻息不利;實則喘咳,憑胸仰息。 肺病者,必咳喘逆氣,肩息,背痛,汗出憎風;虛則胸中痛,少氣,不能報息,耳聾,咽干。 邪在肺,則皮膚痛,發(fā)寒熱,上氣喘,汗出,咳動肩背。取之膺中外腧,背第三椎旁,以手按之快然,乃刺之,取缺盆以越之。 陶云:肺德在收。故經云:以酸補之,咸瀉之;肺苦氣上逆,急食辛以散之,開腠理以通氣也。
小瀉肺湯 治咳喘上氣,胸中迫滿,不可臥者方: 葶藶子(熬黑,搗如泥) 大黃 芍藥(各三兩)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二升,溫分再服,喘定止后服。
大瀉肺湯 治胸中有痰涎,喘不得臥,大小便閉,身面腫,迫滿,欲得氣利者方: 葶藶子(熬) 大黃 芍藥(各三兩) 甘草(炙) 黃芩 干姜(各一兩) 上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溫分再服,日二服。
小補肺湯 治汗出口渴,少氣不足[以]息,胸中痛,脈虛者方: 麥門冬 五味子 旋覆花(各三兩,一方作牡丹皮) 細辛(一兩)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每服一升,日三服。若胸中煩熱者,去細辛,加海蛤一分[兩];若悶痛者,加細辛一分[兩];咳痰不出[利],脈結者,倍旋覆花為二[六]兩;若眩冒者,去細辛,加澤瀉一分[兩];咳而吐[有]血者,倍麥門冬為二[六]兩;若煩渴者,去細辛,加粳米半升;涎多者,仍用細辛,加半夏半升,洗。⑤
大補肺湯 治煩熱汗出,少氣不足[以]息,口[苦]干,耳聾,脈虛而快者方: 麥門冬 五味子 旋覆花(各三兩,一方作牡丹皮) 細辛(一兩) 地黃 竹葉 甘草(各一兩)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溫分四服,日三夜一服。
五 辨腎臟病證文并方
腎氣虛則厥逆,實則腹?jié)M,面色正黑,涇溲不利。 腎病者,必腹大脛腫,身重,嗜寢;虛則腰中痛,大腹小腹痛,尻陰股膝攣,[髀]胻足皆痛。 邪在腎,是骨痛,陰痹。陰痹者,按之不得。腹脹,腰痛,大便難,肩背項強痛,時眩仆。取之涌泉,昆侖,視有余血者盡取之。 陶云:腎德在堅。故經云:以苦補之,甘瀉之;腎苦燥,急食咸以潤之,至津液生也。
小瀉腎湯 治小便赤少,少腹?jié)M,時足脛腫者方: 茯苓 甘草 黃芩(各三兩)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
大瀉腎湯 治小便赤少,是溺血,少腹迫滿而痛,腰如折,耳鳴者方: 茯苓 甘草 大黃 黃芩(各三兩) 芍藥 干姜(各一兩) 上方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日二溫服。
小補腎湯 治虛勞失精,腰痛,骨蒸羸瘦,脈快者方: 地黃 竹葉 甘草(各三兩) 澤瀉(一兩)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日三服。若小便血者,去澤瀉,加地榆一兩[分];若大便見血者,去澤瀉,加伏龍肝如雞子大;若苦遺精者,易生地黃為熟地黃;若小便冷,莖中痛,倍澤瀉為二兩;少腹苦迫急者,去澤瀉,加牡丹皮一兩[分];小便不利者,仍用澤瀉;心煩者,加竹葉;腹中熱者,加梔子十四枚,打。
大補腎湯 治精氣虛少,腰痛,骨痿,不可行走,虛熱沖逆,頭目眩,小便不利,脈軟而快者方: 地黃 竹葉 甘草(各三兩) 澤瀉 桂枝 干姜 五味子(各一兩) 上七味,以長流水一斗,煮取四升,溫分四服,日三服夜一服。
六 五臟瀉方
陶曰:又有瀉方五首,以救諸病誤治,致生變亂者也
瀉肝湯 救誤用吐法,其人神氣素虛,有痰澼發(fā)動嘔吐不止,驚煩不寧方: 枳實(熬) 芍藥 代赭石(燒,一方作牡丹皮) 旋覆花 竹葉(各三兩,一方有生姜) 上方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溫分再服。
瀉心湯 救誤用清下,其人陽氣素實,外邪乘虛陷入,致心下痞滿,食不下,利反不止,雷鳴腹痛方: 黃連 黃芩 人參 甘草(炙) 干姜(各三兩,一方有大棗) 上方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溫分再服
瀉脾湯 救誤用冷寒,其人陰氣素實,衛(wèi)氣不通,致腹中滯脹,反寒不已方: 附子(炮) 干姜 麥冬 五味子 旋覆花(各三兩,一方有細辛三兩) 上方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溫分再服。
瀉肺湯 救誤用火法,其人血素燥,致令神識迷妄如癡,吐血、衄血、胸中煩滿,氣結方: 葶藶子(熬黑,搗如泥) 大黃 生地黃 竹葉 甘草(各三兩) 上方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溫分再服。
瀉腎湯 救誤用汗法,其人陽氣素虛,致令陰氣逆升,心中悸動不安,冒,汗出不止方: 茯苓 甘草 桂枝 生姜 五味子(各三兩) 上方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溫分再服。
七 救五臟諸勞損病方
陶云:經方有救諸勞損病方,亦有五首,然綜觀其要義,蓋不外虛候方加減而已,錄出以備修真之輔,拯人之危也。然其方意深妙,非俗淺所識。緣諸損候,藏氣互乘,虛實雜錯,藥味寒熱并行,補瀉相參,先圣遺奧,出人意表。漢晉以還,諸名醫(yī)輩,張機、衛(wèi)汜[汛]、華元化、吳普、皇甫玄晏、支法師、葛稚川、范將軍等,皆當代名賢,咸師式此《湯液經法》,愍救疾苦,造福含靈。其間增減,雖各擅其異,或致新效,似亂舊經,而其旨趣,仍方圓之于規(guī)矩也。
養(yǎng)生補肝湯 治肝虛,筋極,腹中堅澼,大便閟塞方: 蜀椒(汗,一升) 桂心(三兩) 韭葉(切,一把) 芍藥(三兩) 芒硝(半斤) 胡麻油(一升) 上六味,以水五升,先煮椒、桂、韭葉、芍藥,取得三升,去滓。納芒硝于內,待消已,即?;?。將麻油傾入,乘熱,急以桑枝三枚,各長尺許,不住手攪,令與藥和合為度,共得三升,溫分三服,一日盡之。
調中補心湯 治心勞,脈極,心中煩悸,神識慌惚方: 旋覆花(一升,一方作牡丹皮四兩) 栗子(打去殼,十二枚) 蔥葉(十四莖) 豉(半斤,一方作山萸肉) 梔子(十四枚,打) 人參(三兩,切) 上方六味,以清酒四升,水六升,煮取三升,溫分三服,日三。
建中補脾湯 治脾虛,肉極,羸瘦如柴,腹中拘急,四肢無力方: 甘草(炙,二兩) 大棗(十二枚,去核[掰]) 生姜(三兩,切) 黃飴(一升)桂枝(二兩) 芍藥(六兩)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內飴,更上火,令消已,溫服一升,日盡之。
寧氣補肺湯 治肺虛,氣極,煩熱,汗出,口舌渴燥方: 麥門冬(二升) 五味子(一升) 白酨漿(五升) 芥子(半升) 旋覆花(一兩) 竹葉(三把) 上六味,但以白酨漿共煮,取得三升,溫分三服,日盡之。⑥
固元補腎湯 治腎虛,精極,遺精,失溺,氣乏無力,不可動轉,唾血、咯血方: 地黃(切) 王瓜根(切,各三兩) 苦酒(一升) 甘草(炙) 薤白(四兩) 干姜(二兩,切) 上方六味,以苦酒合井泉水五升煮之,取得三升,每服一升,一日盡之。⑦
陶云:經云:毒藥攻邪,五菜為充,五果為助,五谷為養(yǎng),五畜為益,爾乃大湯之設。今所錄者,皆小湯耳。若欲作大湯者,補肝湯內加羊肝,補心加雞心,補脾加牛肉,補肺加犬肺,補腎加豬腎,各一具,即成也。
陶隱居云:依《神農本經》及《桐君采藥錄》,上中下三品之藥,凡三百六十五味,以應周天之度,四時八節(jié)之氣。商有圣相伊尹,撰《湯液經法》三卷,為方亦三百六十首:上品上藥,為服食補益方者,百二十首;中品中藥,為療疾祛邪之方,亦百二十首;下品毒藥,為殺蟲辟邪癰疽等方,亦百二十首。凡共三百六十首也。實萬代醫(yī)家之規(guī)范,蒼生護命之大寶也。今檢錄常情需用者六十首,備山中預防災疾之用耳。檢用諸藥之要者,可默契經方之旨焉。 經云: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天有五氣,化生五味,五味之變,不可勝數。今者約列二十五種,以明五行互含之跡,以明五味變化之用,如左:
味辛皆屬木,桂為之主,椒為火,姜為土,細辛為金,附子為水。 味咸皆屬火,旋覆[花]為之主,大黃為木,澤瀉為土,厚樸為金,硝石為水。 味甘皆屬土,人參為之主,甘草為木,大棗為火,麥冬為金,茯苓為水。 味酸皆屬金,五味[子]為之主,枳實為木,豉為火,芍藥為土,薯蕷為水。 味苦皆屬水,地黃為之主,黃芩為木,黃連為火,白術為土,竹葉為金。 此二十五味,為諸藥之精,多療諸五臟六腑內損諸病,學者當深契焉。
經云:主于補瀉者為君,數量同于君而非主故為臣,從于佐監(jiān)者為佐使。 陶隱居曰:此圖乃《湯液經法》盡要之妙,學者能諳于此,醫(yī)道畢矣。
八 二旦六神大小湯
弘景曰:外感天行,經方之治,有二旦、六神大小等湯。昔南陽張機,依此諸方,撰為《傷寒論》一部,療治明悉,后學咸尊奉之。山林僻居,倉卒難防外感之疾,日數傳變,生死往往在三五日間,豈可疏忽。若能深明此數方者,則庶無蹈險之虞也,今亦錄而識之。
小陽旦湯 治天行[病]發(fā)熱,自汗出而惡風,鼻鳴干嘔者。 桂枝(三兩) 芍藥(三兩) 生姜(二兩,切) 甘草(炙,二兩) 大棗(十二枚) 上方,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服已,即啜熱粥飯一器,以助藥力。稍稍令汗出,不可大汗流漓,[大汗之]則病不除也。若不汗出,可隨服之,取瘥止。日三服。若加飴一升,為正陽旦湯。
小陰旦湯 治天行[病]身熱,汗出,頭目痛,腹中痛,干嘔,下利者。 黃芩(三兩) 芍藥(三兩) 生姜(二兩,切)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 上方,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服湯已,如人行三四里時,令病人啜白酨漿一器,以助藥力,身熱去,自愈[利自止]也。
大陽旦湯 治凡病汗出不止,氣息惙惙,身勞力怯,惡風涼,腹中拘急,不欲飲食,皆宜此方。若脈虛大者,為更切證也。⑧ 黃芪(五兩) 人參 桂枝 生姜(各三兩) 甘草(炙,二兩) 芍藥(六兩) 大棗(十二枚) 飴(一升)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去滓,內飴,更上火,令烊已。每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大陰旦湯 治凡病頭目眩暈,咽中干,每喜干嘔,食不下,心中煩滿,胸脅支痛,往來寒熱方: 柴胡(八兩) 人參 黃芩 生姜(各三兩) 甘草(炙,二兩) 芍藥(四兩) 大棗(十二枚) 半夏(一升,洗) 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重上火,緩緩煎之,取得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小青龍湯 治天行,發(fā)熱惡寒,汗不出而喘,身疼痛,脈緊者方: 麻黃(三兩) 杏仁(半升,熬打) 桂枝(二兩) 甘草(炙,一兩半) 上方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減二升,掠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八合。必令汗出徹身,不然恐邪不盡散也。
大青龍湯 治天行,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干嘔,發(fā)熱而喘咳不已者。 麻黃(去節(jié)) 細辛 芍藥 甘草(炙) 桂枝(各三兩) 五味子(半升) 半夏(半升) 干姜(三兩) 上方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掠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一方無干姜。
小白虎湯 治天行熱病,大汗出不止,口舌干燥,飲水數升不已,脈洪大者方: 石膏(如雞子大,綿裹) 知母(六兩) 甘草(炙,二兩) 粳米(六合) 上四味,先以水一斗,熬粳米,熟訖去米。內諸藥,煮取六升,溫服二升,日三服。
大白虎湯 治天行熱病,心中煩熱,時自汗出,舌干,渴欲飲水,時呷嗽不已,久不解者方: 石膏(如雞子大一枚,打) 麥門冬(半升) 甘草(炙,二兩) 粳米(六合) 半夏(半升) 生姜(二兩,切) 竹葉(三大握) 上方七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粳米,米熟訖去米,內諸藥,煮至六升,去滓,溫服二升,日三服。
小朱鳥湯 治天行熱病,心氣不足,內生煩熱,坐臥不安,時下利純血如雞鴨肝者方: 雞子黃(二枚) 阿膠(三錠) 黃連(四兩) 黃芩 芍藥(各二兩)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連、芩、芍三物,取三升,去滓。內膠,更上火,令烊盡,取下,待小冷,下雞子黃,攪令相得,溫服七合,日三服。
大朱鳥湯 治天行熱病,重下惡毒痢,痢下純血,日數十行,蠃瘦如柴,心中不安,腹中絞急,痛如刀刺方: 雞子黃(二枚) 阿膠(三錠) 黃連(四兩) 黃芩 芍藥(各二兩) 人參(二兩) 干姜(二兩) 上藥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連、芩、姜等五物,得四升訖,內醇苦酒二升,再煮至四升訖,去滓。次內膠于內,更上火,令烊。取下,待小冷,內雞子黃,攪令相得即成。每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小玄武湯 治天行病,腎氣不足,內生虛寒,小便不利,腹中痛,四肢冷者方: 茯苓(三兩) 芍藥(三兩) 白術(二兩) 干姜(三兩) 附子(一枚,炮去皮)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大玄武湯 治腎氣虛疲,少腹中冷,腰背沉重,四肢[冷]清,小便不利,大便鴨溏,日十余行,氣惙力弱者方: 茯苓(三兩) 白術(二兩) 附子(一枚,炮) 芍藥(二兩) 干姜(二兩) 人參(二兩) 甘草(二兩,炙)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溫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小勾陳湯 治天行熱病,脾氣不足,飲食不化,腰痛,下痢方: 甘草(三兩) 干姜 人參(各二兩)大棗(六枚,去核)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溫分再服。
大勾陳湯 治天行熱病,脾氣虛,邪熱入里,腹中雷鳴切痛,嘔吐下利不止者方: 甘草 人參(各三兩) 半夏(—升,洗去滑) 生姜(切,二兩) 黃芩(二兩) 黃連(二兩) 大棗(十二枚,劈去核)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溫服二升,日三。
小騰蛇湯 治天行熱病,胃氣素實,邪氣不除,腹?jié)M而喘,汗出不止者方: 枳實(三兩) 厚樸(二兩) 甘草(二兩) 芒硝(二兩)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上三味至二升許,去滓,內芒硝,待焰已,頓服之。
大騰蛇湯 治天行熱病,邪熱不除,大腑閟結,腹中大滿實,汗出而喘,時神昏不識人,宜此方,急下之方: 枳實(三兩) 厚樸 甘草 大黃 葶藶(熬黑,打如泥) 生姜 芒硝(后下)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上六味至四升,去滓,內芒硝,待焰化已,溫服二升。生姜一作大棗。
弘景曰:陽旦者,升陽之方,以黃芪為主;陰旦者,扶陰之方,以柴胡為主;青龍者,宣發(fā)之方,以麻黃為主;白虎者,收重之方,以石膏為主;朱鳥者,清滋之方,以雞子黃為主;玄武者,溫滲之方,以附子為主。此六方者,為六合之正精,升降陰陽,交互金木,即濟水火,乃神明之劑也。張機撰《傷寒論》,避道家之稱,故其方皆非正名也,但以某藥名之,以推主為識耳。
九 救五臟中惡卒死方
陶經隱居云:中惡卒死者,皆臟氣被壅,致令內外隔絕所致也,神仙有開五竅以救卒死中惡之方五首,錄如左:
點眼以通肝氣: 治跌仆,[既月]腰,挫閃,氣血著滯,作痛一處,不可欠伸、動轉方: 礬石燒赤,取涼冷,研為細粉。每用少許,以酢蘸,點目大眥,痛在左則點右眥,痛在右則點左眥,當大癢,螯淚大出則愈。
吹鼻以通肺氣: 治諸凡卒死,息閉不通者,皆可用此法活之。 皂角刮去皮絃,用凈肉,火上炙燥,如杏核大一塊,細辛根等分,共為極細末。每用葦管吹鼻中少許,得嚏則活也。⑨
著舌而通心氣: 治中惡,急心痛,手足逆冷者,頃刻可殺人,看其人唇舌青紫者及指甲青冷者是。⑩ 硝石(五錢匕) 雄黃(一錢匕) 上二味,共為極細末,啟病者舌,著散一匕于舌下,少時即定,若有涎出,令病者隨涎咽下必愈。
啟喉以通脾氣: 治過食難化之物,或異品有毒,宿積不消,毒勢攻注,心腹痛如刀攪。 赤小豆 瓜蒂(各等分) 共為散,每用咸豉半升,以水二升,煮豉,取一升,去滓,內散一匕,頓服,少頃當大吐則瘥。(啟喉方:救誤食諸毒及生冷硬物,宿積不消,心中痛疼方。赤小豆、瓜蒂各等分,為散訖,加鹽豉少許,共搗為丸,以竹箸啟病者齒,溫水送入口中,得大吐即愈)
熨耳以通腎氣: 治夢魘不寤。 燒熱湯二升,入戎鹽七合,令烊化已,切蔥白十五莖內湯內,視湯再沸,即將蔥取出,搗如泥,以麻布包之,熨病者二耳,令蔥氣入耳,病者即寤也。(灌耳方:救飲水過,小便閉塞,涓滴不通方。燒湯一斗,入戎鹽一升,蔥白十五莖,莫令蔥太熱,勺湯,指試不太熱,即灌耳中。令病者側臥,下以一盆著湯,承耳下薰之,少時小便通,立愈)
上五方,乃神仙救急之道,若畜病者,可倍用之。
------------------------------- 校注:(①-⑤⑧敦煌古醫(yī)籍考釋注;⑥⑦敦煌石窟秘藏醫(yī)方注) ①、耎(ruan ,軟)意為祛弱 ②、小補心湯第一方即《金匱要略》之橋蔞薤白半夏湯,主證及藥味皆符,惟《金匱要略》用“白酒一斗”,本書用“白酨漿一斗”,據《外臺秘要》載此方,白酒即白酨漿,《千金要方》作白酨漿,實為一物,古又稱“酢”,即今之黃酒。(敦煌中醫(yī)藥精萃發(fā)微:第8頁:白酨漿中的酨字讀再,《外臺秘要》釋為酢漿,也就是米醋。) ③、大瀉脾湯之六味藥,甲本為“附子、干姜、黃芩、大黃、枳實、芍藥(先抄“甘草”,又涂改為“芍藥”)”,乙本為“附子、干姜、黃芩、大黃、枳實、甘草”。按本方通例,凡 五臟瀉湯大方,皆由六味藥組成,其中,有五味藥諸方皆同,即姜、芍藥、大黃、黃芩、甘草,只有一味藥諸方各異,此一味藥出自該臟瀉湯小方,據此,大瀉脾湯應由前列五味藥加附子組成,方中不應有“枳實”,枳實是大小瀉肝湯的代表藥物。 ④、甲本、乙本皆作“一分”,按〈本草經集注〉“四分成一兩”,據本書通例,用量不當如此之少,疑“分”當為“兩”字之誤,今改。 ⑤、因“六”字與“二”字草書形近,致甲本、乙本皆訛作“二兩”,即云加倍,當以“六兩”為正。 ⑥白酨漿:“酨”,又稱為“酢”,即“醋”,是漢代以前的名稱。《周禮?天官?酒正》“漿”字下漢鄭玄注:“今之酨漿也。”唐賈公彥疏:“漢時名為酨漿”。南北朗時已通名為醋。白酨漿即白醋。 ⑦苦酒:醋的古俗稱。 ⑧惙:(chuo輟)意指疲乏。 ⑨火上炙燥,如杏核大一塊,細辛根等分:敦煌石窟秘藏醫(yī)方本為:火上炙焦,如指大一枚,次加細辛等量之。 ⑩看其人唇舌青紫者及指甲青冷者是:敦煌石窟秘藏醫(yī)方本為:看其人指,爪青者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