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色国产,午夜在线视频,新黄色网址,九九色综合,天天做夜夜做久久做狠狠,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2021a,久久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001《五臟六腑辨證用藥》 作者:劉臣彬
肝與膽
一、       肝郁氣滯(肝氣不舒)包括神經(jīng)官能癥,慢性肝炎、膽囊炎、小葉乳腺增生,月經(jīng)前后不定期,膽結(jié)石等。
主癥:常見兩脅脹痛或竄痛,胸悶不舒。胸脅乳房小腹脹痛。伴隨嘔逆吐酸、食欲不振、腹痛腹瀉、周身竄痛,咽中有物梗塞、癥瘕積聚(癥瘕都是堅硬不移的腫塊,常見肝脾腫大、腸痙攣;瘕聚,都聚散無常)、月經(jīng)不調(diào)等。苔白,脈弦。尤其左關(guān)弦。
病機:情志不舒,惱怒傷肝,引起肝氣郁結(jié),性失調(diào)達(dá),故出現(xiàn)兩脅脹痛、竄痛,胸悶不舒,且疼痛長隨情緒變化而增減。肝氣上竄于咽喉,與痰互結(jié),則咽中似物梗塞。肝氣橫逆,克脾土,侵犯脾胃,胃失和降,則脘痛、嘔逆吐酸,食欲不振;脾氣失和則腹痛腹瀉?!皻庑袆t血行,氣滯血亦滯”,肝氣郁結(jié)產(chǎn)生氣滯血瘀,則脅部刺痛不移,,逐漸產(chǎn)生癥瘕積聚。肝脈與沖脈相連,沖脈主月經(jīng),故肝郁氣滯能引起月經(jīng)不調(diào)。
治法:疏肝理氣
藥物:
疏肝:用柴胡、香附、郁金、青皮。脅痛重加元胡、川楝子。肝氣犯胃用木香、佛手。
隨癥加減:嘔逆用懸覆代赭湯;吐酸用黃連、吳茱萸、烏賊骨;腹脹重加厚樸、枳實、枳殼;腹瀉加蒼術(shù)、白術(shù)、茯苓、訶子;肝脾腫大加桃仁、紅花、丹參,重者加三棱、莪術(shù)、鱉甲、白花蛇舌草、半枝蓮、八月札。
方藥舉例:男用柴胡舒肝丸、女用逍遙散加減。梅核氣用半夏厚樸湯,或者四七湯。
二、       肝經(jīng)實火
高血壓病、更年期綜合癥、上消化道出血、膽石癥、鼻衄、急性結(jié)膜炎。
主癥:頭痛眩暈、耳鳴耳聾,急躁易怒,面紅目赤,脅肋灼痛,甚至吐血衄血。兼見尿黃赤,口苦便干,苔黃,脈弦數(shù)。
病機:肝火上攻于頭,則頭痛眩暈,面紅目赤。膽經(jīng)布于耳,肝與膽相表里,肝有病則膽受之,肝火循經(jīng)上入于耳,則耳鳴耳聾,其特點為突然發(fā)作,鳴聲如潮。肝失疏泄,肝氣郁結(jié)化火,擾及兩脅則脅肋灼痛;肝火上炎灼傷絡(luò)脈,可驟然吐血衄血,舌質(zhì)紅,苔黃,苔黃膩,脈弦數(shù),為肝火旺盛之象。
治法:清肝瀉火
藥物:
1、       清肝藥:肝火上升于頭部輕者用桑葉、菊花。上升于目用草決明、青葙子、菊花、木賊、夏枯球。
2、       瀉肝火藥:肝火重者用龍膽草、梔子、黃芩、連翹。
3、       隨癥加藥:吐血衄血加仙鶴草、白茅根、丹皮、藕節(jié)、小薊。頭痛頭暈加龍骨、牡蠣。便秘加蘆薈、大黃。血壓高加鉤藤、菊花、夏枯草、槐角、草決明、青木香、桑寄生、杜仲炭、牛膝。
方藥舉例:一般用龍膽瀉肝湯加減。龍膽草、黃芩、梔子、木通、生地、當(dāng)歸、牛膝。
三、       陰虛肝旺
高血壓病、神經(jīng)官能癥、眼科疾病。
主癥:頭痛眩暈,煩躁易怒,顴紅,五心煩熱,舌紅,脈弦細(xì)數(shù)、或細(xì)數(shù)無力。或見耳鳴耳聾,麻木、震顫,眼干,口燥咽干,面部烘熱,腰酸腿軟,少寐多夢。
病機:肝陰不足,則肝陽上亢,腎陰不足,也導(dǎo)致肝陽上亢。肝陽上亢,則頭痛頭暈、眩暈,煩躁易怒。陰虛生內(nèi)熱,則顴紅、五心煩熱。腎開竅于耳,腎陰不能上充于耳,則耳鳴耳聾。肝陰不足,不能濡養(yǎng)筋脈,則肢體麻木、甚至震顫??谠镅矢?,面部烘熱,都是陰虛內(nèi)熱虛火上炎之證。肝屬木,木生火,火屬心,心火內(nèi)擾神明,則少寐多夢。腰為腎之府,腎主骨,腎虛,則有腰膝酸軟。肝經(jīng)實火與陰虛肝旺雖然都有頭暈頭痛、耳鳴耳聾,但前者常突然發(fā)病,來勢較急,癥狀明顯;后者則逐漸產(chǎn)生,癥狀較輕;前者有尿黃,舌紅苔黃,脈弦數(shù)、滑數(shù)的實火現(xiàn)象;后者有顴紅、五心煩熱,脈象虛數(shù)無力、細(xì)數(shù)而軟。等虛火現(xiàn)象。
治法:滋陰、平肝、潛陽
藥物:
1、       滋肝陰:生地、玄參、天冬、麥冬、枸杞、山萸肉、何首烏、女貞子。
2、       補肝血:當(dāng)歸、川芎、阿膠、地黃、白芍、雞血藤。
3、       平肝潛陽:平肝用天麻、鉤藤、僵蠶、菊花,潛陽用生龍骨、生牡蠣、生石決明、煅磁石、紫貝齒。
4、       隨癥加減:眼干加菊花、草決明、枸杞;口燥咽干加天花粉、石斛、麥冬;麻木震顫加鉤藤、僵蠶、雞血藤。
方藥舉例:一般用杞菊地黃湯加減。熟地、枸杞、茯苓、丹皮、澤瀉、菊花、鉤藤。
四:肝風(fēng)內(nèi)功
1、       熱動肝風(fēng)(熱極生風(fēng))
見于高熱驚厥。
主癥:高熱、抽搐、甚至神志昏迷。舌質(zhì)紅,脈弦數(shù)。
病機:熱極生風(fēng),出現(xiàn)肢體抽搐,兩眼上翻。常見于嬰幼兒。熱擾心神,則神志昏迷。諸風(fēng)掉眩,皆屬于肝。
治法:清熱熄風(fēng)
藥物:
(1)       、熄風(fēng):輕者用鉤藤、僵蠶、地龍;重者用全蝎、蜈蚣,高熱不退并發(fā)抽搐者用羚羊角粉。
(2)       、清熱:清熱瀉火藥:生石膏、寒水石、知母、黃連、梔子。清熱解毒藥:金銀花、連翹、大青葉、板藍(lán)根、青黛。
(3)       、隨癥加減:昏迷,加菖蒲、郁金。
方藥舉例:一般清瘟敗毒飲加減。生石膏、知母、生地、玄參、梔子、連翹、鉤藤。重者用用羚羊鉤藤湯加蝎尾粉、鉤藤、生地、水牛角絲、玳瑁、菊花、羚羊角絲。
2、       陰虛陽亢、肝風(fēng)內(nèi)動
常見于腦溢血、高血壓腦病。
主癥:素有頭痛、眩暈、麻木,突然昏厥,抽搐,或口眼歪斜,偏癱。舌質(zhì)紅,脈弦細(xì)。病位較淺、病情輕者,只出現(xiàn)口眼歪斜,語言不利,肢體麻木或偏癱。病位較深、病情重者,除以上癥狀外,尚有神志不清或昏迷。中風(fēng)時常伴隨喉中痰鳴、舌苔滑膩。有的連續(xù)幾天不省人事,最后死亡。重者,脈象弦滑、促、代。
病機:素體陰虛,肝陽易亢,化火生風(fēng),風(fēng)火交煽,挾痰上擾,蒙蔽清竅,則神志昏迷,流竄于經(jīng)絡(luò),則肢體麻木;風(fēng)痰阻于脈絡(luò),氣血流通不暢,則口眼歪斜,舌強不語或偏癱。舌質(zhì)紅,脈弦細(xì),或弦細(xì)數(shù)軟無力,均屬陰虛肝旺之象。一旦弦滑、促、代,則有危險。
治法:滋陰平肝、熄風(fēng)開竅
方藥舉例:
一般用鎮(zhèn)肝熄風(fēng)湯加減:生龜板、生牡蠣、生赭石、生地、玄參、丹皮、懷牛膝、石菖蒲。
隨癥加減:眩暈加磁石、生石決明;痰多加半夏、膽南星;抽搐、痙攣加僵蠶、全蝎、地龍、羚羊角絲;昏迷加石菖蒲、郁金。后遺癥期用補陽還五湯加減。
四、       寒滯肝脈
睪丸、附睪疾患,疝氣。女子宮寒、產(chǎn)后風(fēng)濕久病。
主癥:少腹脹痛,睪丸墜脹,或陰囊回縮。少腹脹痛長牽引睪丸,墜脹劇痛,受寒則重,得熱則緩,或見畏寒肢冷。女小腹涼、痛、脹,牽引腰部,下肢冰冷,風(fēng)吹則過,如穿透感,或下肢關(guān)節(jié)痛?;蛘唛L期胃痛、久病后心臟疾患,頭頂痛。女30—40歲見部分子宮、附件腫瘤患者(久?。?br>病機:寒浸肝脈,寒從足起,久病入厥陰經(jīng),導(dǎo)致寒者凝滯變化諸癥,一派寒象,誤診紛紜。
治法:溫肝散寒、理氣補腎。
藥物:
1、       溫肝:以理氣為主用青皮、小茴香、烏藥。以散寒為主,五藥聯(lián)手,附子、肉桂、補骨脂、杜仲炭、吳茱萸。
2、       補腎用山芋、山藥、熟地,補五老虛損用玉竹、黃精、仙茅、巴戟肉、肉蓯蓉。
3、       隨癥加藥:少腹或睪丸疼痛,重用川楝子、元胡。疝氣或附睪腫痛加橘核、荔枝核。
方藥舉例:教材用暖肝煎:當(dāng)歸、小茴香、烏藥、肉桂、茯苓、荔枝核。常用右歸飲、金匱腎氣、吳茱萸湯加減。女用陳自明溫經(jīng)湯合上藥。
五、       肝膽濕熱
急性黃疸性肝炎,急性膽囊炎,膽結(jié)石、膽和胰腺腫瘤出現(xiàn)感染。
主癥:鞏膜皮膚發(fā)黃,色澤鮮明,脅痛較著,尿少黃赤,或見發(fā)熱口渴,惡心嘔吐,食少腹脹。舌質(zhì)紅、舌苔黃膩,脈弦數(shù)、或者滑數(shù),左關(guān)滑。
病機:脾胃運化失常,濕濁內(nèi)生,濕郁化熱,蘊結(jié)于肝膽,致使膽汁外溢,浸及肌膚,發(fā)生黃疸。濕熱犯胃,則惡心嘔吐,食少腹脹(肝功能不好)。熱邪灼傷津液,則發(fā)熱口渴,尿少而黃赤。濕熱蘊結(jié),則舌紅苔黃膩。脈弦數(shù)為肝膽熱盛之象。本證脅痛顯著,而脾經(jīng)濕熱則消化道癥狀嚴(yán)重。
治法:清熱利濕
1、       清熱:清熱利濕常用茵陳,清熱燥濕常用黃芩、梔子、黃連、黃柏。
2、       利濕:豬苓、茯苓、澤瀉、車前子、滑石。
3、       隨癥加藥:惡心嘔吐加藿香、佩蘭、竹茹;脅痛加川楝子、元胡;腹脹加大腹皮;熱重加蒲公英、、雙花、連翹、板藍(lán)根;濕重加蒼術(shù)、車前子;便秘加大黃,膽結(jié)石加金錢草、海金沙、雞內(nèi)金、虎杖。
方藥舉例:一般用茵陳蒿湯加減:茵陳、梔子、大黃、茯苓、車前子、龍膽草、木通。結(jié)石用大柴胡湯加減。
脾與胃
一、       脾胃虛弱(脾氣虛、胃氣虛)
胃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炎,慢性腸炎、結(jié)腸炎,慢性痢疾,胃腸功能紊亂、胃神經(jīng)官能癥,腸結(jié)核、慢性肝炎、肝硬化、放化療后不能飲食。
主癥:面色萎黃,倦怠乏力,食欲不振,胃脘滿悶,噯氣吐酸,胃痛喜按,食后痛減,腹脹便溏。舌淡苔白,脈象細(xì)、弱、濡軟。或見嘔吐、浮腫。(脾虛三大主癥:腹脹、便溏、食少納呆)。
病機:脾有病,則胃受之,脾胃虛弱,即脾氣虛及胃氣虛同時出現(xiàn),但也有單獨出現(xiàn)者。胃主受納,胃氣虛則胃納減少;胃氣主降,胃虛失其和降反而上逆,則噯氣吐酸,胃痛喜按,得食痛減,均為虛象。脾主運化,脾虛則運化失常,出現(xiàn)食后胃脘滿悶,腹脹便溏。脾胃氣虛水谷化生精微減少,則面色萎黃,倦怠無力。脾虛不能運化水濕,則浮腫。舌質(zhì)淡,苔白,脈脈象細(xì)、弱、濡軟,均屬氣虛之象。
治法:健脾和胃
藥物:
1、       健脾:人參、黨參、茯苓、山藥、炒薏苡仁。
2、       和胃:陳皮、木香、法半夏、陽春砂、白蔻、草寇。
3、       隨癥加減:食欲不振加雞內(nèi)金、砂仁;吐酸加烏賊骨;嘔吐加生姜、半夏、竹茹;胃脘痛加白芍、甘草;腹脹加厚樸、木香;便溏加赤石脂、訶子。
方藥舉例:一般脾胃虛弱用四君子湯加減。人參、白術(shù)、茯苓、甘草。脾虛重者用參苓白術(shù)散。
二、       脾胃虛寒
胃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炎,慢性腸炎,慢性痢疾,胃腸功能紊亂,水腫,慢性肝炎,肝硬化,慢性結(jié)腸炎,婦女白帶過多。
主癥:腹脹、便溏、食少納呆三大主癥的基礎(chǔ)上,又出現(xiàn)了寒癥,就是虛寒。胃腹隱隱作痛,喜熱喜按,口泛清水,呃逆嘔吐,食欲不振,食后腹脹,久泄不止,肢冷乏力?;蛞娔蛏俑∧[,皮膚萎黃而晦暗,白帶清稀而多。舌質(zhì)淡,苔白滑或白膩,脈沉細(xì)而遲軟無力?;蛎}右關(guān)弱,六脈遲。
病機:脾胃虛寒,多為脾胃疾病遷延日久,失于調(diào)治,正氣不足所致。陽虛生外寒,則畏寒肢冷;寒性收引,其性疼痛,寒邪凝滯中焦脾胃,則胃腹隱痛,得熱得按則寒氣散,而痛減。胃陽不足,則食少腹?jié)M。寒飲不化而上逆,則口泛清水;胃氣不降,上逆則嘔吐呃逆。脾陽不足,不能運化水濕,則久泄不止,或浮腫尿少,或白帶清稀而多。寒濕停滯脾胃,膽液與寒濕相結(jié),則膚色晦暗發(fā)黃。脈右關(guān)弱,為脾虛,六脈遲為寒癥。
治法:溫中健脾
藥物:
1、       溫中:用良姜、姜、附子、天南星、吳茱萸。
2、       健脾:用蒼術(shù)、白術(shù)、砂仁、白蔻。
3、       補脾用人參、黨參、黃芪、甘草。
4、       隨癥加減:胃痛重用良姜、香附;肢涼怕冷加吳茱萸、附子、肉桂;久瀉加炮姜、赤石脂;呃逆加丁香、柿蒂;嘔吐加陳皮、生姜、半夏;或加草蔻、良姜、生姜汁;浮腫加豬苓、澤瀉、茯苓、薏苡米。食欲差加砂仁、雞內(nèi)金、谷芽、麥芽。
方藥舉例:一般用六君子湯加減。人參、白術(shù)、茯苓、甘草、木香、砂仁、半夏、陳皮、良姜、香附。
三、       中氣下陷
慢性腸炎、慢性結(jié)腸炎、慢性痢疾、腸功能紊亂、脫肛、胃下垂、子宮脫垂、腎下垂、睪丸下墜、重癥肌無力等。
脾胃虛弱癥候兼見言語氣短,動則氣墜,深吸氣方快,疲乏無力,困倦?;蛞娋脼a脫肛,子宮下垂,小便淋漓不盡。舌淡苔白,脈象虛大,右關(guān)純虛脈。
病機:脾胃之氣不足,又稱中氣不足、中氣下陷。脾主肌肉,肌肉微軟無力,不能上托臟器、組織,導(dǎo)致下陷。
治法:補中益氣
藥物:
1、       升陽舉陷:升麻、黃芪,最好重用100克。
2、       健脾益氣:黃芪、黨參、人參、太子參、西洋參、白術(shù)、蒼術(shù)。
3、       隨癥加減:久瀉加訶子肉、補骨脂、烏梅。小便淋漓難進(jìn)加肉桂。睪丸下墜加補腎藥山芋、山藥、熟地、仙茅、巴戟、附子、吳茱萸。
方藥舉例:一般用補中益氣湯加減。黃芪、人參、白術(shù)、陳皮、升麻、檳榔、枳殼、柴胡。
四、       脾虛濕困(濕困脾陽、寒濕困脾)
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腸炎,慢性痢疾,胃腸功能紊亂,水腫,慢性肝炎,肝硬化,慢性結(jié)腸炎,白帶過多。
主癥:輕者脾虛兼見濕的癥候,重者脾陽虛兼見寒濕癥候。飲食減少,胃脘滿悶,惡心嘔吐,口粘不渴,渴不欲飲,頭重如裹,身困體沉,腹瀉肢腫,或皮膚晦暗發(fā)黃,白帶多。舌苔厚膩,脈緩。
病機:濕重傷脾或脾陽先虛,運化遲緩,致使?jié)駶嶂凶?。濕困于上,則口粘,頭重如裹;濕阻于中,則飲食減少,胃脘滿悶,惡心嘔吐;濕迫于下,則腹瀉、肢腫、白帶量多。寒濕阻于脾胃,膽汁與寒濕相結(jié),則身黃晦暗。水濕充于肌膚,則神困體沉。舌質(zhì)淡,苔白厚膩,脈緩,均屬脾陽不運,濕濁內(nèi)蘊之象。
治法:健脾利濕(運脾化濕)
1、       健脾:人參、白術(shù)、黃芪。
2、       燥濕:蒼術(shù)、厚樸、草果、半夏、天南星、
3、       化濕:藿香、佩蘭、砂仁、蔻仁。
4、       利濕:豬苓、茯苓、澤瀉、薏苡米、車前子。
5、       隨癥加減:胃脘滿悶加厚樸、蒼術(shù);惡心加藿香、佩蘭;腹瀉加山藥、蓮子肉;黃疸加茵陳、干姜;頭重如裹加白芷;浮腫加大腹皮、澤瀉。
方藥舉例:一般用胃苓湯加減。即平胃散合五苓散加減。蒼術(shù)、白術(shù)、厚樸、茯苓、澤瀉、豬苓、薏苡米、車前子。
五、       脾藴濕熱
急性黃疸性肝炎、急性膽囊炎、濕疹、膿皰病
主癥:面目發(fā)黃,鮮明如橘色,脘腹脹悶,不思飲食、厭油膩,惡心嘔吐,尿少而赤。或身癢,發(fā)熱,口干苦,便秘或大便不爽,或皮膚瘡瘍、濕疹流黃水,舌苔黃膩,脈濡數(shù)。
病機:嗜食辛辣肥甘厚味,引起脾濕胃熱,濕熱交阻,膽汁與濕熱相結(jié),外溢于肌膚而發(fā)黃致癢;熱為陽邪,故黃色鮮明如橘色;濕熱中阻,則不思飲食,厭油膩,甚至胃濁上逆而惡心嘔吐;濕熱下注膀胱,而尿黃短赤;濕盛則泄瀉;熱盛則發(fā)熱,口干,大便干結(jié)。舌苔黃膩,脈濡數(shù),均屬濕熱熏蒸之象。本證之黃疸,消化道癥狀嚴(yán)重脈緩;肝膽濕熱之黃疸,肝膽經(jīng)癥狀嚴(yán)重脈濡弦,需細(xì)分辨。濕熱在皮膚,則成濕疹、膿皰病、皮膚潰瘍等。
治法:清熱利濕
方藥舉例:黃疸常用茵陳蒿湯加減。茵陳、梔子、茯苓、澤瀉、白茅根、焦山楂、佩蘭、板藍(lán)根。
膿皰病和濕疹用:生薏苡米、黃柏、梔子、黃芩、金銀花、連翹、生地、玄參、苦參、地膚子、白鮮皮。
隨癥加減:食少厭食油膩加黃連、焦山楂;惡心嘔吐加陳皮、竹茹;尿少身倦加薏苡仁、六一散,大便不爽加大黃、番瀉葉。
六、脾不統(tǒng)血
各種出血疾病。功能性子宮出血、痔瘡出血、血小板減少性紫癜、過敏性紫癜、血友病、皮下出血等。
主癥:脾氣虛兼有出血者。面色無華、萎黃,氣短懶言,肢體困倦乏力;月經(jīng)過多,點滴而下;便血,尿血,皮下出血等。舌質(zhì)淡,苔薄白,脈細(xì),沉細(xì)而緩。
病機:脾虛不能統(tǒng)血,則血不歸經(jīng),溢于脈外。面色無華、萎黃,氣短懶言,肢體困倦乏力,舌質(zhì)淡,苔薄白,脈細(xì),沉細(xì)而緩。都是脾虛癥狀。
治法:補脾攝血、引血歸經(jīng)
藥物:
1、       補益脾氣:黃芪、黨參、人參、白術(shù)、茯苓、甘草、大棗。
2、       止血:仙鶴草、劉寄奴、艾炭、血余炭、棕櫚炭。
3、       隨癥加藥:嘔血加紫草、仙鶴草;便血加生地榆、槐花、側(cè)柏葉或伏龍肝;尿血加旱蓮草、小薊。胃出血加三七。
方藥舉例:一般用歸脾湯加減。人參、白術(shù)、黃芪、當(dāng)歸、木香、仙鶴草、劉寄奴。
六、       心脾兩虛
神經(jīng)官能癥、心率失常、早搏、貧血、輕度失眠。
主癥:心悸健忘,心悸怔忡,失眠多夢,食欲減退,腹脹便溏,倦怠無力,面色萎黃。舌質(zhì)淡,苔薄白,脈細(xì)。左寸弱、右關(guān)弱。
病機:心主神志,脾主運化。心虛則神不內(nèi)守,出現(xiàn)健忘失眠、思慕無窮,多夢紛紜,心悸怔忡;脾虛則運化失司,則食欲減退,腹脹便溏,倦怠無力,面色萎黃。六脈沉細(xì),為氣血不足,心脾兩虛之象。
治法:補益心脾
藥物:
1、       補心:人參、黃芪、黨參、西洋參、太子參。
2、       不眠:棗仁、柏子仁、茯苓、茯神,思慮過度用遠(yuǎn)志。
3、       補脾:黃芪、黨參、白術(shù)、茯苓、山藥、甘草。
方藥舉例:一般用歸脾湯加減。
七、       肝脾不和
神經(jīng)官能癥、肝炎、肝硬化。
主癥:既有肝旺的癥候,又有脾虛的癥候。兩脅脹滿,不思飲食,腹脹腸鳴,大便溏瀉。舌質(zhì)淡,苔白膩,脈弦。
病機:肝木克脾土,肝氣郁結(jié),橫逆犯脾,脾虛而運化失常。
治法:疏肝健脾
藥物:
1、       疏肝:柴胡、白芍、香附、郁金。
2、       健脾:白術(shù)、茯苓、薏苡米、山藥。
3、       隨癥加藥:脅肋脹痛加柴胡、白芍、青皮;腹脹加厚樸、木香;便溏加蓮子肉、伏龍肝、石榴皮。
方藥舉例:一般用逍遙丸加減。柴胡、白芍、茯苓、白術(shù)、廣木香、香附、郁金。
八、       胃火熾盛(邪熱擾胃、胃火)
某些傳染病高熱期、糖尿病、牙周病、口輕潰瘍等。
主癥:煩渴多飲或渴欲飲冷,多食易饑,口臭嘈雜,牙齦腫痛,大便秘結(jié)。舌質(zhì)紅,苔黃膩,脈洪大、滑數(shù)。
病機:胃火熾盛耗傷胃陰,則口渴多飲或喜冷飲;火能消谷,則多食易饑。胃熱上蒸則口臭嘈雜;齒齦為胃經(jīng)脈絡(luò)所過,胃熱上沖,則牙齦腫痛。熱傷津液,則大便秘結(jié)。舌質(zhì)紅,苔黃膩,脈洪大、滑數(shù),均為胃火熾盛之象。
治法:清胃瀉火
藥物:
清胃火:生石膏、知母、梔子、黃連、黃芩、山豆根、大黃。清熱生津用石斛、天花粉、蘆根、北沙參。
方藥舉例:山豆根、生石膏、知母、升麻、黃連、當(dāng)歸、生地黃、玄參。
九、       胃陰不足
慢性胃炎、胃神經(jīng)官能癥、消化不良、糖尿病。
主癥:口唇干燥,不思飲食,食后飽脹,大便燥結(jié),干嘔呃逆,舌干少津,舌質(zhì)紅,少苔或無苔,脈細(xì)數(shù)無力。
病機:脾胃虛弱,飲食減少,不能化生水谷精微,陰液之源枯竭,或胃火耗傷津液,虛火上擾,胃陰不足,則見口干唇燥,大便秘結(jié),舌質(zhì)紅,脈細(xì)數(shù)無力等癥。胃陰虧耗,胃失濡養(yǎng),納化失司,導(dǎo)致飲食減少,食后飽脹;胃失和降,則干嘔呃逆。
治法:滋陰養(yǎng)胃
藥物:
1、       養(yǎng)胃陰:北沙參、麥冬、生地、玄參、石斛、蘆根、天花粉、玉竹、西洋參、太子參。
2、       隨癥加藥:口干舌燥加蘆根、天花粉;干嘔加竹茹;呃逆加代赭石、旋復(fù)花;便秘加火麻仁、郁李仁、小胡麻。不思飲食加砂仁、白蔻、雞內(nèi)金。
方藥舉例:一般用麥門冬湯加減。麥冬、沙參、生地、石斛、太子參、烏梅。
十、       肝胃不和
胃潰瘍、慢性胃炎、胃神經(jīng)官能癥、肝炎、肝硬化。
主癥:脅肋脹痛,胃脘脹滿、疼痛,食欲不振,噯氣吐酸或嘔吐,或見心煩易怒,脈弦。
病機:肝木克脾土,肝強脾弱,左關(guān)脈弦,右關(guān)脈弱。肝強木旺則胸脅乳房脹痛;胃弱土衰則腹脹、便溏、食少納呆。
治法:疏肝和胃
藥物:
1、       疏肝:香附、郁金、柴胡、白芍、香櫞、佛手。
2、       和胃:陳皮、半夏、砂仁、木香。
3、       隨癥加藥:疼痛拒按加香附、郁金;泛酸嘈雜加吳茱萸、黃連;或加烏賊骨;口苦加黃連;噯氣加旋復(fù)花、佛手。
方藥舉例:一般用四逆散合左金丸。柴胡、白芍、陳皮、枳殼、半夏、吳茱萸、黃連。
十一、食滯胃脘
消化不良、停食、急性胰腺炎、肝功能不好。
主癥:胃腹脹滿,嘔吐酸腐,噯氣反酸,不思飲食,大便溏薄或秘結(jié)。舌苔厚膩,脈滑,關(guān)部滑重。
病機:飲食積滯、飽食過傷脾胃,脾之運化失司,中焦氣機受阻,則脘腹脹滿;食滯于胃,濁氣上逆,則噯腐吐酸,不思飲食,大便溏薄或秘結(jié);食濁中阻,則舌苔厚膩,脈滑;中州位于右關(guān),則關(guān)脈滑重。
治法:消食導(dǎo)滯
藥物:
1、       健脾消食:消肉食用山楂;消谷食用炒谷芽;消面食用炒麥芽、焦神曲;消食開胃用雞內(nèi)金。行氣開胃用砂仁;開胃止吐用蔻仁。
2、       導(dǎo)滯:炒枳實、炒枳殼,焦檳榔、炒萊菔子、大黃。
3、       隨癥加減:口臭加黃連、梔子。
方藥舉例:一般用保和丸加減。焦山楂、焦神曲、焦麥芽、炒萊菔子、茯苓、半夏、枳殼、陳皮、連翹。
肺與大腸
一、       肺陰虛
肺結(jié)核、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
主癥:咳嗽無痰或痰少而粘,有時帶血,潮熱盜汗,手足心熱,午后顴紅,或有咽干喑啞,舌質(zhì)紅而干,或有裂紋,無苔,脈細(xì)數(shù)。
病機:肺陰虧虛,津液被灼,肺燥火盛,則干咳少痰。虛火傷絡(luò),則痰中帶血。虛火內(nèi)熾,則有潮熱,顴紅,手足心熱;虛火逼津外泄而盜汗;津液被劫,咽失滋潤,則咽燥聲啞。舌質(zhì)紅而干,或有裂紋,無苔,脈細(xì)數(shù),均是陰虛內(nèi)熱之象。
治法:滋陰潤肺
藥物:
1、       養(yǎng)肺陰:南沙參、天冬、麥冬、百合、生地、玄參、玉竹、西洋參。
2、       清虛熱:青蒿、鱉甲、地骨皮、秦艽。
3、       隨癥加減:熱痰加桑白皮、黃芩、魚腥草、敗醬草;盜汗加浮小麥、五味子;咳甚加百部、紫苑、款冬花;痰中帶血加三七、側(cè)柏葉、仙鶴草。
方藥舉例:一般用百合固金湯,或滋陰清肺湯加減。生地、麥冬、川貝母、沙參、百部、山藥、玄參、甘草、白芍、當(dāng)歸、馬兜鈴。
二、       肺氣虛
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肺結(jié)核、肺心病。
主癥:咳嗽無力,痰多清稀,甚至喘促短氣,面色晄白,聲音低弱,乏力自汗。舌質(zhì)淡,苔薄白,脈細(xì)弱。
病機:肺主氣,肺氣虛,則咳嗽無力,短氣而喘,聲音低弱;氣虛者津液不能運化,而成痰
濕,則痰多清稀。氣為血之帥,虛者血不上榮,則面色晄白。肺氣虛弱,衛(wèi)外不固,則自汗。舌質(zhì)淡、脈細(xì)弱,為氣虛之象。
治法:補益肺氣
藥物:
1、       補肺氣:人參、黨參、太子參、西洋參、黃芪。
2、       隨癥加減:咳喘氣促加百部、五味子;自汗加麻黃根、浮小麥;痰多咳重加紫苑、款冬花、半夏、甘草。
方藥舉例:一般用補肺湯加減。黃芪、黨參、五味子、紫苑、半夏、甘草。
三、       肺燥咳嗽
感冒、支氣管炎。
主癥:干咳無痰或痰少不易咯出,鼻燥咽干,咳甚則胸痛,或有形寒身熱等表證,多見于秋季干燥之時。舌尖紅,苔薄黃,脈細(xì)數(shù)。本證以肺燥為主,無陰虛癥狀,可與肺陰虛鑒別。
治法:清肺潤燥
藥物:
1、       清肺潤燥:初起可用桑葉、杏仁、枇杷葉。久咳可用蘆根、知母、南沙參、天冬、麥冬。
2、       隨癥加減:咳重加前胡、桔梗;痰少難咳加貝母、竹茹。
方藥舉例:一般用沙參麥冬飲。初起用清燥救肺湯合桑杏湯加減:生石膏、桑葉、杏仁、沙參、麥冬、貝母。
經(jīng)久不愈用養(yǎng)陰清肺湯加減:知母、生地、麥冬、川貝、百合、沙參。
四、       肺熱咳喘
急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繼發(fā)感染、肺炎初中期、肺膿腫、喘息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
主癥:咳嗽或哮喘,痰黃粘稠,或咳吐膿血,氣味腥臭,胸痛,或有惡寒發(fā)熱。舌苔黃或兼黃膩,脈數(shù)、滑數(shù)、右寸洪大。
病機:邪熱蘊肺,煎熬津液為痰。邪熱與痰濁相結(jié),阻于七道,影響肺氣出入,使肺氣不能肅降,則有咳喘。痰黃為肺熱的主癥,若熱壅血瘀則化膿血痰。肺氣不利則胸痛,肺火熾盛則發(fā)熱,兼有表癥則畏寒。舌苔黃或兼黃膩,脈數(shù)、滑數(shù)、右寸洪大。為痰熱互結(jié)之象。
治法:清肺化痰
藥物:
1、       清肺熱:魚腥草、敗醬草、黃芩、梔子、生石膏、桔梗。
2、       化痰熱:瓜蔞、貝母、竹茹,痰稠可加海浮石、黛蛤散。
3、       排膿化瘀:排膿用葦莖、敗醬草、魚腥草、薏苡仁、冬瓜仁、桔梗?;龀S锰胰省⒓t花、赤芍。
4、       止嗽平喘:常用麻黃、射干、枇杷葉、杏仁,兼有痰嗽加馬兜鈴、白前,喘重加蘇子、萊菔子、地龍、葶藶子。
5、       隨癥加藥:咳吐膿血加金銀花、連翹;咳重加桑白皮、車前子;痰黃稠加貝母、瓜蔞、海浮石;胸痛加瓜蔞、赤芍、元胡;咳血加仙鶴草、側(cè)柏葉、白芨、丹皮。
方藥舉例:一般常用麻杏石甘湯加減。麻黃、杏仁、生石膏、桑白皮、瓜蔞。
清熱解毒化瘀:肺膿腫,用《千金》葦莖湯加味。葦莖、薏苡仁、瓜蔞仁、桃仁、冬瓜仁、金銀花、連翹、皂刺。
五、       肺寒咳喘
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喘息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
主癥:輕者咳嗽痰白清稀,形寒怕冷,不渴;重者咳嗽胸悶,呼吸急促。表邪未解,則惡寒發(fā)熱,頭痛無汗,鼻塞流涕,舌質(zhì)淡,苔白滑,脈浮,或浮緊。
病機:寒痰犯肺,肺氣不宣,則咳嗽多痰,痰白清稀。寒邪郁于肌表肺衛(wèi),則形寒拍冷;寒邪未化熱,則口不渴。邪實氣壅,肺氣失降,則咳喘胸悶。舌質(zhì)淡,苔白滑,脈浮,或浮緊,為邪在肺衛(wèi),風(fēng)寒外束之象。
治法:溫肺化痰
藥物:
1、       溫肺止咳:細(xì)辛、姜、紫苑、款冬、百部、白前、前胡。
2、       化寒痰:半夏、陳皮、白芥子。
3、       隨癥加藥:表寒輕者用荊芥、防風(fēng);重者用麻黃、桂枝;喘重加麻黃、蘇子、萊菔子;咳重加前胡、百部;重寒加細(xì)辛、干姜、附子。氣血不足可加人參。
方藥舉例:一般用小青龍湯加減。麻黃、細(xì)辛、干姜、半夏、橘紅、五味子。
六、       痰濁阻肺
慢性喘息性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
主癥:咳嗽氣喘,胸部滿悶,不能平臥,痰多粘稠,苔膩脈滑。
病機:痰濁阻塞肺氣,氣機不得升降。
治法:燥濕滌痰、降氣平喘
方藥舉例:偏寒者用二陳湯合蘇子降氣湯加減。蘇子、厚樸、半夏、陳皮、遠(yuǎn)志、射干。
偏熱者用清金化痰湯加減。黃芩、梔子、瓜蔞、橘紅、貝母、苦葶藶子?;蛴酶鸶S芩黃連湯。
七、       肺脾兩虛
主癥:肺虛久嗽,痰多清稀,氣短,胸悶;脾虛見食欲減退,腹脹、便溏、乏力,舌質(zhì)淡,苔白,脈濡細(xì)。
病機:肺脾久病,可互相致病。出現(xiàn)肺氣不足,脾氣虛弱癥候。
治法:補益脾肺
方藥舉例:一般常用六君子湯加減。人參、白術(shù)、茯苓、甘草、半夏、陳皮、木香
砂仁。
隨癥加減:腹脹加厚樸、枳殼;食欲不振加白蔻、砂仁;便溏加蓮子肉、山藥、蒼術(shù)??人杂刑导幼显?、款冬花、半夏。
八、       肺腎陰虛
常見于結(jié)核病后期、也見于慢性支氣管炎、肺心病、支原體感染、病毒感染。
主癥:咳嗽痰少,動則氣短、氣喘,腰酸腿軟,骨蒸潮熱,盜汗遺精。舌紅,有裂紋,苔少,脈象細(xì)數(shù),細(xì)數(shù)無力。
病機:肺陰久虛,導(dǎo)致腎陰亦虛。干咳少痰,五心煩熱,腰酸腿軟,脈象虛數(shù)。
治法:滋陰補肺
方藥舉例:一般用百合固金湯,或者麥味地黃湯加減。生地、丹皮、山芋、山藥、麥冬、玄參、貝母、五味子。
九、       大腸濕熱
急性細(xì)菌性痢疾,慢性痢疾急性發(fā)作,阿米巴痢疾。
主癥: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膿血,肛門灼熱,小便短赤,形寒發(fā)熱。舌質(zhì)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重者,病勢兇險,甚至昏迷,難治。
病機:濕熱在腸,氣血受阻,傳導(dǎo)失司,則里急后重、腹痛;濕熱之毒,傷害氣血,則下痢膿血;濕熱下注,則肛門灼熱、小便短赤;舌質(zhì)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為濕熱內(nèi)盛之象。重者,濕熱化毒,內(nèi)攻臟腑、進(jìn)入營血,發(fā)生煩躁、昏迷、高熱,則病勢兇險。
藥物:
1、       清濕熱:黃芩、黃連、白頭翁、秦皮、馬齒莧。
2、       隨癥加減:表癥未解加葛根;熱毒甚加雙花、連翹;腹痛加白芍、木香;食滯加檳榔、焦楂;膿血加丹皮、赤芍;神昏加安宮丸、紫雪丹;阿米巴痢疾加鴉膽子。
方藥舉例:一般用白頭翁湯和葛根芩連湯加減。白頭翁、黃連、黃芩、木香、白芍、秦皮。
腎與膀胱
一、       腎陽虛
某些衰弱性疾病、慢性小球腎炎、腎病綜合癥、腎上腺機能減退癥、神經(jīng)衰弱。
主癥:腎氣虛主癥是“腰膝酸軟無力”,同時出現(xiàn)畏寒肢冷,脈象沉遲,就是腎陽虛。腰膝酸軟,手足不溫,腰脊酸痛,陽痿早泄,性欲減退;或尿少浮腫,或食少便溏,面色晄白,舌質(zhì)淡,苔白,或舌體伴有齒痕,脈沉細(xì)而遲。六脈遲,雙尺弱。
病機:腎陽虛,陽氣不達(dá)于四肢,則畏寒肢冷,面色晄白。腰為腎之府,督脈貫脊絡(luò)腎而督諸陽經(jīng),腎陽不足,不能溫煦諸經(jīng),而腰脊酸痛。相火不足,則陽事不舉,則性欲減退;精關(guān)不固則早泄;陽虛腎氣不足,不能氣化,腎關(guān)不開,水液不能外排,則尿少浮腫,舌體胖而有齒痕;腎陽不足,不能溫煦脾陽,則食少便溏。六脈遲,雙尺弱,是腎陽虛的主脈。
治法:溫補腎陽
藥物:
1、       滋陰補腎:地黃、山芋、山藥、玉竹、黃精、巴戟肉。
2、       補腎陽:附子、肉桂、杜仲炭、補骨脂、仙茅、淫羊藿。腰膝酸軟常用骨碎補、仙茅、巴戟肉、續(xù)斷、狗脊;
3、       隨癥加減:早泄加金櫻子、鎖陽、覆盆子、芡實;水腫加牛膝、澤瀉、豬苓、茯苓、車前子;性機能減退加淫羊藿、巴戟肉、肉蓯蓉,必要時加鹿茸。
4、       方藥舉例:代表方劑用金匱腎氣湯。山芋、山藥、熟地三補,丹皮、茯苓、澤瀉三泄,附子、肉桂。
二、       腎氣不固
慢性腎小球腎炎、尿崩癥、小便失禁。
主癥:小便頻數(shù)而清,甚至不禁,夜尿多,尿后余瀝不盡,腰脊酸痛,或見滑精早泄,面色晄白。舌質(zhì)淡,苔白,脈沉細(xì)。
病機:腎氣不足,膀胱之氣不能固澀,則小便頻數(shù),余瀝不盡;夜間陰盛陽微,腎氣虛之癥狀加重,則夜尿多;精關(guān)之氣不固,則滑精早泄。
治法:固澀腎氣。
藥物:
1、       補腎固澀:用益智仁、桑螵蛸、覆盆子、芡實固澀。山芋、山藥、熟地補腎。
2、       隨癥加減:口干加生地、玄參;尿頻加黃芪、桑螵蛸、益智仁、烏藥、山藥。
方藥舉例:一般用縮泉丸,或桑螵蛸散加減。桑螵蛸、益智仁、山萸肉、沙苑蒺藜、黃芪、烏藥。
三、       腎不納氣
肺氣腫、久病體虛、肺心病晚期。
主癥:喘息短氣,呼多吸少,活動尤甚,形瘦神疲,或見汗出肢冷。舌質(zhì)淡,苔白,脈象沉細(xì)、微弱。
病機:腎主納氣,腎虛不能納氣,則呼多吸少,喘息氣短,;活動后腎氣耗損,則癥狀加重。病情遷延日久,則形瘦神疲;兼有腎陽虛者,則出現(xiàn)汗出肢冷;兼有氣血不足者,則心悸氣短,動則氣喘,病情危篤。
治法:補腎納氣
藥物:
1、       補腎納氣:用補骨脂、胡桃肉、山芋、山藥、熟地、黃精、玉竹。
2、       隨癥加減:兼有心氣虛者,加人參、黃芪;兼有血虛者,加白芍、熟地、當(dāng)歸、川芎;多汗加黃芪、龍骨、牡蠣;四肢發(fā)冷加吳茱萸、補骨脂、附子、杜仲炭、肉桂;兼有水腫者加牛膝,澤瀉、豬苓、茯苓;兼有血瘀者,加桃仁、紅花。
方藥舉例:一般用金匱腎氣湯加減。山芋、山藥、熟地、丹皮、茯苓、澤瀉、附子、肉桂、人參、蛤蚧、五味子、胡桃肉、牛膝。
四、       腎虛水泛
慢性腎小球腎炎、慢性腎病綜合癥、慢性心衰、低蛋白血癥。
主癥:全身浮腫,腰以下為甚,尿量減少,腰酸痛;重者腹脹滿,陰囊腫;或見心悸氣短,喘咳痰鳴。舌體淡胖,苔白,脈沉細(xì)而遲。
病機:腎陽衰微,不能鼓動腎關(guān),水液排泄障礙,則尿量減少;水液停于肌膚,則浮腫;停于腹腔,則腹?jié)M;水氣凌心,心包積水,則心悸氣短,動則呼吸困難。水泛為痰,則咳喘痰鳴。腰膝為腎之府,腎虛,則腰膝酸軟。舌體淡胖,為水腫,水液代謝不佳,脾腎陽虛之象。
治法:補腎利水
藥物:
1、       補腎:山芋、山藥、熟地。
2、       利水:豬苓、茯苓、澤瀉、車前子、牛膝。
3、       隨癥加減:腹脹加大腹皮、白術(shù)、厚樸;腰酸加續(xù)斷、狗脊、杜仲炭;心悸加人參、遠(yuǎn)志、柏子仁。水腫重,用利水藥不效者加紅芽大戟。
方藥舉例:一般用濟生腎氣湯,或真武湯合五苓散加減。山芋、山藥、熟地、澤瀉、牛膝、茯苓、豬苓、玉竹、黃精、附子、肉桂。
水氣凌心,加紅芽大戟。
五、       腎陰虛
結(jié)核病、糖尿病、尿崩癥、久病體虛、神經(jīng)性耳聾、不孕癥、支原體感染。
主癥:低熱,五心煩熱,顴紅,口干,盜汗,腰酸遺精,尿量多,或尿如脂膏;或頭暈?zāi)垦?,耳鳴耳聾,視力減退,或女子閉經(jīng)不孕,男子精少不育。舌質(zhì)紅光、暗紅,舌體有裂紋,六脈細(xì)數(shù)無力,雙尺弱,或者虛大。
病機:腎陰不足,而生內(nèi)熱,則有低熱、顴紅、口干;陰虛者,睡后,陽無所附,汗液隨之外泄而盜汗。腰為腎之府,腎虛主癥腰膝酸軟。陰虛相火盛,擾動精室則遺精;腎陽偏亢,蒸動腎關(guān),則多尿。精微因腎關(guān)不固隨尿排除,則尿如脂膏。陰虛,母病及子,陰虛肝旺,則頭暈?zāi)垦?;腎陰不足,不能上榮清竅,則耳聾耳鳴,視力減退。精室空虛,精少,則不育;沖任不足,陰液不足,導(dǎo)致血虛,則經(jīng)閉不孕。舌質(zhì)紅光、暗紅,舌體有裂紋,六脈細(xì)數(shù)無力,雙尺弱,或者虛大,為腎陰虛脈癥。
治法:滋陰補腎
藥物:
1、       補腎陰:熟地、山芋、山藥、何首烏、女貞子、玄參、枸杞子、旱蓮草、龜板、桑葚子、淫羊藿。
2、       隨癥加藥:潮熱加黃柏、知母、地骨皮、青蒿;多尿加桑螵蛸、益智仁、覆盆子;閉經(jīng)加當(dāng)歸、白芍、川芎、益母草;頭暈?zāi)垦<勇G子、菊花、夏枯球、枸杞子。
方藥舉例:一般用六味地黃湯加減。生地、山芋、山藥、玄參、地骨皮、牡丹皮、知母、黃柏。
六、       命門火衰
慢性腸炎、慢性痢疾、尿潴留、腸結(jié)核、產(chǎn)后風(fēng)年久、久病入腎。
主癥:小腹涼痛,牽引腰膝,風(fēng)吹透骨,手足常年不溫,舌質(zhì)淡,苔薄白,六脈具遲,右尺獨弱。伴隨黎明前腹瀉,泄后則安,或者排尿困難,女產(chǎn)后百日后多見,關(guān)節(jié)疼痛,寒涼,白帶多,久治不愈,五六年胃痛,十年以上心病心悸,胸痛、頭痛等。男陽痿、遺精、早泄、舉而不堅。男女不育。長期發(fā)冷,甚至夏季不能脫棉衣。
病機:命門就是生殖系統(tǒng)。命門火衰,就是陽虛,相火衰微,不能溫煦機體,而出現(xiàn)長期發(fā)冷的疾病。典型脈象,右尺獨弱,六脈具遲。無論男女,皆表現(xiàn)畏寒肢冷,百病叢生。陽氣不能溫煦,則男陽痿、遺精、早泄;女小腹涼,牽引腰膝。長期發(fā)冷,甚至夏季不能脫棉衣。
治法:溫補命門
藥物:
1、       補陽:五藥聯(lián)手。附子、肉桂、杜仲炭、補骨脂、吳茱萸。非吳茱萸,不能暖小腹命門,吳茱萸走厥陰經(jīng)。
2、       滋養(yǎng)腎臟:山芋、山藥、熟地、玉竹、黃精、仙茅、巴戟肉、大云。
3、       補益氣血:人參、白術(shù)、茯苓、當(dāng)歸、川芎、白芍。
方藥舉例:一般用右歸飲合吳茱萸湯加減。山芋、山藥、熟地、玉竹、黃精、仙茅、巴戟肉、附子、肉桂、杜仲炭、補骨脂、吳茱萸。
黎明腹瀉用四神丸。肉蔻、五味子、炮姜、木香補骨脂。
排尿困難用濟生腎氣湯合五苓散。
七、       心腎不交
神經(jīng)官能癥、某些虛弱性疾病。
主癥:具有心經(jīng)和腎經(jīng)征候。心悸、心煩、失眠、頭暈健忘;遺精、腰酸腿軟、耳鳴耳聾,小便短赤或灼熱感,舌質(zhì)紅,脈細(xì)數(shù)。
病機:心火下濟于腎使腎水不寒,腎水上濟于心使心火不熱,叫做水火既濟。心火不能下濟,腎水不能上濟,水火不交,稱為“心腎不交、水火不濟、坎離不交”。表現(xiàn)心悸、心煩、失眠、頭暈健忘;遺精、腰酸腿軟、耳鳴耳聾,小便短赤或灼熱感,舌質(zhì)紅,脈細(xì)數(shù)。
治法:交通心腎
方藥舉例:一般用交泰丸合六味地黃湯加減。生地、茯神、山萸肉、山藥、丹皮、黃連、肉桂、酸棗仁。
以遺精為主者,用知柏地黃湯加減。知母、黃柏、生地、玄參、丹皮、山芋、山藥、芡實、蓮子須。
頭暈加枸杞子、菊花;遺精加金櫻子、芡實;腰酸腿軟加續(xù)斷、牛膝。
八、       肝腎陰虛
貧血、血小板減少、白細(xì)胞減少、神經(jīng)官能癥、月經(jīng)不調(diào)、耳源性眩暈、久病虛弱等。
主癥:頭暈?zāi)垦?,目干,視物模糊,耳鳴,顴紅,口燥咽干,五心煩熱,腰酸腿軟,遺精盜汗。舌質(zhì)紅,脈弦細(xì)。肝血虛除有肝陰虛癥候外,尚有口唇及指甲蒼白,月經(jīng)量少或閉經(jīng),舌質(zhì)淡。
病機:肝血不足,則頭目眩暈,視物模糊;腎陰虛,則口燥咽干、耳鳴、顴紅、五心煩熱,腰酸腿軟,遺精盜汗。肝血虛,則口唇及指甲蒼白;任沖脈虛,則月經(jīng)量少或閉經(jīng)。
治法:滋補肝腎
方藥舉例:一般用杞菊地黃湯加減。枸杞、菊花、生地、山芋、山藥、丹皮、玄參、川楝子。
血虛加黃芪、白芍、當(dāng)歸;月經(jīng)量少加當(dāng)歸、益母草、白芍、丹參。虛熱加青蒿、鱉甲。
九、       脾腎陽虛
慢性結(jié)腸炎、慢性痢疾、慢性潰瘍性結(jié)腸炎、結(jié)核具有腎陽虛體征者;肝硬化腹水、慢性心衰、肺心病、腎小球腎炎、腎病綜合癥等。
主癥:身疲乏力,少氣懶言,肢冷便溏,腰寒怕冷,甚至黎明腹瀉(五更瀉),浮腫或腹水,舌質(zhì)淡,苔薄白,六脈沉細(xì)而遲,尺弱甚。
病機:脾陽不足,則身疲乏力,少氣懶言;陽虛不運,則肢冷便溏。黎明之前,陰氣盛,陽氣衰微,腎陽虛,命門真火不足,則黎明泄瀉。腎主水,腎陽虛衰,腎關(guān)不開,加上脾不能運化水濕,則浮腫水蓄。六脈沉細(xì),脾陽不足,尺弱,腎虛,遲者為寒。
治法:溫補脾腎
藥物:
1、       溫脾陽:炮姜、干姜、肉蔻、小茴香。
2、       溫腎陽:附子、肉桂、補骨脂、葫蘆巴、益智仁。
3、       隨癥加藥:腰寒怕冷用肉桂、附子、杜仲炭、吳茱萸、補骨脂。久瀉脫肛加赤石脂、黃芪、升麻。水腫加牛膝、澤瀉、茯苓、豬苓、白術(shù)。腹水加大腹皮,重者加大戟。
方藥舉例:水腫一般用真武湯合五苓散加減?;蛴脻I氣湯加減。附子、肉桂、山芋、山藥、熟地、丹皮、澤瀉、牛膝。
腹瀉用附子理中湯合四神丸加減。附子、黨參、白術(shù)、茯苓、肉蔻、補骨脂、五味子、訶子。
十、肺腎兩虛
見于結(jié)核病后期
主癥:咳嗽痰少,動則氣短,腰酸腿軟,骨蒸潮熱,遺精盜汗。舌紅苔少,脈細(xì)數(shù)。
病機:肺陰久虛致腎陰亦虛,除肺陰虛癥候外,并有腰酸腿軟,骨蒸潮熱,遺精盜汗等癥。舌紅苔少,脈細(xì)數(shù),是陰虛代表脈癥。
治法:滋補肺腎
方藥舉例:用百合固金湯,或麥味地黃湯加減。麥冬、五味子、生地、玄參、百部、山芋、山藥、丹皮、地骨皮、貝母、白芍、當(dāng)歸。
十一、膀胱濕熱
泌尿系感染、結(jié)石、前列腺炎。
主癥:尿頻,尿急、尿痛或小便困難,突然中斷,尿色混濁或有膿血,或為血尿,或尿出沙石,舌苔黃膩,脈象濡滑稍數(shù)。
病機:濕熱蘊結(jié)膀胱,影響膀胱氣化,則出現(xiàn)排尿機能異常;濕熱煎熬,熱結(jié)成石,則出現(xiàn)沙石;濡為有濕,滑者為結(jié),數(shù)者為熱。
治法:清熱利濕
藥物:
1、       清利膀胱濕熱:用澤瀉、豬苓、車前子、木通、滑石、萹蓄、瞿麥、黃芩、梔子、萆薢。
2、       排石:用金錢草、海金沙、冬葵子。必要時加5克芒硝。
3、       隨癥加減:尿血加小薊、白茅根、生地、生地榆;腰痛加金毛狗脊、續(xù)斷;小腹痛加川楝子、元胡、烏藥;發(fā)熱加龍膽草、金銀花、連翹、知母、黃柏、
方藥舉例:一般用八正散加減。瞿麥、萹蓄、木通、車前子、滑石、車前子、大黃、芒硝、梔子。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中醫(yī)內(nèi)科學(xué)教材
中醫(yī)內(nèi)科學(xué)
2015中醫(yī)執(zhí)業(yè)醫(yī)師真題大放送!(技能考核部分)
好醫(yī)生最新電子書(中西醫(yī)部分)——中西醫(yī)結(jié)合內(nèi)科學(xué)
口瘡
中醫(yī)病案分析試題與答案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dǎo)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